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包郵】禪者的初心1+2 全套二本 鈴木俊隆禪師著 禪學名著 禪學佛學禪宗佛係書籍 佛法修行佛教

【正版包郵】禪者的初心1+2 全套二本 鈴木俊隆禪師著 禪學名著 禪學佛學禪宗佛係書籍 佛法修行佛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建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ISBN:9787807001775
商品编码:28265378546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稱:

禪者的初心1+2

作 者: 鈴木俊隆
定 價: 67
重 量:
ISBN   號:
齣  版  社: 海南齣版社
開 本: 16開
頁 數:
字 數:
裝 幀: 平裝
齣版時間/版次: 2015-7-1
印刷時間/印次: 2015-7-1
編輯*

1. 鈴木俊隆禪師:將禪引入西方的,在西方建立禪寺,對喬布斯有著深遠的影響

2. 影響西方人的禪學名著,《人的宗教》作者休斯頓史密斯作序*

3. 本書專為那些對佛教一竅不通的西方人寫的*禪學讀物,也是喬布斯學禪的入門讀物。
內容介紹

禪者的心應該始終是一顆初心,不受各種習性的羈絆,隨時準備好去接受、去懷疑,並對所有的可能性敞開。隻有保持這樣的心,我們纔能如實看待萬物的本然麵貌,在一閃念中證悟到萬物的原初本性。

鈴木俊隆禪師用簡單的語言,從日常生活的情境切入,闡明如何在生活中保持初心,實現禪心。 本書指導人們如何修行,說明何謂禪生活,禪修是以何種態度和瞭解為前提的,並且鼓勵讀者活齣自己的真實本性。

我們*須抱著初學者的心,放開一切執著,瞭解萬物莫不處於生滅流轉之中。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始終保持這顆初心,歸復清淨的生活方式,超越一切的得失心以及名利心。

作者介紹
鈴木俊隆(Shunryu Suzuki,1905~1971):日本曹洞宗的禪師,法名祥嶽俊隆,生於1905年5月,父親也是一位禪師。在日本期間,鈴木俊隆自年少即開始禪修訓練,經過多年的修習而臻成熟境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多數修行者皆改行從事其他職業時,鈴木仍堅守他的禪師生涯。1959年,他遷移至美國舊金山。幾年內,他的教授吸引瞭許多西方學生,他在舊金山建立瞭禪中心,並在加州卡梅爾榖地成立瞭西方禪修院。 1971年12月,由於長年疾病纏身,鈴木俊隆禪師辭世。著有《禪者的初心》《禪者的初心2》(原名《禪的真義》)。
目錄

*序他就在我們之中 / 休斯頓·史密斯…………1

 

 

 

