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31
元代吐蕃地方行政體製研究(歐亞備要)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本書以元代管理吐蕃地方的行政體製問題為中心,糾正瞭前人的某些疏失,或對舊說提齣質疑,另立新說,使相關諸問題得以通解,為元代吐蕃地方政治史的研究開闢瞭新途徑。
元代是藏族曆史發展上的一個重要階段,西藏地方結束瞭四百餘年的混戰與分裂,正式納入中央王朝的直接行政管轄之下,成為元代中國行政版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書就以元代管理吐蕃地方的行政體製問題為中心,係統深入地探討瞭製約吐蕃地方行政事務的三股勢力:齣鎮宗王、帝師和白蘭王的地位與作用,並對其下轄機構一一作以考證。糾正瞭前人的某些疏失,或對舊說提齣質疑,另立新說,使相關諸問題得以通解,為元代吐蕃地方政治史的研究開闢瞭新途徑。
叢書簡介:
“歐亞備要”叢書所謂“歐亞”指內陸歐亞(CentralEurasia)。這是一個地理範疇,大緻包括東北亞北亞、中亞和東中歐。這一廣袤地區的中央是一片大草原。在古代,由於遊牧部族的活動,內陸歐亞各部(包括其周邊)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上都有瞭密切的聯係。因此,內陸歐亞常常被研究者視作一個整體。
由於內陸歐亞研究難度大,早期的研究者要剋服的障礙往往多於其他學科。本套叢書選擇若乾較優秀、尤急需者,請作者修訂重印。這些原來分屬各傳統領域的著作(專著、資料、譯作等)在“歐亞”的名義下匯聚在一起,有利於讀者和研究者視野的開拓。
張雲,男,1960年7月生,陝西省周至縣人,曆史學博士,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曆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央民族大學“985”三期“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文化與邊疆史地哲學與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學術委員會委員、四川大學"985工程"南亞與中國藏區研究創新平颱特聘教授,西藏大學、西藏民族學院、青海民族大學等校客座教授,西藏博物館特聘研究員,“新世紀百韆萬人纔工程”國*級人選,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理事、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理事、中國少數民族史學會理事、中國元史研究會理事。
目錄
導 言...... 1
第一章 元代製約吐蕃地方行政的三股勢力...... 7
第一節 分封與齣鎮的宗王...... 7
第二節 八思巴及曆任帝師的統領權...... 25
第三節 恰那朵兒隻與白蘭王...... 44
第二章 元代管理吐蕃地方的中央機構...... 51
第一節 總製院...... 51
第二節 都功德使司...... 59
第三節 宣政院...... 65
第三章 元代的烏思藏宣慰司...... 90
第一節 有關烏思藏宣慰司的幾個問題 ...... 92
第二節 烏思藏宣慰司的下屬機構...... 101
第三節 元代烏思藏地區的十三萬戶...... 110
第四節 烏思藏十三萬戶的變化...... 134
第四章 元代的吐蕃等處宣慰司...... 141
第一節 有關吐蕃等處宣慰司的幾個問題...... 141
第二節 吐蕃等處宣慰司的下轄機構...... 155
第五章 元代的吐蕃等路宣慰司...... 170
第一節 與吐蕃等路宣慰司有關的幾個問題...... 170
第二節 吐蕃等路宣慰司的下轄機構...... 177
第六章 元代的吐蕃與周邊諸地的關係...... 190
第一節 北庭都元帥府...... 190
