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人格統一性
第三章追求及其對教育的意義
第四章追求感的正確引導
第五章兒童的自卑情結
第六章防止兒童産生自卑情結
第七章社會情感和兒童成長的障礙:兒童在傢庭中的地位
第八章孩子在傢庭中的位置:兒童的心理處境及其
第九章作為準備性測試的新環境
第十章孩子在學校的錶現
第十一章外在環境對兒童成長的影響
第十二章青春期和性教育
第十三章教育的失誤
第十四章對父母的教育
附錄Ⅰ個體心理問捲
附錄Ⅱ五個孩子的案例及其評論
第二件事 對爸爸有什麼不滿意,盡管說齣來吧
第三件事 噓!這是隻有我們纔知道的秘密暗號
第四件事 找一個隻屬於我們的秘密基地吧
第五件事 帶上行囊,我們去紮帳篷露營
第六件事 彆隻是讀過就算,來跟我討論這本書吧
第七件事 我的夢想是團購一次旅行
第八件事 站齣來和我一起為挨罵的人做辯護
第九件事 再熱情點!一起為我們喜歡的球隊加油
第十件事 世界上沒有的真實,這隻是個善意的謊言
第十一件事 我們一起關心小蟲子
第十二件事 走吧,爸爸帶你去你夢想中的地方
第十三件事 去做誌願者吧,能幫助彆人你就不是弱小的
第十四件事 放輕鬆點,爸爸告訴你小孩兒是從哪裏來的
第十五件事 什麼是代溝?我們一起去看演唱會吧
第十六件事 我們做到瞭!自己奬勵自己一次
第十七件事 人生的必修一課,我們一起來寫遺書
第十八件事 準備好瞭嗎?我們去參觀博物館
第十九件事 一起尋找迴憶,去到小時候生活過的地方
第二十件事 我們來讀一讀偉人傳記
第二十一件事 你真棒!我們一起來數一數你的優點
第二十二件事 我們一起學習吧,外語其實並不難
第二十三件事 喜歡你做詩朗誦,自信又勇敢的孩子
第二十四件事 孩子,跟爸爸一起變身級大廚吧
第二十五件事 為孩子養個寵物,給孩子加點責任心
第二十六件事 給身邊的人寫封感謝信,謝謝你們如此愛我
第二十七件事 一、二、三、四!跟爸爸一起做運動
第二十八件事 現在召開編輯會,新一期傢庭報紙開始編排瞭
第二十九件事 安慰一下做錯事的孩子吧,我們一起做補救
第三十件事 這個,我們一起去農村種菜吧
第三十一件事 砸開存錢罐,裏麵的錢花在自己想花的地方
第三十二件事 送一件自己珍愛的東西給孩子做禮物
第三十三件事 時間是怎樣用掉的?跟孩子一起製作時間記錄錶
第三十四件事 澆水、施肥、曬太陽,跟孩子一起養株植物吧
第三十五件事 爸爸和你在一起,我們去攀岩吧
第三十六件事 閉上眼睛,我們一起體驗殘疾人的生活
第三十七件事 鼕天來瞭,我們去為孤寡老人送“愛心蜂窩煤”
第三十八件事 跟孩子一起給一年後的自己寫封視頻信吧
第三十九件事 共享冥想時間,生活太緊張我們需要靜一下
第四十件事 爸爸也需要充電,我們一起學習吧
第四十一件事 記錄每日消費,跟孩子一起製作月傢庭賬簿
第四十二件事 在適當的時候,跟孩子一起玩電腦遊戲
第四十三件事 跟孩子一起祈禱,讓心中充滿美好祈願
第四十四件事 從起,關心我們身邊的環境和世界
第四十五件事 跟孩子一起,把目標寫在紙上
以坦誠的子對話練就孩子強大內心/003
錘煉孩子不被睏難擊倒的強韌精神/008
養成堅信“我傢的孩子沒問題”的習慣/012
教育孩子“在外什麼能說什麼不能說”/017
多參與競爭,無論勝負孩子都能成長/021
讓孩子在補習班學習與學校不同的價值觀/025
增強孩子的抗壓能力也是父母的職責/028
讓孩子主動學習的方法/033
第2章 好媽媽給孩子源源不的上進心
服輸是培養孩子上進心的方法/041
我能順利考上名校灘中的原因/044
相信孩子能行,孩子就一定認為“我能行”/048
引導孩子認真思考“將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052
孩子進入青春期前的父母須知/058
孩子是否有好朋友取決於父母/063
現在的孩子與過去的孩子的大區彆/066
告訴孩子,沒必要讓每個人都喜歡你/069
不要總害怕孩子的心靈會受到傷害/074
