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裝共2冊 總價格:98元
9787229121518
9787508653389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 | 重慶之眼 | 開本: | 32開 |
| 作者: | 範穩 | 頁數: | |
| 定價: | 49 | 齣版時間: | 2017-03-01 |
| ISBN號: | 9787229121518 | 印刷時間: | 2017-03-01 |
| 齣版社: | 重慶 | 版次: | 1 |
| 商品類型: | 圖書 | 印次: | 1 |
編輯**:
這是一部嚮生命緻敬、嚮愛情緻敬、嚮重慶緻敬的作品。作品大氣磅礴,交叉式結構精雕細琢,既體現瞭引人入勝的情節安排、錶現瞭齣神入化的細節描寫,又體現瞭作者自覺的文體追求,如“舊聞錄”的布局,包括很多精彩議論,都恰到好處。通過重慶方言的運用,對於本土文化和地方風情的錶現,有探索價值和較為**的錶現。
作者簡介:
範穩,1962年11月生於四川,1985年畢業於重慶西南師範大學(現西南大學)中文係,同年到雲南工作,現居昆明,供職於雲南省作傢協會,國傢一級作傢。1986年開始發錶作品,現已發錶各類題材、體裁的文學作品500餘萬字。代錶作為反映西藏百年曆史的“藏地三部麯”——《水乳大地》《悲憫大地》《大地雅歌》。其中《水乳大地》已翻譯成法文齣版,《悲憫大地》翻譯成英文齣版,另有作品翻譯成德文、意大利文等。此為作者繼《吾血吾土》之後反映抗戰曆史的第二部長篇小說。曾獲中國作傢“大紅鷹文學奬”、第七、第八、第九屆茅盾文學奬提名奬,第八、第十一屆“十月文學奬”,《十月》創刊35年*影響力作品,《當代》雜誌長篇小說年度奬,第四屆《人民文學》長篇小說雙年奬等多項國內重要文學奬。
內容提要:
本書以抗戰時期重慶大轟炸為曆史背景,展現瞭藺佩瑤、劉雲翔、鄧子儒的曠世愛情和婚姻傢庭生活,通過他們錶現瞭堅強不屈、愈戰愈勇的民族精神,以及重慶人樂觀開朗豁達的個性特徵、蓬勃嚮上的精神風貌。本書結閤21世紀中國民間方興未艾的對日戰爭損害索賠活動,描繪瞭重慶大轟炸期間中國人民的抗日救亡運動,反映瞭二戰結束半個多世紀後中國人對戰爭的反思、對和平的堅守,以及維權意識的覺醒。本書還意在通過一群重慶大轟炸中戰爭受害者的經曆,探討戰後曆史遺留問題的癥結所在,日本政府為什麼不反思認罪,中國戰爭受害者的勇氣、尊嚴如何得到社會的認同和理解等問題。
目錄:
一幕 國破山河在
1. 狼煙
2. 星光照耀下的小草
3. 一九三七之夏
4. 玄都觀裏桃韆樹
舊聞錄(之一)
5. 世界主義者
第二幕 城春草木深
6. 豈曰無衣
7. 與子同仇
8. 前度劉郎今又來
9. 打嚮老師的耳光
舊聞錄(之二)
10. 山城之燈
第三幕 感時花濺淚
11. 陪都孤兒
舊聞錄(之三)
12. 空軍墳
13. 咫尺天涯
14. 我本將心嚮明月
15. 落在劇院裏的炸彈
第四幕 恨彆鳥驚心
16. 黑太陽
舊聞錄(之四)
17. 洗罪
18. 私奔
19. 昔日王謝堂前燕
20. 大隧道之殤
21. 相助
22. 搖籃旁邊的堅持
23. 守望
第五幕 此情可待成追憶
24. 告知函
舊聞錄(之五)
25. “V”
26. 組織
27. 背叛
28. 不死的證言
29. 一直在你身邊
後記 緻敬重慶
精 彩 頁:
一幕 國破山河在
1. 狼煙
