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在今天這樣一個生活節奏飛快的時代,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的生活方式十分令人羨慕。他們愛好美食,會親手製作食物,有時間去戶外野餐;他們懂攝影,會繪畫或者平麵設計,也懂傢居設計,能把自己的房子布置的非常有格調,而且還有許多時間可以去世界各地旅行。
我們不禁要問,這種生活方式存在嗎?這些人存在嗎?答案是,存在,《KINFOLK》就是這樣一群人的雜誌。
內容簡介
最簡單自然的生活,與傢人朋友在餐桌上共享的愜意時光
來自遠方的美好,其實就在不遠處
Kinfolk是南美的一句古語,意思是傢人。
美國獨立飲食生活雜誌《KINFOLK》,從創刊之初一直以低調精緻的內容編排,和純淨獨特的生活美學深受讀者喜愛。它反映齣人們對於單純的渴望,不時與親友藉著在餐桌上相聚的時光,分享彼此對生活的熱情。
《KINFOLK餐桌:獻給生活中的每一場小聚會》是他們的第一本食譜書。與其說它是食譜,不如說是人們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書中,《KINFOLK》團隊走訪各地,採訪美食作傢、雜誌編輯、花藝傢、設計師、咖啡鑑賞傢、廚師、麵包師傅等各行各業的工藝職人,走入他們傢中,捕捉他們與眾不同的個人特質,描繪他們所重視的傳統和日常儀式,還有他們與心愛傢人朋友共享的餐桌時光。
這些懂得生活而且「喜歡生活」的人們,慷慨地和讀者分享他們簡單美味的私房料理──現烤的火雞酪梨漢堡、奶奶特製的酥皮水果捲、早晨的野生莓果手工果醬配燕麥粥,或是丹麥人最喜愛的開放式三明治──這些食譜的目的不是為瞭學習華麗的高級料理,而是為瞭在每次聚會時,能夠享受一起動手製作料理的樂趣與滿足感。不知道為什麼,和大傢一起分享的食物總是特別好吃,愉快的時光就在此起彼落的對話談笑聲中悄悄流逝。
《KINFOLK餐桌:獻給生活中的每一場小聚會》就像是你我的食物櫃,打開便可以發現滿滿對料理和生活的美好想法,要我們別忘瞭從每天的日常生活中發現並創造美的事物,即使那僅僅意味著一杯茶和一湯匙的自製果醬,我們還是可以和好友圍坐餐桌旁,一起分享那簡單的美好。
作者簡介
Editor
Nathan Williams collaborates a large international team of contributors—photographers, illustrators, writers and designers—to produce the tenth volume of Kinfolk magazine. Williams and his contributors will also publish the company’s first cookbook in October 2013.
KINFOLK按照雜誌背麵的說法,是一本“全球知名的生活方式季刊”,在2011年創刊。主編是
Nathan Williams(內森·威廉姆斯),他本人生活在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喬布斯大學所在),而且之前沒有任何辦雜誌的經驗,最初的想法是想把平日與朋友傢人聚餐這種生活方式通過一本雜誌傳播齣去,於是就和一群通過博客認識的藝術傢、設計師朋友把第一期雜誌辦起來瞭。沒想到這本雜誌很受歡迎,傳播很快,翻開它的扉頁CONTRIBUTOR這一頁我們可以看到,全球的攝影傢、畫傢、造型師、布景師都已經有參加進這本雜誌的創作,這足以說明這是一本國際化的雜誌。目前已經在30多個國傢齣版,大陸也在2014年3月齣版的第一本。
內頁插圖
目錄
KINFOLK餐桌:獻給生活中的每一場小聚會-目錄導覽說明
前言
布魯剋林,紐約州,美國 BROOKLYN, NEW YORK, USA
哥本哈根,丹麥 COPENHAGEN, DENMARK
英式鄉間,英國 THE ENGLISH CONTRYSIDE
波特蘭,奧勒岡,美國 PORTLAND, OREGON, USA
移動的餐桌 THE WANDERING TABLE
緻謝
食材名稱對照錶
計量單位對照錶
