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治-(基層信訪治理的演繹與闡釋)

人民政治-(基層信訪治理的演繹與闡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先紅 著
圖書標籤:
  • 政治學
  • 基層治理
  • 信訪製度
  • 政治體製
  • 公共管理
  • 中國政治
  • 社會治理
  • 政策研究
  • 法治建設
  • 政治參與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1063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6178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在對公民政治理論視角下的信訪研究進行梳理和檢視的基礎上,提齣在信訪研究中找迴“群眾”的主張。該書基於群眾路綫的視角,以國傢、官僚製與群眾之間的關係為理論框架,通過對我國信訪製度的演變曆史及其在當下的實踐邏輯進行研究,嘗試在國傢治理轉型的時空中,探討黨和國傢與群眾關係模式的變遷,進而揭示中國現代國傢建構的基本邏輯。

研究發現,在改革開放之前,“群眾”的邏輯在信訪製度中占據著主導地位。改革開放以來,“公民”的邏輯逐漸在信訪製度中占據上風,但執政黨並未放棄用“群眾”理念指導信訪治理工作和信訪製度改革。“群眾”邏輯與“公民”邏輯構成瞭信訪製度中的一對矛盾體,兩者的互相角力和此消彼長深刻影響著信訪製度的改革走嚮。


作者簡介

田先紅,江西贛州人,博士,現任重慶大學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信訪問題、基層治理和政治社會學研究。曾在《政治學研究》、《管理世界》等期刊發錶多篇論文。齣版有《治理基層中國:橋鎮信訪博弈的敘事(1995-2009)》、《華中村治研究2017年第1期——信訪研究:國傢治理的視角》等。主持(完成)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國傢信訪局重大招標項目等課題十項。

目錄

目  錄

導論: 在信訪研究中找迴“群眾” (1)

一問題的提齣 (1)

二從“公民” 到“群眾”: 信訪研究的視角轉換 (4)

三國傢、官僚製與群眾: 一個分析框架 (16)

四研究方法與田野工作 (33)

五錶述框架 (37)

第一章 群眾路綫與信訪製度的形成及演進 (40)

一承諾與服務的踐行: 新中國成立前的群眾路綫與信訪

製度 (40)

二運動與常規的變奏: 改革開放前的群眾路綫與信訪製度 (44)

三理性與世俗的嬗變: 改革開放以來的群眾路綫與信訪

製度 (50)

四結語 (59)

第二章 群眾抑或公民: 信訪權利主體論析 (61)

一“群眾” 與“公民”: 兩種權利觀念的迴顧與比較 (64)

二“群眾” 與中國信訪製度的發生和發展 (79)

三從“群眾” 到“公民”: 信訪權利主體的變遷 (90)

四找迴“群眾”: 信訪權利主體的復歸 (102)

五結語 (108)

第三章 群眾路綫與信訪分類治理 (111)

一信訪分類治理體係的建立(1949—1956) (112)

二信訪分類治理體係的發展(1957—1978) (117)

三信訪分類治理體係的完善(1978 年—20 世紀末) (123)

四信訪分類治理體係的變革及睏境(21 世紀以來) (129)

五結語 (133)

第四章 群眾路綫、階層分化與底層群眾上訪 (137)

一個案調研點概況 (139)

二階層分化與基層社會利益分配的失衡 (140)

三重構利益分配格局: 底層群眾上訪的動力 (150)

四從個體之氣到階層之氣: 底層群眾上訪的演化 (154)

五收買、壓製和利用: 上層精英應對底層上訪的策略 (157)

六結語 (162)

第五章 群眾路綫與縣委書記大接訪 (168)

一縣委書記大接訪製度的緣起與變遷 (169)

二縣委書記大接訪的製度體係 (174)

三官僚製與縣委書記大接訪製度的實踐邏輯 (180)

四督察與反督察: 大接訪過程中的博弈 (190)

五常規與運動的交替: 大接訪製度運行的總體圖景 (200)

六結語 (201)

第六章 群眾路綫、官僚製與群眾工作部改革 (204)

一 從信訪局到群眾工作部: 改革曆程迴顧 (206)

二 群眾工作部的發生機製 (213)

三 群眾工作部的運行機製 (218)

四 群眾工作部的限度 (223)

五 結語 (229)

結語 邁嚮人民政治 (231)

一群眾路綫與信訪製度 (231)

二“群眾” 的力量 (234)

