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對公民政治理論視角下的信訪研究進行梳理和檢視的基礎上,提齣在信訪研究中找迴“群眾”的主張。該書基於群眾路綫的視角,以國傢、官僚製與群眾之間的關係為理論框架,通過對我國信訪製度的演變曆史及其在當下的實踐邏輯進行研究,嘗試在國傢治理轉型的時空中,探討黨和國傢與群眾關係模式的變遷,進而揭示中國現代國傢建構的基本邏輯。
研究發現,在改革開放之前,“群眾”的邏輯在信訪製度中占據著主導地位。改革開放以來,“公民”的邏輯逐漸在信訪製度中占據上風,但執政黨並未放棄用“群眾”理念指導信訪治理工作和信訪製度改革。“群眾”邏輯與“公民”邏輯構成瞭信訪製度中的一對矛盾體,兩者的互相角力和此消彼長深刻影響著信訪製度的改革走嚮。
田先紅,江西贛州人,博士,現任重慶大學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信訪問題、基層治理和政治社會學研究。曾在《政治學研究》、《管理世界》等期刊發錶多篇論文。齣版有《治理基層中國:橋鎮信訪博弈的敘事(1995-2009)》、《華中村治研究2017年第1期——信訪研究:國傢治理的視角》等。主持(完成)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國傢信訪局重大招標項目等課題十項。
目 錄
導論: 在信訪研究中找迴“群眾” (1)
一問題的提齣 (1)
二從“公民” 到“群眾”: 信訪研究的視角轉換 (4)
三國傢、官僚製與群眾: 一個分析框架 (16)
四研究方法與田野工作 (33)
五錶述框架 (37)
第一章 群眾路綫與信訪製度的形成及演進 (40)
一承諾與服務的踐行: 新中國成立前的群眾路綫與信訪
製度 (40)
二運動與常規的變奏: 改革開放前的群眾路綫與信訪製度 (44)
三理性與世俗的嬗變: 改革開放以來的群眾路綫與信訪
製度 (50)
四結語 (59)
第二章 群眾抑或公民: 信訪權利主體論析 (61)
一“群眾” 與“公民”: 兩種權利觀念的迴顧與比較 (64)
二“群眾” 與中國信訪製度的發生和發展 (79)
三從“群眾” 到“公民”: 信訪權利主體的變遷 (90)
四找迴“群眾”: 信訪權利主體的復歸 (102)
五結語 (108)
第三章 群眾路綫與信訪分類治理 (111)
一信訪分類治理體係的建立(1949—1956) (112)
二信訪分類治理體係的發展(1957—1978) (117)
三信訪分類治理體係的完善(1978 年—20 世紀末) (123)
四信訪分類治理體係的變革及睏境(21 世紀以來) (129)
五結語 (133)
第四章 群眾路綫、階層分化與底層群眾上訪 (137)
一個案調研點概況 (139)
二階層分化與基層社會利益分配的失衡 (140)
三重構利益分配格局: 底層群眾上訪的動力 (150)
四從個體之氣到階層之氣: 底層群眾上訪的演化 (154)
五收買、壓製和利用: 上層精英應對底層上訪的策略 (157)
六結語 (162)
第五章 群眾路綫與縣委書記大接訪 (168)
一縣委書記大接訪製度的緣起與變遷 (169)
二縣委書記大接訪的製度體係 (174)
三官僚製與縣委書記大接訪製度的實踐邏輯 (180)
四督察與反督察: 大接訪過程中的博弈 (190)
五常規與運動的交替: 大接訪製度運行的總體圖景 (200)
六結語 (201)
第六章 群眾路綫、官僚製與群眾工作部改革 (204)
一 從信訪局到群眾工作部: 改革曆程迴顧 (206)
二 群眾工作部的發生機製 (213)
三 群眾工作部的運行機製 (218)
四 群眾工作部的限度 (223)
五 結語 (229)
結語 邁嚮人民政治 (231)
一群眾路綫與信訪製度 (231)
二“群眾” 的力量 (234)
三什麼樣的“群眾”? (236)
四“群眾” 與“公民” 的融閤 (238)
五人民政治的重建 (241)
參考文獻 (247)
後記 (267)__
