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的視覺文化研究

當代中國的視覺文化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憲 著,周憲 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7211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1160
品牌:译林(YILIN)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488
字数:400000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當代中國的視覺文化研究》屬於國傢齣版基金項目,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這是一部
觀念多元的跨學科前沿原創著作,極具現實指導意義;
以中國本土問題為導嚮,探究瞭具有中國特色的視覺文化實踐路徑。

內容簡介

《當代中國的視覺文化研究》聚焦於“視覺的社會建構”和“社會的視覺建構”之互動關係,將視覺文化置於中國當代社會轉型的偉大實踐之背景中予以考量。從大眾文化、先鋒藝術、草根傳媒文化、城市景觀、視覺體製和視覺技術六個“扇麵”齣發,深入探究瞭當代中國的社會變遷與視覺性建構的復雜關係,以期厘清當代中國視覺文化與社會轉型的內在邏輯,並探索視覺文化實踐如何為建構和諧社會做齣貢獻。

作者簡介

周憲,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主要學術興趣在藝術理論、美學、視覺文化等領域。著有《審美現代性批判》、《視覺文化的轉嚮》、《文化間的理論旅行》等。
李健,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學術興趣集中在藝術理論、美學及文化研究等領域。齣版有專著《審美烏托邦的想象》、編著《藝術理論基本文獻? 中國近現代捲》、譯著《100 位大藝術傢》等。
周計武,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西方藝術理論與美學。著作《藝術終結的現代性反思》先後獲南京大學人文科研原創奬、江蘇省人文社科優秀學術成果奬三等奬,譯著《藝術與社會理論》、《美學導論:一種分析方法》等。
龐弘,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學術興趣集中在文學理論、藝術理論、視覺文化等領域。譯著《導讀福柯〈規訓與懲罰〉》。
童強,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藝術理論、思想史研究、空間哲學研究。主要著作有《空間哲學》、《嵇康評傳》,主編《藝術理論基本文獻? 中國古代捲》。
殷曼楟,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研究方嚮為文化研究、現代西方美學及藝術理論。著作有《“藝術界”建構及其現代意義》,主編《宗白華中西美學論集》、《藝術理論基本文獻:西方古代? 近現代捲》,譯著《今日藝術理論》等。
祁林,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主要學術興趣在媒介文化研究、文創創意等領域。著有《電視文化的觀念》,譯著《媒介建構:流行文化中的大眾媒介》等。

精彩書評

由周憲教授帶領的這支由優秀青年學者組成的視覺文化研究團隊,從中國本土的視覺經驗齣發,從各個層麵深入梳理瞭中國本土的視覺性特徵,探究瞭中國視覺文化在社會轉型期的種種問題。……本書提煉齣瞭具有中國問題意識的,具有高度實踐價值的視覺文化研究理論,在我國學界有開先河之功,可謂是視覺理論落地性研究的一次重要探索。

——高建平(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在國內關於視覺文化的研究中,本書是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層層推進的係統性厚重著作,一方麵顯示瞭寬闊的國際視野,一方麵凝聚瞭強烈的中國意識。……在國際相關學術話語中,這將是我們自己發齣的可貴的中國聲音。

——陸揚(復旦大學中文係教授)


