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15
人,做得到任何事:阿德勒心理學講義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百年暢銷經典《自卑與**》的姊妹篇,更適閤當下普通人閱讀、更具指導意義的心理學經典之作。
★《人性的弱點》作者卡耐基,《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作者史蒂芬·柯維,《思考的技術》作者大前研一均深受此書中阿德勒心理學的啓迪。
★ 專業譯者,堪稱信達雅典範的精當譯本,金句疊齣,給你如母語寫就般流暢的閱讀體驗,讓你徹底遺忘掉這是本外版書。
★ 版式疏朗有緻,重點語句加粗顯示,單頁印刷書中充滿堅固柔情的金句,助你在焦慮的空心時代,安放靈魂,找到澄淨如水的自我。
★ 身心靈作傢張德芬、心理學博士·作傢許皓宜、颱灣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作傢王浩威、颱灣治愈係新天後·作傢鄧惠文 勇氣推薦。
深諳普通人人性的大師阿德勒帶你撫慰孤獨、迷茫的現代靈魂,給你一片充滿無限可能的光明人生。
《人,做得到任何事:阿德勒心理學講義》被認為是比作者阿德勒另外一本作品《自卑與**》更通俗易懂、廣為流傳的心理學經典著作。全書以社會興趣為核心,從原型、人格、童年、傢庭、夢境、教育、人際關係、愛情與婚姻等人生百景齣發,論道說理,所呈現的人文觀點,極具啓發性與前瞻性,有待你慢讀細思,咀嚼齣字句背後豐沛的底蘊與真義。故事即人生。他的不完美哲學、生活之道、人性省思,澄明如鏡,深入每一個人、每一段人生、每一個故事的內在,照齣更真實的一麵。
該書由颱灣地區學者吳書榆傾心翻譯,譯文流暢,金句疊齣,帶來母語般流暢的閱讀體驗。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
奧地利著名精神病學傢,維也納醫學博士,精神分析學派代錶之一,同時也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 與弗洛伊德、榮格齊名,並稱二十世紀精神分析學派的三大巨擘。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一生閱曆豐富,磨難頗多。他在幼年時期患上瞭佝僂病,看上去又矮又醜,無法進行強烈的體育活動。上學時錶現不佳,被老師評為頂多隻能成為鞋匠。他的父親鼓勵他說,你必須不相信任何事。即不要被眼前的睏境束縛瞭自己,不能相信當下的睏境就是人的一生,而是要勇於突破,大膽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這種堅強的信念造就瞭阿德勒一生的成就。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著作頗豐,主要著作有:《自卑與**》《人類麵臨的挑戰》《神經癥的性格》《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補償的研究》《神經癥問題》《理解人性》等。
吳書榆
颱灣大學經濟學學士、英國倫敦大學UCL經濟學碩士。曾擔任研究、企劃與行銷有關工作,目前為自由文字工作者。譯有《讓顧客主動推薦你》》《獵殺巨人》《上下管理,讓你更成功》等。
第一講?生活的科學
The Science of Living // 001
第二講?自卑情結
The Inferiority Complex // 025
第三講?優越情結
The Superiority Complex // 045
第四講?人生風格
The Style of Life // 065
第五講?早期記憶
Old Remembrances // 083
第六講?態度與行動
Attitudes and Movements // 099
第七講?夢與夢的解析
Dreams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 // 119
第八講?問題兒童及其教育
Problem Children and Their Education // 139
第九講?社會問題與社會適應
Social Problems and Social Adjustment // 165
第十講?社會感、常識與自卑情結
Social Feeling, Common Sense and The Inferiority
Complex // 183
第十一講?愛情與婚姻
Love and Marriage // 197
第十二講 性與性的問題
Sexuality and Sex Problem // 215
第十三講?結?語
Conclusion // 231
附??錄?阿德勒生平年錶
The Chronicle of Alfred Adler // 235
第七講?夢與夢的解析
Dreams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
為什麼有人從不做夢?
為什麼人會重復做一樣的夢?
為什麼夢境往往很難解釋?
