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散文選

100年散文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鍾怡雯 著
圖書標籤:
  • 散文
  • 文學
  • 中國現當代文學
  • 選集
  • 百年散文
  • 名傢散文
  • 經典
  • 文化
  • 隨筆
  • 中國文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9574448197
商品编码:16011196
包装:平装
开本:25開
出版时间:2012-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6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15*21cm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100年散文選》特色
◎年度散文獎由周芬伶〈美女與怪物〉獲得。
◎鍾怡雯以學者的嚴謹與作傢的細膩,剔選民國100年最精緻美好的散文作品,篇篇動人,讀一本等於讀遍全年最好的散文。
◎ 特邀2012書籍設計大賞「金蝶獎」圖文書類銀獎、文字書類榮譽獎雙棲得主黃子欽為全書設計,呈現齣散文的橫切麵。

內容簡介

年度散文選是時代的切片,它是軟歷史,敘述瞭時間刻度內此時此地的生活,人們的所思所感,不論多麼抒情多麼個人多麼微小,它都具有時代意義。
《九歌100年散文選》風貌獨特,主題越界,手法創新。以旅行為題材的既有朝「外」敘述地景的典型遊記,也有於行旅中嚮「內」思索的心靈獨白。而飲食書寫則兼備懷舊與知識,更將人情事理融於美文之間。另外還包括環保、人物、親情……等內容,顯現豐富多元的散文麵嚮。
《100年散文選》中收錄簡媜、龍應颱、林文月、阿盛、餘光中、蔣勳、雷驤、王文華、劉剋襄、亮軒、蘇偉貞、廖玉蕙等名傢的作品,俱一時之選。還有演員林青霞的清新小品,同時蒐羅文壇新生代言叔夏、張耀仁、吳宗霖、吳億偉、吳妮民、林育靖、吳柳蓓、林怡翠、黃信恩、吳鑑軒、吳睿哲、楊富閔等人的創作。老少齊聚,年齡分佈超越一甲子,作傢類型涵蓋小說、散文創作者與學者,交織齣欣欣嚮榮的百年散文盛景。
100年「年度散文獎」得主是周芬伶,入選作品為〈美女與怪物〉。主編鍾怡雯認為:「她擅長寫人生的黑暗,或者心靈的陰暗,然而也會幽世間一默,或者嘲諷自己。今年入選的〈美女與怪物〉是她在《雜種》一書裡形塑的怪咖美學,美和怪是一體之兩麵,美也是生命中最大的創傷。」
全書精選五十三篇100年度最好看、最精緻的散文。書末附錄年度散文紀事,為整年的文學歷史作詳細記錄。

作者簡介

鍾怡雯
現任颱灣元智大學中語係教授。著有:散文集《河宴》、《垂釣睡眠》、《聽說》、《我和我豢養的宇宙》、《飄浮書房》、《野半島》、《陽光如此明媚》,散文精選集《驚情》、《島嶼紀事》、《鍾怡雯精選集》;人物傳記《靈鷲山外山:心道法師傳》;論文集《莫言小說:「歷史」的重構》、《亞洲華文散文的中國圖象》、《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的詮釋與批評》、《靈魂的經緯度:馬華散文的雨林和心靈圖景》、《內斂的抒情:華文文學論評》、《馬華文學史與浪漫傳統》、《經典的誤讀與定位:華文文學專題研究》;翻譯《我相信我能飛》;散文繪本《枕在你肚腹的時光》、《路燈老瞭》;並主編多種選集。
鍾怡雯所著散文曾獲中國時報文學獎首獎、聯閤報文學獎首獎、星洲日報文學獎首獎及推薦獎、新加坡金獅獎首獎、海外華文文學獎首獎、華航旅行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及梁實鞦文學獎等。

目錄

主編 鍾怡雯 序
01 季 季 「不要臉的人」之告白
02 張曉風 山寨版的齊王盛饌
03 簡 媜 在街頭,邂逅一位盛裝的女員外
04 龍應颱 我們的村落
05 言叔夏 白馬走過天亮
06 張耀仁 讓我看看你的床
07 成英姝 男人與沙漠
08 瀋宗霖 髒話練習麯
09 吳億偉 鼻音
10 吳鈞堯 身後
11 林文月 散步迷路
12 阿 盛 萍聚瓦窯溝
13 徐國能 夕照樓隨筆
14 吳 晟 不閤時宜
15 張 讓 好一個女子
16 吳妮民 週間旅行
17 阮義忠 抽屜裡的浪花
18 鍾文音 骨肉
19 陳 雪 迷魂記
20 楊 澤 大地震-一個小男孩的見證
21 餘光中 黃山詫異
22 蔣 勳 薩埵那太子捨身飼虎
23 林育靖 佛像店夫妻
24 雷 驤 糞餅
25 陳芳明 十年之約
26 宇文正 聲音也會老的
27 硃天衣 新天新地
28 吳睿哲 龍蝨的眼睛
29 方鞦停 耳鳴
30 柯裕棻 太平洋的浪
31 曾鬱雯 三支酒瓶
32 林怡翠 耳環
33 王文華 現在是最好的狀態
34 吳鑑軒 陰毛
35 馬任重 上課睡覺的女人
36 林青霞 瓊瑤與我
37 蔡珠兒 我好土
38 張瀛太 深山色狼
39 黃信恩 熱臀記
40 劉剋襄 濕地的蝦猴
41 亮 軒 人未約,黃昏後
42 王盛弘 大風吹
43 吳柳蓓 陪姪女一段
44 蘇偉貞 內在描繪--關於鄧雪峰老師
45 硃宥勳 救援投手
46 呂大明 生命的衣裳
47 歐銀釧 新竹故事包
48 利格拉樂.阿 夢中的父親
49 楊富閔 壞春
50 廖玉蕙 我的媽媽嫁兒子
51 林文義 雙桅船
52 周芬伶 美女與怪物
53 董成瑜 夢與夜宿機場
散文記事 杜秀卿 100年散文記事

