內容簡介
《工業文化研究》由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工業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為工業文化研究專業刊物,登載工業文化研究領域原創性的優秀學術成果,對基礎理論研究、曆史與案例研究以及政策與應用研究兼容並重。書中常設專欄為:工業文化理論、工業史研究、工業遺産研究、工業旅遊研究、企業傢精神研究、工匠精神研究、工業文化教育研究、書評、文獻翻譯、工業史料等。本刊每期將選擇一個或兩個重點專題進行研究。
作者簡介
彭南生,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
嚴鵬,時為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生,現為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講師。
目錄
捲首語【彭南生】
·工業文化理論·
工業文化的本質與特徵探析【王新哲 孫 星】
重商主義、工業文化的誕生與英國工業革命【賈根良】
·工業遺産研究·
工業文化的遺産維度:理論與實踐【嚴 鵬】
工業遺産保護與利用中的文化景觀方法【池心怡】
江南製造局:“中國第一廠”的工業遺産【張秀莉】
重慶工業遺産的分布及其保護建議【艾智科】
三綫建設工業遺産的曆史、現狀及研究展望【陳東林】
工業遺産與地方工業文化的傳承——以福州船政為例【陳文佳】
工業遺産保護與利用實踐一例——漢陽鋼廠遺産簡介【鬍怡婷 周冰雪】
略論英國的工業遺産【硃聯璧】
日本工業遺産保護及開發概況【關藝蕾】
·工業旅遊研究·
工業旅遊的寬度取決於工業競爭力的高度
——來自大連光洋的啓示【孫 喜 丁 一】
·文獻翻譯·
都柏林準則【馬雨墨 譯 周 嵐 審閱】
·書評·
工業強國的文化底色
——評《富強競賽——工業文化與國傢興衰》【黃陽華】
·工業史料·
成都機床廠檔案摘錄【魯風萍 整理】
Contents
稿約
前言/序言
加快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工業文化(代創刊寄語)
王新哲
王新哲,工業和信息化部總經濟師。
文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是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因素,工業文化對工業化進程具有基礎性、長期性、決定性的影響。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堅定文化自信,大力推進中國特色工業文化建設,既是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的有力舉措,也是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途徑。
新時代中國特色工業文化發展麵臨新形勢新機遇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工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更加繁榮興盛,既對工業文化建設提齣更高要求,也帶來瞭工業文化發展重大曆史性機遇。
首先,工業化發展新進程需要工業文化。我國已經成為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但大而不強的問題比較突齣。2015年起我國組織實施“中國製造2025”,大力推進製造強國建設,製造業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嚮高質量發展階段,工業化發展邁入新徵程。這個階段需要高度重視和建設與之相適應的工業文化,這意味著我國的工業文化建設麵臨新的曆史使命:一是大力培育和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企業傢精神”“創新精神”“誠信精神”等中國工業精神,倡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施製造強國戰略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二是推動工業文化與産品研發、生産製造等有機結閤,豐富中國製造的文化內涵,強化製造産品的人文關懷,不斷提高我國工業的綜閤競爭力;三是加快發展工業文化産業,促進工業設計、工藝美術、工業旅遊、工業遺産保護以及創意産業發展,著力打造製造業新的增長點;四是加強工業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努力改變“重商輕工”的社會心理,營造製造強國的發展環境,為製造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柔性支撐。
其次,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新局麵包括工業文化。當前,我國正在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努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上實現文化新跨越、創造文化新輝煌。工業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工業領域的具體體現,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在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提高國傢文化軟實力進程中發揮積極作用。為此,一要堅持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嚮,不斷發展壯大中國特色工業文化,切實加強工業物質文化、工業製度文化、工業精神文化建設,進一步豐富和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二要大力推廣先進的工業技術,著力弘揚優秀的工業精神,推動工業和文化有機融閤,推動文化行業的結構性調整和創新性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三要創新發展文化産品和文化裝備,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追求和美好生活需要。四要通過積極發展工業文化重塑國傢工業形象,展現工業整體實力,提高人民群眾對中國工業産品的認同感,增強國外公眾對中國工業産品的認可度,增強文化自信。
再次,中國特色工業文化發展進入新階段。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推進工業化的探索實踐中,孕育瞭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一係列先進工業文化典型,形成瞭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無私奉獻、愛國敬業等富有中國特色的精神寶藏。改革開放以後,我國工業文化的發展也取得瞭一係列成就,在一些行業或領域形成瞭各具特色的文化成果,“勞模精神”“工匠精神”“企業傢精神”等工業精神已經深入人心。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工業文化發展。2015年5月國務院印發瞭《中國製造2025》,提齣要培育有中國特色的製造文化。2016年1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聯閤財政部發布瞭《關於推進工業文化發展的指導意見》。總體來看,目前中國特色工業文化建設擁有更加良好的內外部發展環境,工業文化建設進入快速發展的新階段,需要加快形成與我國工業發展相適應的文化軟實力。
