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10
清學劄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劄記體是中國古代常見的學術著作體裁,其體短小精悍,論說簡淨,寓理道於掌故,摹性情於趣聞,深為作者與讀者喜愛。
作者為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擅長以筆劄體敘事說理,語言雅潔,且多意趣,頗有古賢之風;
作者從事清代學術研究三十餘年,諳熟清代掌故逸聞,於經史四部摩不觀覽,書中旁徵博引,所論多為前人所不言,創獲良多,啓人引思。
對研究中國古代學術史與廣大經史愛好者而言,既學術味十足,又頗可賞玩。
《清學劄記》是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漆永祥先生關於清代學術數十年的積纍之作,按作者自序,其弱冠之後,專於清人纂述,而乾嘉諸老,又精擅筆劄,是書從其畢生所積的五百餘條中精選一百五十餘條,內容涉及經學、考據學等諸多清中期學術著作及顧炎武、閻若璩、杭世駿、劉逢、戴震、錢大昕、惠棟等學者之學問、為人、處事、後世等諸多典故及考證、考評,亦有若乾篇,由古而今,取古今一理之社會現象略作評點。文章短長不一,於學術價值頗有助益,內容廣泛,讀來愜意、饒有趣味,是難得一尋的清代學術劄記。
漆永祥,男,1965年生,甘肅漳縣人。西北師範大學曆史學學士、碩士,北京大學文學博士。北京大學中文係、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教授,教育部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中國古文獻學史、清代考據學、宋詩整理與研究、東亞學術與文化研究以及中學語文教學等的教學與科研工作。撰著與古籍整理有《乾嘉考據學研究》《江藩與〈漢學師承記〉研究》《〈漢學師承記〉箋釋》《全宋詩》(閤作)《書林清話(外二種)》《東吳三惠詩文集》《漢學商兌?漢學商兌贅言》《大學國文選本》《北大中文係第一課》等10餘種,發錶學術論文並散雜文詩歌等200多篇。
目 錄
一、實學
二、經學
三、漢學與宋學
四、師承與傢法
五、務為其難與務求其是
六、《十三經》皆有傳
七、《十三經》義疏繁冗生厭
八、段玉裁“二十一經”說
九、焦循“經學”一傢說
一○、阮元《皇清經解》之初衷與後來成書有彆
一一、《周禮》難緻太平
一二、漢儒“以經術飾吏事”非事實
一三、漢代諸帝與儒術之效
一四、學案體不始於黃宗羲
一五、文集編次之難
一六、戴名世、鄭燮、李調元、劉聲木之論撰著之自序與他人作序
一七、古人著述署名之謹慎與隨意
一八、修誌之難
一九、書成眾手之弊
二○、「一目十行」與「目十行下」
二一、明清刻書之不同與今日之情勢
二二、名聲原由互相引重而起
二三、名人後裔多寂暗無名
二四、行文喜用生僻字之陋
二五、清高宗禦製詩之富之濫
二六、漢人翰林多不願習國書
二七、書齋以數字命名者
二八、《金石錄》十捲人傢
二九、顧炎武之目盲與流傳之畫像
三○、畫傢之顧亭林與日知之顧亭林
三一、顧炎武之抗清與後人之論遺民
三二、顧炎武之連環套官司
三三、“歸奇顧怪”
三四、顧炎武、閻若璩、杭世駿、劉逢祿諸人之謙抑
三五、顧炎武、戴震、餘蕭客、江藩諸人之絕嗣
三六《亭林五書》與《高郵四種》
三七、全祖望述顧炎武、黃宗羲事多誤
三八、張爾岐論求學次第
三九、閻若璩、硃筠、阮元之口吃
四○、閻若璩、汪琬《喪服》之爭
四一、“使功不如使過”之齣典
四二、何焯之不擅時文
四三、李因篤、武億、章學誠、汪蒼霖與淩坤諸人之好鬥
四四、東吳惠氏世傢學
四五、惠士奇罷官之真相
四六、紅豆莊、紅豆先生、紅豆齋、紅豆詞與紅豆詞人
四七、惠棟之理想社會
四八、惠棟《後漢書補注》成書之不易
四九、惠棟妄改
五○、江聲論學術爭鳴
五一、江聲之喜篆書
五二、江永戴震之不中科第
五三、戴震尊禮江永
五四、段玉裁之尊禮戴震
五五、戴震錢大昕之高下
五六、洪榜知戴氏《聲類錶》
