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問:中醫治病的12條思路

醫問:中醫治病的12條思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餘浩,鄭黎 著
圖書標籤:
  • 中醫
  • 醫學
  • 健康
  • 養生
  • 疾病
  • 診療
  • 中醫藥
  • 傳統醫學
  • 醫術
  • 思維模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橡實文化
ISBN:9789866362705
商品编码:16058892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13-02-01
页数:413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一張圖,學會內視自己的身體!學中醫不難,關鍵在於平衡!作者餘浩以一個醫病指南針,釐清人體陰陽五行運作的蹺蹺闆關係,讓你掌握五臟六腑變化的關鍵點,找齣疾病的源頭。一個醫病指南針,能讓疾病無所遁逃!中醫通過醫病指南針,也就是人體臟腑陰陽氣血循環圖,能直觀人體五臟的關係、五行的互動以及陰陽的轉換。當指南針上的兩輪轉動是順暢平衡的,人的臟腑、氣血自然都健康;當兩輪運轉一旦卡住瞭,人就會生病。所謂擒賊先擒王,中醫找到瞭輪子卡住的地方,就找到瞭生病的真正原因,因此,想治療疾病就要修復被卡住的輪子,讓它恢復正常轉動就行瞭。
  作者餘浩自幼受曾祖父啟濛,有著傳統中醫成長歷程,他經由對傳統醫典及歷代醫傢的學習、歸納和自己的臨床實踐,以一個醫病指南針(即「人體臟腑陰陽氣血循環圖」),釐清人體臟腑陰陽升降氣機對流的蹺蹺闆關係,找齣疾病的源頭。
  同時,透過此圖層層剖析中醫醫理、藥方、治法、中藥等理論,將人體生理病理化繁為簡,讓中醫入門者提綱挈領,不走彎路;對浩如煙海的中醫典籍望洋興嘆,進而喪失學習信心者,建立從「一」的層麵來辨證論治,從根本上把握住中醫的脈搏。《醫問:中醫治病的12條思路》共有12條治病思路,涵蓋中醫最基本的觀念,以及對中藥、組方、病機、治法的分析與辨證論治,讓你知其然,同時知其所以然。此外,提供18種常見疾病和醫案51例,讓你對中醫治病思路更具穿透力。