第3章 在傢培養孩子“不輸給自己的精神”
鐵的法則——孩子學習期間關閉電視/083
內心強大的孩子考試能力強/087
發現孩子的優勢並把優勢強化為纔能/090
讓孩子在餐桌上迴憶在學校學瞭什麼/095
“不讓一人落後”的教育方法/099
聰明孩子的學習時間是“學年×20分”/101
讓孩子不再逃避學習/106
“內心強大的孩子”身體也強壯/112
第4章 孩子的意誌力強弱由教育決定
把學校作為學習人際關係的場所/119
對學校老師可以期待的事與不可期待的事/125
讓孩子每天早晨打招呼可以改變/128
好讓孩子覺得“父很強大”/134
七條傢庭規則培養意誌堅強的孩子/140
說到就要做到是培養孩子責任感的好辦法/144
製定規則,讓孩子不斷進步/150
聰明媽媽告訴孩子什麼不能做/153
第5章 讓孩子擁有“隻要做就能行”的強大自信
好媽媽培養小學生價值觀的佳方法/161
把偉人傳放在孩子的書架上/163
激發孩子的良性嫉妒/167
和孩子一起製定手機使用規則/171
“讓孩子遠離有害網頁”的基本知識/175
把電腦放在一眼看得到的客廳裏/178
“父母的愛”是孩子成長的動力/182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教育問題可以歸結為一種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的過程。教育與兒童的教育相類似,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差異。相比而言,兒童的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能力非常薄弱。若要兒童自行培養這一能力,所需過程會十分漫長。因此,必須對兒童進行教育,關注並引導他們的成長。
然而,這裏大的睏難莫過於對兒童的無知。因為成年人正確認識自我已屬不易,何況是地瞭解兒童,要在此基礎上去指導和引導就加睏難瞭。
個體心理學是專門研究兒童心理的重要科學,這不僅因為這個領域本身很重要,同時還因為它可以讓人認識到成年人的性格特徵和行為方式。與其他的心理學不同,個體心理學不允許齣現理論和實踐的脫節。個體心理學著重研究整體人格,並將自己的科學目光投嚮整體人格對其發展和可能錶現的充滿活力的追求。站在這一立場考慮,個體心理學的科學知識就是實踐知識,因為所謂的知識也就是源於對錯誤和謬誤的認識;不管是心理學傢、父母、朋友還是個體本身,隻要他擁有這樣的知識,就會懂得如何運用這些知識來指導人格的發展。
因為個體心理學采用這種研究方法,所以它的所有論述形成瞭一個的整體。根據個體心理學的理論,個體的行為是由個體的整體人格發動和指引的,因此,個體的行為反映瞭個體的心理活動。在引言部分,我試圖對個體心理學的觀點作一個總體性的論述,並在後麵的章節裏進行進一步的詳細探討。
關於人的發展有一個根本事實,那就是人的心理總是充滿著有活力的、有目的的追求。自齣生起,人就不斷地追求發展,追求偉大、完善和的美好圖景。這種圖景無時不在,但卻是無意識形成的。正是這種有目的的追求主宰瞭人一生的具體行為,甚至決定瞭他的思想。因為人的思想不是客觀事實,而是與他的生活目標和生活方式相一緻。
整體人格內在於每個人的存在之中。每一個體代錶瞭人格的整體性和統一性,同時每一個體又是其整體人格所塑造的。每一個體都是一幅精美的人格畫作,畫作的作者就是個體本身。不過,他不是畫作者,因為他對自己的靈魂和肉體沒有完全的認識。
在考察人格的構建時,有一點需要特彆注意,即人格的整體性及其的生活目標和生活風格並不是建立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之上,而是建立在個體對客觀事實的主觀看法的基礎之上。也就是說,個體對客觀事實的看法不是事實本身。所以,盡管人類生活在同樣的現實世界之中,但卻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來塑造自己。每個人都根據他自己對事物的看法來塑造自己。有些看法在心理上是健康的,也是正確的;但有些則是不健康的,也是錯誤的。我們要觀察個體的成長過程,時刻關注他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齣現的心理問題和障礙,特彆是關注他童年時的心理問題和障礙,因為這些心理問題和障礙會影響他以後的人生軌跡。
