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奇穴針灸學(第2版)+董氏奇穴實用手冊(套裝共2冊)

董氏奇穴針灸學(第2版)+董氏奇穴實用手冊(套裝共2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針灸
  • 奇穴
  • 董氏針灸
  • 中醫
  • 醫學
  • 養生
  • 經絡
  • 穴位
  • 臨床
  • 圖解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思睿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医古籍
ISBN:9787515213828
商品编码:15531909093

具体描述

董氏奇穴實用手冊
  • 商品標識:2392884
  • 齣版社:人民衛生
  • ISBN:9787117162623
  • 作者:邱雅昌
  • 頁數:252
  • 齣版日期:2012-10-01
  • 印刷日期:2012-10-01
  • 包裝: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305

  • 導讀
    **篇 穴位學
    **章 壹壹部位
    大間穴(3)
    中間穴(6)
    眼黃穴(10)
    指駟馬穴(14)
    二角明穴(18)
    火膝穴(21)
    心常穴(24)
    小間穴(4)
    凰巢穴(7)
    製汙穴(11)
    心膝穴(15)
    膽穴(19)
    木穴(22)
    木炎穴(25)
    浮間穴(5)
    鳳巢穴(8)
    止涎穴(13)
    木火穴(16)
    指三重穴(20)
    脾腫穴(23)
    復原穴(26)
    外間穴(6)
    婦科穴(8)
    指五金穴、指韆金穴(13)
    肺心穴(17)
    指腎穴(20)
    三眼穴(24)
    五虎穴(27)
    第二章 貳貳部位
    反後*穴(30)
    上白穴(34)
    中白穴(38)
    三叉三穴(41)
    土水穴(45)
    小節穴(30)
    大白穴(35)
    下白穴(38)
    腕順一穴(42)
    骨關穴(46)
    重子穴(32)
    靈骨穴(35)
    三又一穴(40)
    腕順二穴(43)
    木關穴(46)
    重仙穴(32)
    次白穴(37)
    三叉二穴(40)
    手解穴(44)
    第三章 叁叁部位
    其門穴(49)
    火陵穴(51)
    手韆金穴(54)
    人士穴(58)
    其角穴(49)
    火山穴(51)
    腸門穴(55)
    地士穴(58)
    其正穴(49)
    火腑海穴(53)
    肝門穴(56)
    天士穴(59)
    火串穴(50)
    手五金穴(54)
    心門穴(56)
    麯陵穴(60)
    第四章 肆肆部位
    正脊一穴(62)
    閤金穴(64)
    後枝穴(66)
    地宗穴(69)
    上麯穴(72)
    水愈穴(74)
    正脊二穴(62)
    後椎穴(64)
    肩中穴(67)
    天宗穴(70)
    下麯穴(72)
    正脊三穴(63)
    首英穴(65)
    背麵穴(68)
    雲白穴(71)
    支通穴(73)
    分金穴(63)
    富頂穴(65)
    人宗穴(69)
    李白穴(71)
    落通穴(73)
    第五章 伍伍部位
    火包穴(76)
    海豹穴(77)
    木婦穴(77)
    第六章 陸陸部位
    上瘤穴(80)
    木鬥穴(84)
    火連穴(87)
    水仙穴(89)
    花骨三穴(91)
    火硬穴(81)
    木留穴(84)
    火菊穴(87)
    水晶穴(90)
    花骨四穴(92)
    火主穴(81)
    六完穴(85)
    火散穴(88)
    花骨一穴(90)
    門金穴(83)
    水麯穴(86)
    水相穴(88)
    花骨二穴(91)
    第七章 柒柒部位
    正筋穴(94)
    一重穴(97)
    四花中穴(102)
    四花裏穴(104)
    足韆金穴(106)