三什麼樣的“群眾”? (236)

四“群眾” 與“公民” 的融閤 (238)

五人民政治的重建 (241)

參考文獻 (247)

後記 (267)__



《人民政治:基層信訪治理的演繹與闡釋》 引言:基層之根,民生之源 在浩瀚的社會治理圖景中,基層是國傢機器最貼近人民的觸角,是國傢政策落地生根的土壤,更是民生訴求匯聚與迴應的樞紐。基層信訪工作,正是這一重要環節中最具代錶性的實踐載體。它承載著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期盼,反映著社會發展的痛點與難點,更是檢驗國傢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一麵鏡子。本書《人民政治:基層信訪治理的演繹與闡釋》,正是試圖深入基層,撥開迷霧,以一種全新視角,對這項看似瑣碎卻至關重要的工作進行一次係統性的梳理、深刻的洞察與嚴謹的闡釋。 本書並非對信訪工作的淺嘗輒止,而是力求從政治學的理論維度,結閤社會學、法學的多重視角,對基層信訪治理的發生、發展、演變及其內在邏輯進行一次全麵而深入的“演繹”與“闡釋”。我們相信,對信訪工作的理解,絕不能僅停留在“解決問題”的層麵,更要觸及“為何産生問題”、“如何有效解決”、“如何預防問題”的深層機製。而這些,都與“人民政治”這一宏大命題緊密相連。 第一篇:政治根基——人民信訪的政治意涵 信訪,絕非簡單的“告狀”與“投訴”,它蘊含著深刻的政治意涵。在本書的第一篇中,我們將首先迴歸“人民政治”的理論原點。 人民主體的確立與信訪權力的起源: 我們將追溯人民在國傢政治生活中的主體地位是如何確立的,以及在這一過程中,信訪權力的産生是如何必然的。信訪,在某種程度上,是人民作為國傢主人,對國傢治理行使監督權、參與權的一種最直接、最原始的體現。它並非恩賜,而是人民政治主體地位的天然權利。 信訪與民主政治的張力與共生: 民主政治的理想形態與基層治理的現實挑戰之間,往往存在著張力。信訪工作,正是這種張力下的一個重要錶現。一方麵,它反映瞭民主參與渠道的暢通與不足;另一方麵,它又是人民參與政治、監督權力、錶達訴求的重要機製。本書將深入分析信訪工作與民主政治之間的辯證關係,探討如何在實踐中化解張力,實現共生共榮。 意識形態的摺射與價值的實現: 基層信訪工作,不僅僅是具體的事務處理,更是國傢意識形態的實踐載體。人民群眾通過信訪錶達的訴求,往往蘊含著他們對公平、正義、權利、義務等一係列價值觀念的理解與追求。本書將深入剖析信訪工作中體現齣的不同意識形態的交織與碰撞,以及國傢如何通過信訪治理,努力實現其宣示的政治價值與社會理想。 第二篇:治理場域——基層信訪治理的結構與動態 在理解瞭信訪的政治根基之後,本書將聚焦於基層信訪治理這一具體的場域,對其結構、參與主體、運作機製及其動態演變進行詳細的分析。 基層治理的“神經網絡”: 基層信訪治理並非孤立存在,它與基層黨組織、政府部門、人大、政協、司法機關、人民調解組織以及社會團體等眾多主體構成瞭一個復雜的“神經網絡”。本書將詳細描繪這一網絡的構成要素,分析各主體在信訪治理中的職責、權責邊界、協作模式以及潛在的博弈。 利益訴求的“傳感器”與社會情緒的“晴雨錶”: 基層信訪工作,如同社會肌體的“傳感器”,能夠敏銳地捕捉到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權益損害以及社會發展中的矛盾與問題。同時,信訪量的增減、反映問題的類型,更是社會情緒的“晴雨錶”,能夠預示著社會穩定與發展中的潛在風險。本書將深入研究如何運用大數據、信息技術等手段,更有效地解讀這些“信號”。 依法治國與情理相融的藝術: 基層信訪工作,既要堅持依法治國、依規辦事,又要兼顧情理、體恤民情。二者之間的平衡與協調,是一門高深的藝術。本書將剖析在實踐中,如何將法律的剛性與人情的溫度相結閤,在法律框架內,最大程度地化解矛盾,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信訪“堵漏”與“疏導”的辯證法: 信訪工作,既有“堵漏”的壓力,即及時化解眼前矛盾,防止事態升級;更有“疏導”的使命,即從源頭上分析問題,通過製度改革、政策調整等方式,從根本上解決引發信訪的根源。本書將重點探討“堵漏”與“疏導”的辯證關係,強調標本兼治的治理之道。 第三篇:實踐演繹——基層信訪治理的模式與創新 在理論框架與場域分析的基礎上,本書將深入到基層信訪治理的實踐層麵,對其現有的主要模式進行梳理,並探討在新時代背景下,基層信訪治理的創新與發展。 傳統模式的傳承與挑戰: 曆經多年發展,基層信訪治理形成瞭若乾傳統模式,如“接訪中心模式”、“網格化管理模式”、“部門聯動模式”等。本書將迴顧這些模式的演變曆程,分析其在不同曆史時期的作用與貢獻,並深刻剖析其在當下所麵臨的挑戰,如信息不對稱、部門推諉、責任不明、群眾滿意度不高、形式主義等。 數字化轉型與智能化升級: 麵對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基層信訪治理正經曆著深刻的數字化轉型與智能化升級。本書將詳細介紹和評估電子信訪平颱、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輔助決策等技術在信訪治理中的應用,分析其帶來的效率提升、透明度增加、服務優化等積極效應,同時也警示其潛在的風險與挑戰。 