此處用一個具體的例子來加以說明。有一個52歲的女人,她總是不停地貶損比她年長的女性。迴顧她的童年,我們發現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她的一個姐姐所吸引,而她這個時候就産生瞭一種屈辱感和無價值感。若用個體心理學的“縱嚮”觀察方法來分析這一案例,可以發現在這個女人從童年到生命的後都存在同樣的心理機製,同樣的心理動力:她總是懷疑彆人看不起她;當她注意到彆人受人喜愛,或是處於為有利的地位時,她就憤憤不平。因此,盡管我們對這個女人的生活或她的整體人格一無所知,但是,我們完全可以根據所瞭解的事實來理解她。在這方麵,心理學傢與小說作者類似,運用一個確定的行為主綫、一種生活風格或一種行為模式來構建人物的生活,以確保人物的整體人格不會被破壞。一個的心理學傢甚至能夠預測這個女人在特定環境下的行為,並能夠清晰地描繪齣她的“生命主綫”所附帶的人格特徵。
個體的追求或有目的的活動是以人的自卑感為前提的。所有的兒童都有一種天生的自卑感,它會激發兒童的想象力,激勵他們嘗試通過自己的處境來緩和或者自己的心理自卑感。心理學把這種現象稱為心理補償。
自卑感和心理補償機製有著共同的一點,即它開啓瞭人們犯錯誤的大的可能性。自卑感可能在客觀上有助於個體的完善,雖然這種補償性心理特徵的形成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但是它也可能導緻單純的心理調適,從而會擴大個體和客觀現實之間的差距。如果自卑感過於嚴重,那麼當事人終隻能在心理上而不能在行為上加以剋服。
在這裏,我們把那些明顯錶現齣補償性的性格特徵的兒童分為三類:生來就衰弱或有器官缺陷的兒童,從小受到嚴厲教育或沒有受到父母關愛的兒童和從小被寵壞的兒童。
這三種類型代錶瞭問題兒童三種基本的處境。通過研究類兒童中的端例子,我們發現,盡管不是每個兒童都是天生殘疾的,但令人詫異的是,很多孩子都錶現齣某些由身體缺陷所引發的心理特徵。而通過研究另外兩類被嚴厲教育或被嬌寵過甚的兒童,我們發現,在實踐上,幾乎所有的兒童都在不同程度上屬於其中一類,或者兩者兼而有之。
上述三種基本處境都會使兒童産生欠缺感和自卑感,從而刺激兒童形成越其自己潛力的野心。在病理學上,我們很難判斷對於個體而言,過度的自卑感和膨脹的野心這兩者到底哪一個的傷害力大。兩者通常按照一定的規律依次再現。過度的自卑感會激起兒童膨脹的野心,而這種野心有時又會毒害他的心靈,使他安分。由於受到瞭野心的過分澆灌,這種不安分不會結齣任何果實,因此,它並不會導緻有意義的行為。這種野心又與個體的格怪癖相互糾纏,從而不斷地刺激兒童自身,使他變得加,很容易動怒或實施傷害行為,並終走嚮過度的自卑。
……
“來,說說吧。對爸爸有什麼不滿?”
那天,我們一傢子剛外齣用餐迴來,圍在一起吃著從冰箱裏取齣來的冰激淩。這時,我老婆開口瞭:“我說,近看你好像不怎麼關心孩子呀。”什麼?這話我可完全不能接受。
“你說我不關心孩子?上個月孩子的開銷不都是我掙的?輔導班,私人課程費、新買的演齣服裝……孩子吃的穿的用的,哪個不是我掙來的?彆說孩子的老師叫什麼,就連他那些朋友的名字我都能隨口叫上三四個。而且,我每個星期都會抽齣一個小時陪孩子玩,還時不時帶孩子去洗洗桑拿。而且,我還輔導他的數學學習呢。”
我認為自己對孩子可算是盡瞭一個老爸的應盡之責,但我萬萬沒想到,孩子竟然這樣迴答我:
“請老爸多關心一下我平時在校的學習情況!我鋼琴課學的什麼麯子,哪去上鋼琴課,什麼時候鋼琴演齣,也請老爸都記在心裏!還有,你要多多鼓勵我,說我‘做得好’!”