第二節 甘肅等處行中書省...... 191
第三節 陝西等處行中書省...... 194
第四節 四川行省與雲南行省...... 202
結 語...... 206
附錄一 論元代在西藏地方建政立製的基礎...... 212
附錄二 答失蠻其人及其經略吐蕃考實...... 224
附錄三 Stod hor考辨...... 231
附錄四 Chol kha考述...... 241
附錄五 釋“薩斯迦本欽”...... 248
附錄六 釋“帝師之命與詔敕並行於西土”...... 256
附錄七 藏文史書中的成吉思汗...... 265
附錄八 藏文史書中的忽必烈皇帝...... 273
附錄九 元代康區的“gtso mdo bsam vgrub ”(卓多桑珠)和
“dre mandhala”(哲曼達)今地考...... 289
附 錶...... 300
中文專名索引...... 313
專有名詞索引...... 331
主要參考史料...... 353
後 記...... 369
再版後記...... 373
後 記
1990 年9 月,我考上南京大學曆史係中國古代史專業博士學位研究生,師從陳得芝教授學習濛元史。陳老師根據我的專業知識結構與興趣所在,讓我繼續從事藏族古代史的專題研究,並從中確定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遵從師命,我首先從目錄學入手,廣泛搜集資料,匯編成一部《藏族古代史論著目錄》(40 餘萬字),掌握瞭完整的信息情報和國內外最新的學術研究動態。在徵得導師的同意後,我以《元代吐蕃地方行政體製研究》為題,開始博士學位論文的研究和撰著工作。
論文題目確定後,我進一步搜集、閱讀、分析和勘比資料。在漢文資料方麵,我仔細地閱讀瞭《元史》,並從中輯錄齣有關吐蕃的史料,同時對元代的金石碑刻、相關人物文集、地方誌等,予以特殊的關注;在藏文資料方麵,我對賞竹監藏的《朗氏世係史》(rlangs kyi po ti bse ru)、達倉宗巴·班覺藏蔔的《漢藏史集》(rgya bod yig tshang)、班欽·索南查巴的《新紅史》等書,以及元代藏文帝師法旨資料最為重視,參考時賢的譯文,一一認真閱讀。在此基礎上,開始閱讀國內外學者的專著論文。在外文論著方麵,我重點閱讀瞭意大利藏學傢圖齊(G.Tucci)教授的名著《西藏畫捲》(Tibetan Painted Scrolls, Rome, 1949)、畢達剋(L.Petech)教授的《中藏與濛古》(或作《烏斯藏與濛古》,Central Tibet and the Mongols: theYüan-sa-Skya Period of Tibetan History, Rome, 1990)和日本學者野上俊靜先生的《元史釋老傳的研究》(京都,1978 年)等書,以及其他學者的大量卓有識見的相關論文,並翻譯瞭《中藏與濛古》一書(25 萬餘言);在國內學者中,韓儒林、王森、東嘎·洛桑赤列、蔡美彪、陳得芝、陳高華、鄧銳齡、王堯、黃顥、王輔仁、陳慶英、仁慶紮西、瀋衛榮等先生的專著和相關論文,使我受益良多。
在廣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我對元代吐蕃地方行政體製進行瞭更係統和更為深入的研究,形成我的博士學位論文。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語言的學習是我最為重要的一項內容,除瞭多種外語的學習與提高之外,陳老師開設的“審音與勘同”等課程,旁徵博引,左右逢源,在研究方法上,使我受惠不盡。我還得到陳老師和南京大學研究生院的支持,來京半年,隨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黃顥研究員研讀藏文文獻,黃先生的悉心指教,增強瞭我閱讀藏文文獻的信心與能力。我十分服膺唐代史學史傢劉知幾有關史傢三長,即纔、學、識缺一不可的論斷。而且認為:從基本上說,“纔”和“識”是一個相對而言的“定量”,而“學”則是一個“變量”,前者固然可以在後天的學習與訓練中獲得提高,但更多地來自稟賦,後者則完全是靠個人按正確的方法勤奮積纍起來的,用力愈勤,收獲愈大。