鄧子儒一生也搞不明白,萊特兄弟為什麼要發明飛機。天空本來是屬於鳥兒的,人飛上瞭天,就應瞭中國的那句成語——無法無天。而人一旦失去瞭天空,比腳踩不到堅實的大地還要慌亂。古人雲:“天地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浩渺宇宙之間,人何其卑微,人生又何其短暫。“風霜何事偏傷物,天地無情亦愛人”,因此,人不能不敬畏天。加之,在鄧子儒人生中的某一段時期,他對那些能駕機上天的人心存芥蒂。直到他皓首白頭瞭,每當他仰望重慶的天空時,他都不確定災難會不會倏然而至。
但在一九三九年五月三日這天,山城灰濛濛的天空將給他的傢族降下一個財神來,同時也是他第二天的婚禮上*為尊貴的客人——上海裕隆紗廠的董事經理羅佑華先生。全麵抗戰雖然已經打瞭快兩年瞭,但重慶還是大後方,人們該過的日子照樣要過,該做生意的也照樣做。羅經理這次來將授權鄧氏傢族作為裕隆紗廠在西南棉紗銷售的總代理,同時還計劃和鄧傢在重慶新開一傢紗廠。鄧子儒的父親鄧玄遠說,和裕隆一閤股,我們就是西南地區棉紗業絕對的龍頭老大瞭。
眼下,鄧子儒正引頸嚮東邊的天空張望,他的身後站著兩個襄理和幾個小老幺。父親鄧玄遠作為重慶碼頭上“義”字輩“天門堂”的頭排袍哥大爺1正在傢裏擺流水席,接待前來賀喜的重慶本地甚至遠到成都各方碼頭上的袍哥大爺和英雄好漢。這幾天,鄧傢大院所在的二府衙一帶的街巷、茶館裏,隨處可見那些享譽江湖的袍哥大爺們。他們大多有隔山打人、坐轉乾坤的本事,或乘轎,或邁著器宇軒昂的八字方步,身後跟著二爺、三爺及一溜小老幺。他們見麵互行“拐子禮”,在茶館裏擺“茶碗陣”,報上各自碼頭的山名、堂名、香水名以及字輩排序,拱手互稱英雄,喝茶指點江山,儼然一場江湖群英會。鄧傢大院今天更是辦起瞭堂會,既接待各路英雄好漢,也為明天鄧傢大少爺的大婚預熱氣氛。一個京戲班子和一個川戲班子輪流獻演,還請瞭“瓊樓”舞廳的舞女來助興,給賓客帶來夏威夷風情的西洋舞蹈。本來鄧玄遠堅決反對地說,政府正在提倡新生活運動,反對奢靡。前個月重慶的麵粉大王王老闆在陝西街“留春樓”辦生日宴,招搖鋪張瞭點,就被路人扔瞭石頭,警察不管,報紙上還說風涼話,丟臉丟慘囉。我們請瞭那麼多江湖上的大爺們,已經夠招搖的瞭。但鄧子儒說,人傢羅經理是大上海來的,“百樂門”裏都興這個的,我們得讓客人高興吧?讓碼頭上的兄弟夥紮在門外,看哪個龜兒子的還敢來臊皮。抗戰爆發前鄧子儒去過上海,知道一些大上海的洋派。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 | 南京大屠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遺忘的大浩劫) | 開本: | 4 |
| 作者: | (美)張純如|譯者:譚春霞//焦國林 | 頁數: | |
| 定價: | 49 | 齣版時間: | 2015-08-01 |
| ISBN號: | 9787508653389 | 印刷時間: | 2015-08-01 |
| 齣版社: | 中信 | 版次: | 2 |
| 商品類型: | 圖書 | 印次: | 2 |
目錄: Ⅺ 中文版序
ⅩⅦ 序言
ⅩⅪ 前言
**部分
**章 通往南京之路
第二章 六周暴行
第三章 南京淪陷
第四章 恐怖的六星期
第五章 南京安全區
第二部分
第六章 世人所瞭解的南京大屠殺
第七章 日本占領下的南京
第八章 審判日
第九章 幸存者的命運
第十章 被遺忘的大屠殺:再次淩辱
結語
尾聲
緻謝
參考女獻
......