前言/序言

編者序
逆時代之流而上──百年散文選序
鍾怡雯
1.
上迴編年度散文選是二○○五年,今年再接編匆匆六年已過,相同的是,主編序都開筆於大年初一。我的生活沒有必然的休息日,閱讀既是工作也是娛樂。工作和娛樂貼得太緊絕非好事,那讓我產生一整年都沒休息的錯覺。編年度散文選的這一年來,我確實每天都在工作,當然也可以說,我每天都有娛樂。
今年的編務特別睏難,工作的感覺比娛樂大些。選文以平麵媒體為主,排除瞭漫無邊界的茫茫網海,仍然讓我在編選過程中左右為難,在取捨之間踟躕。為什麼?我反覆問自己。究竟是什麼讓這本散文選遲疑許久纔定案?
也許,現實和我的想像頗有落差。
我的散文繪圖其實非常廣,舉凡雜文、純散文(文學性散文)、報導文學、小品文、傳記、書信、日記等敘述性文體均是選文範圍。散文歷經從雜文、美文到純散文的變化進程,事實上,就現代散文史的發展脈絡來看,散文,並沒有所謂「純」散文,或者被誤讀的「美」文──一種獨立於時代之外的文學範式,被視為純粹的審美客體──散文從來就跟時代有密切的關係,以現代散文史的角度觀之,它跟直麵現實的雜文始終暗通款麯。因此,年度散文選是時代的切片,它是軟歷史,敘述瞭時間刻度內此時此地的生活,人們的所思所感,不論多麼抒情多麼個人多麼微小,它都有最小的時代意義。然而,我總以為散文可以不必那麼「純」,周作人建立的抒情傳統早已成為散文的主流,我希望散文可以更原始一些,更駁雜一點,更「不像」散文,修辭的技術層麵之外,它可以像論文具有論述和批判的功能。
原來以為可以選入一兩篇論點精闢,文字可讀的社論,以彌補雜文的缺憾。然而我讀到的社論果真以「論」為主,文學的質感大多不是重點,缺乏情感的潤澤,太乾澀冷硬,離散文畢竟遠瞭些。散文原來是這樣一種麻煩的文類,濫情不行,沒感情也不行;質木無文不行,過度修飾也不行。都說散文自由,卻常常自由過瞭頭,它的邊界太寬鬆,接近文學原料的體式很難規範。在白話文學史的源頭,散文以文類之母的方式齣現,它是新思想的傳播文體,同時肩負著建立現代文學美學範式的責任。梁啟超文界革命的第一要務,便是散文語言革命。當散文成為研究對象,就常常讓人陷入睏境。散文選難,難在這裡。
書信和日記就更少瞭。最精彩的書信和日記必然是私密文件,無法公開。秘密是好看好讀的關鍵,能公開的多半不會是典範,林覺民〈與妻訣別書〉動人而悲壯,然而涉及傢國民族也太公領域,太政治正確瞭些。自然寫作可視為進化版且具時代意義的報導文學;傳記寫得再感性些,就成為憶故人的抒情散文。小品文沒有缺席,純散文是大宗。大體而言,這本散文選仍然很傳統,因為作品如此,選文者宜如實呈現。沒有一本選集是完美的,缺憾是必然,何況選集多半體現瞭編者的主觀和偏見。每編一部選集,我這樣安慰,或者提醒自己。就像文學獎評審,換瞭評審,得獎名單可能會大洗牌。
說到文學獎,它是我的第二個疑惑。今年讀瞭特別多地方文學獎得獎散文,不得不說,颱灣的文學獎實在太多瞭,多到泛濫。地方性、財團法人、宗教或者什麼性質令人眼花撩亂,名堂記不起來的文學獎。平麵媒體的發錶空間有限,文學獎本來是新人練筆或齣頭的管道,它絕對具有正麵而積極的意義。然而這幾年來文學獎已經泛濫到瞭應該檢討的地步。按常理推論,文學獎的蓬勃應該代錶文學創作能量的勃發,實驗的前衛的推陳齣新的,被主編們埋沒掉超越時代眼光的佳作,應該在這些百花齊放的文學獎裡齣現。我應該掘得到寶,不論是寶石或璞玉。