目錄

圖序 醫病的道理藏在陰陽裡
推薦序 陰陽辨證,道破韆古不傳之祕/陳永昌
颱灣版序 廣結天下中醫愛好人
前言 從生活中感受中醫
第1課 陰陽是中醫的大根本
古人從天地入手,從陰陽特性、陰陽轉換入手,對陰陽進行具體描述,讓我們從天地之陰陽,看到人身之陰陽。從自然界的陰陽特性「動與靜」、「升與降」、「生與長」、「殺與藏」、「化氣與成形」推演齣人體內陰陽的「寒」與「熱」、「生清」與「生濁」及陰陽顛倒後疾病的形成……。
醫病不懂陰陽,如同盲人摸象
從大自然運轉到人體運作,都在陰陽中
《內經》陰陽辨證,皆是醫病口訣
第2課 五行是中醫的大框架
如果說陰陽是基石,那麼五行則是基石上的五根柱子,它們豎立起來,支持著中醫龐大的理論體係,我們透過這五根柱子嚮上看,就會看到中醫這棵大樹是如何的枝繁葉茂。
五行是中醫分析身體的架構
醫生怎麼想?運用五行掌握治病先機
第3課 每個中醫心裡都有一張醫病指南針
「人體臟腑陰陽氣血循環圖」反映的是人體臟腑、陰陽、氣血之間的關係。在隨後的課程裡,我們將圍繞這個圖來談中藥、談藥方、談病機、談治法、談醫理、談臨床,這張圖將是我們學習中醫之旅的指南針!
人體的氣血運行就是陰陽的運動過程
人體內陰陽對流的實況
醫病指南針──人體臟腑陰陽氣血循環圖
第4課 每一味藥都來自大自然,用對瞭最重要!
當我們真正深入瞭解中藥,真正走進「藥」的天地,就會發現,我們身邊許多東西,信手拈來都是藥材。隻要我們用對瞭,就能化腐朽為神奇。
什麼是好藥
要先瞭解藥性,纔能用對藥
肝臟疾病用藥的特性
心臟疾病用藥的特性
胃疾病用藥的特性
膽疾病用藥的特性
小腸疾病用藥的特性
腎臟疾病用藥的特性
脾疾病用藥的特性
肺臟疾病用藥的特性
三焦疾病用藥的特性
膀胱疾病用藥的特性
吃進去的藥如何送達該去的臟腑?
中藥古籍裡的用藥精髓
第5課 看病開方就像用兵布陣──從22帖常見藥方看治病思路
中醫給人看病開方,就像炒一個菜。在學校學習中藥,學習瞭每味藥物的功效,就好比告訴你鹽是鹹的,糖是甜的,辣椒是辣的,花椒是麻的。前麵一課講中藥,就好比告訴你,炒麻辣豆腐需要放鹽、辣椒、花椒等;但這些之間是什麼比例,如何配閤運用,炒齣來纔好吃,就是中醫的「方」瞭。
藥方1:二至丸
藥方2:二妙散
藥方3:澤瀉湯
藥方4:六味地黃湯
藥方5:烏梅丸
藥方6:逍遙丸
藥方7:小柴鬍湯
藥方8:瓜蔞薤白白酒湯
藥方9:炙甘草湯
藥方10:丹參檳榔飲
藥方11:小半夏湯
藥方12:半夏瀉心湯
藥方13:大承氣湯
藥方14:溫膽湯
藥方15:四逆散
藥方16:附子理中丸
藥方17:麥門鼕湯
藥方18:麻黃湯
藥方19:桂枝湯
藥方20:葛根湯
藥方21:桔梗枳殼湯
藥方22:枳朮湯
第6課 中醫斷病也有一套精密儀器──切、望、聞、問四診的精妙診斷
切診雖然不能代替其他三診,但切診的重要性不容忽視。陰陽、錶裡、寒熱、虛實之八綱辨證,不明切脈是無法體會其間的妙處的………用一句話來概括脈診的重要性:脈診,就是中醫師手中的「人體透視儀」!
切脈當明部位所主
切脈當明切之何物
切脈需練習基本功
脈象之首脈——鬱脈
切脈如捉賊
常見脈象描述
八綱脈的理解
切脈如撫琴
正常脈象的理解
一些特定的脈象(源自《脈經》)
脈象的描述
望形體/望姿態/望麵/望嘴唇/望指甲/望手紋/望舌/望頭髮
聞聲音/聞氣味
問診
第7課 如何看病機,斷病源──教你看懂25條病機的道理
許多醫生一輩子按教科書來開方,效果平平常常,認為中醫就這麼迴事,給病人解釋時,就一句話:中藥起效慢,慢慢來。事實上中藥起效並不慢,慢是因為沒有深刻認識到病機。
病機1: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病機2:諸寒收引,皆屬於腎
病機3:諸氣膹鬱,皆屬於肺
病機4: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病機5:諸痛癢瘡,皆屬於心(火)
病機6:諸痿喘嘔,皆屬於上
病機7:諸厥固泄,皆屬於下
病機8:諸暴強直,皆屬於風
病機9: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
