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從文的後半生:1948—1988(增訂版)

瀋從文的後半生:1948—1988(增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新穎 著
圖書標籤:
  • 瀋從文
  • 文學史
  • 傳記
  • 文化研究
  • 現代文學
  • 湘西
  • 作傢生平
  • 曆史
  • 增訂版
  • 文學傳記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6202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8615
品牌:理想国(imaginist)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4
字数:280000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真的曆史是一條河”,中國國傢圖書館第10屆“文津圖書奬”獲奬作品,新版增訂——

(1)這是一部“感動瀋從文傢人”的瀋從文傳記——瀋虎雛(瀋從文之子)給《瀋從文的後半生》提過不少細緻而又中肯的意見,他的一位80歲高齡的錶哥拿到精編版後,從頭天晚上11點一直通讀到次日淩晨3點,“他對我父親的瞭解遠遠超過其他讀者,但很多時候是噙著眼淚讀,停不下來。”

(2)這是一部令《活著》作者“感慨萬分”的人物傳記——作傢餘華收到這部書稿電子版後,“一口氣,從晚上8點左右讀到早上4點多,感慨萬分。”在接受“澎湃”專訪時,餘華錶示“張新穎是我一生的好朋友”,他坦承,“有時候朋友要求我給他們的孩子推薦小說,我隻好遵命,我推薦的小說裏必有瀋從文的”。

(3)這是一部獲得中國國傢圖書館“文津奬”的新經典傳記——近年來,張新穎因為對瀋從文傳記資料的深刻研究和不凡見識,把國內外瀋從文研究的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是夏誌清《中國現代小說史》、淩宇《從邊城到世界》等之後的一個重大收獲。瀋從文逝世30周年暨2018年“增訂版”,首次收入瀋從文作為“絕筆”的《一點記錄——給幾個熟人》。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感動瀋從文傢人”的瀋從文傳記,一部令《活著》作者“感慨萬分”的人物傳記,一部獲得中國國傢圖書館“文津奬”的新經典傳記(增訂版)。

瀋從文逝世三十周年暨2018年“增訂版”,新增《瀋從文的後半生:這是什麼樣的故事》(絕境的故事,個人和時代關係的故事,創造力的故事,愛的故事,時間勝利的故事),並首次收入瀋從文作為“絕筆”的《一點記錄——給幾個熟人》。

瀋從文,生於1902年,逝於1988年。“如果他在世,肯定是1988年諾貝爾文學奬的有力的候選人。”不少人喜歡這樣的說法,以此來加重對瀋從文的崇仰和錶達遺憾。《瀋從文的後半生:1948—1988》認為,這固然是個很大的遺憾,不過實在說來,獲奬與否並沒有多麼重要。重要的是,對瀋從文的認識,能走到多遠多深。1988年,遠未到蓋棺定論的時候。“重新發現”瀋從文的工作仍將繼續……

從1948年始,瀋從文在時代大轉摺關口的精神危機和從崩潰中的恢復,成為他後半生重新安身立命、成就另一番事業的起點。《瀋從文的後半生:1948—1988》這部著作由此起筆,沿著他生命的坎坷曆程,翔實敘述他的社會遭遇、個人選擇和內心生活,敘述他為始終不肯放棄的物質文化史和雜文物研究而做的超常努力和付齣。

《瀋從文的後半生:1948—1988》這部傳記,特彆著力於呈現瀋從文後半生漫長而未曾間斷的精神活動。在時代的劇烈變動中,這種連續、細密、復雜的個人精神活動,清晰見證瞭一個弱小個人的全力掙紮,一個平凡生命以柔弱的方式顯現的強大勇氣和信心,一個“有情”的知識者對曆史文化長河的深沉而莊嚴的愛——一如他愛傢鄉的那條長河,曾經不知疲倦地抒寫那條河的故事,他的後半生甘受屈辱和艱難,不知疲倦地抒寫曆史文化長河的故事。


作者簡介

2002年底,三十二捲本《瀋從文全集》終於齣版,其中四百萬字係瀋從文生前未曾刊發的且多為1949年後所寫——九捲書信中有八捲寫於1949年之後,這三百餘萬字書信“從數量上講接近瀋從文創作的文學作品的總量”——由此,張新穎發願為瀋從文的後半生立傳,一度纍齣眼疾。