事實不然,而且比率非常低。文學獎隻是假象。散文獎項生產三到六篇散文,我很懷疑,真的有那麼多寫作人口嗎?文學獎究竟是把餅做大抑或稀釋文學?又或者,這是全民寫作的年代?然而文學從來不會是什麼全民運動(除瞭寫作,全民有很多比寫作這件事能夠做也做得更好更值得鼓勵的),除非我們把文學規範打散,從頭再來。更何況全民寫作是非自發性,被動的寫作狀態之下產生,有點命題作文的意味,跟地方文學獎一樣,背後太多跟寫作無關的政治或商業思考,以為這可以讓文學大興,無疑把文學過於簡單化。文學的生產過程非常複雜,絕非單一外力可以速成。真要鼓勵創作,不如辦幾份雜誌報紙,增加發錶園地來得實在。地方文學獎多的是麵貌模糊,聲口一緻的親情散文。地方政府、參賽者,乃至評審全都應該反省。
2.
歲末年終,一年的閱讀工作即將結束之際,讀到季季〈不要臉的人之告白〉,不禁大喜。終於有人掀底牌瞭。這篇散文雖然溫文沒火氣,然而觀點犀利,處處說中要害。跟季季一樣,我是「站在臉書門外,無意芝麻開門」一族。改寫托爾斯泰的話,上臉的人理由隻有一種(寂寞難耐哪),不上臉的人理由有韆百種。季季說不要臉的生活是選擇題,而非是非題。能有這樣的反省,大概都要歷經手寫到電腦的世代,歲數有一些瞭。這個族群曾經迷戀過紙本和書本,對手工業仍然眷戀,對網路仍有警覺。成長於資訊時代的小孩,恐怕很難理解不上臉要如何生活。
小姪女沒學會走路,話還說不清呢,就會用手指操控i字頭的玩具,小手在ipad上翻頁的熟練架勢令人咋舌。這些3C世代,他們哪有什麼選擇題?因此,他們要如何體會蔡珠兒〈我好土〉一文所說,把惡地變成肥土的艱難,並且還能從土性領悟人性?「好土」在廣東話裡帶有落伍,跟不上潮流之意,這時代大傢都上臉去瞭,誰要下土?網上也能種菜不是嗎?
然而寫作確實需要腳踏實地的生活,逆(潮)流而上的勇氣。這是個需要安慰和呼朋引伴,害怕孤獨和被遺忘的時代;需要不斷有人給讚,活在虛擬的年代。寫作者最不怕的應該是孤獨和寂寞,也應該要有被遺忘的準備。我不明白天天在網上結黨閒聊,隨時有人敲老被乾擾,要如何靜心寫作,或者思考?或許有人天賦異秉吧。「不要臉」的堅持是一種生活態度,作為百年散文選的開端,具有逆流而上,不與眾閤流的宣示意味。應該理直氣壯宣示,我很土。
散文確實也來自生活。這句話太寬泛,說瞭等於沒說,然而自有對網路時代的感嘆。或許會有那麼一天,網路經驗會覆蓋生活體驗,我們可以模擬真實的生活,複製如假包換的人生,以及情感。雷驤〈糞餅〉的農業時代經驗;硃天衣〈新天新地〉攜貓狗逐野地的鄉野墾荒;劉剋襄〈濕地的蝦猴〉實地考察蝦猴生態史,反石化的呼籲;楊澤〈大地震──一個小男孩的見證〉小男生飽受的驚嚇,被大地震震壞的童年。總有一天,這些來自人跟生活產生的火花,都將成為歷史。那時,我們可能要編的是「年度雲端散文選」(多麼詩意的書名)。
有些時候我們會特別意識到時間的行走,在生死相交,季節推移的瞬間,在全然孤獨又無助的時刻。散文需要嚮外索,也要嚮內求。生命經驗可遇不可求,然而靈視則必須成長於絕境和孤獨,置於死地而後生。宇文正〈聲音也會老的〉發現手術隻能力挽有形之肉身,抽象的聲音或者眼神,是無法迴春的。聲音一老,人就老瞭。她曾經擁有一段奇特的經驗,一邊陪癌末的媽媽,一邊在股市當記者,擁有大量自己的時間,每天可以迴傢彈楊琴唱歌。「極樂世界」時期的孤獨狀態,讓她領悟到聲音會老的秘密。呂大明〈生命的衣裳〉寫生命的遲暮。生命是襤褸的衣裳,然而隻要活著,就必須努力縫綴。散文以西方而古典的意象鋪排而成,浪漫而唯美,以詩筆寫生之艱難,也寫生之堅韌。徐國能〈夕照樓隨筆二則〉則在陽光如熾的盛夏寫無所不在的死亡。他觀察垂死的蜜蜂,感受生之衝擊,在死亡身上體會靈魂和肉身的存在。又或者無法安靜的躁動春日,在蹉跎時光的遺憾中,捕捉到渺茫而悵惘的思緒。這篇散文安靜而憂鬱,寫法非常徐誌摩,寫法傳統又極為現代,是嶄新的「徐」氏風格。
3.
今年的散文選非常特別,幾乎無法以主題歸類。即便勉強分類,旅行、飲食和懷舊這三大類型也都有瞭混雜跨界的風貌,跟前幾年清晰可辨,單一主題式的寫法相去甚遠。至少我在編九十四年散文選時,它們各就各位,撈過界的很少。
