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內容介紹
<科學發現的邏輯>主要討論知識理論的兩個基本問題:劃界和歸納問題。作者論證科學與非科學的劃界標準不是可證實性而是可證僞性,科學的方法不是歸納法而是演繹檢驗法。書中提齣的有關科學的性質和方法以及科學知識增長的獨創性論點,對科學哲學、認識論、邏輯學、方法論以及科學史、自然科學、醫學、設計理論、社會科學均有影響。一些科學傢都認為他的方法符閤科學研究的實際。
作者介紹
作者:(英國)卡爾·波普爾 譯者:查汝強 邱仁宗 萬木春 叢書主編:範景中
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齣生於1902年7月28日生於奧地利維也納(當時屬於奧匈帝國)的一個猶太裔中産階級傢庭,畢業於維也納大學。1928年,他獲授哲學博士學位,1930年至1936年間在中學任教。1937年,納粹主義勢力抬頭,波普爾移民至新西蘭。他在新西蘭剋賴斯特徹奇市(即基督堂市)的坎特伯雷大學任哲學講師。1946年遷居英國,在倫敦經濟學院講解邏輯和科學方法論,1949年獲得教授職銜。1965年,他經女皇伊麗莎白二世獲封爵位,1976年當選皇傢科學院院士。1969年從教壇退休後,他仍活躍於知識界。1982年,波普爾獲頒榮譽侍從勛章。1994年9月17日逝於英國倫敦。
波普爾是批判理性主義的創始人。他認為經驗觀察必須以一定理論為指導,但理論本身又是可證僞的,因此應對之采取批判的態度。在他看來,可證僞性是科學的不可缺少的特徵,科學的增長是通過猜想和反駁發展的,理論不能被證實,隻能被證僞,因而其理論又被稱為證僞主義。50年代後,他的研究重點轉嚮本體論,提齣瞭“三個世界”的理論。著有<曆史決定論的貧睏>、<開放社會及其敵人>、<科學發現的邏輯>等。
目錄
英譯本說明
版序言1934年版
英譯本版序言 1959年版
緻謝1960年版和1968年版
部分 科學邏輯導論
章 對於若乾基本問題的考察
1.歸納問題
2.心理學主義的排除
3.理論的演繹檢驗
4.劃界問題
5.作為方法的經驗
6.作為劃界標準的可證僞性
7.“經驗基礎”問題
8.科學客觀性和主觀確信
第二章 論科學方法理論問題
9.為什麼方法論決定是不可缺少的
10.有關方法論的自然主義觀點
11.作為約定的方法論規則
第二部分 經驗理論的若乾結構要素
第三章 理論
12.因果性、解釋和預見的演繹
13.嚴格的和數的全稱性
14.普遍概念和個彆概念
15.嚴格全稱陳述和嚴格存在陳述
16.理論係統
17.公理係統解釋的幾種可能性
18.普遍性水平 否定後件假言推理
第四章 可證僞性
19.約定主義的若乾反對意見
20.方法論規則
21.對可證僞性的邏輯考察
22.可證僞性和證僞
23.事例和事件
24.可證僞性和無矛盾性
第五章 經驗基礎問題
25.作為經驗基礎的知覺經驗:心理學主義
26.關於所謂“記錄語句”
27.經驗基礎的客觀性
28.基礎陳述
29.基礎陳述的相對性弗裏斯的三難推理的解決
30.理論和實驗
第六章 可檢驗度
31.綱領和例證
32.如何比較潛在證僞者類
33.用子類關係比較可證僞度
34.子類關係的結構邏輯概率
35.經驗內容、衍推和可證僞度
36.普遍性水平和度
37.邏輯域略論測度理論
38.用維與可檢驗度進行比較
39.麯綫集之維
40.兩種減少麯綫集維數的方法
第七章 簡單性
41.排除美學的和實用的簡單性概念
42.簡單性的方法論問題
43.簡單性和可證僞度
44.幾何形狀與函數形式
45.歐幾裏得幾何學的簡單性
46.約定主義和簡單性概念
第八章 概率
47.概率陳述的解釋問題
48.主觀解釋與客觀解釋
49.機遇理論的基本問題
50.馮·米澤斯的頻率理論
51.新的概率理論計劃
52.有窮類內的相對頻率
53.選擇、獨立、無影響、無關
54.有窮序列順序選擇和鄰域選擇
55.有窮序列的n一自由度
56.節段序列二項式的形式
57.無窮序列頻率的假說性估計
58.隨機公理的考察
59.似機遇序列客觀概率
60.伯努利問題
61.大數定律(伯努利定理)
62.伯努利定理和概率陳述的解釋
63.伯努利定理和收斂問題
64.收斂公理的排除“機遇理論基本問題”的解決
65.可判定性問題
66.概率陳述的邏輯形式
67.思辨形而上學的概率係統
68.物理學中的概率
69.定律和機遇
70.從微觀定律推演宏觀定律的可能性
71.形式上單稱的概率陳述
72.域理論
第九章 關於量子論的若乾意見
73.海森堡綱領和測不準關係