我著實吃瞭一驚。我與孩子一起度過瞭同樣的時間,可我們記住的東西卻如此地不同;我記住的是自己為孩子所做的事情,可孩子記住的卻是我沒有為他做的事情。
記得某位精神科醫生也這麼說過:“父母與孩子雖然住在一起,留下的記憶卻是不同的。父母記住的是為孩子做過什麼,而孩子記住的卻是父母沒有為他們做什麼。”
即使父母為孩子付齣瞭再多,孩子仍然不知感恩、滿腹牢騷。他們認為,父母為自己所做的都是理所當然的,而且父母還有許多許多沒有做到的事。
《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意思是說,對父母的關心要達到對自己的孩子生病時的關心程度纔是孝道。
這就是身為父母的心情。可是孩子們卻並不這樣想。他們希望父母為自己做這個、買那個,希望父母關心關心自己這個、考慮考慮自己那點。對我這個老爸,孩子內心中竟然堆積著這樣多的不滿。要不是那天的聊天,我也無從得知孩子內心的這些想法。
自此以後,我開始變得加忙碌瞭。在我的日曆上,密密麻麻寫滿瞭孩子的考試時間、鋼琴課時間、試演以及演齣時間。,我也要問孩子一句:
“在學校裏過得開心嗎?”
要說一起度過時間長的,肯定非傢人莫屬。正因為這樣,我們纔總會認為傢人一定能夠瞭解彼此的,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即使傢人經常在一起談天說地,在我們內心深處某個角落裏仍然藏著一些沒有說齣來的東西。其實,一句話就可以將誤會統統化解,比如孩子對父母的忽視,或是父母對孩子無意的傷害。
要想關係和好如初需要的是時間。要知道,身上的會很快,但心中的傷痕卻不可能輕易地說抹去就抹去。我們對彼此想說的話越來越少,我們之間的心靈壁壘就會越築越高。
我們需要拿齣一些時間說一說對彼此的不滿。或許話一齣口,不滿便會瞬間消失。隻有對父母、兄弟姐妹敞開心扉,說齣不滿,你纔能心無芥蒂地愉快生活。
找一個隻屬於我們的秘密基地吧
根洙又在學校惹禍瞭,被他打的孩子足足用瞭三周時間傷勢纔。學校對中學3年級的根洙做瞭停學處分。得知此事後,爸爸狠狠地給瞭根洙幾巴掌要兒子改過自新。可是,過瞭幾天,根洙突然離傢齣走瞭。
根洙的媽媽四處打聽仍沒有得到一點關於兒子的消息。
“是我做得過分瞭……要不然兒子怎麼會離傢齣走啊。”
“兒子到底能去哪兒呢?身上就帶瞭那麼一點點錢……唉,在外麵睡都沒法睡,到瞭晚上天又冷。”
“和一群壞孩子打成一片,會不會也變成個壞孩子啊?”
一整個晚上爸爸媽媽翻來覆去難以入睡。根洙離傢齣走四天以後,兩人再也挨不下去瞭,於是去派齣所報瞭案。迴來的路上,根洙爸爸突然說瞭一句:
“我去江村一趟。”
“江村?為什麼去那兒?”
“你不記得瞭嗎?根洙上小學的時候,我和他去那兒旅行過。”
“記得……”
“那是那時候我們倆一塊兒去過的地方。不管怎樣,我去看看,到時候給你電話。”
根洙讀小學5年級的時候,父子兩個去江村的山榖旅行過。那天,在一傢民宿店裏,爸爸曾對兒子說道:
“根洙啊,爸爸對你也沒有什麼奢求,隻要你身體健健康康的就好,明白嗎?”
“我明白,老爸也要身體健康。”
“生活中,誰都會遇到一些睏難。一定要記著老爸說的話,OK?”
“那麼說這裏就是隻有我和老爸知道的秘密場所瞭?”
“對,兒子,這裏就是隻有我們倆知道的秘密場所。”
爸爸剛剛走進民宿店,就發現兒子正在一個角落裏狼吞虎咽地吃著拉麵。
“爸爸……”
“帶錢瞭嗎?”
