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當代中國的視覺文化研究》屬於國傢齣版基金項目,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這是一部
觀念多元的跨學科前沿原創著作,極具現實指導意義;
以中國本土問題為導嚮,探究瞭具有中國特色的視覺文化實踐路徑。
內容簡介
《當代中國的視覺文化研究》聚焦於“視覺的社會建構”和“社會的視覺建構”之互動關係,將視覺文化置於中國當代社會轉型的偉大實踐之背景中予以考量。從大眾文化、先鋒藝術、草根傳媒文化、城市景觀、視覺體製和視覺技術六個“扇麵”齣發,深入探究瞭當代中國的社會變遷與視覺性建構的復雜關係,以期厘清當代中國視覺文化與社會轉型的內在邏輯,並探索視覺文化實踐如何為建構和諧社會做齣貢獻。
作者簡介
周憲,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主要學術興趣在藝術理論、美學、視覺文化等領域。著有《審美現代性批判》、《視覺文化的轉嚮》、《文化間的理論旅行》等。
李健,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學術興趣集中在藝術理論、美學及文化研究等領域。齣版有專著《審美烏托邦的想象》、編著《藝術理論基本文獻? 中國近現代捲》、譯著《100 位大藝術傢》等。
周計武,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西方藝術理論與美學。著作《藝術終結的現代性反思》先後獲南京大學人文科研原創奬、江蘇省人文社科優秀學術成果奬三等奬,譯著《藝術與社會理論》、《美學導論:一種分析方法》等。
龐弘,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學術興趣集中在文學理論、藝術理論、視覺文化等領域。譯著《導讀福柯〈規訓與懲罰〉》。
童強,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藝術理論、思想史研究、空間哲學研究。主要著作有《空間哲學》、《嵇康評傳》,主編《藝術理論基本文獻? 中國古代捲》。
殷曼楟,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研究方嚮為文化研究、現代西方美學及藝術理論。著作有《“藝術界”建構及其現代意義》,主編《宗白華中西美學論集》、《藝術理論基本文獻:西方古代? 近現代捲》,譯著《今日藝術理論》等。
祁林,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主要學術興趣在媒介文化研究、文創創意等領域。著有《電視文化的觀念》,譯著《媒介建構:流行文化中的大眾媒介》等。
精彩書評
由周憲教授帶領的這支由優秀青年學者組成的視覺文化研究團隊,從中國本土的視覺經驗齣發,從各個層麵深入梳理瞭中國本土的視覺性特徵,探究瞭中國視覺文化在社會轉型期的種種問題。……本書提煉齣瞭具有中國問題意識的,具有高度實踐價值的視覺文化研究理論,在我國學界有開先河之功,可謂是視覺理論落地性研究的一次重要探索。
——高建平(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在國內關於視覺文化的研究中,本書是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層層推進的係統性厚重著作,一方麵顯示瞭寬闊的國際視野,一方麵凝聚瞭強烈的中國意識。……在國際相關學術話語中,這將是我們自己發齣的可貴的中國聲音。
——陸揚(復旦大學中文係教授)
目錄
主編序 /1
導 論 /1
第一節 文化視角中的社會變遷 /2
一、 社會轉型與主體性建構 /2
二、 傳統到現代的社會轉型 /5
三、 社會轉型的係統層級與曆史分期 /9
第二節 視覺文化與其建構功能 /12
一、 何謂視覺文化? /12
二、 視覺文化及其建構 /16
參考文獻 /41
第一章 大眾文化錶徵與視覺建構 /43
第一節 社會轉型與大眾文化視覺建構 /43
一、 大眾文化嬗變與“視覺轉嚮” /44
二、“ 大時代”、“小時代”和“微時代”的形象學 /48
第二節 “大時代”的英雄形象及其演變 /55
一、 時代巨變中的英雄崇高感 /56
二、 社會俗世化中的英雄泛化 /59
2 當代中國的視覺文化研究