齣版緣起一個*自由的人 / 理查德·貝剋…………7

前言初心…………19


第一部身與心的修行…………23

禪修是我們真性的直接錶現。嚴格來說,身為一個人,除這種修行外,沒有彆種修行;除這種生活方式外,沒有彆種生活方式。坐禪的姿勢…………24

我呼吸,所以我存在…………30

獲得*的自由…………35

漣漪就是你的修行…………40

拔除心中的野草…………44

一錯再錯也是禪…………47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52

叩頭,叩頭,再叩頭…………57

開悟沒啥*?…………63


第二部在修行的道路上……69

“我們很強調的一點是,要深信自己的原初本性。”韆裏長軌人生路…………70

日復一日打坐…………74

遠離興奮…………78

要努力,不要驕傲…………81

不留一絲痕跡…………86

布施就是無所執著…………91

避開修行中的錯誤…………98

限製自己的活動…………104

研究佛法,研究自己…………108

靜坐於煩惱之中…………114

空性使你理解一切…………121

說你想說的話…………126

一切作為都是修行…………132

對死亡的新體會…………137

第三部用心理解…………143

我們對佛法的瞭解不應該隻是知性上的理解,真正的瞭解存在於確實的修行本身。坐禪不是為瞭開悟…………144

接受無常…………150

那一下電閃…………154

順應自然…………160

專注於“無”…………165

當下的一念又一念…………171

相信“無中生有”…………176

萬物本一體…………181

安靜地坐禪…………186

佛法是一種體驗…………190

真正的佛教徒…………194

心也需要休息…………199

人人都可以是佛…………205


後記禪心…………209

在綫試讀部分章節

第一部 身與心的修行

禪修是我們真性的直接錶現。嚴格來說,身為一個人,除這種修行外,沒有彆種修行;除這種生活方式外,沒有彆種生活方式。


坐禪的姿勢

當我把左腳放到右邊,同時也把右腳放到左邊,我就不會知道它們哪一隻是右腳,哪一隻是左腳。兩者同時都可以是左腳或右腳。

現在我想談談坐禪的姿勢。當你采取蓮華坐的坐姿時,右足是壓在左大腿的下麵,左足是壓在右大腿的下麵。當這樣盤腿而坐時,盡管我們有一隻左腳和一隻右腳,但它們卻會渾然為一。這種姿勢道齣瞭二元的同一性:非二,非一。這也是佛教*要的教法:非二,非一。我們的身與心既非二,也非一。如果你認為身與心是二,那你就錯瞭;但如果你認為身與心是一,你同樣是錯的。我們的身與心既是二,又是一。我們總以為所有事物不是一就是多於一,不是單數就是復數,但在實際經驗裏,我們的生命不隻是復數,它也是單數。我們每一個人都既獨立而又依賴。
若乾年後我們都會死。如果我們認為死亡是生命的終結,那就是個誤解。另一方麵,如果我們認為自己不會死,那也同樣是個誤解。我們既會死,但我們又不會死,這纔是正見。有些人認為,人死的時候隻是肉體死去,而心靈或靈魂會永遠長存,這也不全然是對的,因為心靈與肉體都有其盡頭。但是,說心靈與肉體會永遠存在卻也是對的。
盡管我們有“心靈”和“肉體”這兩個不同的觀念,但它們實際是一體的兩麵,這纔是正見。所以,我們坐禪時采取盤腿坐姿,為的就是要象徵這個真理。當我把左腳放到右邊,同時也把右腳放到左邊,我就不會知道它們哪一隻是右腳,哪一隻是左腳。兩者同時都可以是左腳或右腳。

坐正、背挺直、手放好

坐禪時*要注意的是保持脊骨挺直。你的兩耳和雙肩都應該成一水平綫。肩膀放鬆,後腦勺斜嚮上,正對天花闆。下巴應該收攏,當你的下巴嚮上抬,你的姿勢就不會有力量。另一個讓你的姿勢獲得力量的方法,是把橫膈膜往下壓嚮丹田,這可以幫助你維持身體與心靈的平衡。試著保持這種坐姿,起初也許會覺得呼吸不自然,但習慣之後,呼吸就會順暢而綿長。
你的兩手應該結成“禪定印”,方法是:手掌朝上,右手手背放在左手掌中,兩手中指的中間指節相觸,兩根拇指上舉,指尖輕輕互觸(就像是中間隔著一張紙)。這樣一來,你的雙手就會構成一個漂亮的鵝蛋形。你應該小心翼翼地保持這個手印,就像是手裏抱著什麼極其珍貴的物品那樣。雙手應該貼住身體,拇指舉在肚臍的位置。兩隻手臂自然下垂,微微離開身體一點點,就像是它們各自夾著一顆蛋那般。
身體不要歪到一邊,也不要嚮後仰或嚮前傾。應該坐得直直的,就像是天空要靠你的頭纔能撐起來一樣。這種坐姿不隻是形式,它是佛教的關鍵所在,是對你的佛性一個*的錶現。如果想要真正地瞭解佛教,就應該依照此一姿勢來修行。這些形式不是獲得正確心靈狀態的手段,采取這些姿勢本身就是正確的心靈狀態。
但我們不需要獲得什麼*的心靈狀態。當你想要獲得什麼,心就會遊蕩到彆的地方;當你沒有想要獲得什麼,你會擁有的,就是此時此地的身體與心靈。一位禪師說過:“遇佛殺佛。”如果你遇到的不是一個在當下的佛,就應把他“殺掉”,如此你纔能歸復自己的佛性。
做任何事都是我們本性的錶現。我們不是為彆的事而生存,我們生存是為瞭自己。這就是佛教的基本教法,由我們遵守的形式錶達齣來。另外,就像打坐有打坐的坐姿一樣,我們站在禪堂時,也有許多規則*須遵守,但訂定這些規則的目的不是要把每個人弄成一模一樣,而是為瞭讓每個人可以*由、*在地錶現他們的自我。
例如,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各自的站姿,而站姿是由身體比例來決定。當你站著的時候,兩個腳跟應該相距一拳寬,兩腳的大拇指應與兩個乳頭在同一直綫上,這就跟坐禪時,應該對丹田施予若乾壓力一樣。此外,你的雙手也應該錶現齣你的自我。用左手抵住胸,拇指與其他手指結成圈形,右手放在上麵。右手拇指嚮上舉,兩隻前臂與地闆平行。這樣,你就會感到自己抱著根圓柱子,不會身體萎頓或歪嚮一邊。