成英姝〈男人與沙漠〉、餘光中〈黃山詫異〉、蔣勳〈薩埵那太子捨身詞虎〉、張瀛太〈深山色狼〉以及董成瑜〈夢與夜宿機場〉均可歸入旅行文學。餘光中〈黃山詫異〉是很典型的遊記,山水行旅筆筆分明,旅行是朝「外」看,把個人縮到最小。相較之下,其他四篇嚮「內」望的比例增加。成英姝〈男人與沙漠〉寫新疆沙漠賽車手活在當下的熱情,挑戰險惡的勇氣,卻也同時寫自己的愛情觀。蔣勳〈薩埵那太子捨身飼虎〉隻有起始時的「麻線鞋」和結尾跟旅行有關,餘則寫佛經啟示。張瀛太〈深山色狼〉寫在中國某市場買威而剛,生猛爆笑,可是我們連這市場的名字都不知道。董成瑜〈夢與夜宿機場〉的書寫空間在機場,不像「正宗」的旅行文學。然而機場經驗確實是旅行的一部份,這種平凡的題材最難寫,必得恆處孤獨,心靈異常敏銳,纔能透視平凡,纔能在夜宿機場時,發現過境大廳竟似非洲大草原,兩三百人的打鼾變成兩三百隻獅子的草原大閤唱。
飲食散文亦然。王盛弘〈大風吹〉寫童年的零食,同時寫故鄉的人事,說是飲食散文也行,懷舊散文亦未嘗不可。張曉風〈山寨版的齊王盛饌〉則同時兼有飲食和知識散文之趣,從炒雞腳趾頭(雞蹠)開始,上溯古籍,下及唐宋詩,考古兼嘗味。飲食散文至少在兩三年前是高峰,今年似乎「退流行」瞭,它變得低調圓熟些,嚮旅行、憶舊靠攏,或者成為散文的配角。
今年收入瞭幾篇精彩的親情散文,張讓〈好一個女子〉、阿[女烏]〈夢中的父親〉、廖玉蕙〈我的媽媽嫁兒子〉、吳晟〈不閤時宜〉以及吳均堯〈身後〉。其實不太願意把親情散文的標籤貼在〈好一個女子〉上,那會狹化這篇佳作的視野。此文固然是憶故人記舊事,對母親這個角色和職責的反思,則是另一個不可忽略的重點。張讓以歐巴馬浪漫勇敢的母親和兇惡高傲的虎媽對比,充滿思考的熱情,和批判的力道。她認為虎媽是中國文化裡的糟粕加上美國式自戀的最壞示範,一針見血,讓人喝采。〈好一個女子〉本來是寫母親,卻又岔齣去談親子教育,左右開弓再打壞母親的示範,讚美自己母親的不凡。張讓以知性散文見長,思考是她的長項,寫最親近的母親,筆調既近又遠,既親又疏。好一篇散文。
4.
有兩文不得不提。一是林青霞〈瓊瑤與我〉,一是馬任重〈上課睡覺的女人〉。林青霞主演過許多瓊瑤的電影,由她摯筆近身寫瓊瑤和瓊瑤的電影,最精彩的電影史筆莫過於此。〈瓊瑤與我〉同時寫成長和母親,以及瓊瑤的愛情。多條線路均以瓊瑤為軸心輻射齣去,層層疊疊,卻是條理分明。〈上課睡覺的女人〉是個九二一受災女人的悲傷故事。馬任重是社區大學老師,他的課堂有個學生是專門來睡覺的。這女人在九二一地震時失去先生和傢人,因此長期失眠。教室讓她覺得安穩,讓她放鬆,也隻有在教室,她纔能入睡。初讀這篇散文很震撼,久久無法平息。作者的文字很平淡,然而故事動人,它令我印象深刻。九二一的創傷並沒有消失,隻是未被持續發掘,或者,被善忘的社會遺忘瞭。
今年新人的錶現亮眼,他們或者初試啼聲,或者已經齣版過一兩本書,得過一些獎,然而均是可期待的散文新筆。這張名單包括言叔夏〈白馬走過天亮〉、張耀仁〈讓我看看你的床〉、吳宗霖〈髒話練習麯〉、吳億偉〈鼻音〉、吳妮民〈週間旅行〉、林育靖〈佛像店夫妻〉、吳柳蓓〈陪姪女一段〉、林怡翠〈耳環〉、黃信恩〈熱臀記〉、吳鑑軒〈陰毛〉、吳睿哲〈龍蝨的眼睛〉,以及楊富閔〈壞春〉。這批新力軍,為散文選增添瞭嚮榮的新氣息。
年度散文獎得主是周芬伶。近幾年來她筆耕最勤,質量俱佳,散文風格迭有變化。她的散文狂熱而勇敢,節奏快,善於自剖也剖析他人。她擅長寫人生的黑暗,或者心靈的陰暗,然而也會幽世間一默,或者嘲諷自己。無論是《蘭花辭》(2010)或《雜種》(2011),都足以獲得年度散文獎。今年入選的〈美女與怪物〉是她在《雜種》形塑的怪咖美學,美和怪是一體之兩麵,美也是生命中最大的創傷。
感謝入選的所有作者,感謝你們給我一年的工作,以及娛樂。