張新穎,1967年生於山東,復旦大學中文係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主要作品有: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著作《二十世紀上半期中國文學的現代意識》、《瀋從文的前半生:1902—1948》、《瀋從文的後半生:1948—1988》等;當代文學批評集《棲居與遊牧之地》、《雙重見證》、《無能文學的力量》、《置身其中》、《斜行綫》等;隨筆集《迷戀記》、《此生》、《有情》、《風吹小集》、《讀書這麼好的事》等。曾獲得第四屆華語文學傳媒大奬?文學評論傢奬(2006年)、第一屆當代中國文學批評傢奬(2008年)、第六屆魯迅文學奬(2014年)、第十屆國傢圖書館文津圖書奬(2015年)等多種奬項。

在《瀋從文的後半生》,張新穎說:“我想呈現齣來的,不僅僅是一個人半生的經曆,他在生活和精神上持久的磨難史,雖然這已經足以讓人感慨萬韆瞭;我希望能夠思考一個人和他身處的時代、社會可能構成什麼樣的關係。現代以來的中國,也許是時代和社會的力量太強大瞭,個人與它相比簡直太不相稱,懸殊之彆,要構成有意義的關係,確實睏難重重……雖然在二十世紀中國,這個方麵的力量過於強大,個人的力量過於弱小。不過,弱小的力量也是力量,而且隔瞭一段距離去看,你可能會發現,力量之間的對比關係發生瞭變化,強大的潮流在力量耗盡之後消退瞭,而弱小的個人從曆史中站立起來,走到今天和將來。”

條河的故事,他的後半生甘受屈辱和艱難,不知疲倦地抒寫曆史文化長河的故事。



精彩書評

【國傢圖書館“文津圖書奬”頒奬詞】作為學者的瀋從文——評《瀋從文的後半生》(北京大學王餘光教授)

瀋從文的一生,大緻可分為兩個階段,以1948年為界,前半生是作傢的瀋從文,後半生是學者的瀋從文。這本書寫的是瀋從文的後半生。

20世紀過去瞭。在中國曆史的長河裏,這是一個多災多難又波瀾壯闊的世紀,時代的洪流裹挾著蕓蕓眾生,或沉或浮。在大轉摺之時,有人選擇自我沉淪,有人選擇高歌猛進。而瀋從文,在1949年,卻選擇自殺。自殺未果的瀋從文,放棄瞭當時十分引人關注的文學創作,轉而進入寂寞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成為喧鬧時代的隱逸者。然而如瀋從文這樣的作傢,想隱逸也不可能。因而,一係列的學習、思想改造、批判、抄傢等,在五六十年代漸次展開。

寫人物傳記,有學者型寫作,有作傢型寫作。《瀋從文的後半生》真實、客觀地展示瞭瀋從文後半生這一曆史過程,屬於學者型寫作,因而這部傳記十分重視資料與依據。好在傳主給後人留下大量文字資料,可資參考。作者注重傳主麯摺的社會經曆與遭遇的描述,並力圖揭示一個人與他身處的時代的關係。20世紀的中國,社會力量過於強大,個人力量過於弱小:隨著時代的變遷,作者認為:“力量之間的對比關係發生瞭變化,強大的潮流在力量耗盡之後消退瞭,而弱小的個人從曆史中站立起來,走到今天和將來。”但是,大多卑微的生命並沒有站立起來,隻有極少數人,如瀋從文,纔走嚮未來。這是文字的功用,還是道德的力量?抑或二者兼有。

作者也十分重視對傳主豐富、復雜與長期的個人精神活動的挖掘。傳主的精神活動很容易變成傳記作者的推測、想象與虛構。在這本書裏,作者用傳主自己的文字直接錶達。比如,瀋從文在**後期,遭範曾當麵嗬斥奚落,精神上深受傷害。作者引用傳主寫的兩封信,來展現傳主當時的精神狀貌,並未做齣任何評議,而是讓瀆者去理解、認識那個時代人與人的關係及麵貌。這是一個較好的敘說方式,或許這也是作者在今天隻能選擇的一種方式。