“嗯……”
爸爸走過去,與根洙坐在一起吃起拉麵來。這天晚上,兩人安靜地交談瞭許多許多。
“對不起,爸爸打你瞭。”
“不,是我錯瞭……”
“我再不會那麼做瞭。”
“我也再不會那麼做瞭。”
夜空,一顆流星劃過。
詞典中對“秘密”一詞是這樣定義的:不泄露給他人的事情或一定不讓他人知道的事情。
當秘密被共享時,人們之間的關係會變得格外密。因為共享瞭一定不讓他人知道的事情,兩個人纔會緊緊凝聚在一起。人是需要通過溝通交流纔能生存的動物。如果在一起沒有什麼可以交流,兩個人在一起就會感到尷尬,但如果能將自己的心事與另一個人分享,經常見麵交流,兩個人自然也會變得越來越密。
所以,相愛的人共享秘密、共享秘密的人終相愛,都是真情的一種體現。愛與秘密的關係,就像上麵說的一樣。
與孩子發掘一個隻有兩個人知道的秘密場所怎麼樣?大傢是否還有小時候與朋友在約定的秘密場所一起玩耍的記憶呢?
我跟自己的孩子做瞭這樣一個約定:
“如果戰爭爆發,我們變成瞭離散傢庭,我們就在戰爭結束一周後的上午10點在我們約定的秘密場所見麵吧。”那麼,屬於我們的秘密場所又在哪兒呢?
噓——
這是一個小秘密。
……
學習不是件輕鬆的事。
我們甚至可以說,學習的過程是痛苦多於快樂的,相信即使對那些學習成績優異的人來說也是如此。
那麼,學習成績的孩子與不的孩子到底有何區彆呢?
我認為,二者之間的區彆就在於不逃避學習的內心強弱之差。
如前文所述,孩子隻有具備學習能力纔能依靠自己的力量過上幸福的生活。因此,他們必須從小開始好好學習。
無論多麼討厭學習,你學的東西早晚都要派上用場。既然這樣,如果因為討厭學習而逃避學習,那就百害而無一利。
既然無論如何都必須學習,那麼,與其選擇逃避,還不如花些時間和精力研究“不痛苦學習”的方法。
會這麼思考的一般都是不逃避痛苦的內心強大的孩子。
那麼,麵對逃避學習的孩子,父母又該如何做呢?
我認為先應讓孩子擁有成功的體驗。
無論是學習還是體育活動,隻要讓孩子體驗到戰勝他人的喜悅,他(她)就會想在其他方麵也越彆人。而這種欲望正是幫助其戰勝睏難與挫摺的動力,也能大地影響到孩子的學習進取心。
因此,先應重點發展孩子喜愛的科目和優勢科目,讓其體驗到“隻要做就能成功”的樂趣。
如果無論孩子怎麼刻苦學習都不能使成績有所提高、不能越他人,他們往往就會喪失乾勁和自信。
特彆是小學生,讓其擁有“我能行”的自信尤為重要。
孩子之所以逃避學習是因為對學習沒有自信。如果經過韆辛萬苦的努力後還是以失敗告終,再想幫助孩子提高自信就是難上加難瞭。
因此,在采取其他行動前,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相信自己能行。
而讓孩子相信自己的好方法就是成功的體驗,即讓孩子在自己喜愛的科目和優勢科目上取得好成績。
因為這些科目是自己喜歡的、擅長的,所以孩子就可以在快樂地學習的同時考齣好成績。
如果在考試中取得瞭好成績,那麼孩子不但會對優勢科目産生堅不可摧的自信,還會把這種自信轉化為學習其他科目的動力。
雖說全科平衡發展很重要,但我認為,集中力量發展優勢科目,並讓孩子擁有該科目成績的體驗會。
以我為例。雖然我上小學時比較擅長學習,但並不是所有科目都很突齣。相對而言,數學是比較的,而語文,特彆是閱讀理解則是我的弱項。
語文的閱讀理解不像數學有固定的套用公式,從某種意義上說,它需要領悟能力。
為此,無論是備戰中考還是高考,我都得在語文上費盡心思。
而我之所以能將語文成績保持在中等水平,無非是因為我擁有數學優勢帶來的自信。
雖然對我來說,學習語文不像數學那樣順利,但隻要我多做些閱讀題就能掌握答題的技巧。
得益於這種小小的成功,我的語文成績有瞭大幅度提高。
如果孩子在某個科目上取得瞭成績,他們就會將這種成功體驗化為繼續努力的動力。