坦白說,一開始我對這樣一本聚焦“基層信訪治理”的書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態度,擔心會過於沉悶或過於理想化。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預期。它以一種近乎新聞調查的敏銳度,捕捉到瞭治理中的痛點和難點。書中對於“治理悖論”的探討尤為精妙,它揭示瞭在追求效率和維護穩定的大背景下,如何確保個體的訴求不被邊緣化。作者的論述邏輯嚴密,資料翔實,仿佛是經過無數次田間考察和案捲分析後得齣的真知灼見。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信訪的專著,更是一部關於中國式現代治理如何在最微觀的層麵落實“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動教科書。這本書讓我清晰地看到,治理的智慧往往蘊藏在最細微的摩擦和衝突之中,而這本書,就是對這些“摩擦”最好的解讀。
评分這部書給我帶來瞭耳目一新的感受,它以一種非常務實的視角,深入剖析瞭基層信訪治理的復雜圖景。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仿佛帶著我們走進瞭那些真實的、充滿煙火氣的信訪現場,去觀察那些在日常事務中奔波的基層乾部和尋求解決之道的普通民眾。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演繹”和“闡釋”這兩個概念的把握,它不僅僅是對既有現象的簡單描述,更是對其中運行邏輯、深層動因的挖掘與提煉。書中對一些看似瑣碎的信訪案例的分析,卻能摺射齣宏觀的社會治理難題,這種由點及麵的敘事方式,極具啓發性。尤其是在探討如何平衡效率與公平、剛性與柔性時,作者的論述既有理論高度,又不失操作層麵的可行性建議,讓人讀來很有收獲,仿佛獲得瞭一張理解基層治理的“活地圖”。
评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具有時代感和穿透力,它似乎在用一種“接地氣”的方式,重新詮釋瞭“人民性”在當代政治實踐中的具體含義。它沒有使用過多的晦澀術語,而是用平實的語言,將復雜的治理難題清晰地呈現齣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信訪人的心態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洞察力,那種既理解他們的急切,又尊重他們的權利的平衡感,非常難得。全書結構緊湊,論證有力,它不僅僅是在“闡釋”已有的實踐,更是在嘗試“演繹”一種更具韌性、更能迴應民意的治理未來。對於任何希望瞭解中國基層社會運行機製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提供瞭一個不可或缺的、極其鮮活的文本樣本,其價值在於其深刻的現實關照。
评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像是一次深入的田野調查報告會,作者的文字功底紮實,邏輯鏈條清晰得令人佩服。它沒有采用那種空泛的、高高在上的理論說教,而是緊緊圍繞“人民政治”這一核心命題,層層剝開基層信訪工作的多重麵嚮。我發現書中對製度設計與個體經驗之間張力的探討尤為精彩,很多時候,製度的完美與現實的復雜性之間存在天然的鴻溝,而信訪正是這個鴻溝的集中體現。作者沒有迴避矛盾,反而勇敢地將其置於聚光燈下,用犀利的文字進行剖析。這種坦誠的態度,使得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一般學術著作,它更像是一份麵嚮實踐者的行動指南,充滿瞭對現實問題的深刻關懷和建設性的批判精神,讓人在閤上書本後,依然能感受到思想的餘溫和持續的思考動力。
评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巧妙,它既有對宏大治理體係的俯瞰,又不乏對個體命運的悲憫情懷。作為一名長期關注社會熱點的讀者,我總覺得很多關於基層治理的討論都停留在錶層,而這本書則試圖鑽入內核。它展示瞭基層治理的“人情味”和“技術性”是如何相互交織、相互製約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關於“信任重建”的章節,作者沒有簡單地歸咎於某一方的失職,而是係統性地分析瞭多方主體在信息不對稱和利益衝突下的行為邏輯,這種多維度的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認知邊界。讀完後,我深切地體會到,有效的基層治理絕不是一蹴而就的“運動式”工程,而是一個需要耐心、智慧和長期投入的精細化過程,這本書無疑提供瞭理解這個過程的鑰匙。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