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德國民法總論第18版 本德·呂特斯[德]阿斯特麗德·施塔德勒著民事法律基礎案例解析

正版 德國民法總論第18版 本德·呂特斯[德]阿斯特麗德·施塔德勒著民事法律基礎案例解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本德·呂特斯阿斯特麗德·施塔德勒著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法律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9709495
商品编码:18165127230
包装:平装
开本:A5
出版时间:2017-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德國民法總論(第18版)
書號:9787519709495
定價:68.00
作者/編者: [德]本德·呂特斯 [德]阿斯特麗德·施塔德勒著
齣版社:法律齣版社
齣版時間: 2017年08月


編輯推薦:


《德國民法總論(第18版)》裝幀設計有風格,可拆卸護封取掉後,圖書為鎖綫裝訂,側麵為藝術裝訂綫。既具設計美感,又便於讀者平攤閱讀使用。




內容簡介

《德國民法典》以體係嚴謹著稱於世,對世界上許多國傢和地區的民事法律的理論和實踐産生瞭廣泛和深遠的影響。但與此同時這也顯著提高瞭入門的難度,尤其對於總則部分的學習,其抽象的概念、提取公因式的立法方式等均給初學者造成瞭很大障礙。本書是德國學生修讀法律專業基礎教科書之一,在德國廣受歡迎。其所針對的是剛剛開始學習法律的大學生,因此書中包含大量的基礎案例、案例解析概述以幫助初學者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除此之外,書中亦包含許多基本概念的概括性、生動的介紹和闡述等內容,以減輕初學者學習法律的難度。本書是希望初步瞭解德國民法的讀者或者準備去德國進一步學習法律和立誌從事比較法研究的學生 的入門讀物。



作者簡介

本德·呂特斯,1967-1971年,柏林自由大學法學教授,法社會學和法事實研究所所長;1967年獲獲得瞭康斯坦丁·鮑爾森奬(Hans-Constantin-Paulssen-Preis);1971-1998/99年(退休),康斯坦茨大學民法和法學理論教席教授。 

阿斯特麗德·施塔德勒,自1994年起,即任康斯坦茨大學民法、民事訴訟法、比較法和國際私法教席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德國、歐洲和國際民事訴訟法,以及閤同法和物權法。德國**法學期刊《法學傢報》的主編之一。2004-2016年,她是德國法學會(Deutscher Juristentag)領導機構成員,其中2012-2016年擔任副主席。




目錄

縮略錶  

文獻目錄及有關總論的教學參考書概覽

第yi章民法的概念和意義  

第yi節民法的概念   

一、民法和私法   

(一)法律規範的劃分   

(二)民法與私法   

二、《民法典》   

三、總則在《民法典》和私法中的地位   

四、《民法典》的效力範圍   

(一)空間上的效力範圍   

(二)實體和時間效力範圍   

節私法和政治體係    

一、私法和工業社會    

二、作為調整手段的私法    

三、受體係約束的私法職能    

(一)國傢社會主義時期的民法    

(二)社會主義民法    

四、私法的保護功能    

五、基本法下的私法    

(一)自由—個人主義的價值基礎和社會國傢原則    

(二)涉及私法的憲法規定    

(三)憲法和私法的歸類    

(四)基本權利在私法中所謂的第三方作用    

六、私法與經濟製度    

七、私法與歐洲法    

(一)針對法律協調的歐盟法上的措施    

(二)消費者保護    

(三)歐洲民法典    

第三節私法自治和閤同自由    

一、私法自治的概念和適用範圍    

二、閤同自由    

(一)內容    

(二)閤同和市場:法律政策的目標設定    

三、閤同自由的邊界    

(一)競爭法    

(二)締結自由、締約強製和締結禁止    

1.締約強製    

2.私法中的反歧視規定    

3.締約禁止    

(三)形成自由和內容控製    

1.形成自由的界限和根據一般原則的內容控製    

2.一般交易條件和格式閤同    

(四)形式自由和形式義務    

章權利    

第四節權利的概念    

一、權利與法律    

二、權利、請求權和債權請求權    

第五節權利的形式    

一、**權    

(一)人格權    

(二)個人傢庭權    

(三)支配權    

1.對物的支配權    

2.對無形財産的支配權    

二、相對權    

(一)請求權    

(二)形成權    

(三)抗辯權    

三、法律關係    

第六節權利的取得和轉讓    

一、權利的取得和消滅    

(一)傳來取得    

(二)原始取得    

二、可轉讓的界限    

第七節權利的界限    

一、意定的限製    

二、法定限製——權利濫用    

(一)相互矛盾的行為(venire contra factum proprium)    

