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
是人類曆史上*重要的思想傢之一
他顛覆瞭人類看待自我思想的方式
那些當時看來大膽而飽受爭議的理論
已然成為世人的心理指南
但是
作為一位大師的同時
弗洛伊德也是一個凡人
……
弗洛伊德被譽為過去兩百年來人類曆史上*重要的思想傢之一,他的著作重新定義瞭神經病學和精神療法領域,極大地顛覆瞭人類看待自我思想的方式,而他*大的成就是將生僻的概念引入瞭主流文化。弗洛伊德在自己的學說中提齣的如精神分析、俄狄浦斯情結、移情、無意識、壓抑、弗洛伊德口誤等概念更潛移默化地滲透到瞭人們的認知和意識之中。為前人所未曾為,言前人所不敢言,將模棱兩可的研究變成一門真正的科學,弗洛伊德在此過程中的動機和人生哲學值得我們一探究竟。這本輕傳記將帶你走近這位大師,瞭解“精神分析之父”光環下的弗洛伊德,是什麼造就瞭他不畏挑戰的信念,令他獲得纔思泉湧的靈感,做齣****的研究?你將讀到一個更加完整的弗洛伊德,既是天纔弗洛伊德,又是凡人弗洛伊德。
丹尼爾?史密斯(Daniel Smith)是一位作傢、齣版編輯和非虛構類作品研究員,他的作品涉獵廣泛,從政治、經濟到社會和曆史。除瞭這本《天纔的另一麵:弗洛伊德》,丹尼爾還齣版瞭《天纔的另一麵:愛因斯坦》《天纔的另一麵:達?芬奇》《天纔的另一麵:霍金》等著作。丹尼爾大部分時間都沉浸在圖書館中,現居倫敦。
丹尼爾?史密斯(Daniel Smith)是一位作傢、齣版編輯和非虛構類作品研究員,他的作品涉獵廣泛,從政治、經濟到社會和曆史。除瞭這本《天纔的另一麵:弗洛伊德》,丹尼爾還齣版瞭《天纔的另一麵:愛因斯坦》《天纔的另一麵:達?芬奇》《天纔的另一麵:霍金》等著作。丹尼爾大部分時間都沉浸在圖書館中,現居倫敦。
引言 / 001
01 為追求卓越早做打算 / 009
02 弗洛伊德心中的英雄 / 019
03 發現興趣所在 / 027
04 揚名立萬 / 037
05 頭撞南牆 / 041
06 一切盡在頭腦中 / 047
07 發現無意識 / 059
08 最愛你的人是你自己 / 071
09 不必感到拘束 / 075
10 醫生,先治好你自己 / 085
11 敢於做夢 / 089
12 得償所願 / 099
13 雪茄可不隻是雪茄 / 103
14 性,無處不在 / 109
15 俄狄浦斯情結 / 121
16 科學之人? / 135
17 影響弗洛伊德的那些書 / 145
18 事關生死 / 153
19 女性的奧秘 / 163
20 注意你的言辭 / 173
21 當玩笑不再是玩笑 / 179
22 與本性相違的社會 / 185
23 弗洛伊德與戰爭 / 191
24 掀起一場運動 / 199
25 是敵是友 / 213
26 勞逸結閤:消遣和娛樂 / 223
27 弗洛伊德與宗教 / 233
28 憑自己的意願離去 / 241
29 留下的遺産 / 247
30 非凡曆程 / 253
參 考 書 目 / 260
最愛你的人是你自己
“墜入愛河的人都會變得卑微。換言之,陷入愛情的人會放棄一部分自戀。” ——西格濛德?弗洛伊德,《論自戀》(1914)
在開頭引用的這篇論文中,弗洛伊德為他的人類意識模型引入瞭一個新概念——自戀,即對自己的愛。自戀也成瞭他解釋人類行為(及最終構建本我—自我—超我模型)的一項關鍵要素,但是與他提齣的許多理論一樣,這一概念在當時和後世都引起瞭許多爭議。
早在20世紀之初,弗洛伊德可能就已經開始思考有關自戀的問題。與俄狄浦斯情結一樣,他同樣在神話傳說中找到瞭對應的故事,作為心理學概念的稱謂。根據希臘神話,納西索斯是一位俊美的青年男子,他愛上瞭池塘中自己的倒影不願與其分開,而倒影卻又無法迴應他的愛戀,最終納西索斯變得憂鬱,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弗洛伊德描繪瞭自戀的兩種狀態。第一種被稱為“本源性自戀”,可以被看作自然而正常的狀態。他認為,由於我們在齣生的時候並不能區分自己和他人,幼兒期的本源性自戀是對追求快樂的力比多衝動和與生俱來的自我保護意識的一種錶達。弗洛伊德寫道,“愛自己”是“從力比多齣發對自我保護本能的利己主義進行補足”。隨著兒童接觸到外部世界,逐漸形成自我,本源性自戀逐漸消退。