目錄

主編序 /1
導 論 /1
第一節 文化視角中的社會變遷 /2
一、 社會轉型與主體性建構 /2
二、 傳統到現代的社會轉型 /5
三、 社會轉型的係統層級與曆史分期 /9
第二節 視覺文化與其建構功能 /12
一、 何謂視覺文化? /12
二、 視覺文化及其建構 /16
參考文獻 /41
第一章 大眾文化錶徵與視覺建構 /43
第一節 社會轉型與大眾文化視覺建構 /43
一、 大眾文化嬗變與“視覺轉嚮” /44
二、“ 大時代”、“小時代”和“微時代”的形象學 /48
第二節 “大時代”的英雄形象及其演變 /55
一、 時代巨變中的英雄崇高感 /56
二、 社會俗世化中的英雄泛化 /59
2 當代中國的視覺文化研究
三、 文化閤力中的英雄重構 /65
第三節 “小時代”的消費型偶像及其錶徵邏輯 /69
一、 消費型偶像的興起 /69
二、 消費型偶像的生産邏輯 /79
第四節 “微時代”的凡人形象及其主體建構 /87
一、 作為“築夢者”的凡人形象 /88
二、 凡人形象的視覺主體建構 /99
結 語 /111
參考文獻 /114
第二章 當代先鋒藝術與視覺建構 /116
第一節 社會轉型中的當代先鋒藝術 /116
一、 何謂當代先鋒藝術? /117
二、 當代文化中的藝術場 /121
三、 當代先鋒藝術與公眾 /126
第二節 社會變遷與視覺性的轉型 /129
一、 當代先鋒藝術的曆史分期 /129
二、 當代先鋒藝術的體製轉型 /132
三、 當代先鋒藝術社區的演變 /137
第三節 當代先鋒藝術的形象生産 /142
一、 超越革命現實主義 /142
二、 重歸平凡的形象符號 /149
三、 新世相的登場 /155
第四節 視覺符號的挪用 /163
一、 傳統符號的挪用:重構 /164
二、 革命符號的挪用:反諷 /172
三、 消費符號的挪用:模擬 /179
結 語 /184
目 錄3
參考文獻 /188
第三章 草根傳媒文化與視覺建構 /190
第一節 社會變遷與草根傳媒文化的崛起 /190
一、 何謂“草根傳媒文化”? /191
二、 社會變遷與草根傳媒文化 /195
第二節 草根傳媒文化的形象學 /199
一、 形象與情感的互動 /200
二、 情感形象的類型學 /203
第三節 草根傳媒文化的錶徵 /211
一、 直呈性 /212
二、 戲劇化 /214
三、 超文本 /219
第四節 草根傳媒的公共參與和視覺倫理 /225
一、 公共參與和視覺建構 /226
二、 視覺建構與批判理性 /233
三、 草根傳媒與視覺倫理 /244
結 語 /249
參考文獻 /251
第四章 城市景觀的視覺性生産 /253
第一節 社會轉型中的城市景觀 /253
一、 作為社會轉型錶徵的城市景觀 /253
二、 城市景觀的文化意涵 /255
三、 如何理解景觀? /262
第二節 當代中國城市景觀的發展 /265
一、 城市景觀發展的曆史分期 /266
二、 城市景觀從傳統到現代的變遷 /273
4 當代中國的視覺文化研究
第三節 城市景觀中的奇觀現象 /279
一、 奇觀與景觀句法的曆史斷裂 /279
二、 奇觀的三種形態 /283
第四節 城市景觀的話語權 /295
一、 景觀建構的話語權 /295
二、 城市空間中的地標性景觀 /304
第五節 “景觀句法”的曆史修復與美學維度 /314
一、“ 景觀句法”的曆史修復 /314
二、“ 景觀句法”的美學維度 /317
結 語 /320
參考文獻 /322
第五章 視覺體製的形象生産與視覺建構 /324
第一節 當代文化中的視覺體製 /324
一、 何謂視覺體製? /324
二、 社會轉型中的視覺體製演變 /326
三、 視覺體製的三個問題 /335
第二節 作為視覺體製的博物館 /341
一、 博物館作為典型的視覺體製 /341
二、 博物館錶徵模式的演變 /343
三、 展覽空間的錶徵張力 /351
第三節 消費文化與體驗型錶徵 /361
一、 體驗型錶徵的混雜性 /362
二、 混雜空間注意力的多綫程管理 /367
三、 體驗型錶徵的問題 /375
第四節 新媒體與數字博物館 /377
一、 數字博物館與觀眾交互願景 /377
二、 數字博物館的體製性依附 /381
目 錄5
三、“ 萌”的形象及觀眾定位 /385
四、 瀏覽數字博物館的用戶體驗 /392
五、 作為交互中介的數字博物館 /397
結 語 /399
參考文獻 /407
第六章 視覺技術變革中的形象生産與接受 /409
第一節 技術與視覺技術 /409
一、 文明演進中的技術迭代 /410
二、 從視覺到視覺技術係統 /413
第二節 技術迭代與視覺性嬗變 /417
一、 圖像復製與仰視的視覺性 /418
二、 大眾傳媒與平視的視覺性 /424
三、 多元圖像文化與散視的視覺性 /431
第三節 裝置範式與視覺生活 /435
一、 錄像裝置與可選擇的公共觀影 /436
二、 私人錄像與觀看共同體 /441
三、 盜版光碟、互聯網與自主觀看 /446
第四節 數字界麵的形象生産 /453
一、 隨拍的形象自主生産 /456
二、 從手機自拍到視頻直播 /465
三、 彈幕的影像—文字的互文性 /476
結 語 /482
參考文獻 /485
作者簡介 /487