病機10:諸痙項強,皆屬於濕
病機11:諸熱瞀瘈,皆屬於火(心)
病機12: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於火
病機13: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
病機14:諸逆沖上,皆屬於火
病機15:諸躁狂越,皆屬於火
病機16:諸脹腹大,皆屬於熱
病機17: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
病機18: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
病機19: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病機20:諸竅乾澀,乾咳少痰,皮毛不潤,皆屬於燥
病機21:諸病濕熱,皆陽失於升
病機22:諸腑氣逆,皆氣失於降
病機23:諸癥對立,陰陽錯雜,皆失於和
病機24:諸痰怪病,皆屬於脾腎
病機25:諸脈不通,痛如針刺,皆屬於瘀
第8課 掌握治病八法,纔能守固齣奇──汗、吐、下、消、和、清、溫、補
這一課就好比是熟悉旅行的交通工具,旅行中如果遇到江河,我們得乘船;遇到小道,我們要騎單車;遇到高速公路,那我們得開車……。
治法的運用在於守正齣奇
治病八法
第9課 看不見本質,就掌握不瞭醫理──醫病指南針一分析,便能一目瞭然
《醫問》,是想在醫學林海之中描繪齣一條學習中醫的道路,便於同行及中醫愛好者行走,我也就算是個修路的人;同時也是想闡述中醫之道,藉「道」釋「醫」。
用藥劑量大小的問題
人體臟腑陰陽氣血循環圖的意義
內傷病的治療
外感病的傳變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10課 臨床18例──18種常見疾病的治病道理
藥物是雙刃劍,治病就是糾偏,就是摺其病勢,短期可以,長期必傷臟腑,或傷陰,或傷陽……能明白此理,則就不會做一個魯莽的醫生,就會感受到「醫術」是一種「藝術」!
臨床治療1:風流眼
臨床治療2:藥物是雙刃劍
臨床治療3:五液失調
臨床治療4:胃病
臨床治療5:牙痛
臨床治療6:口臭
臨床治療7:咽炎及食道炎
臨床治療8:膽囊炎
臨床治療9:小腸相關疾病
臨床治療10:疳積
臨床治療11:肩背部疼痛
臨床治療12:便秘
臨床治療13:痔瘡
臨床治療14:肝臟疏泄失常與腎結石的形成
臨床治療15:性功能減退
臨床治療16:小兒腹瀉
臨床治療17:哮喘
臨床治療18:皮膚病的治療
第11課 醫案51例──51個疑難病例如何藥到病除
看醫案就好似看一場電影,一場戰爭片,電影中敵我雙方所處地勢如何?雙方兵力如何?我方是如何排兵布陣的?運用瞭哪些戰術?最終如何形成敵退我勝的結局?
醫案1:重感冒
醫案2:迎風流淚
醫案3:球結膜下齣血
醫案4:腸痙攣
醫案5:痱子
醫案6:鼻癢
醫案7:清晨腰痛
醫案8:嬰幼兒腹瀉
醫案9:腰肌勞損
醫案10:乳腺增生癥
醫案11:閉經
醫案12:痛經
醫案13:崩漏
醫案14:卵巢囊腫
醫案15:產後缺乳
醫案16:漏脂性脫髮
醫案17:白癜風
醫案18:脂肪瘤
醫案19:瘙癢
醫案20:黃褐斑(氣血虧虛)
醫案21:黃褐斑(腎斑)
醫案22:日曬瘡
醫案23:丹毒
醫案24:慢性濕疹
醫案25:頸椎病
醫案26:肩背痛
醫案27:肩周炎
醫案28:口腔潰瘍
醫案29:疤痕
醫案30:慢性鼻炎
醫案31:慢性膀胱炎
醫案32:麵癱
醫案33:左胸發熱
醫案34:糖尿病
醫案35:頭大麵赤
醫案36:發熱
醫案37:足跟痛
醫案38:乏力
醫案39:紅螞蟻咬傷
醫案40:性功能減退
醫案41:頑固性呃逆
醫案42:小兒營養不良
醫案43:失音
醫案44:頸汗證
醫案45:水腫
醫案46:肺實脾虛氣陷證
醫案47:心悸
醫案48:放療性肺炎
醫案49:頑固性失眠
醫案50:右胸疼痛
醫案51:撞傷岔氣
第12課 學習中醫的精神──實踐與堅持
不要擔心一次付齣的力量不夠,也不要擔心路還很遠,隻要方嚮堅定,目標不變,再大的難題也是可以解決的。
結語:課後的提醒

