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與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錶作之一,是作傢完全走嚮獨創性的一個成熟的標誌。從歐洲長篇小說的發展曆史中對之進行考察,可以說,這是一部俄羅斯式的新長篇小說。
這部小說是作傢多年醞釀、苦心經營的藝術結晶。早在1859年10月9日寫給其兄長米哈伊爾的一封信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已宣稱,打算創作一部關於一個罪犯的懺悔錄,而且相當自信地認為:“這部懺悔錄將會確立我的名聲。”
1860年底,在閱讀法國的刑事案件匯編時,其中19世紀30年代轟動一時的皮埃爾·弗朗索瓦·拉塞內爾(1800—1836)訴訟案吸引瞭他的注意力,觸發瞭他的靈感:一個準備從事法律研究的青年,為瞭搶錢,殺死瞭一個老太婆,被捕後他在獄中創作瞭一些詩歌,並寫瞭迴憶錄,為自己進行辯解,宣稱自己不是普通的罪犯,而是與社會的不公正做鬥爭的勇士,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為普遍的不公道復仇,結果變成瞭“社會的犧牲者”。
1861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自己主辦的《當代》雜誌上發錶瞭這一案件的審判記錄匯編,並且親自寫瞭按語:“在這件訴訟案中,涉及的是一個罕見的、神秘的、令人感到可怕而有趣的人的個性。卑劣的天性和對貧睏的畏懼,使他變成一個罪犯,而他竟把自己說成是自己時代的犧牲品。”並且認為它“比各種各樣的長篇小說還要吸引人,因為這類訴訟案照齣人的靈魂的黑暗麵,藝術是不喜歡觸及這些黑暗麵的,而假如觸及瞭,也隻是用插麯的形式順便一提……”於是,他結閤自己對俄國社會現實的觀察以及對人的問題的思考,對這一材料進行瞭藝術加工和藝術虛構,讓這個故事發生在俄國的首都彼得堡,經過一個較長時間的構思與創作過程,在1866年最後完成瞭這部長篇小說。
##肯定会读第二遍,2020最后一本书。 我的良心没办法随着死人的生命一同逝去,于是它从我的身体中割裂出去,向我拷问、替我受罚 她们如此爱我,这是对我真正的刑罚。
评分##終於要看完了,這600多頁的小說。都說這版本翻譯很一般,卻未見得。老陀就是憑著一股子粗糙的蠻勁,揪著讀者的耳朵,講講講,懸念叢生,高潮迭起,令人認知潰裂,心靈為之激蕩。再讀一遍,全程都是驚心動魄的。小說寫的是,知識、欲望與自負都是罪惡的。人要吃苦受難,徹底地放棄自我,向上帝認罪,才能獲得新生。不管千辛萬苦,這條道路是幸福的。
评分这个译本很烂
评分##第一遍读。 拉斯柯尔尼科夫这毛病就是理想主义者常有的——爱抽象的人,不爱活生生的人。 某些人一边言必称无产阶级最伟大,一边嫌工人李大叔这个,嫌农民张大妈那个。 讨厌门口买饭的大妈,看不起工厂里抠门的打工仔的人是他,赞美无产者是“世界上最美的人”的人也是他。
评分##20180514~0605。拉氏梦见小马拉车被鞭打有内涵,拉氏被指出是杀人凶手后做的那个噩梦好猛。@拉氏与波尔菲里的两次交锋超级精彩:第一次拉氏向波尔菲里讲述自己的超人哲学,第二次波尔菲里向拉氏说明自己一直按兵不动的原因在于要在精神上折磨犯罪嫌疑人@卢仁求婚受挫后的对其直男癌心理的解释@拉氏分别向索尼娅和妹妹讲述自己的超人哲学。
评分##“我说的是:如果合情合理地说服一个人,告诉他,其实没什么可哭的,那他就不会再哭了。这是一清二楚的。那么,您是否也认为,他会停止哭泣?” “要真是这样,活着也就太轻松了。”
评分##对比深刻,人性复杂,爱是唯一的答案,遥远的答案,爱上帝,爱众人。 行为要符合历史潮流,要有历史自觉。
评分##“我并非向你下跪,而是向全人类所有的苦难下跪”
评分##这本翻译太棒了 注解又详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