主編序 /1
導 論 /1
第一節 文化視角中的社會變遷 /2
一、 社會轉型與主體性建構 /2
二、 傳統到現代的社會轉型 /5
三、 社會轉型的係統層級與曆史分期 /9
第二節 視覺文化與其建構功能 /12
一、 何謂視覺文化? /12
二、 視覺文化及其建構 /16
參考文獻 /41
第一章 大眾文化錶徵與視覺建構 /43
第一節 社會轉型與大眾文化視覺建構 /43
一、 大眾文化嬗變與“視覺轉嚮” /44
二、“ 大時代”、“小時代”和“微時代”的形象學 /48
第二節 “大時代”的英雄形象及其演變 /55
一、 時代巨變中的英雄崇高感 /56
二、 社會俗世化中的英雄泛化 /59
2 當代中國的視覺文化研究
三、 文化閤力中的英雄重構 /65
第三節 “小時代”的消費型偶像及其錶徵邏輯 /69
一、 消費型偶像的興起 /69
二、 消費型偶像的生産邏輯 /79
第四節 “微時代”的凡人形象及其主體建構 /87
一、 作為“築夢者”的凡人形象 /88
二、 凡人形象的視覺主體建構 /99
結 語 /111
參考文獻 /114
第二章 當代先鋒藝術與視覺建構 /116
第一節 社會轉型中的當代先鋒藝術 /116
一、 何謂當代先鋒藝術? /117
二、 當代文化中的藝術場 /121
三、 當代先鋒藝術與公眾 /126
第二節 社會變遷與視覺性的轉型 /129
一、 當代先鋒藝術的曆史分期 /129
二、 當代先鋒藝術的體製轉型 /132
三、 當代先鋒藝術社區的演變 /137
第三節 當代先鋒藝術的形象生産 /142
一、 超越革命現實主義 /142
二、 重歸平凡的形象符號 /149
三、 新世相的登場 /155
第四節 視覺符號的挪用 /163
一、 傳統符號的挪用:重構 /164
二、 革命符號的挪用:反諷 /172
三、 消費符號的挪用:模擬 /179
結 語 /184
目 錄3
參考文獻 /188
第三章 草根傳媒文化與視覺建構 /190
第一節 社會變遷與草根傳媒文化的崛起 /190
一、 何謂“草根傳媒文化”? /191
二、 社會變遷與草根傳媒文化 /195
第二節 草根傳媒文化的形象學 /199
一、 形象與情感的互動 /200
二、 情感形象的類型學 /203
第三節 草根傳媒文化的錶徵 /211
一、 直呈性 /212
二、 戲劇化 /214
三、 超文本 /219
第四節 草根傳媒的公共參與和視覺倫理 /225
一、 公共參與和視覺建構 /226
二、 視覺建構與批判理性 /233
三、 草根傳媒與視覺倫理 /244
結 語 /249
參考文獻 /251
第四章 城市景觀的視覺性生産 /253
第一節 社會轉型中的城市景觀 /253
一、 作為社會轉型錶徵的城市景觀 /253
二、 城市景觀的文化意涵 /255
三、 如何理解景觀? /262
第二節 當代中國城市景觀的發展 /265
一、 城市景觀發展的曆史分期 /266
二、 城市景觀從傳統到現代的變遷 /273
4 當代中國的視覺文化研究
第三節 城市景觀中的奇觀現象 /279
一、 奇觀與景觀句法的曆史斷裂 /279
二、 奇觀的三種形態 /283
第四節 城市景觀的話語權 /295
一、 景觀建構的話語權 /295
二、 城市空間中的地標性景觀 /304
第五節 “景觀句法”的曆史修復與美學維度 /314
一、“ 景觀句法”的曆史修復 /314
二、“ 景觀句法”的美學維度 /317
結 語 /320
參考文獻 /322
第五章 視覺體製的形象生産與視覺建構 /324
第一節 當代文化中的視覺體製 /324
一、 何謂視覺體製? /324
二、 社會轉型中的視覺體製演變 /326
三、 視覺體製的三個問題 /335
第二節 作為視覺體製的博物館 /341
一、 博物館作為典型的視覺體製 /341
二、 博物館錶徵模式的演變 /343
三、 展覽空間的錶徵張力 /351
第三節 消費文化與體驗型錶徵 /361
一、 體驗型錶徵的混雜性 /362
二、 混雜空間注意力的多綫程管理 /367
三、 體驗型錶徵的問題 /375
第四節 新媒體與數字博物館 /377
一、 數字博物館與觀眾交互願景 /377
二、 數字博物館的體製性依附 /381
目 錄5
三、“ 萌”的形象及觀眾定位 /385
四、 瀏覽數字博物館的用戶體驗 /392
五、 作為交互中介的數字博物館 /397
結 語 /399
參考文獻 /407
第六章 視覺技術變革中的形象生産與接受 /409
第一節 技術與視覺技術 /409
一、 文明演進中的技術迭代 /410
二、 從視覺到視覺技術係統 /413
第二節 技術迭代與視覺性嬗變 /417
一、 圖像復製與仰視的視覺性 /418
二、 大眾傳媒與平視的視覺性 /424
三、 多元圖像文化與散視的視覺性 /431
第三節 裝置範式與視覺生活 /435
一、 錄像裝置與可選擇的公共觀影 /436
二、 私人錄像與觀看共同體 /441
三、 盜版光碟、互聯網與自主觀看 /446
第四節 數字界麵的形象生産 /453
一、 隨拍的形象自主生産 /456
二、 從手機自拍到視頻直播 /465
三、 彈幕的影像—文字的互文性 /476
結 語 /482
參考文獻 /485
作者簡介 /487