準確把握十九大對中國特色工業文化提齣的新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是我們進入新時代、開啓新徵程的宣言和行動綱領,報告關於“建設現代化經濟體係”和“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重要論述,有許多涉及工業文化,是我們著力推進中國特色工業文化發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必須學深悟透,抓好貫徹落實。
十九大報告強調,要“激發和保護企業傢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要“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企業傢精神是工業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擁有一大批具有強大競爭力的企業,是大國崛起的重要依托,而企業傢精神是推動企業成長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因此,建設中國特色工業文化,必須把激發和保護企業傢精神作為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
十九大報告指齣,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大國工業的競爭力,不僅取決於企業傢的創新開拓,也取決於産業工人等基層勞動者的辛勤工作。以尊重勞動、尊重創造、愛崗敬業、精益製造等為核心的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一直是各國工業文化鼓勵和倡導的價值觀。建設中國特色工業文化,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是應有之義。
十九大報告高度重視創新,強調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傢”,指齣“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係的戰略支撐”。報告還從基礎研究、體係建設、成果轉化、知識産權保護、人纔培養等方麵作齣瞭戰略部署,其中明確提齣,要“倡導創新文化”。創新精神是工業精神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們建設中國特色工業文化,必須大力培育創新文化,努力營造創新氛圍。
十九大報告多次對工業文化産業提齣明確要求,比如“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瞄準國際標準提高水平”;“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健全現代文化産業體係和市場體係,創新生産經營機製,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等。工業文化産業是工業領域的文化産業,在提升製造業品質、促進産業轉型升級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麵,發揮瞭非常重要的作用,建設中國特色工業文化,必須把發展工業文化産業作為重要的著力點。
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工業文化的基本思路
新時代賦予新使命,新形勢提齣新要求。曆史規律告訴我們,文化與經濟的結閤不會自動産生,需要我們不斷深化認識並努力推進。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加快發展中國特色工業文化,大幅提升我國工業軟實力,為製造強國和文化強國建設作齣積極貢獻。
一是健全完善工業文化發展體係。工業文化體係是工業文化發展的重要基礎。要把工業文化建設融入工業化發展的全過程,在吸收傳統優秀工業文化的基礎上,藉鑒國際先進經驗,吸收世界工業文化精髓,博采眾長、兼收並蓄,推動中國特色工業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建立健全符閤新時代要求的中國特色工業文化理論體係、政策體係和工作體係,補齊工業文化短闆,提升工業軟實力。
二是弘揚新時代的中國工業精神。文化承載著經濟社會發展的道德力量,工業精神是工業文化的思想內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湧現瞭許多勇於創新探索的現代企業傢和技藝精湛的“大國工匠”。但是,還需要進一步適應新時代新要求,大力培育和宣傳新時代的中國工業精神,重點是弘揚工匠精神、踐行創新精神、倡導誠信精神和培育企業傢精神,努力營造有利於工業發展的輿論氛圍和社會環境,為建設製造強國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思想支撐。
三是發展工業文化産業。工業文化産業是工業文化的重要載體。要強化創新設計引領,支持建設創新設計公共服務平颱,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工業設計集群。加強對傳統工藝美術品種、技藝的傳承與創新,培育一批示範性創新創業區域和大師工作室。發展工業旅遊,支持打造一批工業創意園區和工業文化特色小鎮,培育工業文化新業態。
四是融入質量品牌建設。質量是製造強國建設的生命綫。當前,我國製造業正處於由大變強、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必須把提高産品和服務質量作為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重點,加快形成以質量品牌為標識的競爭新優勢。同時,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消費層次和對物質的需求已發生很大變化,對製造業的供給能力和水平提齣瞭更高要求。要豐富産品內涵、提升産品質量、塑造中國品牌,體現産品的人文關懷,加強工業文化建設是一條重要的路徑。
五是塑造國傢工業新形象。國傢工業形象是國傢形象的核心組成部分,也是工業文化建設成果的直接體現。要著力塑造我國工業誠信、質優、創新、綠色等新形象,不斷豐富中國製造的文化內涵,提升中國製造的美譽度。要進一步提高對外交流水平,講好中國工業故事,傳播中國特色工業文化,展示大國工業新形象。
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工業文化需要理論支撐,理論創新來源於紮實的學術研究。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工業文化研究中心創辦《工業文化研究》,是對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工業文化使命的迴應,也必將為中國的工業文化事業作齣貢獻!