    消骨穴(109)
    腎關穴(112)
    上反穴(116)
    正宗穴(94)
    二重穴(97)
    四花副穴(102)
    四花外穴(104)
    足五金穴(107)
    上唇穴(110)
    地皇穴(114)
    光明穴(117)
    正士穴(95)
    三重穴(98)
    四花下穴(103)
    側三裏穴(105)
    七虎穴(108)
    下唇穴(110)
    人皇穴(114)
    搏球穴(96)
    四花上穴(100)
    腑腸穴(103)
    側下三裏穴(106)
    外三關穴(108)
    天皇穴(111)
    四肢穴(115)
    第八章 捌捌部位
    通關穴(119)
    內通山穴(121)
    姐妹三穴(124)
    通胃穴(126)
    其黃穴(129)
    駟馬中穴(132)
    上泉穴(136)
    上九裏穴(138)
    通山穴(119)
    內通天穴(121)
    感冒一穴(124)
    通背穴(126)
    火枝穴(131)
    駟馬下穴(133)
    金前下穴(136)
    下九裏穴(138)
    通天穴(120)
    姐妹一穴(123)
    感冒二穴(125)
    明黃穴(128)
    火全穴(131)
    下泉穴(135)
    金前上穴(137)
    解穴(139)
    內通關穴(120)
    姐妹二穴(123)
    通腎穴(125)
    天黃穴(128)
    駟馬上穴(132)
    中泉穴(135)
    中九裏穴(137)
    失音穴(140)
    第九章 玖玖部位
    耳環穴(143)
    金耳穴(145)
    木耳穴(143)
    水耳穴(145)
    火耳穴(144)
    耳背穴(146)
    土耳穴(144)
    耳三穴(147)
    第十章 拾拾部位
    正會穴(149)
    前會穴(152)
    上裏穴(155)
    馬金水穴(157)
    州圓穴(151)
    後會穴(153)
    四腑二穴(155)
    馬快水穴(157)
    州昆穴(151)
    總樞穴(153)
    四腑一穴(156)
    腑快穴(158)
    州侖穴(152)
    鎮靜穴(154)
    正本穴(156)
    六快穴(158)
    七快穴(159)
    玉火穴(162)
    州水穴(164)
    木枝穴(159)
    鼻翼穴(162)
    水通穴(160)
    州火穴(163)
    水金穴(160)
    州金穴(164)
    第十一章 後背部位
    分枝上穴(165)
    雙鳳穴(168)
    金林穴(170)
    水中穴(172)
    衝霄穴(174)
    分枝下穴(165)
    九猴穴(169)
    頂柱穴(171)
    水腑穴(172)
    七星穴(166)
    三金穴(169)
    後心穴(171)
    三江穴(173)
    五嶺穴(167)
    精枝穴(170)
    感冒三穴(172)
    雙河穴(173)
    第十二章 前胸部位
    喉蛾九穴(176)
    十二猴穴(177)
    金五穴(177)
    胃毛七穴(178)
    腑巢二十三穴(178)
    第二篇 董氏奇穴治療學釋義
    **章 頭部、頸項部、顔麵部疾病
    第二章 五官科疾病
    第三章 髒腑疾病
    第四章 四肢及軀乾部位疾病
    第五章 婦科疾病
    第六章 雜病
    附錄一 放血療法舉隅
    附錄二 董氏對“十四經穴”主治病癥之修訂
    穴位索引
    參考書目
董氏奇穴針灸學(第2版)
  • 商品標識:3849880
  • 齣版社:中醫古籍
  • ISBN:9787515213828
  • 作者:楊維傑
  • 頁數:266
  • 齣版日期:2017-04-01
  • 印刷日期:2017-04-01
  • 包裝:平裝
  • 開本:32開
  • 版次:2
  • 印次:2
  • 字數:215
自序
如何檢驗是否為一個好的針灸醫師
董氏奇穴及其學術思想淺探(導讀一)
再談董氏奇穴的學術特色(導讀二)
**篇 經穴學
緒論
**章 一一部位(手指部)
第二章 二二部位(手掌部)
第三章 三三部位(前臂部)
第四章 四四部位(後臂部)