74.量子論的統計學解釋概要
75.用統計學對測不準公式作重新解釋
76.以倒轉海森堡綱領去除形而上學因素的嘗試及應用
77.判決性實驗
78.非決定論的形而上學
第十章 驗證或理論如何經受住檢驗
79.關於假說的所謂證實
80.假說的概率和事件的概率:概率邏輯批判
81.歸納邏輯和概率邏輯
82.積極的驗證理論:假說如何可“證明它的品質”
83.可驗證度、可檢驗度和邏輯概率
84.關於“真的”和“被驗證的”概念的使用
85.科學的道路
附錄
新附錄
索引
譯後記
編導跋
這本書的翻譯水平,坦白說,達到瞭一個令人驚喜的高度。我讀過一些哲學原著的譯本,常常因為晦澀的術語和生硬的句式而感到閱讀體驗大打摺扣,但這本書完全沒有這個問題。譯者顯然對原作者的思想體係有著深刻的理解,他們不僅準確地傳達瞭字麵意思,更成功地捕捉到瞭那些微妙的語境和哲思的張力。那些原本在德語或英語中顯得格外復雜的概念,在這裏被賦予瞭清晰、流暢且富有邏輯性的中文錶達。閱讀過程中,我幾乎忘記瞭這是在閱讀譯作,思緒可以順暢地跟隨作者的論證綫索深入下去,這對於理解像邏輯學這樣精微的學科至關重要。這種高質量的翻譯,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讓更廣泛的讀者群體有機會接觸到這些前沿的學術成果。
评分每一次翻開這本書,都感覺像是在進行一場智力上的極限攀登,挑戰性與滿足感並存。它的論述結構極其嚴密,邏輯鏈條環環相扣,毫不鬆懈。作者似乎對任何可能齣現的反駁都提前預判並進行瞭細緻的鋪陳和迴應,使得整個論證體係堅不可摧。我發現自己常常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一段話,甚至需要拿齣一張白紙來畫齣思維導圖,纔能完全跟上作者構建的知識大廈的宏偉藍圖。雖然閱讀過程需要高度的專注和耐心,但每當攻剋一個難點,那種豁然開朗的喜悅是無與倫比的。它不是一本可以輕鬆消遣的書,更像是一套需要你拿齣全部智慧去解開的哲學謎題,讓人在思考中不斷打磨自己的思維鋒芒。
评分這本書的寫作風格,與我以往接觸到的某些學院派著作相比,展現齣瞭一種少有的坦誠與批判精神。作者毫不留情地剖析瞭既有的科學範式和傳統認識論中的缺陷,其筆觸犀利而富有洞察力。我特彆欣賞他那種敢於“顛覆”的勇氣,不盲目崇拜權威,而是堅持用最嚴格的理性標準來審視一切知識的建立過程。這種批判性的立場,極大地激發瞭我自身的思考欲望,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過去習以為常的一些“常識”。它不是在提供一套現成的、無可置疑的答案,而是在引導我們去質疑“如何知道”這一根本問題,引導我們建立起一套更為審慎、更為動態的求知方法論。這種精神力量,遠勝於單純的知識灌輸。
评分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齣瞭單純的哲學理論探討範疇,它深刻地影響瞭我對“學習”和“創新”本身的理解。我開始意識到,科學的進步並非簡單的經驗纍積,而是一個充滿試錯與理性選擇的復雜過程。通過閱讀,我體會到瞭一種更具建設性的懷疑態度——那種不是為瞭反對而反對,而是為瞭尋求更優解釋的積極否定。這種思維模式的轉變,悄無聲息地滲透到瞭我日常解決問題的方式中,無論是在專業工作還是日常決策上,都讓我變得更加警醒和有條理。可以說,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套“元認知”工具,讓我能夠跳齣具體問題的層麵,去審視思考本身的方法,這對於任何追求深度思考的人來說,都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太讓人眼前一亮瞭,拿到手裏沉甸甸的,有一種知識的厚重感撲麵而來。封麵那深邃的藍色調搭配著燙金的書名,低調中透著一股不容置疑的學術氣息,仿佛在邀請讀者一同潛入思想的海洋。內頁紙張的選擇也很考究,觸感細膩,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裝訂工藝更是沒得說,綫裝得非常牢固,讓人可以毫無顧慮地將書本完全攤開,專注於文字本身。我尤其欣賞那種在細節處體現齣的匠心,比如章節開頭的留白和字體大小的排布,都經過瞭深思熟慮,讓閱讀過程本身也成為瞭一種享受,而不是機械地接收信息。這種對實體書體驗的極緻追求,在這個數字閱讀日益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