《光影流轉:二十世紀全球電影史綱》 一本深入剖析二十世紀電影藝術、技術與文化變遷的恢弘巨著 內容提要: 《光影流轉:二十世紀全球電影史綱》並非僅僅是一部羅列重要影片和導演姓名的編年史。它是一部雄心勃勃的學術力作,旨在係統梳理和深入解讀二十世紀(1900年至1999年)電影藝術如何在技術革新、社會動蕩、意識形態衝突以及全球化浪潮中,一步步確立其作為“第七藝術”的獨特地位,並最終演變為影響深遠的全球性文化現象。 本書的敘事結構緊密圍繞技術驅動力、美學範式轉換和社會文化背景三大核心支柱展開,力求以跨文化的視角,避免單一國傢或流派的中心主義,展現二十世紀電影圖景的復雜性與豐富性。 --- 第一部分:黎明與拓荒——電影的誕生與默片時代的全球勃發(1900-1927) 第一章:火花與幻象——早期電影的機械起源與馬戲團效應 本章追溯電影從盧米埃爾兄弟的紀錄式“如實再現”到梅裏愛的魔術與敘事實驗的早期軌跡。重點分析瞭早期電影製作的“遊牧性”——技術人員如何帶著設備在歐洲和美國各地流動,形成瞭早期的全球性傳播網絡。探討瞭在沒有統一聲音和色彩標準的時代,敘事結構是如何依賴於視覺符號學和肢體錶演的。 第二章:好萊塢的工業化塑造:從布朗寜到格裏菲斯 深入剖析美國電影工業如何率先完成瞭標準化製作流程,確立瞭以“製片人中心製”為核心的早期好萊塢模式。重點考察瞭D.W.格裏菲斯在濛太奇理論和長片敘事規範化上的革命性貢獻,以及這些規範如何成為國際電影製作爭相模仿或激烈反抗的基準綫。同時,分析瞭早期種族和性彆刻闆印象在默片時代的係統化構建。 第三章:歐陸的先鋒探索:錶現主義、立體主義與“電影的純粹性” 將目光投嚮歐洲,詳述瞭德國錶現主義(如《卡裏加裏博士的密室》)如何利用布景和光影的扭麯來投射戰後心理創傷,以及法國的印象派和超現實主義運動(如巴拉日、杜拉剋)如何試圖突破敘事的束縛,探索電影的內在節奏和潛意識錶達。本章強調瞭這些流派對後來實驗電影和後現代美學的深遠影響。 第四章:亞洲的早期迴應:日本的“活背景”與蘇維埃的濛太奇理論 本章著眼於非西方世界的初期實踐。詳細介紹瞭日本電影中“伴奏師文化”對錶演風格的塑造,以及江戶時代戲劇元素對早期電影敘事的影響。同時,對愛森斯坦、普多夫金等人在十月革命後提齣的“知性濛太奇”理論進行嚴格的梳理,探討瞭將馬剋思主義意識形態融入視覺語言的嘗試。 --- 第二部分:聲音、色彩與意識形態的角力(1927-1950) 第五章:有聲的革命與全球的適應期 “有聲”的到來不僅僅是技術升級,更是對錶演體係和國際發行的巨大衝擊。本章分析瞭“有聲”如何導緻默片時代許多明星的隕落,以及各國如何應對語言障礙——從製作多語言版本到探索非對白式敘事(如歐洲歌舞片)。重點剖析瞭好萊塢同期聲技術的專利壟斷及其對全球製片中心的影響。 第六章:類型片的成熟與全球大眾文化的鞏固 詳述瞭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好萊塢“製片廠製度”下的經典類型片——西部片、黑色電影(Film Noir)、歌舞片和恐怖片的成熟。討論瞭這些類型片如何服務於大蕭條時期的社會情緒,並成為美國文化輸齣的有效載體。同時,對比分析瞭同時期意大利的“白色電話電影”和法國的“現實主義”在類型片選擇上的差異。 第七章:戰爭的陰影與電影宣傳:現實的扭麯與重構 二戰期間,電影成為國傢意誌的直接工具。本章對比瞭同盟國(如弗蘭剋·卡普拉的係列短片)和軸心國(如裏芬斯塔爾的史詩美學)在記錄、美化或妖魔化戰爭方麵的敘事策略。重點討論瞭紀錄片在這一時期的地位提升,以及“戰時現實主義”如何為戰後的新現實主義奠定基礎。 第八章:戰後的覺醒: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倫理衝擊 詳細分析瞭意大利新現實主義(如德·西卡、羅西裏尼的作品)如何在物質匱乏的背景下,將鏡頭轉嚮普通民眾的日常睏境,強調“在場感”和非職業演員的使用。探討瞭其對全球獨立電影運動,特彆是對法國新浪潮的直接精神感召。 --- 第三部分:反叛、現代性與全球視野的拓展(1950-1975) 第九章:現代主義的自覺:作者論的興起與形式的自我反思 本章探討瞭二戰後知識分子對電影的重新理論化,特彆是法國《電影手冊》中“作者論”(Auteur Theory)的形成。分析瞭奧遜·威爾斯、英格瑪·伯格曼、安東尼奧尼等導演如何係統地解構傳統敘事,引入主觀視角、時間錯位和開放式結局,標誌著電影藝術嚮現代主義的全麵轉嚮。 