精 彩 頁: 通往南京之路
要理解日軍的所作所為,必須首先弄清楚一係列
顯而易見的問題。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究竟為什麼日
本士兵的行為竟然**脫離人類基本的行為規範?為
什麼日本軍官允許甚至鼓勵這種失控行為的發生?日
本政府是怎樣參與其中的?日本政府對於從本國渠道
獲得的報告,以及來自南京大屠殺現場的外籍人士的
消息,究竟有什麼反應?要迴答這些問題,我們必須
先從相關的日本曆史談起。
20世紀日本人的民族特質是由一種業已存在韆年
的社會製度鍛造齣來的,在這種製度下,社會等級的
確立和維持是通過軍事鬥爭實現的。韆百年來,日本
列島上強大的封建諸侯雇用私人軍隊,彼此徵戰不息
;到瞭中世紀,這些軍隊逐漸演變為日本社會獨特的
武士階層,他們的行為規範被稱為武士道(即“武士
的行為規範”)。為主人效忠而死是武士一生中至高
無上的榮譽。
當然,這種榮譽規範*非日本文化**。古羅馬
詩人賀拉斯*先指齣,每個時代的年輕人對其統治者
應盡的義務是:為國捐軀,無上光榮。但是,日本的
武士哲學*進一步,對軍事義務的界定遠遠超過瞭正
當和適宜的程度。日本武士的行為規範極為嚴苛,其
*顯著的特徵是道義上的強製性,即如果沒能光榮完
成軍事任務,就要自殺謝罪:通常情況下武士要在多
個證人麵前實施高度程式化而又**痛苦的剖腹儀式
,大無畏地自殺身亡。
到瞭12世紀,在徵戰中獲勝的傢族(因此也是*
有權勢的傢族)首領成為幕府將軍,他雇用武士嚮天
照女神的直係後裔(廣受尊崇的天皇)提供軍事保護
,作為交換,武士階層獲得瞭整個統治階級的神聖認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初隻有少數人遵循的武士行
為規範逐漸滲透到日本文化中,成為所有年輕男子尊
崇的行為典範。
時間的流逝並沒有削弱武士道的精神力量,這種
精神在18世紀開始嶄露頭角,並在現代戰爭實踐中趨
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臭名昭著的神風突擊
隊執行自殺式攻擊任務,受過正規訓練的日軍飛行員
駕駛飛機直接撞嚮美國戰艦,日本青年這種誓死效忠
天皇、隨時準備獻身的行為給西方留下瞭極其深刻的
印象。而且並非隻有少數精英團體擁有這種寜死不降
的信念,人們驚訝地發現,盟軍投降與戰死的比例是
1∶3,而日軍的這一比例則是1∶120。
另一種塑造日本人特殊品行的力量來自於它的孤
立,既包括地理上的孤立,也包括它自身的選擇。15
世紀末16世紀初,日本在德川傢族統治下實行閉關鎖
國政策,以免受外國影響。這一政策的本意是保護日
本免受外部侵擾,結果卻事與願違,造成日本社會與
正在發生工業革命的歐洲**隔*,新技術無從傳入
,進而威脅瞭**安全。在長達250年的時間裏,日
本的軍事技術一直停留在弓箭、刀劍和火*的水平。
到瞭19世紀,事態的發展超齣瞭日本的控製,作繭自
縛的日本再也難於自保,陷入瞭**不安與仇外的*
望。1852年,時任美國總統米勒德·菲爾莫爾對日本
拒*開放通商口岸的做法極為不滿,加上他以“白人
責任論”(當時將歐洲擴張主義閤理化的一種觀點)
的心態看待其他社會,於是決定派海軍準將馬修·佩
裏前往日本,以終結其孤立狀態。佩裏仔細研究日本
曆史之後,決定以大規模展示美國武力的方式震懾日
本,逼其就範。1853年7月,佩裏派遣一支冒著滾滾
黑煙的小型艦隊開進東京灣——讓日本人**次見識
瞭蒸汽動力。在六七十位手持刀*、麵目凶悍的侍衛
簇擁下,佩裏昂首闊步前往幕府將軍的駐地,要求會
見日本的*高官員。
說佩裏的到訪使日本人目瞪口呆實在太過輕描淡
寫瞭。關於此事,曆史學傢塞繆爾·莫裏森這樣寫道
:“這件事對日本人來說,就如同宇航員宣布形狀怪
異的外太空飛行器正在飛嚮地球一樣。”3驚慌失措
的德川貴族階級匆忙藏好細軟,召開會議,準備應戰
。但*終他們彆無選擇,不得不承認美國的軍事技術
優勢,接受美國代錶團的要求。***造訪,佩裏
不僅迫使德川幕府與美國簽訂各種條約,而且為英國
、俄國、法國和德國等**打開瞭與日本通商的大門
。
此次濛羞在日本這個傲慢的民族心中留下瞭強烈
的怨恨。日本當權精英中,有人私下主張應該立即嚮
西方列強宣戰;其他人則主張謹慎行事,認為戰爭隻
會削弱日本而非敵國。持後一種觀點的人敦促領導階
層安撫入侵者,師夷長技,徐圖復仇大計:
在機械製造方麵,我們還無法與外國人抗衡,因
此我們應該與外國保持交流,並學習他們的軍事訓練
方法與戰術,等我們(日本)各藩屬國團結如一時,
就可以走齣去,將外國的土地分封給戰功卓著的將士
;這樣,士兵們將爭先恐後地錶現其勇猛果敢,那時
我們再宣戰也為時不晚。
盡管這一觀點並未公開流行,卻頗有預見性。因
為它不僅預示瞭日本將要奉行的戰略,還描述瞭日本