如同我們先前所解釋的,就個體心理學來說,意識與無意識構成瞭一個單一的整體。在前兩講中,我們以個人作為整體,來解讀意識麵嚮的記憶、態度以及行動。現在則要將同樣的解讀方法用在無意識或半意識的人生麵嚮,意即“夢境人生”。我們之所以使用同一套方法,是因為夢境也是整體的一部分,和清醒時的狀態相較之下,兩者比例相當。其他心理學派的追隨者一直努力想找齣關於夢境的新觀點,但是人對於夢境和所有整體心理活動(體現在錶情與行動上)的理解,都遵循著同樣的路綫發展。
我們先前談過,充滿優越感的目標會決定一個人清醒時的人生,而這個目標一樣也會決定夢境。夢境必是人生風格的一部分,而夢境與人生原型也互有關聯。事實上,你必須先理解人生原型與某個特定夢境之間的關係,纔能確定自己全然理解這個夢。同樣的,如果你很瞭解某個人,十之八九可以猜齣他的夢境具有哪些特色。
整體來說,人類都是懦弱的。從這個一般事實(general fact)齣發,我們可以預測大部分的夢境都與恐懼、危險或焦慮有關。因此,如果我們很瞭解某個人,知道他的目標是逃避人生的問題,即可推論那人常會夢到自己跌倒。這樣的夢就像是在警告他:“彆繼續往前走瞭,不然你會一敗塗地。”做夢的人用“跌倒”來錶達自己對未來的看法。事實上,絕大部分的人都做過“跌倒”的夢。
學生在考試前一天晚上所做的夢便是具體例證。我們認識一名動不動就輕言放棄的學生,他的所作所為都是可預測的:考試前一天,他一定會整天憂心忡忡,無法專心讀書,最後則會自我安慰:“準備考試的時間太短瞭。”他內心希望考試延期;他做的夢也一定跟“跌倒”有關。這反映瞭他的人生風格;他必須做這種夢,纔能(在夢中)達成他的目標。
現在來看看另一名學生的例子。這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瞭長足的進步,於是培養齣勇氣,不再害怕,也從來不找藉口。我們也可以猜到他會做什麼樣的夢。考試之前,他會夢到自己去爬一座高山,登頂後欣賞到的美景讓他贊嘆不已時,他就醒來瞭。這反映的是他目前的人生,從夢裏也可看齣他想追求的目標。
此外,還有一個學生則是能力有限,隻能進步到某種程度。這種人的夢境會和“限製”有關,夢到自己無法逃離人群與睏境,在夢裏也常常被人追逐、獵殺。
繼續討論其他類型的夢境之前,我們要先重申,就算個案的說法是:“我沒辦法告訴你我做瞭什麼夢,因為我一個夢都記不得瞭。不過,我倒是可以編一些夢齣來。”心理學傢也不會氣餒。因為我們心理學傢知道,幻想並非憑空捏造的,而是操之於一個人的人生風格。不論是捏造的夢或真實記得的夢,都一樣有意義,因為想象、幻想也會錶達齣某人的人生風格。
為瞭錶現人生風格,幻想不一定要復製當事人實際的行動。比方說,我們會發現有一種人的人生以幻想成分居多。這種人在現實世界中膽小怕事,在夢裏就非常勇敢。但我們總能找齣一些蛛絲馬跡,顯示齣此人其實並不想剋服萬難完成手邊的任務。就算是在他大無畏的夢境裏,也有類似跡象可循。
夢境的目的,必是鋪好路以備當事人完成充滿優越感的目標。舉凡癥狀、動作和夢境,對人而言都屬於訓練方式的一種,能帶領人們找齣“主要的目標”(dominating goal),例如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作威作福,或是逃避。
夢境在錶達其目的時,既不閤邏輯,也不真實。夢境的存在,是為瞭引發某種感受、心情或情緒。想完全揭開夢境的隱晦麵紗,並無可能。不過(在這一點上),夢境和清醒時的人生、行動隻有程度之差,而非分屬不同類彆。一個人的內心會如何迴答人生的問題,和他的人生計劃(scheme of life)有關,不過計劃的答案並不符閤默認的邏輯框架;因此為瞭促進當事人與社會互動,我們的目標必須不斷琢磨,促使這些答案能逐漸符閤此框架。一旦我們不再用絕對的觀點來看待清醒時的人生,夢境就不再神秘。其實,夢境不過是進一步錶現清醒人生中也有的相對性,以及事實與情緒的組閤。
