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張通常被認為厭惡女性的、父權式的儒傢哲學並非自其創立以來便是如此。盡管在曆史上儒學與壓迫現象相伴隨,但它包含著許多能夠推動兩性平等的理念。作者依據儒傢倫理並結閤中國曆史,對守節、纏足、納妾等現象進行瞭深刻探討。羅莎莉的這些研究為未來儒傢女權主義的研究奠定瞭基礎,並使儒學成為婦女解放過程中一個可供選擇的道德範疇。
##关于儒学与他者部分,还不错。
评分##首先,这不是一本出于女权主义而批判儒学的书。其次,本书作者的理想是创建儒学女权主义,但这只在最后一章简单论述,并没有深入讲解到底要怎么去做。第三,本书绝大部分都在讲儒是什么,儒学是什么,以及澄清儒学对女性压迫的种种误解。第四,如果你觉得以上都ok,那就读。
评分##儒家女权主义的尝试:作者否认了女权主义方案跨文明边界的适用性,现代女权主义针对的是西方文明本体论层面的性别压迫问题,而儒家观念从没有为性别赋予本体论的内涵,德性和始终处于变化当中的身份才是儒家判断人的根本标准。作者并不回避中国历史上女性地位低于男性的事实,但她认为儒家传统并不是造成这一问题的祸首,相反是解决中国女性问题最重要的理论资源,亦即用以孝道为核心的身份伦理取代康德式的抽象道德形而上学,同时通过亚里士多德式的友爱观念救治传统儒家中以男外女内、男尊女卑的夫妇观念。但是作者对儒家内外之分的理解和批评又在多大程度上摆脱了西学影响呢?给女性提供成为君子、担当政治责任的机会,固然是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但是假如对“内”,对家庭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西学视野当中,那么这种开辟思路的努力就仍然是半心半意的。
评分 评分##一本逻辑无法自洽的书。两星半。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