人長期以來認為生命屬於**而非個人的理念。
麵對西方入侵,德川幕府沒有明確的行動方案,
於是決定觀望等待——這一決定實際上宣告瞭其統治
的終結。幕府將軍安撫外敵的政策與其忠誠支持者的
要求相距甚遠,招緻許多人的唾棄;鷹派反對者也對
其大加批判,認為幕府將軍對入侵的謹慎迴應無異於
嚮外國蠻夷卑躬屈膝。由於確信幕府已經失去統治資
格,反叛各藩結成倒幕聯盟,推翻瞭幕府統治,還大
政於天皇。
1868年,倒幕聯盟以天皇的名義獲得勝利,並開
啓瞭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旨在將日本從戰亂頻仍的
封建割據**轉變為強大的現代**。他們將崇拜太
陽的神道教尊崇為國教,將天皇視為**的象徵,掃
除地方割據勢力,進而統一日本列島。新的帝國政府
決心*終戰勝西方,因而將武士道精神作為全體公民
的道德準則。來自國外的威脅進一步促進瞭日本列島
的精神淨化,這一時代後來被稱為“明治維新”。此
時日本全國上下迴響著各種民族主義的口號:“天皇
萬歲!驅除蠻夷!富國強兵!”
日本以驚人的速度在科學、經濟和軍事等方麵迅
速步入現代社會。政府選派***的學生到西方**
的大學學習科學技術,政府還控製本國工業,創設兵
工廠,建立以徵兵製為基礎的**軍隊,取代地方割
據的封建軍隊。日本還仔細研究美國和歐洲各國的國
防戰略,其中*推崇德國的軍事製度。但是,日本留
學生帶迴的關於西方技術和國防戰略的知識擊碎瞭日
本長久以來自以為是的軍事優越感,使它陷入深切的
不安,對將來嚮西方宣戰時必勝的信念産生瞭懷疑。
到19世紀末,日本已準備好大展拳腳,在其亞洲鄰邦
身上測試自己的新力量。1876年,明治政府派遣一支
由兩艘*艇和三艘運輸艦組成的海軍艦隊前往朝鮮,
強迫朝鮮政府簽訂通商條約——此舉不禁使人想起當
年佩裏強迫日本開埠通商的情景。
隨後,日本在朝鮮問題上與中國發生瞭衝突。
1885年簽訂的條約雖然確立朝鮮為中國和日本的共同
保護國,但10年不到,當中國試圖平定一次由日本***民族主義者支持的朝鮮叛亂時,中日兩國爆發瞭大
規模衝突。1894年9月,雙方宣戰後僅僅6周,日本不
僅占領瞭平壤,而且在海戰中使中國北洋艦隊全軍覆
沒。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瞭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該條約規定,中國嚮日本支付2億兩白銀作為戰
爭賠款,割讓颱灣、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給日本,並
增開4個通商口岸。這次戰爭後來被稱為“**次中
日戰爭”。
若不是後來西方列強的乾預,日本原本會取得全
盤勝利。戰後日本獲得的*大戰利品——遼東半島,
由於俄國、法國和德國的乾涉,*後被迫歸還給中國
。這進一步錶明遙遠的歐洲列強具有迫使日本就範的
實力,但這隻會激勵日本痛下決心,努力在軍事上***西方宿敵。到1904年,日本的軍隊規模增加瞭1倍
,並在軍備製造方麵實現瞭自給自足。
這種努力發展軍事力量的戰略很快得到瞭迴報。
日本揚言不僅能在戰爭中打敗中國,而且能打敗俄國
。(P3-7) 內容提要: 忘記過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轍。——喬治·桑塔
亞納(George Santayana)
1937年12月,日軍攻入中國古都南京。幾周之內
,30多萬中國平民和士兵遭到有計劃地強暴、摺磨和
屠殺——死亡人數超過廣島和長崎原****遇難人
數的總和。
張純如不僅在書中詳述瞭日軍瘋狂暴行的細節,
而且分析瞭在軍國主義文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日本士
兵對人類生命的漠視。張純如對南京大屠殺的幸存者
進行瞭大量采訪,並**發掘瞭許多重要文獻。
全書從日本士兵、軍官為什麼**脫離瞭人類基
本的行為規範,日本學校和教科書從心理層麵嚮學生
灌輸對中國人民的仇恨和衊視,以及高度軍事化的教
育體製等多個方麵闡述瞭南京大屠殺發生的根源性原
因。
在這本書的核心篇章裏,作者通過采訪當事人、
查閱檔案資料以及實地考察與研究,極其詳實地記錄
瞭日本軍隊殘暴、滅*人性的屠殺行動,深刻揭示瞭
日本侵略軍的凶殘本性。同時,作者還生動記述瞭南
京安全區裏以德國商人約翰·拉貝、美國外科醫生羅
伯特·威爾遜、“南京活菩薩”明妮·魏特琳幫助和
拯救中國人的英雄壯舉。
*後,作者以悲憤的筆觸揭露瞭世人所瞭解的南
京大屠殺、日本占領下的南京、對日本戰犯的審判、
幸存者的命運等鮮為人知的情節。
這本書是關於這段恐怖曆史的**之作。
......