人民調解與多元化糾紛解決機製的融閤: 基層信訪工作,往往與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等多種糾紛解決機製相互關聯、互為補充。本書將深入探討如何更好地融閤這些機製,構建一個高效、便捷、公正的多元化糾紛解決體係,從源頭上減少信訪總量,提升化解矛盾的效果。 “楓橋經驗”的時代價值與創新發展: “楓橋經驗”作為基層治理的典範,其“就地化解矛盾”、“就地解決問題”的精神,在基層信訪治理中具有永恒的價值。本書將深入挖掘“楓橋經驗”的核心要義,並結閤當下的社會特點與治理需求,探討其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的創新發展路徑,如何將其精神內核注入到現代信訪治理的實踐中。 迴應人民期盼的“靶嚮治理”: 基層信訪治理的根本目標是迴應人民期盼,解決人民關切。本書將強調“靶嚮治理”的重要性,即要通過深入調研,精準識彆信訪問題的根源,針對不同類型的信訪訴求,采取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的解決方案,避免“一刀切”的僵化做法,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第四篇:治理闡釋——人民政治視域下的信訪未來 本書的最後一篇,將迴歸“人民政治”的宏大敘事,在對基層信訪治理的現狀進行深入分析之後,對信訪治理的未來發展方嚮進行前瞻性的闡釋。 信訪治理的“政治文明度量衡”: 信訪治理的成效,直接反映瞭一個國傢、一個政黨的政治文明程度。一個能夠有效傾聽民聲、迴應民意、解決民睏的信訪體係,是提升國傢治理能力、鞏固執政基礎、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石。本書將從這一視角,審視基層信訪治理的時代意義。 從“末端治理”到“前端預防”的戰略轉型: 傳統的信訪工作,往往側重於“末端治理”,即在問題發生後進行處理。然而,真正的有效治理,應當是“前端預防”。本書將探討如何通過加強基層社會建設、完善法律法規、優化政策供給、提升基層乾部素質等多種途徑,從源頭上減少信訪的發生,實現從“治已病”到“防未病”的戰略轉型。 重塑“信任鏈條”與構建“和諧社會”: 基層信訪工作的最終目標,是重塑人民群眾與國傢之間的“信任鏈條”,構建一個和諧穩定的社會。本書將深入分析在信息時代,如何通過公開透明的信訪機製、高效有力的問題解決、真誠友善的服務態度,重新贏得人民的信任,夯實“人民政治”的社會根基。 未來的展望與挑戰: 麵對日新月異的社會變遷,基層信訪治理的未來仍然充滿挑戰。本書將對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展望,例如如何應對新業態、新問題引發的信訪,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處理涉外信訪,如何進一步提升信訪治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等,並提齣建設性的思考與建議。 結語:人民政治的生動實踐 《人民政治:基層信訪治理的演繹與闡釋》一書,期望通過對基層信訪治理這一具體而又普遍的社會現象的深入剖析,讓讀者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人民政治”的內涵,認識到基層治理在整個國傢治理體係中的關鍵作用。信訪工作,不僅僅是瑣碎的日常事務,它是人民政治理念在基層最生動的實踐,是國傢治理能力在人民群眾中的直接體現。本書的寫作,正是希望為讀者提供一扇窗口,透過這扇窗口,看見人民政治的脈搏,理解基層治理的溫度,感受社會進步的力量。我們期待,本書的閱讀,能夠激發更多人對基層治理的關注,對人民政治的思考,並最終匯聚成推動社會持續發展與進步的強大閤力。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一開始我對這樣一本聚焦“基層信訪治理”的書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態度,擔心會過於沉悶或過於理想化。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預期。它以一種近乎新聞調查的敏銳度,捕捉到瞭治理中的痛點和難點。書中對於“治理悖論”的探討尤為精妙,它揭示瞭在追求效率和維護穩定的大背景下,如何確保個體的訴求不被邊緣化。作者的論述邏輯嚴密,資料翔實,仿佛是經過無數次田間考察和案捲分析後得齣的真知灼見。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信訪的專著,更是一部關於中國式現代治理如何在最微觀的層麵落實“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動教科書。這本書讓我清晰地看到,治理的智慧往往蘊藏在最細微的摩擦和衝突之中,而這本書,就是對這些“摩擦”最好的解讀。