在瀋從文的後半生,妻子張兆和一直如影相隨。瀋從文是握著妻子的手去世的。在這裏,我們看到一對夫婦55年患難相隨、艱苦與共的身影,他們身上體現瞭中國傳統婚姻的美德。瀋從文去世後,幸有張兆和的努力,《瀋從文全集》纔得以順利麵世。而張兆和的妹妹張充和在瀋從文去世後,也為姐夫寫作瞭一副聯語:“不摺不從,亦慈亦讓;星鬥其文,赤子其人。”來評價其人其文。讀《瀋從文的後半生》,我們對這一簡括的評語,對瀋從文本人,乃至對那個時代,會有更豐富的認知與深刻的理解。無論是瀋從文還是那個時代,離我們並不遙遠,因而這種認知與理解,就有瞭更強的現實意義。


目錄

[題記] 萬韆人在曆史中而動……

[說明]

[上部] 1948—1965

第一章 轉摺關口的精神危機和從崩潰中的恢復

一、恢復“年青”,“重新安排”

二、“癡人”之“夢”,“收拾殘破”

三、“紅綠燈”,“我們一代若乾人必然結果”

四、神經已發展到“最高點”上,“不毀也會瘋去”

五、“悲劇轉入謐靜”,“大悲”

六、“把一隻大而且舊的船作調頭努力”

七、理解“囈語狂言”,理解“恢復”和“重鑄我”

八、為什麼選擇曆史文物研究

第二章 革命大學

一、“理論測驗在丙丁之間,且不會扭秧歌”

二、《老同誌》

三、“提一提莫作踐瘋人,就很好瞭”

第三章 “明白生命的隔絕,理解之無可望”

一、“因為明白生命的隔絕,理解之無可望”

二、“時代十分活潑,文壇實在太呆闆!”

三、三兄弟

第四章 川行土改:“群”、“單獨”的生命、“有情”的傳統

一、到“群”裏去

二、自己想寫的作品,想做的研究

三、對存在有瞭理會,對人生有瞭理會

四、生日

五、時代的鑼鼓聲,被土地的平靜所吸收

六、用溫習舊年來過舊年

七、“有情”的傳統

八、尾聲

……

[下部] 1966—1988

……

第十三章 “還得好好活在人間”

一、“不升天,不下地,還得好好活在人間”

二、“還有人記得我們啊!”

三、“令人痛苦”

四、改善

五、生活中添瞭些活潑氣氛

六、著急

第十四章 以“忘我”來恢復人的“潛伏能力”

一、“小處”和“大處”

二、南方之旅

三、有忙不完的事是“幸運”

四、傷害

五、以“忘我”來恢復人的“潛伏能力”

六、舊人舊事新識

七、漸行漸遠

八、避震南行

第十五章 “齣土”時期

一、“穩住自己”

二、離開博物館,調入社科院

三、往來

四、擔心

五、齣版、住房

六、費解

七、“我總算活過來瞭”

第十六章 “一個健康的選擇”之後

一、美國的講演

二、他鄉舊友新知

三、《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四、張兆和的工作

五、八十歲的驚喜

第十七章 生命的完成

一、猶及迴鄉聽楚聲

二、日本之行

三、病

四、想象中的電影

五、小房間裏的來客

六、老淚

七、最後的文字,最後的話

八、告彆

九、逐漸完整起來的瀋從文世界

十、張兆和

[附錄一] 死亡的誘惑,求生的掙紮:瀋從文作為“絕筆”的《一點記錄——給幾個熟人》

[附錄二] 瀋從文的後半生:這是什麼樣的故事

主要參考書目

初版後記

增訂版後記

[影像] 瀋從文走過的路


精彩書摘

【告彆】

一九八八年五月十日下午,瀋從文會見黃廬隱女兒時心髒病發作。事先沒有徵兆。五點多鍾,他感覺氣悶和心絞痛,張兆和扶著他躺下。他臉色發白,不讓老伴走開。王 、王亞蓉急急忙忙趕來,他對他們說:“心髒痛,我好冷!”六點左右,他對張兆和說:“我不行瞭。”

在神智模糊之前,瀋從文握著張兆和的手,說:“三姐,我對不起你。”——這是他最後的話。

晚八時三十分,他靜靜地走瞭。

瀋從文去世瞭,國內的新聞卻奇異地沒有聲音。五月十三日,中新社電訊簡單到不能再簡單地發瞭條消息,十四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用瞭這個消息;十四日《文藝報》齣現瞭五十個字的報道。十六日,上海《新民晚報》編發瞭一篇報道——根據的是香港消息;十七日,《新民晚報》刊齣林放——著名報人趙超構——的文章《遲發的訃文》,錶達對新聞“秘不發喪”的強烈質疑。巴金在傢裏一連幾天翻看上海和北京的報紙,找不到老友的名字。直到十八日,新華社纔發瞭簡單的報道。“人們究竟在等待什麼?我始終想不明白。難道是首長沒有錶態,記者不知道報道該用什麼規格?”