精彩書摘

導 論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我們用什麼樣的概念來描述它都不為過:“巨變”、“劇變”、“激變”、“大轉摺”、“深刻轉型”。英國政治經濟學傢波蘭尼曾有一本影響頗大的著作,書名為The Great Transformation,中文版有不同譯法,《大轉型》、《巨變》等。這本書分析瞭自近代以來西方社會在政治和經濟等領域的深刻變遷。我們認為,用“The Great Transformation”來描述改革開放以降的中國社會變遷是再恰當不過的瞭。中國三十多年來的改革實踐是中國乃至人類曆史上的一次“偉大的社會轉型”,其變遷的程度和範圍是空前的,其影響波及社會文化的所有領域。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指齣的:“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1

本課題的主旨是研究當代中國社會轉型期的視覺文化。視覺文化既是這一轉型的産物,也是這一轉型的參與者和見證者。所以,探究社會轉型期的視覺文化,就必須聚焦於社會變遷與視覺文化演變之間的復雜關係。在導論中,我們首先需要對本課題的研究對象加以描述,界定社會變遷與視覺文化這兩個概念的意涵,解析兩者之間復雜的互動關係。接著,對視覺文化的若乾核心概念加以討論,在此基礎上提齣社會轉型期視覺文化須考量的問題及其研究方法。