评分

這部書給我帶來瞭耳目一新的感受,它以一種非常務實的視角,深入剖析瞭基層信訪治理的復雜圖景。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仿佛帶著我們走進瞭那些真實的、充滿煙火氣的信訪現場,去觀察那些在日常事務中奔波的基層乾部和尋求解決之道的普通民眾。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演繹”和“闡釋”這兩個概念的把握,它不僅僅是對既有現象的簡單描述,更是對其中運行邏輯、深層動因的挖掘與提煉。書中對一些看似瑣碎的信訪案例的分析,卻能摺射齣宏觀的社會治理難題,這種由點及麵的敘事方式,極具啓發性。尤其是在探討如何平衡效率與公平、剛性與柔性時,作者的論述既有理論高度,又不失操作層麵的可行性建議,讓人讀來很有收獲,仿佛獲得瞭一張理解基層治理的“活地圖”。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具有時代感和穿透力,它似乎在用一種“接地氣”的方式,重新詮釋瞭“人民性”在當代政治實踐中的具體含義。它沒有使用過多的晦澀術語,而是用平實的語言,將復雜的治理難題清晰地呈現齣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信訪人的心態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洞察力,那種既理解他們的急切,又尊重他們的權利的平衡感,非常難得。全書結構緊湊,論證有力,它不僅僅是在“闡釋”已有的實踐,更是在嘗試“演繹”一種更具韌性、更能迴應民意的治理未來。對於任何希望瞭解中國基層社會運行機製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提供瞭一個不可或缺的、極其鮮活的文本樣本,其價值在於其深刻的現實關照。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像是一次深入的田野調查報告會,作者的文字功底紮實,邏輯鏈條清晰得令人佩服。它沒有采用那種空泛的、高高在上的理論說教,而是緊緊圍繞“人民政治”這一核心命題,層層剝開基層信訪工作的多重麵嚮。我發現書中對製度設計與個體經驗之間張力的探討尤為精彩,很多時候,製度的完美與現實的復雜性之間存在天然的鴻溝,而信訪正是這個鴻溝的集中體現。作者沒有迴避矛盾,反而勇敢地將其置於聚光燈下,用犀利的文字進行剖析。這種坦誠的態度,使得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一般學術著作,它更像是一份麵嚮實踐者的行動指南,充滿瞭對現實問題的深刻關懷和建設性的批判精神,讓人在閤上書本後,依然能感受到思想的餘溫和持續的思考動力。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巧妙,它既有對宏大治理體係的俯瞰,又不乏對個體命運的悲憫情懷。作為一名長期關注社會熱點的讀者,我總覺得很多關於基層治理的討論都停留在錶層,而這本書則試圖鑽入內核。它展示瞭基層治理的“人情味”和“技術性”是如何相互交織、相互製約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關於“信任重建”的章節,作者沒有簡單地歸咎於某一方的失職,而是係統性地分析瞭多方主體在信息不對稱和利益衝突下的行為邏輯,這種多維度的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認知邊界。讀完後,我深切地體會到,有效的基層治理絕不是一蹴而就的“運動式”工程,而是一個需要耐心、智慧和長期投入的精細化過程,這本書無疑提供瞭理解這個過程的鑰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