瑞典的馬悅然接到颱灣記者的電話,問他能否確證瀋從文逝世的消息。他立即嚮中國駐瑞典大使館核實,令他震驚的是,大使館的文化參贊竟然從未聽說過瀋從文這個人。颱灣《中國時報》在瀋從文去世後三天即刊齣馬悅然的文章,他說:“作為一個外國的觀察者,發現中國人自己不知道自己偉大的作品,我覺得哀傷。”馬悅然的哀傷裏,帶著鬱憤的不平。

——可是,瀋從文真的不需要彆人為他不平,更不需要“規格”,不需要權力來給他排定“地位”,不需要新聞的熱鬧。十八日上午,在八寶山舉行瞭一個告彆儀式,隻通知瞭少數至親好友,也有景仰他的人是自己來的。沒有花圈、挽幛、黑紗,沒有悼詞,不放哀樂,放瀋從文生前喜歡的古典音樂,貝多芬的“悲愴”奏鳴麯。瀋從文麵色如生,安詳地躺著,周圍是幾十個花籃。每個告彆的人拿一枝半開的月季,行禮後放在遺體邊。

【逐漸完整起來的瀋從文世界】

倪爾思在悼念瀋從文的文章裏寫道:“一九八八年鞦瑞典齣版的兩本選集都引起瞭人們對瀋從文作品的很大興趣,很多瑞典人認為,如果他在世,肯定是一九八八年諾貝爾文學奬的最有力的候選人。”不少人喜歡這樣的說法,以此來加重對瀋從文的崇仰和錶達遺憾。十二年後,馬悅然發錶《中國的“諾貝爾文學奬”候選人》,個人證實瞭這個說法:“作為瑞典學院的院士,我必定對時間尚未超過五十年之久的有關事項守口如瓶。但是我對瀋從文的欽佩和對他的迴憶的深切尊敬促使我打破瞭嚴守秘密的規矩。瀋從文曾被多個地區的專傢學者提名為這個奬的候選人。他的名字被選入瞭一九八七年的候選人終審名單,一九八八年他再度進入當年的終審名單。學院中有強大力量支持他的候選人資格。我個人確信,一九八八年如果他不離世,他將在十月獲得這項奬。”

這固然是個很大的遺憾,不過實在說來,獲奬與否並沒有多麼重要。重要的是,對瀋從文的認識,能走到多遠多深。一九八八年,遠未到蓋棺定論的時候。“重新發現”瀋從文的工作仍將繼續,但是研究者將麵臨的不僅僅是這方麵的考驗——瀋從文的“遺産”,還遠遠不止於人們已經見到的:倘若有一份“清單”,這份“清單”還將不斷添加,豐富程度大大超齣通常的想象。所以,不僅有對已經列在“清單”上內容的“再次發現”的問題,還有對不斷添加到“清單”上的新內容的“第一次發現”。

一九九二年,嶽麓書社齣版《瀋從文彆集》,共二十冊,小開本,樸素雅緻,瀋從文生前就希望齣版這麼一套“小書”。這套書——《彆集》這個名字是汪曾祺想的,每冊的書名是張充和題寫的—受到歡迎,不僅是因為裝幀形式,還因為它有新的內容,張兆和在《彆集》總序裏交代得很清楚:“我們在每本小冊子前麵,增加一些過去舊作以外的文字。有雜感,有日記,有檢查,有未完成的作品,主要是書信——都是近年搜集整理齣來的,大部分未發錶過。”這些增加的東西,讓敏銳的人“管窺”到一個更大的瀋從文世界——確實隻能是“管窺”,因為這還隻是零星的披露。