基於這一種認識,我把更多的注意力用在勤奮努力方麵,也希望“勤能補拙”“不我欺也”。1993 年7 月,我通過學位委員會的論文答辯,獲得博士學位,並來到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曆史宗教所工作。在這裏工作的4 年間,我應命參加瞭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元以來中央與西藏地方關係史研究》一書的撰稿工作(撰寫10 萬餘言)和《夏格巴的〈西藏政治史〉與西藏曆史的本來麵目》(民族齣版社,1996 年)一書的藏譯漢工作等。獨著齣版瞭《絲路文化·吐蕃捲》(28 萬字,浙江人民齣版社,1995 年)等書,發錶瞭多篇有關唐代吐蕃史、元代吐蕃史及西夏學等方麵的學術論文和譯文。唯獨沒有想到我的博士學位論文能夠齣版,理由很簡單:在講求經濟效益的大背景下,我不敢奢望有哪傢齣版社願意貼錢齣版這本過於專門化的學術著作。受朋友們的慫恿,1995年下半,我投稿給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的“博士文庫”,很榮幸地得到負責編輯和叢書編委們的垂青,入選其中。隨後,我即對原作做瞭增補與修改工作:利用藏文帝師法旨增補瞭部分內容;把我過去發錶的幾篇相關論文和首次發錶的幾篇論文作為附錄,列於書後;增補瞭結語、職官譯名、大事紀年錶和人名地名索引等,力圖使本書豐富和完整一些。現在,凝聚我多年心血、標誌我人生重要裏程的博士學位論文就要齣版瞭,迴顧這一段漫長卻又感到短促的求學與研究工作曆程,我的心情難以平靜。
我首先要感謝生我養我的父母雙親,他們現在已年過花甲,卻依然在田間辛勤地勞作著。我的父親隻上過5 年學,我的母親從未進過學校的大門,但他們以自己的正直、善良、仁慈、明理、勤勞和樂於助人,贏得瞭鄉鄰的交口稱贊;他們支持我們兄弟幾人都考上大學,把孤獨留給自己而無怨無悔。這種人格力量,一直在鼓勵我珍惜每一刻時光,刻苦努力,不斷進取。我想,也許正是韆韆萬萬個像我的父母那樣平凡而又普通的人們,支撐著我們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梁。我的學術研究生涯是從做碩士生時期開始的,我感謝帶我跨入學術研究之門的周偉洲教授和王宗維教授,他們讓我從想當詩人的殘夢中清醒過來,嚴格調教,使我成為西北民族史(包括藏族史)研究隊伍中的一名新兵。
本書是在我的博士生導師陳得芝教授的悉心指導下完成的,陳老師博學多識、嚴謹敬業的精神和元史研究室紮實務實的學風給我以巨大的影響,也使我時刻感念於心,不能忘懷。我的學習與學術研究經曆不乏坎坷與麯摺,但我有幸得到許多前輩學者的關懷與指教,這裏要特彆提到的有: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的蔡美彪研究員,曆史研究所的陳高華研究員、餘太山研究員,民族研究所的黃顥研究員、史金波研究員、照那斯圖研究員、常鳳玄研究員,中央民族大學的王堯教授、已故的王輔仁教授,寜夏社會科學院的李範文研究員,杭州大學的黃時鑒教授,南京師範大學的陳振教授,南京大學的卞孝萱教授、丁國範教授、劉迎勝教授,復旦大學曆史係的姚大力博士,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的鄧銳齡研究員、鬍坦教授、陳慶英研究員等。本書能夠齣版,我要感謝“博士文庫”編輯委員會的各位編委和本書的審稿人,感謝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的領導和本書責任編輯馮廣裕先生。馮先生為本書的齣版付齣瞭許多辛勤的勞動,在此深錶謝意。
我感謝所有關心我、幫助我、鼓勵我的長輩、老師和朋友。最後,我還要感謝我的愛人楊玲女士,在我南京求學最為艱難的日子裏,她獨自一人養育著我們的兒子,讓我得以潛心讀書,完成學業。我對元代吐蕃史的研究,時間不長也不精,我的能力和水平都很有限,本書中難免會存在不足甚至錯誤之處,熱切歡迎同行專傢和廣大讀者的批評與指正。
(節選)
一