與之相反,繼發性自戀是將投注在外部客體上的力比多轉而投嚮自身。弗洛伊德主張繼發性自戀是成長過程中的一個自然階段,但他同時也認為,摒棄繼發性自戀過程中齣現的問題可能會提高成年後罹患心理疾病(如狂妄自大、精神分裂)的概率。如果接受個體感情投注的外界客體(童年時期往往是個體的母親)未能以愛、關懷和關心予以迴報,對個體的自愛(此時自愛投注的對象仍然是客體)進行補充,那麼就有可能誘發繼發性自戀。
弗洛伊德隨後對自戀如何影響人際關係和我們如何選擇投注感情的對象進行瞭研究。在《文明與缺憾》一書中,他寫道:
“如果我愛上瞭某人,那麼他必然在某個方麵值得我去愛……如果他在某個重要方麵與我很相似,通過愛他,我可以嚮自己傾注愛意,那麼他就值得我愛。如果他比我更完美,通過愛他,我可以愛上一個理想中的自己,那麼他自然也就更值得我去愛。”
“古往今來,愚人、空想傢、妄想癥患者、精神病人和瘋子在人類曆史上總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倘若他們托生於帝王之傢,他們往往會造成災難浩劫,但偶爾也有例外。這樣的人會為他們的時代和後世帶來深遠的影響,推動醞釀重大的文化變遷,促成偉大的發現和變革。他們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一方麵得益於他們個性中健全的部分,即與常人無異的品性 ;而另一方麵正是由於他們人格中瘋狂病態的特質——成長造成個性的偏頗、對某類事物的恣意渴望及對某個目標心無旁騖的偏執追求,使他們能夠帶領其他人衝破整個世界的重重阻撓。”
引 言
“西格濛德?弗洛伊德是一位有著科學背景的小說傢。但他對此並不自知。而在他之後所有‘該死的’精神病學傢也都沒弄明白這一點。”——約翰?歐文,《巴黎評論》,“作傢訪談錄”欄目結集(1988)
在這套《走近大師》係列叢書所涉及的人物中,西格濛德?弗洛伊德可能是最神秘的一位。被譽為“精神分析之父”的弗洛伊德首次提齣瞭“無意識”這一科學概念,通過分析夢境和思想,為我們打開瞭一扇挖掘和探索人類心靈黑暗角落的大門。他憑藉自己的工作顛覆瞭人們對精神疾病的看法。罹患精神疾病曾經被看成生理缺陷、道德敗壞,乃至行事惡劣。他的工作成果讓人們看到瞭希望:心理問題不但能被發現,而且也許能被治愈。
同時,弗洛伊德還顛覆瞭前人的學說,推翻瞭當時流行的信條,稱得上是一位打破陳舊思想的先鋒。齣身猶太傢庭的他無畏地挑戰瞭社會的上流階層和自詡在智力上高人一等的精英。如今,他的思想和理念已經滲透當代文化的各個層麵。他的研究成果在電影、電視、音樂和文學作品中可以看到,在課堂和講座上可以聽到,甚至在我們的語言中也可以尋到蛛絲馬跡。正是因為有瞭弗洛伊德,我們纔有可能在日常對話中使用“無意識”、“自我”、“力比多”、“俄狄浦斯情結”、“陰莖嫉妒”、“弗洛伊德式口誤”、“心理醫生的沙發”、“肛門便秘型性格”等詞匯。他的名字甚至成為一個形容詞,縱觀曆史,能獲得這種殊榮的人物寥寥無幾。
毫不誇張地說,他原創的一些概念改變瞭人類看待世界的方式。他將我們的關注點從周遭的宏觀世界及其運行規律——宇宙、社會、宗教,轉移到瞭人類自身——我們的意識。值得一提的是,弗洛伊德在書桌前的窗子上掛瞭一麵鏡子,這樣他即便是在眺望窗外世界的時候也能夠觀察自己。心理學傢約翰?凱爾斯特羅姆曾經說過 :“相比愛因斯坦、沃森和剋裏剋1 ;相比希特勒、列寜 ;相比羅斯福、肯尼迪 ;相比畢加索、艾略特、斯特拉文斯基 ;相比披頭士、鮑勃?迪倫,弗洛伊德對於當代文化的影響更加深刻和長遠。”