第五章 五五部位(腳底部)
第六章 六六部位(足掌部)
第七章 七七部位(小腿部)
第八章 八八部位(大腿部)
第九章 九九部位(耳朵部)
第十章 十十部位(頭麵部)
第十一章 後背部位
第十二章 前胸部位
第二篇 治療學
**章 頭麵頸項
第二章 四肢軀乾
第三章 髒腑疾病
第四章 其它疾病
附錄一 董氏對“十四經穴”主治病癥之修訂
附錄二 董氏**簡便食療效方
附錄三 楊維傑董氏奇穴醫話匯萃
附錄四 刺絡療法之運用
董氏奇穴索引錶
華夏醫林瑰寶,針灸智慧傳承——淺談針灸療法的曆史淵源與現代發展 自古以來,針灸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獨特的療效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東方醫學體係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不僅僅是一種治療手段,更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體現。探尋針灸的根脈,追溯其發展脈絡,理解其內在機理,方能更好地把握其在現代醫學浪潮中的傳承與創新。 一、 源遠流長的曆史長河 針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遙遠的新石器時代。據考古發現,早在距今七八韆年前的磁山文化遺址,就齣土瞭具有一定穿刺功能的骨針,這被認為是針灸工具的雛形。而散布在中國各地的其他史前遺址中,也發現瞭不少石製、骨製、竹製的銳利器具,它們很可能已被先民用於刺破病竈、緩解疼痛。 進入文明時代,針灸的理論與實踐逐漸係統化。《黃帝內經》作為中國古代醫學的奠基之作,係統闡述瞭經絡學說,提齣瞭“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等概念,並詳細論述瞭針刺的禁忌、補瀉手法以及辨證施治的原則。《素問·刺法論》更是將刺灸與五行、髒腑、病邪等相結閤,形成瞭較為完善的針灸理論體係。 秦漢時期,張仲景在《傷寒雜論》中,將針灸療法廣泛應用於臨床,尤其是在治療外感熱病方麵,為後世針灸臨床實踐提供瞭寶貴的經驗。《靈樞經》則對經絡、俞穴、針刺手法等進行瞭更為細緻的闡述,被譽為針灸學的百科全書。 魏晉南北朝時期,醫學傢皇甫謐匯集曆代針灸學成就,編撰成《針灸甲乙經》,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係統、完整的針灸學專著。它不僅總結瞭前人的經驗,還結閤瞭自己的臨床實踐,對300多個穴位進行瞭詳細的論述,為後世針灸學的發展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唐宋時期,針灸學得到瞭進一步的發展和普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的問世,以圖文並茂的形式,清晰地展示瞭人體穴位的解剖位置,極大地便利瞭針灸的學習和應用。政府還設立瞭“太醫署”,將針灸列為重要學科,培養瞭大量的針灸人纔。 元明清時期,針灸學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新的突破。明代楊繼洲的《針灸大成》,集元明以來針灸學之大成,對曆代針灸學說進行瞭係統性的整理和補充,對針刺手法、方穴配伍等進行瞭深入的探討,成為當時最具影響力的針灸學著作。 二、 針灸療法的獨特魅力與科學機理 針灸療法之所以能夠流傳韆年而不衰,在於其獨特的治療優勢和深厚的科學內涵。 整體觀與辨證施治: 針灸學的核心理念是“整體觀”,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髒腑組織通過經絡相互聯係、協調運作。疾病的發生是髒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不暢所緻。因此,針灸治療並非僅僅針對局部病竈,而是通過調節全身的陰陽平衡、氣血流通來達到治療目的。這種“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辨證施治原則,使其在處理復雜疾病方麵具有獨特優勢。 調節神經與體液: 現代科學研究已初步揭示瞭針灸作用的機製。針刺能夠刺激神經末梢,通過經絡傳導,激活大腦的特定區域,釋放內源性鎮痛物質,如內啡肽,從而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同時,針灸還能調節自主神經係統的功能,影響內分泌和免疫係統,促進機體自身修復和康復。 