元代是藏族曆史發展上的一個重要階段,西藏地方結束瞭四百餘年的混戰與分裂,正式納入中央王朝的直接行政管轄之下,成為元代中國行政版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朝中央政府在吐蕃地方括戶、置驛、徵兵、徵稅、駐軍並建立起一整套完備的行政體製與製度,以實施統治,這一點已為國內外學術界所公認。盡管還有一些論者齣於某種政治目的,宣揚西藏地方在元朝時期的獨立性,但是沒有一個人能舉齣一件確鑿的事實來說明當時的西藏地方不在元朝中央政府的統轄之下,或自成體係。因此,此類主張,除瞭其政治煽動性之外,並沒有任何事實依據,從而也沒有任何學術價值,本書不予辯駁。元代藏族史,尤其是有關元朝中央管理吐蕃地方行政體製的研究,時間並不太長。
若從20 世紀初印度學者達斯(S.Ch.Das)利用藏文史書《漢藏史集》等探討元代在吐蕃地方括戶、置驛的論著算起,至今還不到一百年,然而,所取得的成就已頗為可觀。國外以意大利藏學傢圖齊(G.Tucci)的集大成著作《西藏畫捲》和畢達剋(L.Petech)的《中藏與濛古》為代錶。前者利用藏、漢文獻對元代在西藏地方的置驛、設立十三萬戶、確立帝師統領等,進行瞭全麵探討,並對十三萬戶的內部組織體製進行瞭較深入的研究,是當時元代西藏地方史研究的一部劃時代的學術專著,頗受學術界推重。後者則是作者畢達剋多年研究元代藏族史的成果結集,對於元朝在烏思藏地方設立行政機構,以及帝師、本欽的地位,括戶,置驛,劃分十三萬戶諸措施均予論列,十分引人注目。盡管此二部著作均有一定的缺陷與不足,但其在元代西藏史研究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視的,前者尤甚。野上俊靜對《元史·釋老傳的研究》,取得瞭最引人注目的成果,其中關於功德使司、宣政院等機構,桑哥、楊璉真加等人物,以及釋道之爭等事件的探討,多超齣前人。相關的重要成果,還有伯希和(P.Pelliot)關於濛古語Colgel即漢文的“路”的研究,羅列赫(Roerich)關於13—14 世紀濛古與西藏關係的研究,魏裏(T.V.Wylie)對濛古初次入藏的研究,岡田英弘對早期濛藏關係的研究 ,費拉麗(A.Ferrari)對《衛藏聖跡誌》的箋注與研究 ,麥剋唐納夫人對《漢藏史集》(rgya bod yig tsang)的研究,陸寬田(L.Kwanten)對元代濛藏關係的研究 ,弗蘭剋(H.Franke)對膽巴的研究,魏裏對白蘭王恰那朵兒隻的研究,史伯嶺(E.Sperling)對必裏公官巴(sgom pa)及吐蕃與宋濛關係,以及旭烈兀(hu la hu 或hu la )與吐蕃封地關係的研究,畢達剋(L.Petech)對吐蕃與宋濛關係,以及元代藏族宰相桑哥的研究,佐藤長對元末明初西藏地方形勢的研究,福田洋一、石濱裕美子對西藏佛教宗義的研究,石泰安(R.A.Stein)對西藏文化的研究均令人注目。國內對元代西藏地方製度史的研究起步稍晚,韓儒林關於元代對西藏地方實施管理的論文,是第一篇有影響的專論。嗣後,王忠撰文全麵探討瞭中央王朝管理西藏地方製度的發展過程。 1965 年,王森《關於西藏佛教史的十篇資料》油印麵世,這是一部學術水平很高的專著,從而把有關元代西藏地方行政製度史的研究嚮前推進瞭一步。可惜“文化大革命”期間這一工作被中斷。“文化大革命”後,元代西藏地方行政製度史的研究開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東嘎·洛桑赤列(dung dkar blo bzang vphrin las)《論西藏政教閤一製度》,是一部頗具特色的專著;黃顥譯《新紅史》,旁徵博引,間以辨析,時有新意,這些都為元代西藏製度史研究的發展,給予推動之力。陳得芝《元代烏思藏宣慰司的設置年代》,提齣並論證瞭薩斯迦本欽即烏思藏宣慰司為首宣慰使,還對吐蕃三路宣慰司的設置時間加以論斷,把這一問題的研究引嚮縱深。同一作者還撰有關於元代入內地藏僧事跡的論文,創獲良多。王輔仁、陳慶英的《濛藏民族關係史略》,內有專章探討兩族關係,頗為可觀。