第十捲:冷戰前沿的影像:新浪潮與政治的介入 著重研究法國新浪潮(Godard, Truffaut)如何以低成本、手持攝影和即興錶演,挑戰好萊塢的製作規範。對比分析瞭東歐(如捷剋斯洛伐剋的“波西米亞學派”)和拉丁美洲(如巴西“新電影”)在國傢高壓或經濟睏境下,如何發展齣充滿隱喻和政治批判的電影語言。 第十一捲:東方美學的迴響:日本新浪潮與印度電影的工業巨製 考察瞭黑澤明、小津安二郎等大師如何將西方電影語言與本土哲學和美學(如“物哀”、“間”)完美融閤,形成瞭具有獨特節奏感和傢庭倫理深度的作品。同時,分析瞭印度“寶萊塢”體係在工業化過程中,如何通過歌舞形式來處理復雜的社會階層和宗教衝突。 第十二捲:好萊塢的重塑與“新好萊塢”的誕生 分析瞭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美國電影市場受到歐洲藝術電影衝擊後,製片廠製度的瓦解。重點論述瞭如科波拉、斯皮爾伯格、斯科塞斯等一批受過良好教育、深受歐洲電影影響的年輕導演,如何將現代主義技巧植入類型片,創造齣兼具藝術深度和商業吸引力的“作者化大片”。 --- 第四部分:後現代、數字化前夜與全球融閤(1975-1999) 第十三捲:奇觀的勝利與後現代敘事 考察瞭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以《星球大戰》為代錶的視覺特效和市場營銷驅動的“大片時代”的崛起。本章分析瞭後現代主義美學(拼貼、戲仿、對曆史的模糊化處理)如何滲透到主流商業片中,以及觀眾對於“真實性”的感知如何被模擬技術所重塑。 第十四捲:獨立精神的堅守與邊緣聲音的崛起 即使在商業大片主導的時代,獨立電影依然是重要的美學試驗場。本章關注瞭如吉姆·賈木許、斯派剋·李等導演,他們如何利用低預算和獨特的視角,挑戰主流敘事中的種族、性彆和階級議題,為日後的電影多元化積纍瞭能量。 第十五捲:數字的萌芽與全球語境的交織 進入九十年代,數字技術開始滲透製作流程。本章關注瞭國際電影節機製如何鞏固瞭全球電影的對話平颱,以及如香港新浪潮(吳宇森的暴力美學)、伊朗電影(基亞洛斯塔米的極簡主義)等非西方力量如何通過國際閤拍和藝術片渠道,對全球電影語言産生微妙而持續的影響。 結語:二十世紀的遺産與二十一世紀的展望 總結瞭二十世紀電影在美學、技術和文化功能上留下的復雜遺産——從對現實的模仿到對現實的解構,從地方性故事到全球性的文化符號。本書最終指齣,二十世紀是電影作為一種全新的、不可替代的媒介,完成其藝術成熟期的關鍵一百年。 --- 目標讀者: 電影專業學生、電影史研究者、視覺文化愛好者以及任何對二十世紀藝術與社會變遷有深刻興趣的讀者。本書的嚴謹性確保瞭學術價值,而清晰的結構和豐富的案例分析則保證瞭閱讀的流暢性。 本書特點: 1. 跨文化比較視角: 不偏重任何單一國傢,係統對比歐美與亞洲、拉丁美洲的電影發展路徑。 2. 技術與美學的耦閤分析: 深入探討瞭諸如寬銀幕、特技、同期聲、數字剪輯等技術如何直接塑造瞭當時的電影美學風格。 3. 理論與實踐結閤: 引用瞭關鍵的電影理論(如彆拉·巴拉茲、安德烈·巴贊、德勒茲等)來解釋具體的影片實踐。 全書共計約 45 萬字,附有詳盡的導演、片名及術語索引。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略帶泛黃的紙張,散發著一種陳舊而溫暖的氣息,仿佛一觸摸就能感受到時光的重量。封麵上的字體,遒勁有力,又不失一種文人特有的清雅,讓人在書店的眾多新書中,一眼就被它沉靜的氣質所吸引。我拿到它的時候,立刻就被這種復古的質感所打動,感覺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經過歲月沉澱的藝術品。內頁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裏行間留白得恰到好處,讀起來非常舒適,不會有那種擁擠和壓迫感。對於我這種喜歡沉下心來,慢慢品味文字的人來說,這種細緻入微的用心是極為重要的。它讓閱讀的過程本身就變成瞭一種享受,一種對美的欣賞。書脊的裝訂也相當牢固,即便反復翻閱,也絲毫沒有鬆散的跡象,可見齣版方在製作上的誠意。拿到手裏沉甸甸的重量,也讓人對裏麵收錄的篇目充滿瞭期待,仿佛預示著一場豐盛的精神饗宴即將展開。總的來說,這本書的物理存在感和視覺體驗,已經為一次高質量的閱讀體驗奠定瞭完美的基調,光是擺在書架上,也是一道賞心悅目的風景。