綜觀曆史,原始人類認為夢境十分神秘,他們通常會透過預言的方式來解讀夢境。一般人都認為夢境可以預示未來會發生的事;但這種說法隻對瞭一半。夢境確實是一座橋梁,把做夢者遭遇的問題和他想達成的目標串聯起來。從這個觀點來說,夢境常常成真,因為做夢的人在夢中也在自我磨煉,做足準備,隻等待夢境應驗。
換句話說,各種事物之間互相聯結的關係,在夢境或清醒時的人生都是一樣的。如果一個人敏銳而睿智,無論他分析的是自己的清醒人生還是夢境人生,都可以預見未來。他所做的分析就是一種診斷。比方說,如果有人夢到某個熟人過世,而對方後來也真的過世瞭,但這不代錶他的預知能力比醫師或對方的近親還要厲害。這其實意味著,相較於清醒之時,做夢者反而較常在睡覺時思考事情。
因為夢境的一半是事實,如果把夢當作預言看待,就叫作迷信。一般來說,同時有其他迷信的人纔會堅持“夢是預言”這種想法。不過,想藉由營造預言傢形象來拉抬地位的人,也會支持此想法。
為瞭打破“夢是預言”這種迷信,並抹去夢境的神秘感,我們必須解釋為何多數人都無法理解自己的夢。原因很簡單,因為即便是清醒時也很少有人能真正瞭解自己。很少人擁有找齣前進方嚮的自我反省剖析能力,而且就像我們之前提過的,分析夢境是比分析清醒行為更復雜、睏難的任務。無怪乎,分析夢境並非多數人能力所及之事;也無怪乎,大多數人會因不知道夢境指涉的意義,而求助於江湖術士。
如果我們把夢境的邏輯,與相信私人道理的特定人士相比(詳見第二講、第三講),而不要直接和正常人清醒時的行動比較,將有助於我們厘清夢境的邏輯性。請讀者們迴想與罪犯、問題兒童、精神病患的態度有關的敘述:他們會創造齣某種感受、脾氣或心情,以說服自己相信某些事。像是謀殺犯會替自己辯駁:“這個人不見容於世界,所以我必須殺瞭他。”由於犯人內心一直強調這個世界容不下被害者,而創造齣某種感受,最終埋下殺機。
這種人也可能閤理化自己的行為:彆人有漂亮的長褲,可是我卻沒有。將個人的價值觀放到瞭所遭遇的情境裏,因而産生瞭羨慕的心理。他們追求的優越感目標變成擁有一條漂亮的長褲。我們或許會發現,他做瞭一個夢引發瞭某種情緒,引導他完成這個目標。事實上,研究知名人士的夢境便能看到許多類似的例子。比方說,《聖經》裏的約瑟(Joseph)夢到萬事萬物都在他麵前下跪。而這個夢很契閤現實:在現實中,約瑟的父親特地為他做瞭一件彩衣,兄弟們則排擠他。
另一個知名例子是古希臘詩人西莫尼德斯(Simonides)所做的夢。他受邀到小亞細亞(Asia Minor,即今日土耳其安納托利亞)演講,內心卻非常猶豫,即使船隻已在港口等他,還是不斷把旅程延後。友人試圖催促他動身,卻都無功而返。後來他做瞭一個夢:碰到一位亡者齣現在他麵前,該亡者是他從前在森林裏遇過的人。亡者對他說:“你很虔誠,而且你在森林時很照顧我,所以我前來警告你韆萬彆去小亞細亞。”西莫尼斯德起床後便說:“我不去瞭。”然而,西莫尼德斯在做此夢之前早就傾嚮不要去瞭。他隻是創造齣某種感受或情緒,替他已經做齣的結論背書,隻不過他並不瞭解自己的夢境。
真正瞭解夢境的人,就會明瞭這一點:人創造齣某種幻想的目的是為瞭自我欺騙,而自欺又會在當事人身上引發他所期待的感受或情緒。通常這就是我們對於夢境的記憶。
細想西莫尼德斯的夢,我們也碰到瞭一個問題:解讀夢境的程序是什麼?首先請各位謹記一點:夢,是個人創造力的一部分。西莫尼德斯在做夢時,運用瞭他的幻想,並建立瞭一個先後順序。他選擇一位亡者作為引子。為什麼這位詩人在眾多經驗中挑選瞭和亡者有關的故事?顯然是因為他很在意死亡這件事,其實每當他想到要搭船就會恐懼不已。在當時,走海路確實很危險,因此他遲疑瞭。這是一個信號,代錶他害怕的不僅是暈船,也擔心可能會沉船。由於死亡的念頭已先入為主縈繞他的心頭,因此他的夢境選擇瞭一段與亡者有關的故事。
如果我們用這種方式來思考夢境,夢的解析就不那麼睏難瞭。我們應牢記,夢境所選擇的畫麵、記憶和幻想,在此都指嚮做夢者心之所嚮。夢境能告訴你做夢的人有哪些傾嚮,最終我們就能看到他想要達成的目標。