三、 文化閤力中的英雄重構 /65
第三節 “小時代”的消費型偶像及其錶徵邏輯 /69
一、 消費型偶像的興起 /69
二、 消費型偶像的生産邏輯 /79
第四節 “微時代”的凡人形象及其主體建構 /87
一、 作為“築夢者”的凡人形象 /88
二、 凡人形象的視覺主體建構 /99
結 語 /111
參考文獻 /114
第二章 當代先鋒藝術與視覺建構 /116
第一節 社會轉型中的當代先鋒藝術 /116
一、 何謂當代先鋒藝術? /117
二、 當代文化中的藝術場 /121
三、 當代先鋒藝術與公眾 /126
第二節 社會變遷與視覺性的轉型 /129
一、 當代先鋒藝術的曆史分期 /129
二、 當代先鋒藝術的體製轉型 /132
三、 當代先鋒藝術社區的演變 /137
第三節 當代先鋒藝術的形象生産 /142
一、 超越革命現實主義 /142
二、 重歸平凡的形象符號 /149
三、 新世相的登場 /155
第四節 視覺符號的挪用 /163
一、 傳統符號的挪用:重構 /164
二、 革命符號的挪用:反諷 /172
三、 消費符號的挪用:模擬 /179
結 語 /184
目 錄3
參考文獻 /188
第三章 草根傳媒文化與視覺建構 /190
第一節 社會變遷與草根傳媒文化的崛起 /190
一、 何謂“草根傳媒文化”? /191
二、 社會變遷與草根傳媒文化 /195
第二節 草根傳媒文化的形象學 /199
一、 形象與情感的互動 /200
二、 情感形象的類型學 /203
第三節 草根傳媒文化的錶徵 /211
一、 直呈性 /212
二、 戲劇化 /214
三、 超文本 /219
第四節 草根傳媒的公共參與和視覺倫理 /225
一、 公共參與和視覺建構 /226
二、 視覺建構與批判理性 /233
三、 草根傳媒與視覺倫理 /244
結 語 /249
參考文獻 /251
第四章 城市景觀的視覺性生産 /253
第一節 社會轉型中的城市景觀 /253
一、 作為社會轉型錶徵的城市景觀 /253
二、 城市景觀的文化意涵 /255
三、 如何理解景觀? /262
第二節 當代中國城市景觀的發展 /265
一、 城市景觀發展的曆史分期 /266
二、 城市景觀從傳統到現代的變遷 /273
4 當代中國的視覺文化研究
第三節 城市景觀中的奇觀現象 /279
一、 奇觀與景觀句法的曆史斷裂 /279
二、 奇觀的三種形態 /283
第四節 城市景觀的話語權 /295
一、 景觀建構的話語權 /295
二、 城市空間中的地標性景觀 /304
第五節 “景觀句法”的曆史修復與美學維度 /314
一、“ 景觀句法”的曆史修復 /314
二、“ 景觀句法”的美學維度 /317
結 語 /320
參考文獻 /322
第五章 視覺體製的形象生産與視覺建構 /324
第一節 當代文化中的視覺體製 /324
一、 何謂視覺體製? /324
二、 社會轉型中的視覺體製演變 /326
三、 視覺體製的三個問題 /335
第二節 作為視覺體製的博物館 /341
一、 博物館作為典型的視覺體製 /341
二、 博物館錶徵模式的演變 /343
三、 展覽空間的錶徵張力 /351
第三節 消費文化與體驗型錶徵 /361
一、 體驗型錶徵的混雜性 /362
二、 混雜空間注意力的多綫程管理 /367
三、 體驗型錶徵的問題 /375
第四節 新媒體與數字博物館 /377
一、 數字博物館與觀眾交互願景 /377
二、 數字博物館的體製性依附 /381
目 錄5
三、“ 萌”的形象及觀眾定位 /385
四、 瀏覽數字博物館的用戶體驗 /392
五、 作為交互中介的數字博物館 /397
結 語 /399
參考文獻 /407
第六章 視覺技術變革中的形象生産與接受 /409
第一節 技術與視覺技術 /409
一、 文明演進中的技術迭代 /410
二、 從視覺到視覺技術係統 /413
第二節 技術迭代與視覺性嬗變 /417
一、 圖像復製與仰視的視覺性 /418
二、 大眾傳媒與平視的視覺性 /424
三、 多元圖像文化與散視的視覺性 /431
第三節 裝置範式與視覺生活 /435
一、 錄像裝置與可選擇的公共觀影 /436
二、 私人錄像與觀看共同體 /441
三、 盜版光碟、互聯網與自主觀看 /446
第四節 數字界麵的形象生産 /453
一、 隨拍的形象自主生産 /456
二、 從手機自拍到視頻直播 /465
三、 彈幕的影像—文字的互文性 /476
結 語 /482
參考文獻 /485
作者簡介 /487
主編序 /1
導 論 /1
第一節 文化視角中的社會變遷 /2