反之,如果終收獲的是失敗,他們就會意誌消沉,認為自己無論怎麼努力都不會成功。
因此,讓孩子通過重點發展優勢科目獲得自信,就成為瞭實現其他目標的前提。
至於何時攻剋劣勢科目,在孩子獲得自信後再去做也不遲。
“內心強大的孩子”身體也強壯
我們的社會,不僅存在著孩子學習能力低下的問題,體能低下的問題也同樣嚴重。
從前,就算孩子不愛學習也會在室外精力充沛地玩耍,而如今的孩子隻要稍稍運動就會上氣不接下氣。
因為現在是一個電視、遊戲機、手機等電子産品無處不在的世界,所以外齣玩耍的孩子數量銳減。
對此,各界人士都紛紛錶示,這會造成孩子體能低下。
甚至還有人指齣,隨著車輛的普及,城市孩子的體能已經遠遠比不上鄉村的孩子瞭。
雖說現在大力提倡“讓孩子茁壯成長”,但想要實現卻並非易事。迴想我小時候,不是在廣闊的原野上奔跑,就是在空地上與夥伴一起打棒球,身體自然而然就得到瞭鍛煉。
但是,現在的情況卻大不如從前。
住在城市裏的孩子,既沒有原野可供他們瘋跑,也沒有地可讓他們打棒球。非但如此,現在很多孩子喜歡玩遊戲已經勝過瞭外齣玩耍。
甚至可以這麼說,通過玩耍鍛煉身體的好環境已自行消失瞭。
以前經常有人把隻顧學習的孩子稱為“豆芽菜”,但現在努力學習的孩子反而體力好。
據某中學備考補習班的調查顯示,努力備考的孩子比消應考的孩子睡眠時間長。
眾所周知,想要提高學習成績,早起早睡纔。而補課班老師也會把這一訣竅告訴努力備考的孩子們。
那些沉迷於電視、遊戲、手機短信的孩子因為就寢時間晚,很容易引發睡眠質量問題,導緻體能下降。
據說,有很多小學三年級的孩子經常一兩點以後就寢,這讓人很是驚訝。
長此以往,孩子的發育必將受到妨礙。
通過我對孩子們的體能現狀所作的分析,大傢已經大緻瞭解瞭體能好的孩子和體能差的孩子有何差彆瞭吧?
如今,無論是參加補習班還是體育教室,相比那些沒有目標意識的孩子,擁有目標意識的孩子的體能都要好。
這並非言過其實。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和那些選擇電視和遊戲的孩子相比,選擇補習班和體育教室的孩子因為早已在競爭中經曆瞭韆錘百煉,所以內心強大。
正是孩子們內心的強弱之彆導緻瞭體能之差。
如今的時代,父母必須替孩子們做些選擇。
無論是選擇讓孩子去文化補習班,還是體育教室、音樂教室,總之,隻要讓孩子有事可做就行,至於具體參加什麼補習班並不重要。
綜上所述,讓孩子“選擇做些什麼”也是父母的工作。
編輯:
◆《兒童情緒管理與情商培養三部麯》培養心理健康、高情商、高智商兒童的經典讀本
1.—— 美國S.T.E.P.父母效能訓練核心課程,心理學大師阿德勒代錶作,父母和教師案頭讀本!
2.實用——15個真實案例、 15種兒童常見問題;破解孩子的語言及行為密碼,告訴你:你的孩子每天在想什麼?!
3.——學校不會給孩子“獨立生存”的教育,社會不會給孩子“寬鬆適應”的環境,好父母要給孩子強大的內心,易於成功的能力!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指齣:世界上沒有問題兒童,隻有缺少正確引導的“生活的失敗者”!幫助父母理解孩子行為,培養孩子健全人格的之作!
◆陪伴是愛的教育!孩子天長大,好父母不要失去做孩子成長參與者、指引者的珍貴機會!
◆孩子的未來由內心是否強大決定,孩子內心是否強大完全取決於媽媽!內心強大的孩子遇挫不摺,讓孩子擁有強大的內心比培養天纔兒童重要!
內容簡介:
《兒童情緒管理與情商培養三部麯》,幫你找到隱藏在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問題,讓孩子建立起強大內心、學會控製情緒、樂於閤作敢於競爭!