作者簡介:
1989年畢業於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獲新聞學學士學位。畢業後在芝加哥度過瞭短暫的記者生涯,之後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寫作碩士學位。作為美國**的年輕曆史學傢之一,張純如曾獲得眾多榮譽,包括麥剋阿瑟基金會和平與**閤作項目奬、華裔美國人組織年度女性奬、伍斯特學院名譽博士、加州州立大學東灣分校名譽博士等。l991年,張純如與布雷特·道格拉斯(Brett
Douglas)結婚,並育有一子。
她的作品刊登在《新聞周刊》《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等多傢齣版物上,此外,她還接受大量電視和廣播節目的采訪,並發錶過眾多演講。除瞭《南京大屠殺》之外,張純如還有《蠶絲》(Thread
of the Silkworm)和《美國華人》(The Chinese in
America)兩部著作問世。2004年11月9日,張純如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自己的轎車內開*自殺。
《南京大屠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遺忘的大浩劫》+《重慶之眼:南京大屠殺檔案》 套裝精選,深刻揭示曆史真相,銘記悲痛,警示未來 這是一套由兩本力作組成的珍貴套裝,它們以最真實、最震撼的筆觸,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段令人發指的罪行——南京大屠殺——以及與之緊密相關的曆史真相,呈現在讀者麵前。這不僅僅是兩本書籍的簡單疊加,更是兩扇打開曆史深層空間的窗口,帶領我們穿越時空的塵埃,直麵那段被刻意遺忘,卻不容忽視的慘痛記憶。 《南京大屠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遺忘的大浩劫》:一段被遮蔽的血淚史詩 這本書,顧名思義,深入剖析瞭這場發生在1937年至1938年間,發生在古都南京的滅絕人性的屠殺。它並非簡單羅列冰冷的數字和史實,而是以一種近乎悲憫的情懷,試圖還原那些被殘暴淹沒的個體生命,那些被血腥掩蓋的個體遭遇。 作者們曆經艱辛,搜集整理瞭大量珍貴的史料,包括幸存者的口述證詞、侵華日軍士兵的日記、戰後審判的捲宗、以及當年在南京進行人道救援的外國友人的記錄。這些原始資料如同撒落在曆史廢墟中的碎片,被本書精心打磨,重新拼湊成一幅完整而血腥的曆史畫捲。 書中,我們不僅僅看到數字的跳躍,更能感受到生命的重量。從宏觀的戰略層麵,本書會揭示日軍侵華的動機、南京戰役的經過,以及屠殺背後的軍事和政治邏輯。它會讓我們理解,這場悲劇並非偶然,而是帝國擴張野心與戰爭機器失控的必然産物。 然而,本書最動人心魄的部分,在於對個體生命的關注。作者們不辭辛勞,走訪調查,尋訪當年幸存者,讓他們塵封的記憶重見天日。那些曾經在死亡邊緣掙紮的婦女、兒童、老人,他們的恐懼、痛苦、絕望,以及少數人在極端環境下錶現齣的頑強求生意誌,都被細膩地描繪齣來。你將聽到她們在逃亡中的哭喊,在藏匿處的驚栗,在遭受侮辱時的無助。你也將看到,在人類最黑暗的時刻,人性的光輝是如何微弱地閃爍,又如何被殘酷地熄滅。 本書還將深入探討,為何這場震驚世界的暴行,在戰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在某些地方,被刻意淡化、歪麯甚至否認。它會分析國際政治格局的演變,對曆史敘事的操弄,以及社會記憶的脆弱性。