前言/序言


探尋古老智慧的現代迴響:《方寸之間:中醫藥理論與實踐的深度透視》 導言: 在當代社會,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環境的變遷,人們對健康維護和疾病防治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傳統中醫藥學,這一植根於中華五韆年文明的獨特醫學體係,以其整體觀、辨證論治的思維方式,正重新煥發齣其獨特的魅力與價值。本書《方寸之間:中醫藥理論與實踐的深度透視》並非簡單地羅列藥方或介紹某類疾病的治療方法,而是緻力於為讀者構建一個全麵、深入、係統瞭解中醫藥核心思想與實際應用圖景的知識框架。我們將深入剖析中醫藥學的哲學基礎、理論基石,並探討其在當代臨床實踐中的創新與挑戰,旨在幫助讀者建立起一個立體、科學的中醫藥認知體係。 第一部分:中醫藥哲學的淵源與基石 中醫藥學的精髓,首先體現在其深厚的哲學底蘊上。本部分將追溯中醫藥理論的源頭,探討其如何將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融入醫學實踐。 一、天人閤一的宇宙觀:順應四時,調和陰陽 我們將詳細闡述“天人閤一”的整體觀念。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無不與自然界的氣候、季節、地域息息相關。書中將分析“四時”——春生、夏長、鞦收、鼕藏——如何指導人體的養生策略。重點探討“陰陽”這一對基本矛盾範疇,如何貫穿於人體的結構、功能、病理變化及治療原則之中。例如,如何從脈象、舌象的陰陽屬性判斷病勢的進退,以及如何在方劑配伍中實現陰陽的動態平衡。 二、五行學說的結構解析與動態平衡 五行(金、木、水、火、土)不僅是描述物質屬性的符號,更是闡釋髒腑之間、髒腑與外界環境之間相互聯係的動態模型。本書將超越簡單的“相生相剋”錶述,深入挖掘五行學說在人體係統功能定位上的精妙之處。我們將解析“肝屬木,心屬火”等對應關係如何指導我們理解疾病的傳變規律,例如,肝氣鬱結如何影響脾胃運化,即“木鬱乘土”的病理機製。 三、氣、血、津液: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本章將詳述“氣”的多種功能——推動、溫煦、防禦、固攝等,並結閤現代生理學概念,嘗試搭建理解中醫學“氣虛”、“氣滯”的橋梁。同時,深入辨析血與津液在營養物質輸布和體液調節中的作用,以及“氣血不和”所導緻的復雜病癥。 第二部分:辨證論治的思維模式與方法論 中醫藥學區彆於其他醫學體係的核心標誌在於其“辨證論治”的獨特方法。這是一種高度個體化的診療模式。 一、四診閤參:信息的采集與重構 本書將係統梳理望、聞、問、切這四種診斷方法的具體操作與理論內涵。 望診: 重點解析“望神”——觀察精神狀態的根本性意義,以及“望色”、“望形體”、“望舌”在診斷中的信息價值。舌象的形態、顔色、苔質變化,是如何反映體內髒腑寒熱虛實的具體證據。 聞診: 探討聽聲音(如呼吸、咳嗽、言語)與嗅氣味(如口臭、分泌物異味)在中醫判斷中的地位,尤其是在評估病邪的輕重與性質方麵的作用。 問診: 強調病史采集的係統性,從主訴到細緻入微的“十問歌”——涉及睡眠、飲食、二便、情誌等方麵,如何幫助醫生構建患者的整體健康畫像。 切診: 詳述脈象的奧秘,不僅停留在浮沉遲數,更深入解析八部脈象(如洪大、濡弱、弦緊)所代錶的病理狀態及其臨床意義。 二、八綱辨證:確立病位、病性、病勢 八綱(錶裏、寒熱、虛實)是中醫辨證的基礎框架。本章將闡明如何通過四診所獲信息,準確判斷疾病處於哪個層麵(錶證、裏證)、性質如何(寒證、熱證)以及機體正氣狀態(虛證、實證)。特彆解析“虛實夾雜”的復雜情況,以及在臨床中如何靈活運用八綱指導立法。 三、髒腑辨證:疾病的定位與機製分析 本書將以髒腑為綱,詳細論述心、肝、脾、肺、腎五髒(及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常見病理變化及其相互影響。例如,深入剖析“脾主運化”的功能失調如何引發濕睏、痰生,並進而影響其他髒腑的協同運作。 第三部分:方劑學與中藥配伍的藝術 中藥的組閤並非簡單的藥材堆砌,而是遵循君臣佐使原則的精密藝術。 一、方劑的君臣佐使原則 本部分解析復方配伍的核心邏輯。闡述“君藥”的主導作用,“臣藥”的協同或輔助作用,“佐藥”的矯正或製約作用,以及“使藥”的引經或調和作用。通過具體的經典方劑案例,展示這種結構化配伍如何實現高效而低毒的治療效果。 二、治法與方劑的對應關係 中藥方劑的立法,必須遵循特定的治法,如解錶、清熱、瀉下、補益、固澀等。我們將分類介紹各類治法的核心思路、代錶方劑及其使用禁忌。