评分

這本書最大的價值,或許在於它為我們提供瞭一種觀察世界、審視自我的獨特“濾鏡”。它不是簡單地記錄瞭某一段曆史或某個時期的風貌,而是通過那些極具個人色彩的筆觸,展示瞭不同靈魂在麵對同一片天空、同一片土地時,內心所激蕩齣的獨特波瀾。有些篇章像一麵清澈的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的幽暗與光明,迫使我們不得不直麵那些平時習慣逃避的矛盾和睏惑。而另一些篇章,則像是鼕日裏的一束陽光,帶著溫暖和希望,提供瞭一種堅韌的力量。閱讀它,與其說是吸收知識,不如說是一種精神上的“對話”——與這些偉大靈魂的對話,與內心那個更深層次的自己的對話。讀完閤上書本時,我感覺自己看待日常事物的眼光似乎被微妙地調整瞭焦距,多瞭幾分洞察力,少瞭些許世俗的功利,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遠比任何說教都要來得深刻和持久,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评分

初讀這本書的幾篇開篇之作,我立刻察覺到一種非常獨特的敘事節奏,它不像現代那些追求快速衝擊力的文章那樣咄咄逼人,而是像老茶一樣,需要你耐下性子去細品那份悠長和迴甘。作者們似乎都掌握瞭一種“慢藝術”,他們不急於拋齣觀點,而是用大量的細節、環境的描摹和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動,層層遞進地構建起一個完整的意境。比如有一篇描寫江南煙雨的文字,他沒有直接抒發傷感,而是通過對青石闆上水漬的描繪、對遠處漁船汽笛聲的捕捉,將那種濕漉漉的、略帶惆悵的氣氛渲染到瞭極緻。這種“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功力,讓我不禁停下來,反復揣摩那些看似尋常卻又蘊含深意的句子。讀罷,心中泛起的漣漪久久不能平息,這是一種需要沉澱纔能體會的文學魅力,是那些浮躁的快餐文字無法比擬的。它迫使我放慢自己的呼吸,去關注那些日常生活中常常被忽略的微小美感,著實是一次對感官和心性的深度洗滌。

评分

從文風的多樣性來看,這本選集展現瞭極高的跨度和包容性。我發現收錄的作傢們在處理同一個主題時,所采用的視角和手法簡直是天馬行空。有一位作傢的文字,簡直像一把手術刀,精準、犀利,直插社會現象的痛點,分析問題入木三分,邏輯嚴密得讓人拍案叫絕,讀起來有一種酣暢淋灕的智力快感。然而,緊接著下一篇,風格卻陡然一轉,變成瞭一位仿佛在林間漫步的哲人,他的語言是輕盈的,充滿瞭對生命本真的好奇與追問,充滿瞭詩意的想象和對自然的敬畏。這種在沉重與飄逸、理性與感性之間自由切換的編排,使得整本書的閱讀體驗如同觀看一場精心編排的音樂會,高低起伏,張弛有度,避免瞭長時間閱讀單一風格帶來的疲勞感。這種精心的選篇平衡,無疑是對讀者閱讀興趣的極大尊重,也體現瞭編者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廣闊的視野。

评分

這本書中的情感錶達處理得極為內斂和剋製,這恰恰是我最欣賞的一點。它沒有那種外放的、聲嘶力竭的控訴或贊美,而是將所有濃烈的情感都包裹在日常的敘述之中,像深海裏的暗流,錶麵平靜,實則洶湧。我印象特彆深的是其中一篇關於故鄉變遷的文字,作者迴憶起童年時爬過的一棵老槐樹,筆觸極其平實,僅僅是描述瞭樹皮的紋理和枝丫的走嚮,但那種對逝去時光的無可奈何和對根脈的眷戀,卻通過這些冷靜的白描自然地流露齣來。這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錶達方式,高明之處在於,它把解讀和感悟的空間完全留給瞭讀者。每個經曆過成長與離彆的人,都能從這些看似平淡的文字中,找到與自己記憶深處共鳴的部分,從而完成一次私密的、個人的情感對接。這種高段位的文學技巧,讓這本書的耐讀性大大增強,每次重讀,都會因為心境的變化而品齣新的滋味。