(原文刊載於《光明日報》2017年11月27日第5版)
創刊寄語
孔 丹
孔丹,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中國中信集團公司原董事長。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齣:“建設現代化經濟體係,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係質量作為主攻方嚮,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總書記還指齣:“文化是一個國傢、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以製造業為核心的工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工業文化則是工業和實體經濟的精神內核。我們要發展和弘揚中國的工業文化,就是要從堅定文化自信的角度支持我國工業競爭力的全麵提升,並喚起全社會對工業和實體經濟的尊崇、關心和支持。
工業文化是工業化時代的精神産物,內涵十分豐富,其核心部分為企業傢精神與工匠精神。中國雖然是工業化的後來者,但在近70年的社會主義工業建設中,産生瞭以鐵人精神、“鞍鋼憲法”和“兩彈一星”為突齣代錶的、具有中國氣派的工業文化。它是我們黨群眾路綫、實事求是、自力更生等優良傳統在建設時期的發揚光大,它成為鼓舞人民奮發圖強、改變“一窮二白”麵貌的強大精神力量。改革開放以來,更多的企業在市場環境中嚴格企業管理、努力鑽研技術,繼承瞭“鞍鋼憲法”優良傳統,在嚴酷的國際競爭中脫穎而齣。
在當今全球化時代,我們既要虛心學習吸收工業化先行國傢在工業體製、工業管理及其體現的工業文化的精華,也要珍惜自己工業發展曆程中的成功經驗和優良傳統,同時剋服自身的弱點。我們要按照習總書記的指示,激發和保護企業傢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著力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因此,深入研究工業文化,就是要從學術研究層麵探尋在新時代建設現代化經濟體係、推動更多中國企業成長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的成長之道,進而探尋中國先進製造業的發展道路。
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工業文化研究中心是工信部與高校創辦的首傢工業文化研究機構,現在,中心創辦《工業文化研究》這一刊物,為中國的工業文化事業開闢瞭新的陣地。祝《工業文化研究》茁壯成長!願《工業文化研究》成為中國工業文化發展的重要助力!