接著來看一個已婚男人的夢境。此人不太滿意自己的傢庭生活,他有兩個孩子,但他一直很擔心妻子太過沉迷於其他事務,沒有好好照顧孩子。他以此為理由不斷批評妻子,並試著改造她。有一天晚上,他夢見自己有瞭第三個小孩,但老三走丟後就此失蹤。他為此責備妻子沒有看好孩子。
從這個夢能看齣這名男子的傾嚮:他心裏一直認為兩個孩子會走失,但他沒有勇氣讓其中一個孩子齣現在夢中。因此,他“發明”瞭第三個孩子,並讓這個孩子走失。
我們還可以觀察到另一件事,就是男子很愛孩子們,不希望他們走失。他也覺得妻子照顧兩個孩子已經分身乏術瞭,遑論同時照顧三個孩子,因此第三個孩子一定會消失不見。由此可發現並解析這個夢的另一個麵嚮—這個男人正在考慮:“我應不應該生第三個孩子?”
這個夢境造成的實際結果是,男子對妻子産生反感。現實中並沒有任何孩子走失,但他早上一起床就開始批評妻子,對妻子心生厭惡。常有人因為做夢引發某種情緒,因此一大早就想找人吵架,百般挑剔。這有點像是精神中毒,和憂鬱癥患者會齣現的癥狀差不多;憂鬱癥患者會用失敗、死亡、失去一切等想法來自我戕害。
我們也發現,此人選擇的是他絕對會覺得優越的事物,比方說他認為:“我很小心照顧孩子們,但我的妻子卻很粗心大意,害得一個孩子不見瞭。”他的支配傾嚮也在夢中錶露無遺。
前 言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dler Alfred,1870—1937),奧地利心理學傢,個體心理學派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阿德勒認為人們為得到滿足和實現自我而一生努力奮鬥,以補償産生自童年時期的強烈自卑感。大部分人可以滿意地實現補償,而那些沒有成功實現補償的則發展為神經癥。他與弗洛伊德和榮格並稱為20世紀精神分析學派三大巨擘。
阿德勒齣生在奧地利維也納郊區的一個猶太糧商傢庭,傢境富裕。他在傢中六個孩子中排行老三。3歲時,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他幼年又有兩次被車撞的經曆,使他十分畏懼死亡。5歲時得瞭肺炎,痊愈後他決定當醫生。
1895 年,阿德勒進入維也納大學學習,取得醫學博士學位,成為一名眼科醫師,他特彆注意身體器官的自卑,認為它是驅使個人采取行動的真正動力。後轉嚮精神病學研究,曾追隨弗洛伊德探討神經癥問題。
1896年4月到9月,他應徵服役,在奧地利軍隊的一所醫院工作。1897年到1898年,他又迴到維也納大學深造。期間,他和來自俄國的留學生羅莎(Raissa Timofeyewna Epstein)結婚。他們生育四個孩子,三女一男,其中亞曆山德拉(Alexandra)和庫爾特(Kurt)後來成為阿德勒學派的心理學傢。
1899年至1900年,他與弗洛伊德在同一個城市行醫,兩人結識並成為好友。不久,他又和威廉·斯特剋爾一起從事《心理分析匯編》的編輯工作。1902年,阿德勒與精神分析創始人弗洛伊德成為當時精神分析學派的核心成員。他是第一個虔誠地對弗洛伊德理論産生興趣的人,認識到其理論打開瞭精神病學和心理學一個新發展階段。
1908年在奧地利薩爾茨堡召開的第一次國際心理分析會議上,阿德勒發錶瞭關於“好鬥的衝動”的報告。1910 年任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主席。1911 年因突齣強調社會因素的作用,拒絕接受弗洛伊德將性作為人類行為的重要動機的觀點,公開反對弗洛伊德的泛性論而兩人關係破裂,阿德勒創立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另建自由精神分析研究會。1912 年改稱個體心理學會,成為一個頗有影響的學派。1914 年他創辦《國際個體心理學雜誌》。1920 年後他任教於維也納教育學院,並在學校係統中組織兒童指導臨床活動,成立兒童指導中心。1922 年至 1930 年期間,他主持召開瞭五次國際個體心理學會議。1926 年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1932 年他到長島醫學院主持美國醫學心理學的第一個講座。1934 年定居紐約。1937 年赴蘇格蘭亞伯丁做講演旅行時病逝。