(二)不正直的行為    

(三)缺乏應受保護的有關權利行使的自身利益    

第八節權利的自力救濟    

一、基本原則    

二、例外    

(一)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    

1.正當防衛    

2.緊急避險    

(二)自助行為    

第九節消滅時效和除斥期間    

一、請求權的存續和可實現性    

二、消滅時效    

(一)對象和目的    

(二)由《債法現代化法》所帶來的消滅時效法的新布局    

1.消滅時效期間和消滅時效開始    

2.消滅時效法和消滅時效屆滿中的閤同自由    

三、消滅時效期間及其考察    

四、消滅時效期間的中止和重新計算    

(一)效力    

(二)中止事由    

(三)消滅時效期間的重新開始    

五、作為抗辯的消滅時效    

六、除斥期間    

第三章案例分析的方法    

第十節歸納法和案例分析的結構    

一、法治國與民法請求權基礎    

二、請求權基礎的考察    

三、案例分析的結構    

第四章權利客體    

第十一節權利客體——概念和形式    

一、概念    

二、物    

(一)一般特徵    

(二)客體附和——組成部分和從物    

(三)可替代物和不可替代物    

(四)可消費物和不可消費物    

三、權利    

四、用益和孳息    

第十二節財産    

第十三節企業    

一、概念     

二、法律上的認可     

第五章權利主體和權利能力     

第十四節作為權利主體的自然人     

一、權利能力     

(一)概念和意義     

(二)國傢社會主義時期的權利能力——權利能力和政治製度     

(三)權利能力的開始和終止     

1.權利能力的開始     

2.權利能力的終止     

二、人格權的保護     

(一)姓名權     

(二)個人肖像權     

(三)一般人格權     

第十五節法人     

一、法人的概念和意義     

二、形式     

三、權利能力的取得     

第六章法律行為     

第十六節法律行為的概念和形式     

一、概念     

二、單方和多方法律行為     

(一)單方法律行為     

(二)多方法律行為     

三、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     

(一)負擔行為     

(二)處分行為     

1.處分行為的功能     

2. 重要的處分行為     

四、分離原則和抽象原則     

(一)分離原則     

(二)抽象原則     

1.內容     

2.抽象原則的功能     

(三)處分權     

五、法律行為的其他分類     

六、準法律行為和事實行為     

(一)準法律行為     

1.前提條件和舉例     

2.法律行為規定的適用     

(二)事實行為     

1.與準法律行為的區彆     

2.“自然的”意思     

第十七節意思錶示     

一、意思錶示的構成要件     

(一)客觀構成要件     

(二)主觀構成要件     

1.行為意思     

2.錶示意識     

3.交易意思     

(三)區分     

1.事實行為和準法律行為     

2.情誼關係     

二、視為意思錶示的沉默     

(一)基本原則     

(二)約定的沉默     

(三)法律規定的情形     

1.意思錶示的假定     

2.第151條的意義     

(四)商人的確認函     

三、意思錶示的生效     

(一)意思錶示的做齣     

1.無需受領的意思錶示     

2.需受領的意思錶示     

3.非自願脫離的意思錶示     

4.發齣的意義     

(二)不在場時意思錶示的到達     

1.前提條件     

2.受領人的支配範圍     

3.知悉的可能性     

4.中間人的介入     

(三)在場時的意思錶示到達     

1.實體化的(書麵的)錶示     

2.口頭的錶示     

(四)到達阻礙     

(五)特殊情況     

(六)《民法典》規定的錶示的撤迴     

1.為阻止生效的撤迴     

2.其他撤迴的可能性     

第十八節解釋     

一、概念和意義     

二、說明性解釋的目的和標準     

(一)原則和法律規定     

(二)解釋目的確定的基本依據     

1.需受領的意思錶示的解釋     

2.無需受領的意思錶示的解釋     

(三)要式的錶示的解釋     

三、解釋的依據     

(一)錶示作為齣發點     

(二)錶示的情境和交易習慣     

四、補充性的閤同解釋     

(一)適用範圍     

(二)漏洞     

(三)漏洞填補:假設的當事人意思     

第七章閤同締結     

第十九節要約和承諾     

一、基本原則     

二、要約     

(一)概念和內容     

(二)要約人受法律約束的意思     

(三)根據第145條的受約束的效果的排除     

1.排除的前提條件     

2.效果     

(四)受約束效果的時間上的界限——要約的消滅     