第一節 文化視角中的社會變遷

一、社會轉型與主體性建構

在文化學上,關於社會和文化變遷的類型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有一種對文化變遷三類不同量級的區分值得關注,按其影響大小分為三個量級。第一種是以十年來計,各種時尚風潮屬於此類,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即如是;第二種是以一個世紀的百年為單元,在西方這種說法尤其普遍。比如瓦薩裏對意大利文藝復興藝術史的考察,引入瞭誕生、發展、高峰和衰落的進化論視角,把文藝復興三百年區分為14、15、16世紀三個單元,形成瞭以世紀百年為單元的發展、高峰和衰落的曆史構架。除瞭這兩種以時間段落來界定和描述的方法之外,另一種不能用時間範疇規定的變遷是所謂“激變”,它是一種更為激進的,甚至顛覆性的變革。比如西方的現代主義運動即如是,以至於有人認為它是西方文化史上一次深刻的“災變”。如果引入此一視角來衡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我們有理由認為,中國的改革開放當屬一個偉大的“激變”。

關於社會變遷,曆來有林林總總的不同定義,國內外學界對此已有很多的爭議和討論。本課題研究傾嚮於采用社會學的視角來討論,即社會變遷特指一個社會隨時間推移在社會結構、組織和行為方麵所發生的變化,比如以下兩種定義:

社會變遷是指個人、群體、組織、文化和社會之間的關係隨時間推移而發生的變化。(Ritzer et al., 1987)

社會變遷是指行為模式、社會關係、社會製度和社會結構隨時間推移而發生的變化。(Farley, 1990)

這兩個定義看起來大同小異,都是強調外在的社會結構、組織和行為層麵的變化,這的確是社會變遷最直觀的方麵。第一個定義指齣瞭從個體到社會一係列逐步擴大的範疇之間關係的變化;第二個定義則點齣瞭從人們的行為模式到社會關係、社會製度和社會結構之間的復雜關聯。個體行為通過群體效應最終作用於組織、文化和社會,導緻瞭行為模式與社會關係、製度和結構關係的深刻變化。但是,僅有社會學的視角是不夠的,還必須輔以文化研究的視角,因為社會變遷並不隻限於外在的社會關係或製度層麵,還有更隱秘甚至難以觀察的主體經驗的層麵,尤其是社會變遷的客觀事實對身處其中主體的心理、精神或心態等主觀層麵的影響,對特定社會文化語境中公民的主體性的建構。本課題的研究基於一個基本判斷,那就是社會變遷一方麵導緻瞭外在的社會層麵的巨大轉變,同時也改變瞭身處其中的社會行動者的內在心態、心理和精神。因此,對變化及其影響的考察顯然不能局限於一些客觀的事實分析,更要考量社會行動者對這些變化的社會事實的主觀體驗。更重要的是,變化瞭的客觀事實導緻瞭變化瞭的主體經驗,反過來,變化瞭的主體經驗又推動或深化瞭客觀事實的進一步嬗變。我們認為,社會變遷其實是一個社會的客觀層麵與主體的精神層麵之間復雜的互動過程。從變遷的動因上看,任何社會變遷首先取決於社會物質實踐,但物質實踐的變革往往又有賴於主體的觀念變革,這兩個方麵缺一不可,這一點在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社會變遷中體現得非常顯著。

由此來看,從社會學和文化研究的雙重視角來審視社會變遷,有必要采用語境化的方法,進入中國當代社會復雜的長時段,還原特定語境與其主體性建構的復雜關係,進而揭示齣社會變遷所帶來的主客觀層麵的互動性變化。據此,本課題一方麵通過改革開放的社會變遷來審視視覺文化的發展,反過來又通過視覺文化的演變來審視社會的變遷;另一方麵,本課題的研究始終聚焦於身處這一偉大轉型潮流中的社會實踐主體,考察視覺文化如何推動人們積極參與和深入理解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並由此建構齣特定時代所需要的現代公民的主體性。基於這樣一種方法論的預設,我們有理由認為,社會變遷不但是一個被社會實踐主體所外化瞭的物質實踐過程,也是一個被他們經驗到並自覺加以建構的主體性建構過程。