然而在今天人們的眼中,弗洛伊德卻是一位毀譽參半的人物。1939年他去世以後,科學的發展毫無疑問已經將他的成就遠遠地拋在瞭身後。許多當時他認為是真理的研究成果在今天看來隻能被稱為推測、假說或者猜想。他的學說中許多基礎性原理,比如“本我、自我和超我”、性心理發展模型、對夢境進行解析的理論,在很大程度上都已經被推翻。愛因斯坦這樣評價他 :“他的眼光非常敏銳,沒有什麼能讓他誤入歧途,唯一的例外是他對自己的理論過度自信。”因此,如今在臨床治療中已經很少直接應用弗洛伊德的理論。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對探索人類心靈所做的科學貢獻不值一提。盡管他的研究成果中還有許多不完整的地方,有些內容甚至已經被證明是謬誤,但他開創的研究方法為後人開闢瞭一條新的道路,同時孕育瞭新的科學發現。用弗洛伊德最近一本傳記的作者亞當?菲利普斯的話來說,“他證明瞭人類在對自身缺乏瞭解這件事上是個‘天纔’”。
因此,明智的做法是不要將弗洛伊德視為一位現代意義上的科學傢,而應當把他看作一個文化標簽。著名的文學評論傢哈羅德?布魯姆2006年曾經說過:
“西格濛德?弗洛伊德的影響依然深遠,但這樣的影響並非來自他科學傢或醫生的身份。已故的弗朗西斯?剋裏剋把弗洛伊德稱為寫得一手好文章的維也納醫師。這個說法雖然幽默,但未免有失偏頗。弗洛伊德之所以影響深遠,是因為他與普魯斯特和喬伊斯有著相同之處:深刻的洞察認知能力、華麗壯美的行文風格及卓絕的智慧。”
弗洛伊德的個人生活不但復雜,而且有趣。他的一生充滿瞭矛盾:深受猶太血統的影響,卻是個無神論者;對友情非常忠誠,最終卻與摯友反目成仇;渴望財富和名望,但卻不能忍受隨之而來的束縛。弗洛伊德與妻子的婚姻維持瞭五十多年,但卻有證據錶明他有過齣軌的行為(齣軌對象很可能是傢族內部的成員)。從另一方麵來看,他的職業生涯迫使他深入地剖析自己。1905年,他寫道:
“像我這樣的人,不斷探究人類內心深處隱藏的惡魔,與之殊死搏鬥,無法奢望在這場戰鬥中全身而退。”研究工作的性質使弗洛伊德不得不嚮外界公布一些有關自己的信息——他所著的大量論文都以自己為研究對象——但是他對彆人記錄自己的生活深惡痛絕,並竭盡全力捍衛自己的隱私。因此,還原真實的弗洛伊德成瞭一項極具挑戰性、同時又能帶來巨大成就感的工作。
為瞭達到這一目的,本書不可避免地迴顧瞭弗洛伊德許多具有革命性意義的研究成果,但是撰寫本書的目的並不在於重新詮釋他的理論。實際上,弗洛伊德的許多論文都具有極強的可讀性——他因為“清晰明瞭、無可挑剔的寫作風格”於1930年被授予歌德文學奬。但他本人對這次獲奬卻非常不滿,原因是隻有寫作風格得到瞭認可,而自己的科研成果卻未被提及。總而言之,本書的主旨在於探索弗洛伊德這個人物形象——他的個性、靈感、動機、理念和方法。
1932年,弗洛伊德把他對美國第二十八任總統伍德羅?威爾遜進行心理學研究的成果編纂成書,請允許我摘錄其中的引言作為本書的開始。也許這段話正是對他自己的寫照:
“古往今來,愚人、空想傢、妄想癥患者、精神病人和瘋子在人類曆史上總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倘若他們托生於帝王之傢,他們往往會造成災難浩劫,但偶爾也有例外。這樣的人會為他們的時代和後世帶來深遠的影響,推動醞釀重大的文化變遷,促成偉大的發現和變革。他們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一方麵得益於他們個性中健全的部分,即與常人無異的品性 ;而另一方麵正是由於他們人格中瘋狂病態的特質——成長造成個性的偏頗、對某類事物的恣意渴望及對某個目標心無旁騖的偏執追求,使他們能夠帶領其他人衝破整個世界的重重阻撓。”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認知自我的局限性。我們總以為自己很瞭解自己的動機和選擇,但現實往往是,很多決定都是在不知不覺中被某種強大的內在力量推著走的。這本書的齣現,正好滿足瞭我對這種內在探索的渴望。我希望它能像一把手術刀,精準地剖析那些隱藏在日常言行之下的結構。我不太喜歡那種故作高深的學術腔調,我更偏愛那種能夠將深奧的理論,通過巧妙的比喻或者引人入勝的敘事方式展現齣來的作品。想象一下,如果作者能將那些關於人類本能的論述,與我們每天麵對的社會壓力、人際關係中的睏境巧妙地編織在一起,那閱讀體驗將會是何等的酣暢淋灕。我期待的是一種既能滿足我求知欲,又能提供實際生活指導的深度文本,讓我能更好地理解自己與周遭世界的互動模式。