一九九六年,《從文傢書——從文兆和書信選》由上海遠東齣版社齣版,讀者“管窺”到的東西更多瞭一些。在後記裏,張兆和寫下瞭這樣的話:“從文同我相處,這一生,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得不到迴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後來逐漸有瞭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壓,是在整理編選他遺稿的現在。過去不知道的,現在知道瞭;過去不明白的,現在明白瞭。”

二〇〇二年,《瀋從文全集》齣版,瀋從文的世界這纔得以完整地呈現齣來。《全集》共一韆多萬字,其中生前未發錶的作品及書信等約四百四十萬字。很難設想,沒有這四百四十萬字,可以很好地理解瀋從文,尤其他的後半生。

說起來,真得慶幸瀋從文傢人的有心、耐煩和細緻,“亂紙堆”沒有化為烏有,而整理成瞭重要文獻。瀋虎雛簡略敘述過緣起和經過:“我一九八〇年迴到北京時,破舊行李中有個小紙箱,保存著父母文革前後給我的信,其中偏偏父親規勸我怎麼麵對衝擊挫摺,最重要的幾封,由於擔心遭查抄肆意麯解上綱,被我毀掉瞭。打開小紙箱時,心中的懊惱使我倍加珍惜這種不可再生的材料,那是在一間空屋子,幾個月前父親從這裏搬入新居,地上猶積存著厚厚的垃圾,清理它們的時候,我順手把一切有父親文字的紙張收攏,不意竟有一整箱,從此開始瞭保護、收集、拼接、識彆、整理的漫長歲月。”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一本假定的圖書的詳細簡介,內容完全不涉及您提供的書名《瀋從文的後半生:1948—1988(增訂版)》。 --- 《江山萬裏一孤舟:民國文人精神圖譜的探索》 導言:時代的洪流與個體的堅守 本書並非對某一位特定人物晚年軌跡的綫性梳理,而是一次宏大而細膩的對特定曆史時期——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葉至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知識分子群體的精神肖像群像描摹。我們試圖穿透宏大的敘事迷霧,聚焦於那些在國傢劇烈動蕩中,試圖在傳統與現代、鄉土與都市、個體自由與集體意誌之間尋覓安身立命之所的文人。他們是時代的見證者,更是被時代雕刻的群體,他們的內心掙紮、思想蛻變與創作實踐,共同構成瞭那段復雜而充滿張力的曆史側麵。 第一部分:喧囂中的靜默與尋找(1930s中葉—1940s初)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抗日戰爭爆發前後,知識分子群體所麵臨的“齣走”與“堅守”的兩難抉擇。我們考察瞭西南聯大時期,在物質極度匱乏和政治不確定性下,學者們如何維持學術的純粹性與教育的薪火相傳。 學術的避難所: 重點分析瞭在昆明、重慶等地,一批學者如何將傳統的人文學科研究推嚮瞭新的高度,這並非僅僅是學術上的延續,更是一種文化身份的自我確認。例如,對早期現代文學批評範式的形成、古典文獻整理中的新方法論的探討,以及哲學思想的本土化嘗試,都體現瞭在動蕩中對“根”的執著。 鄉土書寫的轉嚮: 探討瞭這一時期,部分作傢如何從早期的都市現代性書寫,轉嚮對鄉土敘事的新關注。這種轉嚮並非簡單的迴歸,而是在現代知識結構下對傳統文化母體的重新審視與構建。我們通過對比不同地域作傢的文本,揭示瞭“鄉土”這一概念在戰時語境下的多重指涉。 個體情感的異化: 考察瞭戰爭與流離對知識分子私人生活的影響。在集體動員的浪潮中,個體的情感錶達如何被壓抑、扭麯或以隱晦的方式呈現於作品之中。涉及的文本樣本,多為私人書信、日記節選以及未公開發錶的詩歌片段,力求還原其內心的孤立感與無所依傍。 第二部分:新舊交替的熔爐(1940s末—1950s中葉) 隨著政權的更迭,知識分子群體迎來瞭前所未有的思想重塑期。這一部分是全書的核心,著重於“改造”與“適應”的過程。 思想洗禮與立場重估: 細緻梳理瞭知識分子參與的各種學習運動、座談會,以及他們對馬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初步接觸與消化過程。不同學科背景的知識分子在麵對新的意識形態時,展現齣不同的接受路徑和阻力點。有的是迅速的、近乎狂熱的投入,有的是長期的、審慎的觀望與調適。 身份的轉換: 重點分析瞭大學教授、專業作傢、教育工作者等身份如何被“人民藝術傢”、“國傢棟梁”等新角色所覆蓋。這種身份轉換帶來的創作語境的根本性變化——從麵嚮精英讀者到麵嚮工農大眾,從個體美學追求到集體敘事需要——是本書著力比較的重點。我們不迴避其中夾雜的功利性考量,也正視其中蘊含的真誠的社會責任感。 文學譜係的重寫: 考察瞭在新的指導方針下,對既有文學史的梳理與批判。哪些作傢被納入瞭“進步”的譜係,哪些被置於審視的位置。這種“重寫”過程本身,揭示瞭權力如何介入文化記憶的建構,以及被排除者的學術睏境。 第三部分:幽微之處的痕跡(跨越時期的隱性錶達) 本書的價值在於挖掘那些不在主流敘事視野之內的精神活動和文本細節。這部分關注的是“不可言說”與“難以言說”的領域。 語言的“去私人化”: 分析瞭官方話語體係對日常語言和文學語言的滲透。知識分子如何在被規範化的語言中,試圖保留一絲個人氣息或微妙的反諷意味。例如,對特定動詞、形容詞使用頻率的變化,以及對傳統修辭手法的禁忌與恢復。 文化遺産的搶救與重塑: 探討瞭在政治高壓下,部分學者如何以“搶救文物”、“整理國故”的名義,暗中保護和延續某些被視為“舊文化”的學術資源。這些行動往往需要極高的政治敏感度和人際斡鏇能力,構成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生存智慧的側麵。 “內心風景”的保留: 通過對當時部分非主流刊物、內部學習材料中齣現的零星文字進行解讀,嘗試重構知識分子在“被教育”之外,自我保持精神獨立的微小空間。這些空間可能存在於對古典園林的審美移情,對異域哲學的片麵引用,或是對某種永恒自然景象的專注描摹。 結語:迴望與啓示 《江山萬裏一孤舟》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充滿張力的曆史切片。它承認曆史的必然性,但更強調個體在巨大曆史慣性下所展現齣的韌性、矛盾與復雜性。本書不提供簡單的結論,而是提供一套審視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精神狀態的分析框架。通過對多方史料的交叉驗證,我們希望讀者能夠理解,在宏大的曆史敘事背後,總有無數條河流悄然改道,無數座燈塔微弱卻從未熄滅。這份對精神自由的探索與堅守,構成瞭那個時代最深沉也最值得銘記的遺産。 本書特點: 史料紮實: 廣泛引用瞭新近解密的檔案、未刊日記、學術會議記錄及當代學者的口述迴憶。 視角獨特: 避免落入“擁抱”或“抵抗”的二元對立,著重於“調適”與“內化”的復雜過程。 學術跨界: 融閤瞭社會史、文化研究與文學批評的方法論,形成綜閤性的知識圖譜。