例如,解錶劑中如何區分風寒、風熱的用藥傾嚮,以及補益藥中峻補與平和補的區彆。 三、中藥藥性的深入理解:四氣五味與歸經 除瞭藥材的單味功效外,更需要理解其“四氣”(寒、熱、溫、涼)和“五味”(酸、苦、甘、辛、鹹)如何決定其作用方嚮。重點解析“歸經”理論,即藥物作用於哪個經絡或髒腑,從而實現“專病專治”的精準性。 第四部分:中醫藥在現代健康維護中的角色 中醫藥並非止步於古代,其生命力在於與時俱進的適應性。 一、治未病:現代健康管理的前瞻性 “治未病”是中醫學的精髓之一,包含瞭預防疾病(防萌於未然)、製止疾病發展(防變於已然)以及恢復健康(祛病強身)三個層次。本書將探討如何將中醫的體質辨識、情誌調攝等理念,應用於現代亞健康狀態的乾預和慢性病的早期管理。 二、經典方劑的現代化研究視角 我們將討論現代藥理學研究如何從分子層麵印證傳統中藥的某些功效,例如,分析某些復方對免疫係統調節、抗炎反應的具體影響,以期建立傳統理論與現代科學的對話渠道。 三、針灸與推拿的力學與經絡基礎 簡要介紹針灸和推拿作為中醫學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於腧穴的原理,以及如何通過刺激特定點位來調和經絡氣血,達到疏通經絡、調和髒腑的目的。 結語: 《方寸之間:中醫藥理論與實踐的深度透視》旨在提供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石和廣闊的實踐視野。通過對中醫藥學核心思維模式的深度解析,我們期望讀者能夠超越對“偏方”、“秘訣”的片麵認知,真正領悟這一古老醫學體係的係統性、整體性和科學性,從而更好地利用其智慧指導自身的健康生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對醫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接觸瞭一些關於疾病預防和健康管理的知識後,我開始思考,不同的醫學體係是如何看待同一個問題的。西醫的邏輯清晰,基於實證,但有時也會讓我覺得對身體的理解不夠全麵。而中醫,雖然曆史悠久,但其獨特的理論體係,常常讓我感到望而生畏。然而,當我看到《醫問:中醫治病的12條思路》這本書的時候,我感到眼前一亮。書名裏的“醫問”,就傳遞齣一種主動探索、刨根問底的精神,而“12條思路”更是暗示著一種條理分明的分析框架。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瞭解中醫內在邏輯的窗戶。我希望它能解答我的一些疑惑,比如中醫是如何從錶象看到內在的病機?不同的疾病,中醫會遵循怎樣的思考路徑來製定治療方案?這本書中的“12條思路”是否能夠概括中醫辨證論治的核心要義,並且用現代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來解讀,例如,它會不會通過一些具體的案例來展示這些思路是如何應用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建立起一套理解中醫疾病觀和治療觀的思維模型,讓我能夠更深入地體會中醫的博大精深,而不僅僅是停留在一些零散的養生技巧上。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一看到就讓人覺得很有力量,“醫問:中醫治病的12條思路”。我是一個很傳統的人,一直對中醫有著莫名的好感,但說實話,很多時候看中醫,就感覺像是在霧裏探路,醫生說一些我們聽不太懂的理論,然後開齣一些方子,我們按時服用,身體好瞭也就過去瞭,但總覺得少瞭點什麼。我一直渴望能更深入地理解中醫的思維方式,到底是什麼樣的邏輯讓中醫能“治病”,而不是僅僅“治標”。所以當我在書店裏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它就像一道光,吸引瞭我。我翻開目錄,看到“12條思路”這樣的字眼,感覺它不是一本枯燥的理論書籍,更像是一次深入淺齣的探索之旅。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12條思路究竟能為我揭示中醫怎樣的奧秘。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明白,中醫是如何看待疾病的産生的,為什麼同樣是感冒,有的人會咳嗽,有的人會流鼻涕,而中醫又是如何根據這些細微的差彆來製定治療方案的。我更期待它能幫助我認識到,中醫的治療不僅僅是開幾副藥,更是對身體整體的調理和對生命能量的平衡。我已經迫不及待想要開始閱讀,開啓這段關於中醫智慧的探索。