激活免疫與抗炎: 研究錶明,針灸可以通過調節免疫細胞的活性,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抵抗病邪。此外,針灸還能抑製炎癥介質的釋放,減輕炎癥反應,對於一些炎癥性疾病具有顯著療效。 改善微循環與血供: 針刺局部能夠擴張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為受損組織提供更充足的氧氣和營養,加速組織修復。 低副作用與非侵入性: 相較於藥物治療,針灸的副作用通常較小,且是一種非侵入性的治療方法,對人體損傷小,易於患者接受。 三、 現代針灸的傳承與創新 進入21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現代醫學對針灸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入。 科學研究的深入: 神經科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等領域的交叉研究,正在不斷揭示針灸的物質基礎和作用靶點。電針、穴位注射、艾灸等不同療法的研究,也使得針灸的臨床應用更加多元化。 國際化推廣與認可: 針灸療法已傳播到世界各地,並在許多國傢得到瞭廣泛的應用和認可。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針灸列為推薦的治療方法之一,並公布瞭包括多種疾病在內的針灸適應癥目錄。 與現代醫學的結閤: 針灸正積極地與現代醫學進行融閤,例如將針灸與康復醫學、疼痛管理、心理治療等相結閤,形成多學科協作的治療模式,提高瞭療效,拓展瞭應用範圍。 技術創新與標準化: 現代科技的應用,如穴位檢測儀、電腦輔助針灸設計等,提高瞭針灸操作的精準性和規範性。同時,國際上也在不斷推進針灸技術的標準化,以促進其在全球範圍內的推廣和應用。 四、 展望針灸的未來 針灸作為一項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醫學技術,其未來發展前景廣闊。 深入探索作用機製: 進一步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深入挖掘針灸在分子、細胞、係統等不同層麵的作用機製,構建更加完善的科學理論體係。 拓展臨床應用領域: 在現有臨床應用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針灸在神經係統疾病、心血管疾病、腫瘤輔助治療、精神心理疾病等領域的更多應用潛力。 提升治療的精準性與個體化: 結閤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穴位選擇、針刺手法、療程設置的精準化和個體化,提高療效,降低不良反應。 促進中西醫融閤創新: 加強與現代醫學的交流與閤作,將針灸的獨特優勢與現代醫學的先進技術相結閤,共同為人類健康事業貢獻力量。 針灸,這顆東方醫學的璀璨明珠,在曆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它的傳承不僅是對古老智慧的尊重,更是對人類健康的責任。在時代的洪流中,針灸正以其獨特的魅力,不斷煥發新的生機,為構建一個更健康、更美好的世界貢獻著不可替代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當我拿到這套書的時候,最先吸引我的是它那份厚重感,仿佛蘊含著古老而精深的智慧。翻開《董氏奇穴針灸學(第2版)》,我被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深入淺齣的講解所摺服。書中不僅係統地闡述瞭董氏奇穴的起源、理論基礎,還對每一個穴位的命名、定位、主治、配穴、方義以及臨床應用進行瞭詳盡的分析。我尤其欣賞書中對穴位“氣血流注”和“經絡循行”之間關係的解讀,這讓我對針灸的整體觀有瞭更深刻的認識。而《董氏奇穴實用手冊》則更是錦上添花,它將書中的理論知識轉化為易於查閱和應用的臨床工具。我常常在閱讀完理論部分後,翻閱手冊,對照穴位圖,結閤書中的案例,進行反復的揣摩和練習。書中還提供瞭許多實用的技巧和注意事項,比如如何選擇最佳進針角度、如何調整針刺深度以達到最佳療效,這些細節的指導,對於提高針灸治療的精準度和有效性至關重要。我曾在一個講座上聽過董氏奇穴的介紹,當時就覺得非常有意思,但總覺得缺乏係統性的學習途徑。這套書恰恰填補瞭這一空白,它不僅滿足瞭我對董氏奇穴的好奇心,更讓我看到瞭學習這條路的清晰方嚮。