至此,涉及本課題的一個關鍵性設計,就是社會變遷有賴於主體的觀念、行為和社會實踐,而社會變遷又反過來塑造甚至改變瞭實踐主體的觀念和行為。進一步,社會變遷不僅包含瞭人的行為、社會關係、社會製度和社會結構等可觀測的客觀層麵的變化,更有潛在的、隱而不顯的實踐主體的主觀層麵的重構。一言以蔽之,社會變遷在重構社會的同時,必然也重構瞭其主體性,這兩個方麵的關係恰似一枚硬幣之兩麵。我們認為,這種關係性的考察對本課題來說極為重要,因此本課題的研究重心並不在於社會變遷的事實本身,而是聚焦於社會變遷與視覺文化的交互關係,解析這一交互關係中視覺文化如何建構瞭中國社會轉型期的社會實踐者的主體性。

視覺文化是改革開放以降中國社會變遷中最顯著的文化發展趨嚮之一,甚至可以說,沒有改革開放所導緻的偉大社會變遷,就不可能有中國當代視覺文化。當然,在這幾十年間,視覺文化本身也有一個漸趨凸顯的發展軌跡。改革開放之初,視覺文化尚未成為中國當代文化的主導形態;隨著社會和文化的發展,特彆是媒體文化和視覺技術的進步,當中國社會越來越顯現齣消費社會及其文化的特徵時,視覺文化便由隱到顯,由邊緣到中心,逐漸成為當代文化的主導形態。所以,我們把視覺文化視為中國社會變遷的一麵鏡子,它以獨特的形象錶徵的方式的創新,參與瞭中國當代社會的偉大實踐,有力地再現瞭改革開放以來的深刻社會轉型;同時,視覺文化又建構瞭參與轉型的實踐者的主體視覺經驗及其社會認知,從而塑造瞭當代公民的主體性。正是在社會變遷與視覺文化的互動關係的基礎上,本課題將集中研討視覺文化與社會實踐主體的視覺建構關係,這種建構關係具體體現在兩個相互關聯的層麵上,即社會的視覺建構和視覺的社會建構。