评分從我個人的閱讀偏好來看,我更傾嚮於那些能夠引發持續思考的作品,而不是讀完就忘的流水賬。這本書的篇幅似乎不短,這給瞭我足夠的信心,相信它在內容上會有足夠的厚度和廣度。我希望作者在構建論述體係時,能夠保持一種嚴謹的邏輯性,每一步推理都有據可依,避免空泛的猜測。同時,我也期待看到一些跨學科的藉鑒,比如心理學如何與社會學、人類學甚至藝術史産生有趣的對話。這種融閤往往能擦齣不一樣的火花,讓原本嚴肅的主題變得鮮活起來。如果能讀到一些對當代文化現象進行犀利剖析的章節,那就更完美瞭。畢竟,理論的價值最終還是要體現在對現實世界的解釋力上,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提供一個更清晰的“透視鏡”,來看待這個日益復雜的時代。
评分說實話,我最初被這本書吸引,是源於對人類心智復雜性的一種本能的好奇心。我一直相信,我們錶麵上的行為和思想,背後一定隱藏著更為復雜和微妙的驅動力。這本書的標題雖然沒有直接點明,但那種暗示的力量是強大的,它指嚮的仿佛是那些我們不願正視,卻又無時無刻不在影響我們的潛意識領域。我期待在這裏麵找到一些關於“為什麼我會是現在的我”的答案,哪怕隻是零星的碎片也行。我希望作者能夠用一種既專業又不失文學性的語言,將那些晦澀難懂的理論闡釋得清晰明瞭,最好是能結閤一些生動的案例或者哲學思辨,讓讀者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能進行深刻的自我反思。如果這本書能讓我對日常生活中一些習以為常的現象産生“原來如此”的頓悟,那它的價值就無可估量瞭。我渴望那種智識上的開拓感,那種挑戰固有觀念的快感。
评分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特意查閱瞭一些相關領域學者的評價,得到的反饋大多是謹慎的贊揚,這反而激發瞭我更強烈的閱讀欲望。我深知,任何對人類心智的探索都必然伴隨著爭議和修正,我並不奢求它能提供一個終極真理,而是希望它能引導我走嚮更深層次的提問。我希望作者能夠以一種坦誠的態度,去麵對人類精神世界中那些光怪陸離、甚至令人不安的角落。我希望閱讀的過程,是一場與自我內心進行誠實對話的旅程。我非常看重作者的寫作姿態,是高高在上的說教者,還是一個同樣在摸索中的同行者?我更欣賞後者,那種帶著謙卑和探索精神的文字,更能打動人心。如果這本書能讓我對“人性”二字産生更豐富、更立體的理解,那麼它將成為我書架上的一顆常青樹,值得反復品味。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引人注目,那種深邃的色彩搭配和略帶神秘感的字體,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拿到手的時候,第一感覺就是“這絕對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它散發著一種知識的重量感,讓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裝幀的質感也相當不錯,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讓人覺得物有所值。我特彆喜歡那種封麵上的留白處理,既突齣瞭主題,又不會顯得過於擁擠,有一種古典的韻味在裏麵。我想,這本書的內容應該也和它的外錶一樣,是經過精心打磨和深思熟慮的。光是看著它擺在書架上,都覺得能提升整個房間的文化氣息。總而言之,從視覺到觸覺,這本書都給人一種高品質的閱讀期待,我已經迫不及待想要翻開第一頁,去感受作者想要傳達的那些深層次的思想瞭。希望它能給我帶來一些全新的視角和知識的衝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