阿德勒的學說以“自卑感”與“創造性自我”為中心,並強調“社會意識”。主要概念是創造性自我、生活風格、假想的目的論、追求優越、自卑感、補償和社會興趣。他繼承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念,但其基本觀點與之大相徑庭。
個體心理學認為人的行為是由社會力量決定的。阿德勒認為人天生就是一種社會存在物,在社會生活中,人們進行交往,相互依賴,相互閤作;而弗洛伊德則強調人的生物學本能,人的成長過程是本能的自然展開,其行為是先天決定的。
個體心理學視人格為統一的整體,強調其不可分割。阿德勒認為每個人的人格都是內在各種動機、特質、興趣、價值所構成的統一整體;弗洛伊德把人格分為本我、自我、超我這些不同的部分,各部分各司其職。
阿德勒認為人是一個有意識的存在物。通常,人能意識到行為的動機,意識與無意識並非絕對對立。對某些事物,如果我們意會到瞭,那麼就是意識的;如果失於意會,那麼就是無意識的。意識的行為是人類主要的行為。
阿德勒強調未來對人的行為的影響。他認為,人既然是有意識的,就能意識到未來的種種條件,製定某種計劃用以指導自己的行為。阿德勒也承認過去的經驗(特彆是原始的經驗)對人的行為有影響,但他認為不是決定性的。
個體心理學認為性隻是人類行為的動力因素之一。阿德勒並不完全否認性的作用,但他認為性的作用在決定人的行為方麵隻扮演一個極不重要的角色。他認為,真正對人的行為起作用的還是人的社會需要。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思想主要概念包括以下方麵。
一是追求優越。阿德勒認為,追求優越是人們行為的根本動力,也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核心。他認為人人都有一種嚮往權力意誌這種天生的內驅力,力圖做一個沒有缺陷的、完善的人。因此羨慕彆人、勝過彆人、徵服彆人等都是這種追求優越的人格體現。阿德勒區分瞭追求優越的兩種不同方法:一種是隻追求個人優越,很少關心他人,其行為往往受過度誇張的自卑感驅使。另一種是追求一種優越、完善的社會,使每個人都獲得益處。
二是自卑與補償。阿德勒把自卑與補償看作是追求優越的動力根源。他指齣,自卑與補償是與生俱來的。因為人在嬰幼兒時期,在生理、心理和社會三方麵都處於劣勢,需要依賴成年人纔能生存,他們由此必然産生自卑和補償心理。當然,這種自卑與補償心理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正常的健康的反應,可以驅使人們實現自己的潛能。但是,如果不能成功地進行補償,就會産生自卑情結,導緻心理疾病的發生。
三是生活風格。阿德勒把個人追求優越的目標的生活方式稱為生活風格。阿德勒認為兒童到5歲左右便形成瞭生活風格。其傢庭關係、生活條件和經驗決定瞭他今後一生的生活特點。他提齣三種研究途徑:齣生順序、早期記憶和夢的分析。
他指齣,在傢庭中,父母對子女教養的方式或給予的關注會根據子女的齣生順序而變化,同胞兄弟姐妹之間也常常因要爭取父母的愛而相互競爭。因此,長子的性格特徵是聰明、有成就需要但害怕競爭;次子喜歡競爭、有強烈的反抗性;最小的孩子有雄心但懶散、難以實現抱負。獨生子女的性格類似於長子,因為其競爭對手往往來自學校的同學。
阿德勒根據人的記憶具有主觀性、創造性和想象性的特點,認為個體對於自己早年生活的記憶往往為人們瞭解其獨特的個性提供瞭綫索。阿德勒認為意識和潛意識共同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因此,夢能夠顯示一個人的生活風格。
人,做得到任何事:阿德勒心理學講義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