评分

說實話,我對中醫一直抱有一種既好奇又有點難以捉摸的態度。有時候看著傢人用中醫調理身體,效果似乎不錯,但具體是怎麼做到的,卻總是雲裏霧裏。感覺中醫講究“天人閤一”、“陰陽五行”,這些概念對我來說太抽象瞭,難以與實際的疾病治療聯係起來。所以,當我在書架上看到《醫問:中醫治病的12條思路》這本書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這可能是一本能讓我弄明白中醫是怎麼迴事的書”。書名裏的“思路”二字,給我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讓我覺得它不是那種闆著臉講理論的書,而是更側重於解釋中醫是如何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一種比較接地氣、易於理解的方式,來闡釋中醫在看待疾病時的一些基本原則,比如為什麼中醫會關注“氣”、“血”、“津液”,這些概念在疾病的發生和發展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我更期待它能告訴我,中醫是怎麼從這些概念齣發,去分析一個人的身體狀況,然後找齣最適閤的治療方嚮。我希望能通過這本書,擺脫那種“聽醫生說”的被動狀態,而是能自己對中醫的治療思路有一個基本的認知,也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運用中醫的健康觀念。

评分

說實話,我一直對中醫有點敬而遠之,總覺得它神秘兮兮的,像是一門古老的,隻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的學問。每次生病,我還是更傾嚮於西醫,起效快,明明白白。但是,我身邊的一些長輩,他們一生推崇中醫,身體倒也硬朗。我開始反思,是不是我對中醫的認知太片麵瞭?尤其是當我在網上偶然看到這本書的推薦,《醫問:中醫治病的12條思路》,書名就帶著一股探究的勁兒,不是那種陳舊的說教,而是帶著“問”和“思路”這樣的詞語,這激起瞭我的好奇心。我總覺得,如果能有一種方式,能夠幫助我理解中醫的邏輯,而不是簡單地去記那些藥方和功效,那該多好。我希望這本書能幫我建立起一個對中醫基本原理的框架,讓我知道中醫在看待一個人的健康問題時,會從哪些角度去思考,去分析,去找齣病根。我尤其好奇,這本書中的“12條思路”到底是什麼,它們之間又有什麼聯係?是否能讓我從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治病”這個概念,不再僅僅是消除癥狀,而是深入到身體的本質。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引領我走進中醫的世界,讓我不再感到陌生和睏惑,而是能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评分

我是一個對健康生活方式有著極高追求的人,平時喜歡閱讀各種健康類書籍,從營養學到運動科學,幾乎涉獵頗廣。最近,我開始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養生智慧産生瞭濃厚的興趣,特彆是中醫,感覺它蘊含著一種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當我在書店裏看到《醫問:中醫治病的12條思路》這本書時,它的書名瞬間吸引瞭我。“醫問”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探索和求知的意味,而“12條思路”則暗示瞭一種結構清晰、係統性的方法論,這正是我一直在尋找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介紹一些中醫的養生秘訣,更能讓我理解中醫在診斷和治療疾病時所依據的深層邏輯和思維模式。我期待它能夠解釋清楚,中醫是如何通過觀察、問診、切脈等方式來“望聞問切”的,以及這些信息如何被中醫的思維體係所解讀,最終形成一套完整的治療方案。我非常想知道,這本書中的“12條思路”是否能夠涵蓋中醫在認識人體、理解疾病、製定療法等各個方麵的核心思想,並以一種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讓我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不僅僅是學習治病的方法,更是學習一種更深層次的健康智慧。

评分

和大陆的印刷就是不同,质量好很多,比用实用

评分

第二次购买了,不好会这样做吗?

评分

好好学习

评分

屯书屯书还没看

评分

粗略的翻了一下,非常好的一本书,气机运转这块有一定结合实际的讲解。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评分

粗略的翻了一下,非常好的一本书,气机运转这块有一定结合实际的讲解。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评分

内容丰富

评分

内容丰富

评分

是大陆的作者写的,貌似思路不错,实用买来一看。大体看了下,写的重复的地方有点多,不过也可以说详细,总之如果仔细看的话,我想对学习中医的思路来说,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印刷很好,尤其书籍,书皮跟里面的书籍是分离的,这样怎么看书籍都不会折,大陆的出版社完全可以学习一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