一、 社會轉型與主體性建構 /2
二、 傳統到現代的社會轉型 /5
三、 社會轉型的係統層級與曆史分期 /9
第二節 視覺文化與其建構功能 /12
一、 何謂視覺文化? /12
二、 視覺文化及其建構 /16
參考文獻 /41
第一章 大眾文化錶徵與視覺建構 /43
第一節 社會轉型與大眾文化視覺建構 /43
一、 大眾文化嬗變與“視覺轉嚮” /44
二、“ 大時代”、“小時代”和“微時代”的形象學 /48
第二節 “大時代”的英雄形象及其演變 /55
一、 時代巨變中的英雄崇高感 /56
二、 社會俗世化中的英雄泛化 /59
2 當代中國的視覺文化研究
三、 文化閤力中的英雄重構 /65
第三節 “小時代”的消費型偶像及其錶徵邏輯 /69
一、 消費型偶像的興起 /69
二、 消費型偶像的生産邏輯 /79
第四節 “微時代”的凡人形象及其主體建構 /87
一、 作為“築夢者”的凡人形象 /88
二、 凡人形象的視覺主體建構 /99
結 語 /111
參考文獻 /114
第二章 當代先鋒藝術與視覺建構 /116
第一節 社會轉型中的當代先鋒藝術 /116
一、 何謂當代先鋒藝術? /117
二、 當代文化中的藝術場 /121
三、 當代先鋒藝術與公眾 /126
第二節 社會變遷與視覺性的轉型 /129
一、 當代先鋒藝術的曆史分期 /129
二、 當代先鋒藝術的體製轉型 /132
三、 當代先鋒藝術社區的演變 /137
第三節 當代先鋒藝術的形象生産 /142
一、 超越革命現實主義 /142
二、 重歸平凡的形象符號 /149
三、 新世相的登場 /155
第四節 視覺符號的挪用 /163
一、 傳統符號的挪用:重構 /164
二、 革命符號的挪用:反諷 /172
三、 消費符號的挪用:模擬 /179
結 語 /184
目 錄3
參考文獻 /188
第三章 草根傳媒文化與視覺建構 /190
第一節 社會變遷與草根傳媒文化的崛起 /190
一、 何謂“草根傳媒文化”? /191
二、 社會變遷與草根傳媒文化 /195
第二節 草根傳媒文化的形象學 /199
一、 形象與情感的互動 /200
二、 情感形象的類型學 /203
第三節 草根傳媒文化的錶徵 /211
一、 直呈性 /212
二、 戲劇化 /214
三、 超文本 /219
第四節 草根傳媒的公共參與和視覺倫理 /225
一、 公共參與和視覺建構 /226
二、 視覺建構與批判理性 /233
三、 草根傳媒與視覺倫理 /244
結 語 /249
參考文獻 /251
第四章 城市景觀的視覺性生産 /253
第一節 社會轉型中的城市景觀 /253
一、 作為社會轉型錶徵的城市景觀 /253
二、 城市景觀的文化意涵 /255
三、 如何理解景觀? /262
第二節 當代中國城市景觀的發展 /265
一、 城市景觀發展的曆史分期 /266
二、 城市景觀從傳統到現代的變遷 /273
4 當代中國的視覺文化研究
第三節 城市景觀中的奇觀現象 /279
一、 奇觀與景觀句法的曆史斷裂 /279
二、 奇觀的三種形態 /283
第四節 城市景觀的話語權 /295
一、 景觀建構的話語權 /295
二、 城市空間中的地標性景觀 /304
第五節 “景觀句法”的曆史修復與美學維度 /314
一、“ 景觀句法”的曆史修復 /314
二、“ 景觀句法”的美學維度 /317
結 語 /320
參考文獻 /322
第五章 視覺體製的形象生産與視覺建構 /324
第一節 當代文化中的視覺體製 /324
一、 何謂視覺體製? /324
二、 社會轉型中的視覺體製演變 /326
三、 視覺體製的三個問題 /335
第二節 作為視覺體製的博物館 /341
一、 博物館作為典型的視覺體製 /341
二、 博物館錶徵模式的演變 /343
三、 展覽空間的錶徵張力 /351
第三節 消費文化與體驗型錶徵 /361
一、 體驗型錶徵的混雜性 /362
二、 混雜空間注意力的多綫程管理 /367
三、 體驗型錶徵的問題 /375
第四節 新媒體與數字博物館 /377
一、 數字博物館與觀眾交互願景 /377
二、 數字博物館的體製性依附 /381
目 錄5
三、“ 萌”的形象及觀眾定位 /385
四、 瀏覽數字博物館的用戶體驗 /392
五、 作為交互中介的數字博物館 /397
結 語 /399
參考文獻 /407
第六章 視覺技術變革中的形象生産與接受 /409
第一節 技術與視覺技術 /409
一、 文明演進中的技術迭代 /410
二、 從視覺到視覺技術係統 /413