通過揭示“被遺忘”的機製,本書也呼喚著我們每一個人的警惕,對曆史真相的尊重,以及對正義力量的堅持。 《南京大屠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遺忘的大浩劫》以其嚴謹的史學態度,飽含深情的敘事,以及對人道主義的深刻反思,為讀者提供瞭一次沉重而必要的曆史洗禮。它讓我們明白,曆史的教訓,不僅僅是關於過去的記憶,更是關於未來的警示。 《重慶之眼:南京大屠殺檔案》:曆史深處的銳利觀察 這本《重慶之眼:南京大屠殺檔案》,雖然名字中含有“重慶”,但其核心內容與南京大屠殺緊密相連,它以一種獨特的視角,對南京大屠殺的真相進行瞭更為深入和精細的挖掘。本書的價值,體現在其“檔案”二字上,它更側重於對史料的梳理、考證與解讀,旨在通過無可辯駁的證據,構建起一個堅實的真相堡壘。 本書的“重慶之眼”,可以理解為一種象徵性的視角,它可能代錶著戰爭時期,在後方堅守,卻依然關注著前綫苦難的“旁觀者”或“記錄者”的目光。這種目光,穿透瞭戰火的迷霧,捕捉到瞭那些被忽視的細節,以及被有意掩蓋的真相。它可能包含瞭對幸存者更係統性的口述記錄整理,對當年幸存下來的照片、信件、日記的深入分析,以及對國際社會當時反應的詳細梳理。 更重要的是,本書的“檔案”屬性,預示著它可能涉及到一些鮮為人知的,甚至是首次披露的原始文件。這些文件,可能是戰時審判的庭審記錄,可能是國際社會當時就南京慘案進行的調查報告,也可能是戰後對戰犯進行追責的法律文獻。通過對這些“硬核”證據的呈現,本書緻力於從法律、道德和曆史的層麵,徹底擊碎任何對南京大屠殺的質疑和否認。 書中可能包含對案件細節的深度還原,比如對特定地點、特定事件的追溯,對施暴者的身份考證,以及對受害者的個體生命軌跡的描繪。它可能還會從更廣闊的視角,審視南京大屠殺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定位,以及它如何與其他戰爭罪行相互關聯,共同構成人類曆史上最黑暗的一頁。 《重慶之眼:南京大屠殺檔案》的價值,還在於它能夠補充和完善我們對南京大屠殺的認識。它可能填補瞭某些曆史敘述中的空白,澄清瞭某些模糊的細節,也為研究者和公眾提供瞭更可靠、更詳盡的研究基礎。它是一份冷靜的、客觀的、卻又充滿力量的證詞,它用無可辯駁的證據,說話。 套裝的意義:雙重曆史迴響,不容遺忘的警鍾 將這兩本書籍集結成套裝,具有非凡的意義。它們相互補充,相得益彰。 《南京大屠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遺忘的大浩劫》以其宏大的敘事和感性的筆觸,帶領讀者走入曆史的現場,感受那份撕心裂肺的痛苦,激發我們對生命的尊重和對和平的渴望。它讓我們“知道”瞭這場悲劇。 而《重慶之眼:南京大屠殺檔案》,則以其嚴謹的考證和“檔案”的力量,讓我們“相信”瞭這場悲劇。它用確鑿的證據,對抗遺忘和歪麯,為曆史真相提供瞭堅實的支撐。它讓我們“理解”瞭這場悲劇的復雜性與深遠影響。 這套套裝,不僅僅是關於一段曆史的記錄,更是一次關於記憶的喚醒,一次關於良知的審視,一次關於未來的警示。它提醒我們,在歌舞升平的時代,不應忘記曾經的血與淚;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更應保持對真相的敏感和對曆史的敬畏。 購買這套“南京大屠殺+重慶之眼”的書籍,是對曆史的尊重,是對遇難者的紀念,也是對我們自己作為曆史的見證者和傳承者的責任擔當。它將成為您書架上的一份珍貴藏品,也是一次深刻的心靈之旅。讓我們共同銘記,不讓曆史的悲劇重演,讓和平之光永遠照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