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王大閎在亞洲現代建築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本書除摘選王大閎建築實踐中39個案例加以評述外,還針對他的所有作品提供瞭翔實且全麵的資料,讀者從中不僅可瞭解到王大閎建築實踐的特點及演變、一些重大項目的前後始末,更可窺得一位建築師在動蕩大局下的人生際遇。
##台北故宫的方案觉得最棒,也是可惜。是那种骨子里有一种东方传统的印记,却是现代主义的表达方式。
评分##在求索华人建筑的现代性(即如何将中国元素置入西方新的构架空间)里,王大闳和贝聿铭、汉宝德、陈其宽等这一代人均是先驱的姿态。王大闳出生广东东莞,49年离开大陆,00年复归。早年师从包豪斯第一任校长格罗皮乌斯,城市中庭住宅成为往后他的建筑语言的重要原型,既融合了古希腊罗马住宅的atrium概念,也有中国合院天井“埕”的使用,最后再将密斯空间里的穿透(室内保持一种不断与外在接触且持续流动的空间感)加入。合成一种“避难”、“隐逸”,远离尘嚣、反都市的空间概念,轴线两端的隔墙犹如照壁,让视线无法一眼望穿,将空间层叠在水平移动中,好似传统三合院(苏州庭园)的抽象转化。而内凹的天井类似马里奥·博塔的洞穴概念:人在天井、洞穴后面观看外面的世界,因此安心。 他还将王尔德的道连·格雷翻译过来,叫《杜连魁》。
评分##四月在台北市立美术馆外看宣传第一次知道王大闳建筑师,尝试结合密斯与柯布的现代主义与中式传统的建筑风格,是现当代的尝试,觉得还不能很好的体会王大闳先生的建筑,并不太能知道他建筑的实用性。很喜欢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方案,没能建成也许这是对此方案最好的幻想。
评分##图纸照片挺详实的,几个住宅的设计很妙,克制又优秀的审美,东方的现代性表达
评分##其实在我一直以来都觉得王澍的空间语言不应该被作为中国建筑现代化的唯一范本,所以读了徐明松老师编著的几本关于王大闳的著作之后,发现王大闳真的是一位被低估了的建筑大师,王大闳对现代建筑本土化的贡献很大,无论是建筑材料还是建筑文本,都有可以被发展的可能性。
评分##资料偏少
评分##外立面的构成学习了。 横竖线条结构进退玩的很溜
评分##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建筑,联系人:王大闳
评分##书本身非常棒!但是现代主义的东西好像读不下去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