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8月20日,從巴黎駛迴美國的列車還有幾個小時就要開動,
21歲的夏伊勒卻收到瞭一封改變他一生的信。
世紀初的美國喧囂、吵鬧、貪婪、腐敗,
而巴黎,則是燈紅酒綠的世界夢幻之都。
這時的歐洲民主還未衰落,專製尚未興起,正享受著戰爭前難得的和平。
這裏有偉大的畫作, 精美的歌劇,絕倫的美食,誘惑的紅燈區;
還有海明威,菲茨傑拉德,伊莎朵拉·鄧肯五花八門的名人軼事……
和威廉·夏伊勒獨一無二的故事。
本書是夏伊勒三捲本迴憶錄的第一捲,另兩捲是《噩夢年代:1930—1940》《旅人遲歸:1945—1988》。
夏伊勒齣生於世紀之交的美國中西部小鎮,為瞭逃離那裏的保守氛圍,他來到歐洲,找到瞭一份報社的工作。他在倫敦報道溫布爾登網球錦標賽,在巴黎報道林德伯格的跨大西洋飛行,在日內瓦報道國際聯盟的會議。作為記錄者,他見證瞭菲茨傑拉德夫婦、海明威、格特魯德·斯泰因、伊莎朵拉·鄧肯等人的生活片段,有時自己也置身其中。對於大洋彼岸的故事——芝加哥的地下之王、“猴子審判”、風靡全美的“肖托誇集會”、哈定時代的醜聞等等,夏伊勒也娓娓道來。一幅歐美大陸世紀初生的畫捲徐徐展開。
一位故事高手……現代史中那些歐洲重量級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現在瞭讀者眼前,對他們的精準描述,堪比作者對自己的描述。——威廉·曼徹斯特,《光榮與夢想》作者
活在曆史中的人……非常易讀,描寫瞭大量有趣的、戲劇化的故事。——《紐約時報》書評
非常感人,絕對值得一讀……第一部分是對美國的思考,在重述世紀之交的美國中西部生活時有一種酸甜參半的味道……(在第二部分)他帶來瞭對歐洲的新聞體書寫。——《星期六書評》
清醒而活潑、睿智而溫暖——所有的元素一應俱全,並且正當其時。——《紐約客》
誠懇……富於探索精神……作者的一生和曆史比翼齊飛,他照亮瞭後者。——《洛杉磯時報》
##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上世纪许多历史事件的现场见证者。一个幸运的人。
评分##夏伊勒,男神无疑!!!
评分##作为导入的第一本,描述自己的性格和为自己未来的工作做铺垫,循序渐进写的很完整。
评分##多好。就这样吧,还有明天。
评分##那个年代的西方知识分子,真是和现在不一样。
评分##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部分觉得有些晦涩生硬。还有,作者回忆各种认识的人有点流水帐的感觉,不是我想要了解的历史情节,不是很喜欢。
评分##想起了十几年前第一次读光荣与梦想时的感受,更喜欢夏伊勒的个人体验和淡淡忧伤,然后读完后只记得小镇青年对于闭塞家乡的愤懑——那个时候记者真是了不起的大人物。
评分##快快快上市!
评分##夏伊勒,男神无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