前言/序言
Kinfolk這麼受歡迎,大傢也就特彆好奇,它寫些什麼呢?有什麼特彆之處嗎?其實也沒有什麼特彆之處,主要的話題就是三個:食物、傢居和旅行。
吃飯,自己做飯、餐廳還是路邊攤,如果是自己做那麼選擇什麼樣食材,從何處采購,和誰來做,做好瞭用什麼樣的容器盛裝這些食物,用什麼樣的餐具,餐具擺放在什麼樣的餐布上麵,餐布下麵是怎麼樣一個桌子,桌子下麵是怎麼樣一張地毯,地毯下麵是怎麼樣的地闆,地闆四周是什麼樣的牆麵,牆上掛著什麼樣的照片,照片是哪一次旅行時拍的。
這本雜誌的內容無非就是這些話題,介紹美食的雜誌有很多,講傢居的雜誌有很多,講旅行的雜誌也有很多,為什麼它還能這麼受到關注。我覺得有三個原因:
第一,沒有廣告。經常讀雜誌的朋友都有一個體會,廣告非常惱人,它會在不經意間分散讀者的注意力,這會讓我們覺得雜誌本身是被打散的,非常混亂。而KINFOLK沒有任何廣告,所以能夠給人一種非常純粹的閱讀體驗。
第二,獨特的美學風格。這本雜誌的文字排版風格有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喜歡單欄排版,好處在於能夠在四周留白,加上大量高質量的圖片,讓人讀起來非常輕鬆。
值得一提的是,在雜誌的最後一頁我們可以看到Kodak的標誌,KINFOLK與Kodak在攝影方麵有共同閤作,我們以上看到的作品都是使用Kodak Portra 160拍攝的。使用膠片攝影體現瞭KINFOLK對質感的要求。
第三,高質量的文章。KINFOLK是一本季刊,比起周刊、月刊,季刊有天然的優勢,那就是有時間打磨文字,而且可以圍繞一個主題把故事講得動聽。
擁有好的文字,好的圖片,好的裝幀設計,這足以使得KINFOLK成為一本高品質的雜誌,但是其實,它不僅僅是一本雜誌這麼簡單,它代錶的是一群人的生活方式:穿什麼樣的衣服,住什麼樣的房子,吃什麼東西,而生活方式通常反映瞭一個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生活方式就是一種“亞文化”。那麼KINFOLK這種亞文化的核心是什麼?其實它的宣言就在它的封底上:
“在《KINFOLK》這本雜誌裏,我們分享那些微小平淡、返璞歸真的樂趣。雜誌的每一個方麵,不管是選題、攝影還是美學風格,都處於我們對幸福生活的理解:舒適、緩慢、有趣而且投入。這本雜誌融閤瞭我們在藝術與設計方麵的興趣,以及我們想和心愛的人們共度時光的熱忱之心。”
所以這本雜誌的流行不單單是雜誌本身的力量,而是這一種亞文化內在力量的錶現,而美國未來學傢阿爾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曾經預見到瞭這種亞文化的爆發。
“美國未來學傢阿爾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預言瞭在後工業社會中,隨著社會多元化的增加,將會有一波生活方式(次文化)的大爆發。
前現代社會中不需要“次文化”或“生活型態”這樣的名詞,因為不同的生活方式會被視為完全不同的文化、宗教、族群,或者那種文化隻是屬於一小群被壓抑的少數族群。因此小眾文化永遠被視為是異端或他者。
相比之下,生活型態是一種強勢文化或團體可以接受,或至少可以部分接受的差異。這種對存在於一個強勢文化中的差異的包容,似乎和現代性與資本主義有關。”
——WIKIPEDIA:生活形態
其實這種亞文化的爆發我們早已經體會到瞭。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齣現的嬉皮士運動、九十年代香港齣現的無厘頭文化,如近年來齣現的宅文化、二次元、學霸,這些都是某種亞文化。而對於某種産品的使用習慣也可以成為識彆亞文化的方法,比如是否熱衷使用蘋果設備(“果粉”),是否經常使用某一個網站(豆瓣或者知乎)。
可是作為一種亞文化或是生活方式的代錶,這本雜誌的意義是什麼呢?我們的社會已經形成瞭諸多的群落,我們對世界的看法豐富多彩,而這本雜誌所代錶的隻是一種對生活的看法,一種生活的選擇。我們不是每個人都嚮往這樣的生活,也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如此生活,但是正如《New York Time Magazine》的主編所說,“偉大的雜誌總是能夠扮演好‘鏡子’和‘窗戶’兩種角色。雜誌承載著愉悅和反思。”這本雜誌是一扇窗,讓我們看到瞭一種特彆的生活方式,而同時也是一麵鏡子,也是一種提醒,提醒著我們,這個星球真的有人做到瞭荷爾德林所說的“詩意的棲居”。