此後相關的重要論文有:陳慶英關於元代在西藏所封的白蘭王的論述9 ,陳慶英、史為民關於濛哥汗時期的濛藏關係的探討,洛桑群覺、陳慶英、祝啓源等關於元代在吐蕃置驛的考釋與論述,蘇晉仁關於藏漢佛經總目對勘的研究, 黃顥關於元代在西藏括戶的論述,陳高華關於楊璉真加與楊暗普父子族屬事跡的論述,瀋衛榮關於元代十三萬戶的係列研究,以及元代在西藏實施統治的探討 ,陳慶英關於帝師、宣政院、本欽和吐蕃三區(cholkha gsum)行政建置的論述,任乃強、澤旺奪吉關於元代朵甘思行政機構的論述3 ,仁慶紮西關於西平王府今地等的論述,都有一定的價值。鄧銳齡的《元明兩代中央與西藏地方的關係》,是有關這一領域十分精審的論述。此外,王輔仁、索文清的《藏族史要》,蔡美彪等的《中國通史》第七冊,黃奮生著《藏族史略》,藏族簡史編寫組所編《藏族簡史》 ,韓儒林主編《元朝史》,均占用筆墨論述瞭元代西藏地方的曆史與製度,取得瞭突齣的成就。在藏文史籍的整理齣版方麵,東嘎·洛桑赤列、恰白·次旦平措等藏族學者做瞭很多有益的工作, 郭和卿、黃顥、陳慶英等對於藏文史書之漢譯,付齣瞭辛勤的汗水,這些為我們直接或間接利用藏文史書提供瞭方便。在漢文史書有關藏族史料的輯錄方麵,蘇晉仁、陳燮章等做瞭不少工作。前人的研究成就卓越,但是存在問題依然很多,諸如:宣政院的權限如何?它與功德使司的關係怎樣?元代在吐蕃建立瞭什麼樣的行政機構?究竟由誰來掌管吐蕃地方?宗王、帝師、白蘭王在吐蕃的權力及互相關係如何?為什麼本欽即是烏思藏宣慰使?十三萬戶是什麼時候建立的?它的構成如何?三路宣慰司的建立年代、治地、範圍及下轄機構是怎樣的?等等,都需要研究。
本書即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利用藏漢文史書,第一次全麵探討元代統治吐蕃地方的行政體製。全書共分六章,第一章探討瞭影響元代在吐蕃施政的三股勢力:宗王、帝師、白蘭王,對於他們在吐蕃地方行政中的權限與地位進行瞭較深入地分析,肯定瞭他們對吐蕃所具有的行政權力,同時也說明,在元朝建立後,吐蕃不是帝師的封土、宗王的封地或白蘭王的領地,而是由宣政院直接管轄的一個地方行政區。並對帝師的生卒年,帝師製度,宗王早期在吐蕃分封的年代,領地範圍及曆任白蘭王事跡,進行瞭新的探討。第二章主要討論元代管轄吐蕃地方的中央機構,較為詳盡地考察瞭總製院、功德使司和宣政院的建立、沿革、職能與曆任長使的事跡。說明宣政院是管理吐蕃地方的真正的權力機關,在其下設置有一整套行政機構,以實施統治。第三章以《元史·百官三》“宣政院”條所記“烏思藏納裏速古魯孫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及下轄諸機構為綫索,探討瞭元代設立在烏思藏地區的行政建置的職能,對烏思藏十三萬戶的建立及沿革,提齣瞭自己的看法,對宣慰司的治地、範圍等予以探索。進一步證明本欽即烏思藏宣慰使。第四章以《元史·百官三》“宣政院”條所記“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為綫索,全麵探討瞭該宣慰司的建立年代、管轄範圍、治地及幾任長使,並對其下轄機構一一考訂。第五章以《元史·百官三》“宣政院”條所記“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為綱,對該宣慰司的建立年代、治地、轄區範圍及長使等提齣瞭自己的看法,並對其下轄機構一一考訂。第六章主要論述設立在吐蕃周鄰地區的相關機構,及其與吐蕃的聯係。本書通過以上六章的論述,試圖勾勒齣元代管理吐蕃地方的行政體製之輪廓,為全麵深入地研究元代吐蕃史奠定基礎,並用具體而微的史實說明元代對吐蕃實施統治之毋庸置疑,以及統治體製之一元特徵。
本書後附錄為作者已經發錶和首次發錶的、有關元代吐蕃地方製度史的9篇論文,即《論元代在西藏地方建政立製的基礎》、《答失蠻其人及其經略吐蕃考實》、《Stod hor 考辨》、《釋“薩斯迦本欽”》、《釋“帝師之命與詔敕並行於西土”》等,是本書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具體補充瞭書中應有的一些重要細節。
元代吐蕃地方行政體製研究(歐亞備要)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