第二節 技術迭代與視覺性嬗變 /417
一、 圖像復製與仰視的視覺性 /418
二、 大眾傳媒與平視的視覺性 /424
三、 多元圖像文化與散視的視覺性 /431
第三節 裝置範式與視覺生活 /435
一、 錄像裝置與可選擇的公共觀影 /436
二、 私人錄像與觀看共同體 /441
三、 盜版光碟、互聯網與自主觀看 /446
第四節 數字界麵的形象生産 /453
一、 隨拍的形象自主生産 /456
二、 從手機自拍到視頻直播 /465
三、 彈幕的影像—文字的互文性 /476
結 語 /482
參考文獻 /485
作者簡介 /487
精彩書摘
導 論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我們用什麼樣的概念來描述它都不為過:“巨變”、“劇變”、“激變”、“大轉摺”、“深刻轉型”。英國政治經濟學傢波蘭尼曾有一本影響頗大的著作,書名為The Great Transformation,中文版有不同譯法,《大轉型》、《巨變》等。這本書分析瞭自近代以來西方社會在政治和經濟等領域的深刻變遷。我們認為,用“The Great Transformation”來描述改革開放以降的中國社會變遷是再恰當不過的瞭。中國三十多年來的改革實踐是中國乃至人類曆史上的一次“偉大的社會轉型”,其變遷的程度和範圍是空前的,其影響波及社會文化的所有領域。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指齣的:“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1
本課題的主旨是研究當代中國社會轉型期的視覺文化。視覺文化既是這一轉型的産物,也是這一轉型的參與者和見證者。所以,探究社會轉型期的視覺文化,就必須聚焦於社會變遷與視覺文化演變之間的復雜關係。在導論中,我們首先需要對本課題的研究對象加以描述,界定社會變遷與視覺文化這兩個概念的意涵,解析兩者之間復雜的互動關係。接著,對視覺文化的若乾核心概念加以討論,在此基礎上提齣社會轉型期視覺文化須考量的問題及其研究方法。
第一節 文化視角中的社會變遷
一、社會轉型與主體性建構
在文化學上,關於社會和文化變遷的類型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有一種對文化變遷三類不同量級的區分值得關注,按其影響大小分為三個量級。第一種是以十年來計,各種時尚風潮屬於此類,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即如是;第二種是以一個世紀的百年為單元,在西方這種說法尤其普遍。比如瓦薩裏對意大利文藝復興藝術史的考察,引入瞭誕生、發展、高峰和衰落的進化論視角,把文藝復興三百年區分為14、15、16世紀三個單元,形成瞭以世紀百年為單元的發展、高峰和衰落的曆史構架。除瞭這兩種以時間段落來界定和描述的方法之外,另一種不能用時間範疇規定的變遷是所謂“激變”,它是一種更為激進的,甚至顛覆性的變革。比如西方的現代主義運動即如是,以至於有人認為它是西方文化史上一次深刻的“災變”。如果引入此一視角來衡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我們有理由認為,中國的改革開放當屬一個偉大的“激變”。
關於社會變遷,曆來有林林總總的不同定義,國內外學界對此已有很多的爭議和討論。本課題研究傾嚮於采用社會學的視角來討論,即社會變遷特指一個社會隨時間推移在社會結構、組織和行為方麵所發生的變化,比如以下兩種定義:
社會變遷是指個人、群體、組織、文化和社會之間的關係隨時間推移而發生的變化。(Ritzer et al., 1987)
社會變遷是指行為模式、社會關係、社會製度和社會結構隨時間推移而發生的變化。(Farley, 1990)
這兩個定義看起來大同小異,都是強調外在的社會結構、組織和行為層麵的變化,這的確是社會變遷最直觀的方麵。第一個定義指齣瞭從個體到社會一係列逐步擴大的範疇之間關係的變化;第二個定義則點齣瞭從人們的行為模式到社會關係、社會製度和社會結構之間的復雜關聯。個體行為通過群體效應最終作用於組織、文化和社會,導緻瞭行為模式與社會關係、製度和結構關係的深刻變化。但是,僅有社會學的視角是不夠的,還必須輔以文化研究的視角,因為社會變遷並不隻限於外在的社會關係或製度層麵,
當代中國的視覺文化研究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