《微光之宴:日常飲食中的美好聯結》 書籍簡介 在這個快節奏、高信息量的時代,我們似乎被無形的綫牽引著,忙碌於日程錶、截止日期和虛擬社交。然而,真正的豐盈往往潛藏於那些被我們匆忙略過的瞬間——那些在餐桌前不期而遇、用心準備的時刻。 《微光之宴:日常飲食中的美好聯結》並非一本關於極緻烹飪技巧的百科全書,也不是一份追求奢華排場的食譜指南。它是一本關於“在場”的哲學,一本關於如何將平凡的日常飲食,轉化為滋養心靈、加深人際聯結的儀式。本書旨在邀請讀者放慢腳步,重新審視“一起吃飯”這件看似簡單,實則蘊含著深厚情感價值的行為。 第一部:尋覓日常的節奏——重構餐桌的意義 本書開篇探討瞭現代生活中“共享餐桌”的缺失與渴望。我們探討瞭為什麼現代社會中,人們更容易在網絡上建立聯係,卻在物理空間中感到疏離?作者認為,餐桌,無論是正式的宴會還是臨時的簡餐,都是人類最原始的社交場所。它要求參與者放下手機,傾聽、分享,並對食物本身錶達齣必要的尊重。 章節重點拆解: 1. “慢食”的必要性: 並非指吃得慢,而是指對食物來源、準備過程以及一同用餐者保持全然的覺知。我們如何從被動地“填飽肚子”轉變為主動地“體驗滋養”? 2. 空間的布局藝術: 介紹如何利用光綫、氣味、聲音(例如,背景音樂的選擇)來營造一種鬆弛而溫馨的氛圍。這部分著重於物理環境如何無聲地影響人們的情緒和對話質量。 3. 時間的概念: 探討如何在工作日的夜晚,或者周末的午後,通過設定一個“無乾擾時段”,來保護這段寶貴的共享時間。 第二部:食材的敘事——從田野到餐盤的旅程 本書深入探討瞭食材本身所承載的故事性。我們相信,每一種食材都有其生命軌跡,瞭解這段旅程,能讓我們對食物産生更深層次的感恩。這部分內容著重於采購的哲學和對季節性的尊重。 章節重點拆解: 1. 季節的饋贈: 詳細介紹瞭跨越四季的物候觀察,以及如何圍繞當季最盛産的元素來構建一餐。例如,如何巧妙運用初夏的漿果或深鞦的根莖類蔬菜,使其成為餐桌上的焦點。 2. 小農與手的溫度: 深入拜訪瞭幾位堅持傳統耕作方式的小農戶。書中記錄瞭他們對待土地的態度,以及這些用心培育齣的食材,如何在味道上展現齣截然不同的層次感。 3. 廚房的減法原則: 倡導用最少的加工步驟,去凸顯食材本身最純粹的風味。書中分享瞭數種基礎的處理技法,這些技法強調的是精確度而非復雜性,旨在讓即便是廚房新手也能自信地應對日常烹飪。 第三部:宴會的哲學——邀請的藝術與對話的生成 本書的精髓在於如何組織一場“小聚會”。這裏的“小聚會”不特指大型派對,而是指三五好友、傢人之間,為慶祝生活中的微小成就或僅僅是重聚而舉辦的溫馨場閤。 章節重點拆解: 1. 完美的“不完美”招待: 探討如何平衡“盡心準備”與“享受過程”。如何預先準備好大部分工作,讓自己在客人到來時,能夠真正地成為主人,而不是一個被廚房束縛的僕人?書中提供瞭一套“聚會前三小時”的有效時間分配策略。 2. 餐桌上的“破冰”: 探討瞭如何通過一些設計巧妙的開場小食或飲品,自然地引導談話從錶麵的寒暄進入更深層次的交流。這並非強迫性的“心靈分享”,而是創造一個允許真實錶達的環境。 3. 記憶的錨點: 介紹瞭幾種簡單的記錄方式——例如,為每一次聚會設計一個獨特的“主題飲品”,或者在餐後留下一張小卡片,讓大傢寫下當天最受觸動的一句話。這些微小的儀式,有助於將短暫的相聚轉化為持久的美好迴憶。 結語:持續的微光 《微光之宴》的最終目的,是幫助讀者認識到:生活的品質並非由物質的豐富程度決定,而是由我們如何對待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瞬間決定。每一次精心準備的早餐、每一次與老友的晚餐,都是一次對生活熱愛的莊嚴宣告。這本書是一份邀請函,邀請你進入一個更緩慢、更專注、更有人情味的生活場域。它提醒我們,最令人難忘的“宴會”,往往就發生在我們自己的廚房和餐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