三、承諾     

(一)基本原則     

(二)法定的承諾期限     

1.在場時     

2.不在場時     

(三)根據第148條的要約期限     

(四)延誤的承諾錶示     

(五)內容上背離的承諾     

(六)第151條規定的承諾到達的非必要性     

(七)要約人死亡後的承諾     

1.法律規定     

2.受領人的死亡     

四、通過典型社交行為的閤同訂立     

五、閤意和不閤意     

(一)閤意     

(二)不閤意     

1.明顯的不閤意     

2.隱蔽的不閤意     

六、特殊情形:選擇權和預約     

(一)預約     

(二)選擇權閤同     

七、歐洲鄰國法律體係中的閤同訂立     

十節條件和期限     

一、概念和含義     

二、條件     

(一)條件的定義和形式     

1.延緩條件和解除條件     

2.隨意條件     

3.真正的和虛假的條件     

(二)可允許性     

(三)法律後果     

1.條件成就     

2.條件不成就     

(四)附條件之權利人的保護     

1.未決狀態     

2.中間處分     

三、期限     

十一節納入一般交易條件的閤同締結     

一、一般交易條件的意義     

(一)實踐意義     

(二)法律上的新規定     

(三)在使用一般交易條件時典型的危害情形     

二、一般交易條件的概念和一般交易條件法律規定的適用範圍     

(一)概念     

1.閤同條件     

2.為大量閤同而預先擬定     

3.由使用人單方“提齣”     

4.在閤同訂立時     

(二)一般交易條件法律規定的適用範圍     

1.客觀適用範圍     

2.對人的適用範圍     

三、一般交易條件在閤同中的納入     

(一)對一般交易條件的提示     

1.明確的提示     

2.布告     

(二)閤理知悉的可能性     

(三)閤同相對人的同意     

(四)意外條款     

(五)沒有納入的法律後果     

四、一般交易條件的內容控製     

(一)解釋和內容確定     

(二)第37~39條規定的內容控製的對象     

(三)第38條和第39條規定的禁止條款以及一般規定     

(四)無效的後果     

五、司法上的執行     

十二節在閤同訂立時的消費者保護     

第八章法律行為生效的前提條件     

十三節行為能力     

一、概念和意義     

二、無行為能力     

(一)前提條件     

(二)法律後果     

(三)關於成年的無行為能力人的特彆規定     

三、限製行為能力     

(一)前提條件     

(二)限製行為能力人的有效法律行為和交易     

1.法律上的獲益     

2.法律上的中性行為     

3.特殊法律行為     

(三)單方法律行為     

(四)懸而未決地無效的法律行為     

1.同意的範圍     

2.法定代理人的追認     

(五)對未成年人履行閤同義務     

(六)未成年人的責任     

(七)未成年人的部分行為能力(第112條、第113條)     

(八)其他法律體係中的未成年人保護     

四、照管     

(一)照管法的基本結構     

(二)對被照管人的行為能力的影響     

1.概述     

2.同意之保留的命令     

十四節要式法律行為     

一、法律上的形式規定     

(一)法律行為形式要求的功能和保護目的     

1.證明功能     

2.警告作用     

3.澄清功能     

4.控製功能     

(二)法定形式的類型     

1.書麵形式     

2.電子形式     

3.文本形式     

4.製作公證證書     

5.公證人的(公開)認證     

6.法院調解     

(三)違反形式要求的法律後果     

1.一般後果     

2.根據第242條的形式無效性原則的例外     

(四)違反形式要求的補正     

(五)其他法律體係     

二、閤同約定的形式強製     

(一)意思自治     

(二)約定的書麵形式和約定的電子形式     

十五節意思瑕疵     

一、概念     

二、無效理由     

(一)真意保留(第116條)     

1.單方的保留     

2.被辨認齣的保留     

(二)虛假行為(第117條)     

1.彼此同意的虛假錶示     

2.隱藏交易     

(三)戲謔行為(第118條)     

三、可撤銷性的原則     

(一)可撤銷性的目的     

(二)撤銷的解釋     

(三)可被撤銷的法律行為     

(四)撤銷錶示(第143條)     

(五)撤銷理由概覽     

(六)撤銷期限     

(七)撤銷的排除     

四、因為錯誤而撤銷     

(一)錶示錯誤和內容錯誤     

1.錶示錯誤     

2.內容錯誤     

3.缺失的錶示意識     

(二)計算錯誤     

1.隱藏的計算錯誤     

2.公開的計算錯誤     

(三)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