评分

我一直對針灸的“取穴少而精”的理念非常推崇,而董氏奇穴恰恰是這一理念的傑齣代錶。這套書,尤其是《董氏奇穴針灸學(第2版)》,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野。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穴位的介紹,更是一種關於針灸治療的哲學和藝術。書中對“辯證論治”在董氏奇穴中的具體體現,以及如何根據不同病癥、不同體質的患者,靈活運用穴位進行治療,都進行瞭深入的探討。我曾遇到過一位長期被頭痛睏擾的患者,試過多種方法效果都不理想。在學習瞭董氏奇穴後,我參考書中關於頭痛的配穴方案,並結閤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瞭微調,結果患者的頭痛癥狀得到瞭顯著的緩解。這種“化繁為簡,直擊病竈”的治療方式,讓我對董氏奇穴的療效深感驚嘆。而《董氏奇穴實用手冊》則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在實際操作中不斷地給予我指導。它不僅提供瞭清晰的穴位圖,還包含瞭很多臨床上容易被忽視的細節,比如針刺的深度、角度,以及一些特殊的刺激手法,這些都對提高療效至關重要。這套書讓我看到瞭針灸治療的另一種可能性,它讓我更加堅定地走上鑽研和實踐董氏奇穴的道路。

评分

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它提供瞭多少穴位或多少種療法,更在於它傳遞瞭一種獨特的、以“效”為導嚮的針灸思維模式。在學習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董氏奇穴的“簡、便、廉、驗”的特點。許多穴位雖然看上去不起眼,但其療效卻非常顯著,尤其是在治療一些頑固性、慢性病方麵,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曾有一位多年的腰痛患者,嘗試瞭多種方法效果不佳,在學習瞭董氏奇穴後,我嘗試瞭書中介紹的一個配穴方案,結果患者的疼痛在幾次治療後明顯減輕,甚至有些穴位僅一次就能緩解。這種“神來之筆”般的療效,讓我對董氏奇穴充滿瞭敬畏。同時,書中對於穴位之間相互關係的闡述,也讓我明白,董氏奇穴並非孤立的穴位組閤,而是一個高度係統化的整體。理解瞭這一點,纔能真正領略到董氏奇穴的精妙之處。手冊部分更是提供瞭大量的臨床實證,讓我能夠從其他醫傢的實踐中汲取經驗,不斷完善自己的臨床技術。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順暢,語言通俗易懂,即使是初學者,也能夠快速理解並上手。

评分

這套書的齣版,對於廣大針灸工作者來說,無疑是一場及時的“甘霖”。在當前針灸學發展日新月異的背景下,董氏奇穴以其獨特的理論體係和臨床療效,逐漸引起瞭越來越多的關注。而這套書,特彆是《董氏奇穴實用手冊》,為我們提供瞭一個係統、權威的學習平颱。我特彆喜歡手冊中關於“五行生剋”和“髒腑辨證”與董氏奇穴配穴相結閤的講解,這使得原本可能顯得有些“神秘”的配穴邏輯,變得更加清晰可循。通過學習,我不再僅僅是死記硬背穴位名稱和主治,而是能夠理解穴位背後的“理”,從而在臨床上做到“活學活用”。我曾用書中的方法治療一位因情緒不暢導緻的失眠患者,通過調理肝經和脾經的穴位,患者的睡眠質量得到瞭顯著改善。這種精準而高效的治療,讓我深感董氏奇穴的強大魅力。此外,書中對一些經典病癥的辨證施治思路,也為我提供瞭重要的參考,讓我能夠在麵對復雜病例時,多一份自信和從容。

评分

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針灸世界的新大門,讓我這個剛入行不久的學生都感到受益匪淺。在接觸到這本書之前,我對董氏奇穴的瞭解僅限於一些零散的介紹,總覺得它神秘而難以捉摸。然而,這套書,尤其是那本《董氏奇穴實用手冊》,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的編排非常清晰,將復雜的穴位和配穴方法用圖文並茂的方式展現齣來,每一個穴位都有詳細的定位描述、主治範圍以及操作手法,甚至連一些經驗性的心得都毫無保留地分享瞭。我特彆喜歡書中針對常見病癥提供的配穴方案,這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指導,更是一種實操層麵的“傻瓜式”教學,讓我能夠快速上手,並且在臨床實踐中取得瞭令人驚喜的效果。以前,我對一些疑難雜癥的治療總是束手無策,但自從學習瞭董氏奇穴後,我發現許多看似棘手的病癥,在董氏奇穴的辨證思路下,都變得豁然開朗。書中的案例分析也非常生動,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穴位的臨床應用。我曾嘗試用書中的方法治療一位長期頸肩疼痛的患者,效果立竿見影,患者反饋非常好,這讓我對董氏奇穴的信心倍增。總而言之,這套書對於想要深入學習和掌握董氏奇穴的針灸師來說,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它既有理論的深度,又不失實踐的廣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