五七、袁枚、紀昀之不能酒與劉權之、武億之豪飲
五八、盧文弨為校書而生
五九、王傑之直道立朝
六○、錢大昕學有「九難」
六一、「南錢北紀」
六二、王昶隨清軍徵川西諸地名
六三、王鳴盛之所謂“濫用驛馬”
六四、汪中之好罵與被罵
六五、汪中父子有遺傳之心髒病
六六、汪中「六君子贊」「七君子頌」與「通者十九人」說
六七、「談天三友」
六八、焦循之譏刺隱士
六九、“南江北江”
七○、洪亮吉王念孫上時政疏
七一、淩廷堪論學術盛衰
七二、李慈銘好大言謾罵
七三、方東對《漢學商兌》詬詈過甚有失著述之體
七四、江藩之轉益多師
七五、江藩之精於《文選》
七六、江潘鬻書
七七、江藩之鄙薄方苞
七八、江藩與袁枚之關係
七九、江藩與洪亮吉交惡
八○、江藩《漢學師承記》之誤錄程晉芳
八一、江藩之隸事多誤
八二、江藩之排宋而尊漢
八三、江藩不信日本足利本《論語義疏》
八四、江藩未注清高宗《禦製詩小注》
八五、江藩之喜收藏端硯
八六、江藩之卒年
八七、《河賦注》為注藩自注
八八、《漢學師承記》初刻初印本與後來各本有異
八九、《古書疑義舉例》非鈔自《經解入門》
九○、集句詩與《漢學師承記》之體裁
九一、趙之謙《漢學師承續記》
九二、袁枚之譏刺考據學
九三、乾嘉考據學傢不喜諸經唐宋人舊疏
九四、乾嘉考據學傢多患目疾
九五、近視與近視鏡
九六、乾嘉考據學傢著書之先為長編
九七、乾嘉考據學傢多不擅時文
九八、乾嘉考據學傢多睏頓以終
九九、乾嘉考據學傢之事功之學
一○○、乾嘉時揚州學者年多不永
一○一、紀昀主持四庫全書館之因
一○二、紀昀與《四庫全書》之糾誤
一○三、「四布衣」與「五徵君」
一○四、《四庫全書》所收編年類史著多依傍《通鑒》而成
一○五、《四庫全書》所收紀事本末體史著多為清人所纂
一○六、《四庫全書》雜史類多宋明人著述
一○七、《四庫全書》術數類書多齣依托
一○八、清廷禁順治、雍正、乾隆帝著述
一○九、《四庫總目》於清帝多諛詞
一一○、《四庫總目》於明帝多譏貶
一一一、《四庫總目》之貶刺硃熹
一一二、《四庫總目》持論過激有失著作之體
一一三、《四庫總目》論召外族以息內禍之說與王夫之說暗閤
一一四、《四庫總目》論蘇黃後繼無人
一一五、《梁書》《陳書》《北齊書》實為私撰
一一六、《四庫總目》譏戴震論反切起源之不當
一一七、《四庫總目》多采錢大昕之說
一一八、《四庫總目》以《通鑒綱目》入“史評類”為無當
一一九、《四庫總目》論《洪武聖政記》真僞之失考
一二○、《四庫總目》以《炎僥紀聞》書而分隸兩類
一二一、《四庫總目》斥明人談海運之書入存目
一二二、四庫館臣目中之世界與中國
一二三、孔孟隻兩傢無父兒
一二四、官年實年
一二五、此時有子不如無
一二六、甘肅少人纔之故
一二七、懼內
一二八、大型歌舞人組圖案與文字
一三九、奧運牡丹與摧花之術
一三○、道術治蛇傷及醫病之法
一三一、高年應試與低齡應試
一三二、清代貢院之簡陋
一三三、號捨用《韆字文》排序
一三四、連中元與祖孫狀元父子狀元兄弟狀元
一三五、狀元娶公主隻存在於戲麯中
一三六、時文選傢多不擅作時文
一三七、大題小題及截搭題
一三八、夾帶與關節
一三九、“白捲英雄”與“曳白”之種種
一四○、塾師教授與冷官
一四一、高考閱捲與閱捲紀事詩
一四二、文選樓
一四三、三江
一四四、明堂
一四五、小璫
一四六、啖
一四七、金扇與鬆花石硯
一五八、剋什
一四九、紫團
一五○、紫燕
四二 何焯之不擅時文
《清稗類鈔》載:“閻潛邱,名若璩,初交何義門。何年二十四歲,日與議論時文。潛邱將明二百年名傢製義,其中錯解題誤用事者悉標齣之,裝為一帙,凡百條,謂此乃代聖賢立說,豈有使彆字用訛事者。義門擊節嘆賞,歸而鈔撰製義,為《行遠集》,悉如潛邱之旨。義門曰:‘如此,方見製義之難。’自是,義門益工製義,然構思頗不迅捷,每應舉,俱曳白。而數遊京師,其科第皆齣欽賜,後以安溪李文貞薦,得校書祕閣。”a案何焯自謂:“學至於科舉,古人以為末矣。然今日之科舉所言,固聖賢之學也。”b故父子經營書坊,以刊刻高頭講章,聞名於世,然己所製則不能中矩,而屢睏科場,則亦奇矣。
四四 東吳惠氏四世傢學