用户评价

评分

對於瀋從文先生,我一直抱持著一種近乎崇敬的心情。他的文字,有一種撫慰人心的力量,仿佛能將讀者帶入那個淳樸而美好的湘西世界。然而,對於他1948年之後的後半生,我的瞭解卻相對模糊。這本書的書名,恰好點燃瞭我內心深處的好奇。我非常渴望瞭解,在經曆瞭時代的劇烈變遷後,這位曾經以文學成就聞名遐邇的學者,是如何在文物研究這一全新的領域中,找到自己的價值和方嚮的。這其中必然牽涉到他個人的心路曆程,他對學術的嚴謹態度,以及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他如何從一個文學傢轉變為一位傑齣的文物研究專傢,他在這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和機遇,以及他如何在那個特定的曆史時期,保持自己的人格獨立和學術尊嚴。

评分

瀋從文先生,一個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名字,他的文字,像一首首悠揚的歌謠,勾勒齣湘西的風土人情,觸動著無數讀者的心靈。然而,1948年之後的歲月,是他人生中一段重要的轉型期,從小說傢轉嚮文物研究。這本書的書名,讓我對這段未曾深入瞭解的時期充滿瞭好奇。我想要知道,當他告彆瞭他曾經引以為傲的文學創作,轉而投身於相對枯燥但同樣意義深遠的文物鑒定和研究時,他內心深處經曆瞭怎樣的掙紮與蛻變。他是否還在文字的世界裏尋找慰藉,或者是在古老器物的沉默中,發現瞭新的生命意義?這本書是否會為我們揭示,這位偉大的文學傢,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保持他的風骨,他的學識,以及他對於中國文化的獨特情懷?我對這本書充滿期待,希望能藉此機會,更全麵地認識這位傳奇人物的後半生。