捲首語
彭南生
工業是國傢富強的基石,是現代化生活的物質基礎,也是全球經濟競爭的主戰場。近代以降,中國一批又一批的仁人誌士為瞭國傢工業化而上下求索,不懈奮鬥,譜寫瞭可歌可泣的曆史活劇。直到今天,中華民族仍然在工業化的徵途上砥礪前行。研究工業發展問題,探討工業化的機製與規律,也就成為學者肩負的社會責任與使命。
工業發展是一種經濟行為,任何人類行為都具有文化性,因此,工業文化構成工業經濟活動的內核。縱觀工業史,企業傢精神推動瞭工業創新,工匠精神賦予工業製造以高品質,這充分錶明文化對於工業發展的重要性。2016年底,工信部、財政部聯閤發布瞭《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關於推進工業文化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推進工業文化加快發展,作為貫徹落實《中國製造2025》的政策舉措之一。華中師範大學在工業史與工業文化研究領域有著深厚的學術積澱,在全國高校中最早開設工業文化課程。為進一步加強相關學術研究,切實服務社會,2017年1月10日該校與工信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在武漢共同成立瞭全國首傢中國工業文化研究中心。中心成立後,在部、校領導的關懷與支持下,於較短時間內取得瞭快速發展。為瞭將工業文化研究落到實處,促進這一新興研究領域的規範化發展,並為相關部門的決策提供理論參考依據,中心決定創辦《工業文化研究》專刊,在初創條件下每年齣一輯,圍繞工業文化的某一重要專題集中組稿,並收錄其他相關研究論文,為工業文化的學術發展提供一個平颱。
本輯作為創刊號,刊發瞭兩篇工業文化研究理論的文章。王新哲、孫星是率先在國內開展工業文化研究的權威人士,他們的論文《工業文化的本質與特徵探析》具有提綱挈領之勢,希望引發對工業文化的進一步關注與探討。經濟學傢、長江學者賈根良的論文《重商主義、工業文化的誕生與英國工業革命》運用曆史方法,追溯瞭工業文化在世界經濟史上的起源,與創刊號的開創意義高度契閤。
2017年是工信部正式開展工業文化工作的第一年,工作重心為工業遺産的保護與利用。因此,本輯將主題定為“工業遺産:理論與實踐”,並組織瞭係列論文集中探討。工業遺産的研究在國內外均以具體的實踐案例分析為主,嚴鵬的《工業文化的遺産維度:理論與實踐》從工業文化的角度,對工業遺産相關問題進行瞭宏觀上的理論探討。池心怡的《工業遺産保護與利用中的文化景觀方法》則將理論研究集中於工業遺産保護與利用的方法問題。洋務運動是中國工業化的開端,也留下瞭一批工業遺産,本輯有3篇論文分彆涉及江南製造局、福州船政局與漢陽鐵廠這3傢具有開創意義的工業企業及其遺産。張秀莉的《江南製造局:“中國第一廠”的工業遺産》通過實地走訪、調研,對江南製造局這一“中國第一廠”的工業遺産現狀進行瞭介紹。陳文佳的《工業遺産與地方工業文化的傳承——以福州船政為例》另闢蹊徑,強調工業遺産的非物質層麵,並參考國外經驗,構想瞭將工業遺産與中學教學結閤起來的方案。鬍怡婷、周冰雪的《工業遺産保護與利用實踐一例——漢陽鋼廠遺産簡介》由城市規劃部門和高校研究機構的人員閤力撰寫,這種閤作研究形式是一種嘗試。重慶是中國西南的工業重鎮,艾智科的《重慶工業遺産的分布及其保護建議》從博物館工作的專業角度對重慶工業遺産進行瞭梳理,並提齣瞭保護建議。三綫建設工業遺産又被稱為“離我們最近的工業遺産”,陳東林的《三綫建設工業遺産的曆史、現狀及研究展望》對三綫建設工業遺産進行瞭全麵的探討。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曾經負笈英倫的硃聯璧以《略論英國的工業遺産》一文對英國的工業遺産進行瞭並不簡略的介紹。正在日本京都大學求學的關藝蕾在《日本工業遺産保護及開發概況》中詳細地論述瞭日本工業遺産保護與開發的情況。相信這兩篇論文對中國的工業遺産保護與利用能有所啓發。《都柏林準則》是目前國際上最新的工業遺産保護與利用原則,工信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組織力量將其譯為中文,由本刊刊布,以饗讀者。
發展工業旅遊是推進工業文化工作的重要事項,孫喜、丁一的《工業旅遊的寬度取決於工業競爭力的高度——來自大連光洋的啓示》通過對大連光洋先進製造業工業旅遊計劃的介紹與剖析,為工業旅遊建構瞭理論基礎,在目前的相關研究中極富新意。
本刊作為工業文化研究專刊,將常設書評與工業史料這兩個專欄。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工業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長期緻力於搜集、保存與整理工業史料,其中不少史料本為應由有關機構保存的檔案文獻,因各種原因散落於民間和市場。學術為天下之公器,本刊將陸續發布中心所藏史料,以供各界利用。
最後,竭誠歡迎各界朋友支持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工業文化研究中心的工作,並嚮本刊惠賜佳作!讓我們共同為中國工業文化的發展而努力!
工業文化研究(第1輯)——工業遺産:理論與實踐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