惠棟為乾嘉考據學之首庸,其力主漢學,尤精漢《易》,重師承, 守傢法,使一代學風為之丕變。其屢稱“四世傢學”,則上溯至其曾祖有聲、祖周惕與父士奇。張舜徽先生論:“棟則昌言四世。自述生平治《易》與《左傳》,皆必上溯淵源於其曾祖樸庵公,所謂樸庵公者,名有聲,以教授鄉裏終其身,乃明末一塾師耳。棟標榜傢學,必高遠其所從來,不能無溢美之辭,斯亦通人一病。”a 案有聲為明歲貢生,與同裏徐枋友善。明亡,以《九經》教授鄉裏,尤精於《詩》。有《左傳補注》一捲、《百歲堂書目》四捲等,皆不傳。其子周惕少傳傢學,又從徐枋、王士禎、汪琬遊,工詩古文詞。康熙三十年(1691 年), 成進士。選庶吉士,因不習國書,外調密雲知縣,卒於官。精於經學, 邃於《易》、《詩》。今傳有《詩說》三捲。周惕次子士奇,少即力學, 晨夕不輟,博通九經、諸子及《史》、《漢》、《三國誌》,皆能闇誦。康熙四十八年(1709 年),成進士。官至廣東學政。有《易說》六捲、《禮說》十四捲、《春鞦說》十五捲、《大學說》一捲等。考有聲《左傳補注》書雖不傳,然其說傳至惠棟,終補成《左傳補注》六捲。周惕《易傳》、
《三禮問》、《春鞦問》雖不傳,然士奇遵其說成《易說》、《禮說》、《春鞦說》。至《百歲堂書目》,乃其傢世傳,後為黃丕烈所藏。然則所謂四世傢學者,非虛語也。且當時學者亦如此說,如顧棟高論惠棟之學曰:“蓋先生經學,得之半農先生士奇,半農得之硯溪先生周惕,研溪得之樸齋先生有聲,曆世講求,始得傢法,亦雲艱矣。”a惠棟當時,其學大顯,南北同尊,初不必藉四世傢學以壯大聲聞,故張先生之說,恐不然矣。
四八 惠棟《後漢書補注》成書之不易
惠棟《後漢書補注》二十四捲,仿司馬貞《史記索隱》之體,而精核過之。其友顧棟高《序》謂:“援據博而考核精,一字不肯放過,亦一字不肯輕下,洵史誌中絕無僅有之書也。……俾事粲然可觀,約而不漏,詳而不繁,注《八誌》援引尤多。”a至清末王先謙為《後漢書集解》,徵引惠書甚多,亦足見此書之價值也。
然惠氏注此書,卻備受劬勞,今北京大學圖書館藏薛壽校德裕堂刊本《後漢書補注》一部,薛氏因見惠氏原稿,故詳為過錄惠氏之語,於研究是書及惠氏學行大有裨益。原書十二本,惠氏皆有識語。薛氏所錄其第一本末惠氏自識雲:“雍正九年(1731年),緣事查産,對簿之暇,因著此書。十一年成。”第三本末題雲:“緣事查産,寫吳中醋坊橋。”第四本末雲:“丁巳(1737年)館尚衣署撰。”第五本末雲:“庚申(1740年)寓粵東西湖街撰。”第六本末雲:“辛酉(1741年)寓金陵庫使署抄。”第七本末題雲:“壬戌(1742年)二月艮受丙撰畢。是年,立閧畢,課子弟。”第八本末雲:“壬戌三月巽受辛撰畢。”第
九本末雲:“壬戌四月一日撰畢。”據此則可知惠氏注書之年月,時惠棟父士奇因罰修鎮江城,故惠棟識語有“緣事查産”語,其時棟往來鎮江、蘇州、南京諸地,起居無定,流轉他徙,乃一生中最睏厄之時期。又從李保泰《後漢書補注跋》、焦循《後漢書訓纂序》及薛壽《校本後漢書補注跋》諸說可知,惠氏晚年遊揚州,體弱多疾,病於旅次, 友人汪棣以參桂之藥供之,不啻韆金,棟無以報,因以此書稿本、繕本皆贈汪氏,而不自有之。後繕本失去,汪氏自留稿本。稿本因惠氏手訂,改塗添補,如蚍蜉蟻子之跡,識辨為難;汪氏復又另繕一部, 後因傢産頓落,無力校刻,遂將另繕者付同裏陳氏,陳氏又有添注、補錄,雜綴於書之上方,然較稿本則厘然易讀;焦循亦曾嚮汪氏藉稿本繕鈔一部,且細考校定;李保泰既手自寫錄,又乞朋好資助之,再鈔錄一部,且以此為底本,與汪氏藏稿本、陳氏藏繕本與焦氏鈔校本互勘,所刻者即流傳之德裕堂本也。於此可見惠氏於罹難中尚著述不輟,俾成完書;而汪氏之拳拳於死友之書,不使散佚;李氏之手自寫錄,又乞資刊刻。一注、一存、一刻,皆為此書之功臣也。
文章短長不一,於學術價值頗有助益,內容廣泛,讀來愜意、饒有趣味,是難得一尋的清代學術劄記。
評分內容很不錯,定價比較貴。
評分底部有磕碰,其他還好,書不錯。
評分閑談掌故清代學人劄記
評分內容與印刷都挺好的!
評分沒什麼意思,不建議買
評分清代學術史劄記,有趣
評分好書!
評分期待許久。每每讀到書中文字,總不禁想起漆老師課堂上之神采。
清學劄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