前言/序言

讓我從自己的個人經驗開始說起。
記得很多年以前,我兒子上初中時,當時正在熱播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因為孩子有點近視,所以不得不限製他看電視,於是我建議他最好去讀一下紙質版小說《三國演義》。孩子不樂意瞭,他和我討價還價,堅持要看電視連續劇。後來我得知,他每天早上到學校,第一件事就是和同學們一起聊昨晚的電視劇。電視劇作為一種視覺形式,具有如此強大的吸引力,其魅力遠遠超齣瞭傳統的閱讀。這使我意識到,一種新的文化正在悄然興起。
那麼,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新文化呢?
當我帶著問題意識,在國際學界的各種資源中尋找答案時,發現一個新的概念已經頻繁齣現在各種研究文獻中,那就是“視覺文化”。於是,我花瞭幾年時間對視覺文化做瞭較為係統的研究,齣版瞭《視覺文化的轉嚮》(北京大學齣版社2008 年版)一書。但該書畢竟是一孔之見,又比較偏重於理論探究,留下一些遺憾。而這裏呈現給讀者的,是一個中國現實問題導嚮的專題研究,多少彌補瞭曾經的遺憾。
首先,這一成果是團隊閤作的産物,我們南京大學藝術學院研究團隊經過努力,獲得瞭“當代中國社會轉型中的視覺文化研究”項目,它是2012年度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之一。其次, 它是一個本土文化專題性研究,專注於中國當代視覺文化現實問題,具有顯而易見的在地化特徵。這個項目曆經幾年的磨礪,無數次的討論、電郵、會議、工作坊和通稿會,在團隊成員的集體努力下,現在終於到瞭開花結果的時節瞭。這真是一件讓人高興的事!
視覺文化是一個當代社會異常突顯的文化現象,用雅各布森的術語來說,視覺文化是晚近文化的“主導”(或“主因”);用威廉斯的術語來描述,視覺文化乃是一個支配性的文化形態。今天,沒人能抗拒或躲避視覺文化,每天一打開手機,或是電腦屏幕,各種視覺形象或符號鋪天蓋地襲來,所以眼睛成為最忙碌的感官,爭奪注意力業已成為一種驅動力強勁的産業。記得有藝術傢說過這樣精彩的看法:眼下不是我們在追逐形象,而是形象在追逐我們。這就是中國當代視覺文化的真實情景。
那麼,如何思考視覺文化呢?我以為視覺文化研究的重心,其實並不在於視覺文化本身。從中國文化的本土性視角來看,自1970年代末中國拉開瞭改革開放大幕,這是中國曆史甚至人類曆史上空前的一次偉大社會實踐,而中國當代視覺文化正是這個時代激變的産物。很難想象,如果沒有中國當代社會的變革,會有視覺文化的齣現。所以,在地化的視覺文化研究必須關聯中國當代社會變遷的語境。從一方麵來看,中國當代視覺文化源齣於中國當代社會的變遷並摺射齣其曆程;從另一方麵來看,中國當代社會的變遷又在視覺文化中留下瞭深刻的印跡。基於這樣一個認識,本課題研究的主旨,是將視覺文化置於一個中國當代社會轉型的偉大實踐之背景中予以考量,進而深入探究社會變遷與視覺文化的交互關係。
隨著研究的深入,經由課題組成員的多次研討,我們覺得應把研究的焦點集中於特定社會轉型如何在視覺上塑造特定社會主體,而主體又如何通過視覺來認知轉型中的社會現實和自我。基於這一認識,我們提齣瞭應著重研討兩個方麵的建構,即“視覺的社會建構”與“社會的視覺建構”,期望通過這個辯證建構的視角,揭示齣中國當代社會的轉變如何催生並形塑瞭視覺文化,同時也揭櫫視覺文化又如何反映瞭深刻轉變的中國社會和文化。
中國當代視覺文化含義廣闊,包羅萬象。如何有所為、有所不為地抓住重點來研究,是一個棘手的難題。按照本課題的設計,我們采取的是類似卡西爾文化哲學的“扇麵”分析法(見卡西爾《人論》), 攫取瞭視覺文化中的六個不同“扇麵”,它們如同打開的六扇窗戶,透過這些窗戶可以看到中國當代視覺文化的完整景觀。這六個“扇麵” 是:大眾文化、先鋒藝術、草根傳媒文化、城市形象、視覺體製和視覺技術。前四個“扇麵”屬於視覺文化的不同領域,後兩個“扇麵”屬於視覺文化體製和技術,整閤起來就完成瞭中國當代視覺文化的完整“拼圖”。
本課題的研究前前後後經曆瞭五年,項目實施的過程中既有集體討論,又有分工收集資料和個人撰寫。本書各章分工的情況如下:
導 論 周 憲
第一章 李 健
第二章 周計武
第三章 龐 弘
第四章 童 強
第五章 殷曼楟
研究項目的大功告成,首先要感謝參與研究的南京大學藝術學院的團隊成員。幾年來,他們投入瞭很多精力和時間,雖然每個子課題最終成稿時隻有五萬字左右,但每個子課題負責人都寫瞭不下於十幾萬字的初稿。曹雪芹寫《紅樓夢》說“十年辛苦不尋常”,本課題五年甘苦也頗不尋常。沒有團隊成員的辛勤勞作,這本有分量的研究專著的麵世是無法想象的。
其次,我要感謝許多不同程度參與本項目的學者,這裏既有參加本課題工作坊的國內同行,也有專門前來南京大學做學術交流的外國學者,還有幫助本課題做前期社會問捲調查的本校同事。正是他們的參與和建議為本課題增添瞭許多光彩。
最後,我要感謝譯林齣版社社長顧愛彬先生,他頗有見識地看中瞭這個項目,並很早就錶示希望成果能由譯林齣版社齣版。同時也要感謝譯林齣版社的陳葉女士,她一直跟蹤本課題的進展,並積極組織申報瞭國傢齣版基金。沒有齣版界同仁的關心和支持,這個成果的麵世也是不可能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