评分

年度散文選是時代的切片,它是軟歷史,敘述了時間刻度內此時此地的生活,人們的所思所感,不論多麼抒情多麼個人多麼微小,它都具有時代意義。

评分

不知道为什么叫100年这个名字

评分

書中收錄簡媜、龍應台、林文月、阿盛、余光中、蔣勳、雷驤、王文華、劉克襄、亮軒、蘇偉貞、廖玉蕙等名家的作品,俱一時之選。還有演員林青霞的清新小品,同時蒐羅文壇新生代言叔夏、張耀仁、吳宗霖、吳億偉、吳妮民、林育靖、吳柳蓓、林怡翠、黃信恩、吳鑑軒、吳睿哲、楊富閔等人的創作。老少齊聚,年齡分佈超越一甲子,作家類型涵蓋小說、散文創作者與學者,交織出欣欣向榮的百年散文盛景。年度散文選是時代的切片,它是軟歷史,敘述了時間刻度內此時此地的生活,人們的所思所感,不論多麼抒情多麼個人多麼微小,它都具有時代意義。

评分

書中收錄簡媜、龍應台、林文月、阿盛、余光中、蔣勳、雷驤、王文華、劉克襄、亮軒、蘇偉貞、廖玉蕙等名家的作品,俱一時之選。還有演員林青霞的清新小品,同時蒐羅文壇新生代言叔夏、張耀仁、吳宗霖、吳億偉、吳妮民、林育靖、吳柳蓓、林怡翠、黃信恩、吳鑑軒、吳睿哲、楊富閔等人的創作。老少齊聚,年齡分佈超越一甲子,作家類型涵蓋小說、散文創作者與學者,交織出欣欣向榮的百年散文盛景。年度散文選是時代的切片,它是軟歷史,敘述了時間刻度內此時此地的生活,人們的所思所感,不論多麼抒情多麼個人多麼微小,它都具有時代意義。

评分

有点贵,不过值得细看!

评分

書中收錄簡媜、龍應台、林文月、阿盛、余光中、蔣勳、雷驤、王文華、劉克襄、亮軒、蘇偉貞、廖玉蕙等名家的作品,俱一時之選。還有演員林青霞的清新小品,同時蒐羅文壇新生代言叔夏、張耀仁、吳宗霖、吳億偉、吳妮民、林育靖、吳柳蓓、林怡翠、黃信恩、吳鑑軒、吳睿哲、楊富閔等人的創作。老少齊聚,年齡分佈超越一甲子,作家類型涵蓋小說、散文創作者與學者,交織出欣欣向榮的百年散文盛景。年度散文選是時代的切片,它是軟歷史,敘述了時間刻度內此時此地的生活,人們的所思所感,不論多麼抒情多麼個人多麼微小,它都具有時代意義。

评分

花仙子牌 重复型除湿桶、干燥剂、除湿盒就是垃圾 会漏的 会把衣柜书柜全部打湿的 然后人家叫祛湿除潮的 请京东严格把控垃圾品牌

评分

書中收錄簡媜、龍應台、林文月、阿盛、余光中、蔣勳、雷驤、王文華、劉克襄、亮軒、蘇偉貞、廖玉蕙等名家的作品,俱一時之選。還有演員林青霞的清新小品,同時蒐羅文壇新生代言叔夏、張耀仁、吳宗霖、吳億偉、吳妮民、林育靖、吳柳蓓、林怡翠、黃信恩、吳鑑軒、吳睿哲、楊富閔等人的創作。老少齊聚,年齡分佈超越一甲子,作家類型涵蓋小說、散文創作者與學者,交織出欣欣向榮的百年散文盛景。年度散文選是時代的切片,它是軟歷史,敘述了時間刻度內此時此地的生活,人們的所思所感,不論多麼抒情多麼個人多麼微小,它都具有時代意義。

评分

書中收錄簡媜、龍應台、林文月、阿盛、余光中、蔣勳、雷驤、王文華、劉克襄、亮軒、蘇偉貞、廖玉蕙等名家的作品,俱一時之選。還有演員林青霞的清新小品,同時蒐羅文壇新生代言叔夏、張耀仁、吳宗霖、吳億偉、吳妮民、林育靖、吳柳蓓、林怡翠、黃信恩、吳鑑軒、吳睿哲、楊富閔等人的創作。老少齊聚,年齡分佈超越一甲子,作家類型涵蓋小說、散文創作者與學者,交織出欣欣向榮的百年散文盛景。年度散文選是時代的切片,它是軟歷史,敘述了時間刻度內此時此地的生活,人們的所思所感,不論多麼抒情多麼個人多麼微小,它都具有時代意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