《兒童教育心理學》
1976年,S.T.E.P.課程由美國知名心理學傢鄧剋梅爾和馬凱以阿德勒《兒童教育心理學》理論為基礎創立,該課程的宗旨是避免體罰及以衝突的方式管教孩子,讓父母有技巧,為有效地與孩子相處,培養高情商、樂於閤作和獨立自主的孩子。該課程以躋身西方父母三大培訓課程之一,39年來深刻影響瞭西方的兒童教育理念。
在《兒童教育心理學》中,阿德勒指齣,人的人格結構形成於童年期,要解決一個人的人格心理問題必須從他的童年著手、孩子的責任感、閤作能力、自信心要從兒童期培育。這也就是人常說的“三歲看到老”。阿德勒以經過實踐檢驗的教育方法指導父母們幫助兒童培養和建立獨立、自信、勇敢、不懼睏難的品質和積與他人、集體閤作的能力……
《小學六年一定要陪孩子做的45件事》
終日忙於工作的你,可能會突然發現自己與孩子已經漸漸疏離:你不再是孩子的傾訴對象,你們之間有瞭看不見的隔閡,那個天真無邪的小毛頭已經長成和你差不多高的“大人”瞭,隱隱的失落感會浮上你的心頭……
在韓國,有一位爸爸也在為同樣的問題苦惱,但他決定通過努力重塑密的子關係。於是,他以“想跟孩子一起做的事情”為主題,對多位富有經驗的教育專傢及與自己有類似煩惱的朋友進行瞭采訪,精粹齣小學階段一定要陪孩子做的45件事。
有些事再不陪孩子做就來不及瞭!長大以前,孩子需要跟你共享歡樂時光,需要多的時間跟你單獨相處……請你再忙也要做個好爸爸,再忙也要做個好媽媽,對孩子來說,陪伴纔是不可或缺的教育!
《孩子內心是否強大完全取決於媽媽》
孩子的未來是由“內心是否強大”決定的,孩子內心是否強大是由媽媽決定的!為什麼你是否知道,做一個好媽媽是有有效期的。孩子小時候會把媽媽當作全知的倚賴,而這也正是媽媽教育孩子的黃金期;進入青春期後,媽媽就很難繼續對孩子施加影響,此時應該是驗收教子成績的時候瞭:你的孩子是否能夠麵對一時的挫摺和失敗、是否能處理好不同情境下的人際關係、是否有獨立於社會的能力……學校不會給孩子“獨立生存”的教育,社會不會給孩子“寬鬆適應”的環境,媽媽們培養孩子“內心強大”就是在塑造孩子美好的未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教會孩子內心強大,你就給瞭孩子好的教育!
作者簡介: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年),奧地利精神病學傢、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1912年,阿德勒創辦《個體心理學雜誌》,開始把自己的理論應用於兒童的撫養和教育。他和他的學生們在維也納三十多所中學開辦的兒童指導取得瞭巨大的成功。1926年他訪問美國,受到教育界人士的熱烈歡迎和追隨,1927年他受聘哥倫比亞大學教授。1976年,阿德勒S.T.E.P.父母培訓課程在美國創立,成為風靡西方的教育經典。其代錶作有《生活對你意味著什麼》(又名自卑與越)《兒童教育心理學》《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等。
明魯鎮,韓國知名獨立作傢。畢業於延世大學法語係,後進入《體育朝鮮》工作,並在社會部和演藝部從事瞭3年記者工作。著有《獨立作傢》《寫我的書》等單行本,及《汽車嗡嗡》《潘道龍的世界之旅》等兒童書。
和田秀樹,1960年齣生於大阪市。福祉大學研究生院教授(心理學)、一橋大學經濟學部客座講師(經濟學)、川崎幸醫院精神科顧問。近些年來,他關注於實用心理學,齣版瞭多部具有影響力的著作,代錶作有《孩子內心是否強大完全取決於媽媽》《培養孩子喜歡學習的方法》《人因“感情”而老化》《大人們的學習法》《打動人心的心理學》等。
目錄:
★《兒童教育心理學》
章引言
★《小學六年一定要陪孩子做的45件事》
件事 孩子,我們一起享受漫步的美好時光
★《孩子內心是否強大完全取決於媽媽》
章 讓孩子內心強大的媽媽們正在做的事
在綫試讀部分章節:
★《兒童教育心理學》
章引言
★《小學六年一定要陪孩子做的45件事》
對爸爸有什麼不滿意,盡管說齣來吧
★《孩子內心是否強大完全取決於媽媽》
讓孩子不再逃避學習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