评分

讀到這本書的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瀋從文先生的文學代錶作,那些充滿詩意和鄉愁的筆觸,至今依然讓我心馳神往。《邊城》裏的翠翠,是否還會在他的夢中齣現?在1948年之後的漫長歲月中,這位曾經的文學巨匠,將他的纔華和熱情傾注於另一片天地——文物研究。這其中的轉變,一定蘊含著常人難以想象的故事。我尤其好奇,當他告彆瞭創作的高峰,麵對新的學術領域時,他內心的感受是怎樣的?他是否會感到失落,還是在新的探索中找到瞭新的樂趣?他對中國古代器物的研究,是否也像他寫小說一樣,充滿瞭細緻入微的觀察和深沉的情感?這本書所承諾的“增訂版”,更是讓我對內容的豐富性和深入性充滿瞭期待,我相信它能夠為我揭示一個更加完整、更加真實的瀋從文,一個在時代巨變中,依然保持著獨立思考和精神追求的文化巨人。

评分

這本書的題目,精準地捕捉瞭我一直以來對於瀋從文先生的某種好奇。我們都知道他在文學上的輝煌,那些如詩如畫的文字,構建瞭一個令人神往的邊城世界。但1948年之後,他的人生軌跡發生瞭巨大的轉變,從一名備受矚目的作傢,轉變為一位默默耕耘的文物研究者。這其中的過渡,其中的掙紮,其中的頓悟,是怎樣一番風景?我想象著,一位曾經沉浸在文字海洋裏的靈魂,如何開始與冰冷的器物對話,如何從曆史的塵埃中發掘文明的碎片。這不僅僅是一個職業的轉換,更可能是一種人生態度的升華,一種對生命更深層次的理解。書中是否會展現他麵對時代洪流時的從容與堅韌?他如何在新的人生階段,重新找到自我價值的實現路徑?我期待能夠通過這本書,看到一個更加立體、更加鮮活的瀋從文,一個在曆史長河中,依然閃耀著人性光輝的智者。

评分

瀋從文先生的後半生,這段漫長的時間跨度,對於任何一位熱愛中國現代文學的讀者而言,都充滿瞭無限的想象和探究的價值。我一直對瀋從文先生的文學成就,特彆是他筆下湘西風情的細膩描摹,以及《邊城》所帶來的那種質樸而動人的情感共鳴,深感摺服。然而,對於他離開小說創作,轉而投身文物研究的後半段人生,我其實瞭解得並不深入。這其中必然有著太多的故事,太多的心路曆程,太多的時代洪流裹挾下的個人選擇。我特彆好奇,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一位曾經以小說打動無數讀者的藝術傢,是如何在新的領域裏找到自己的定位,又如何繼續為中國文化貢獻力量的?他的內心深處,是否還殘留著對湘西山水的眷戀?他與那個時代的其他知識分子,又有著怎樣的交往和碰撞?這本書的名字,讓我感覺仿佛推開瞭一扇塵封的門,即將窺見一位偉大的靈魂在曆史變遷中,如何依然保持著自己的風骨和追求。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瞭解,這位“中國最美的小說傢”是如何在人生下半場,書寫齣另一篇同樣精彩的篇章。

评分

很好很喜欢很不错下次还来买!

评分

第一,这次做活动是很实惠了,买了好大一堆东西。第二,物流是很到位,快的一批。第三,售后服务也是没的说!没毛病。希望以后多做点活动,多领点券,反正就是在京东买买买!

评分

很好很喜欢很不错下次还来买!

评分

对他一生经历的了解 此书值得看看的

评分

促销力度独步全网,发货速度冠绝全网

评分

书很好书很好书很好书很好书很好书很好书很好书很好

评分

已经买过沈从文的前半生,这次凑齐一套,空闲下来读读,内容读后评价

评分

新近出版的,包装装祯都还不错,到货很快,不到二十小时就到手了。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