姿勢正確纔能保有自己

*要的事情是擁有自己的身體。身體一旦萎頓,你就會失去自己,你的心也會遊蕩到彆處去,而你也不會在自己的身體之中。這不是正道。我們*須存在於此時、此地!這是關鍵。你*須擁有自己的身體和心靈。萬物都應該以正確的方式存在於正確的地方。這樣,就什麼問題都不會産生。要是我現在使用的這個麥剋風是放在彆的地方,它就不能發揮功能。當我們能夠把身與心放在恰如其分的地方,那其他一切就會跟著恰如其分。
然而,我們通常都會不自覺地試著改變彆的東西,而不是改變我們自己,我們都會試著讓自己以外的東西變得恰如其分,而不是讓我們自己變得恰如其分。但是如果你自己不是恰如其分的話,也就不可能讓任何東西恰如其分。反過來說,要是你能在恰當的時間以恰當的方式做事情,那萬事都會妥妥*。你是“老闆”耶,老闆打瞌睡時,店裏的每個員工都會跟著打瞌睡。但是,當老闆扮演好自己,那麼每一位員工也會扮演好他們自己。這就是佛教的奧秘。

隨時隨地保持正確姿勢

所以,不隻坐禪時應該努力保持正確的姿勢,從事其他任何活動時莫不是如此。開車時應該保持正確姿勢,看書時也應該保持正確姿勢。如果你以懶洋洋的姿勢看書,一定看不久。這是真正的教法,寫在紙上的教法不是真正的教法。白紙黑字的教法是你腦子裏的一種食物,你的腦子當然需要一些食物,但是,透過正確的修行方式讓你成為你自己,那是更為重要的事。
這也是為什麼佛陀無法接受他那時代的各種宗教。他研究過許多宗教,但都不滿意各宗教的修行方式。他無法在苦行或哲學中找到人生的答案。他感興趣的不是某些形而上的存在的物質,而是自己的身與心——存在於當下的身與心。當他找到自己時,他也發現一切眾生皆具有佛性。這就是他的開悟。開悟不是某種舒服快樂的感覺或某種奇特的心靈狀態。當你以正確的姿勢打坐,你的心靈狀態本身就是開悟。
如果你不能滿足於坐禪時的心靈狀態,心思就會左右搖擺。我們不應讓自己的身心搖擺不定或四處遊走。隻要用我所說的方式打坐,就不*談論怎樣纔是“正確的”心靈狀態,因為你本然就已具有瞭。這就是佛教的結論。
我呼吸,所以我存在

所謂的“我”,隻是我們在一呼和一吸之間開闔的兩片活動門而已。

坐禪時,我們的心總是與呼吸緊緊相隨。吸氣時,氣會進入內在世界;呼氣時,氣會排嚮外在世界。內在世界是無限的,外在世界也同樣是無限的。雖然說這話有“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之分,但實際上,世界就隻有一個。在這個無限的世界裏,我們的喉嚨就像兩片活動門,氣的進齣就像是有人穿過這兩片活動門。
我們說“我在呼吸”,但話中的“我”這個字是多餘的,根本沒有一個“你”可供你說這個“我”字。所謂的“我”,隻是我們在一呼和一吸之間開闔的兩片活動門而已。它隻是開闔,如此而已。如果你的心夠清淨靜謐,就會察覺到這個開闔裏麵什麼都沒有:沒有“我”,沒有世界,也沒有身或心,有的隻是兩片活動門。

覺察呼吸就是覺察佛性

所以在坐禪時,*存在的隻有“呼吸”。但我們應該覺察著每一個呼和每一個吸,我們不應該心不在焉。要你覺察呼吸並非意味著要你去覺察“小我”,而是意味著你應該覺察你的普遍本性,也就是你的“佛性”。這種覺察很重要,因為我們通常都會偏嚮一邊。我們對人生的一般理解是二元性的:你和我、這跟那、好與壞……
事實上,這些分彆性本身都隻是對普遍存在的一種覺察。“你”意味的是以你的形相覺察這個宇宙,“我”意味的是以我的形相覺察這個宇宙。“你”和“我”不過都是兩片活動門。這種瞭解是不可少的,甚至,那不應該被稱為“瞭解”,而應該說,它是透過禪修所獲得的真實體驗。

坐禪時,沒有時間與空間觀念

所以在坐禪時,不應該有時間或空間的觀念。你也許會說:“我們從七點四十五分開始在這房間裏打坐。”這就是有時間的觀念(七點四十五分)和空間的觀念(這房間)。但事實上你在做的,隻是坐著和覺察著這個宇宙的活動,就那麼多。在這一刻,活動門朝一個方嚮打開,下一刻,活動門朝相反方嚮打開。
一刻接著一刻,我們每個人都是在不停地重復這種活動。其中既沒有時間的觀念,也沒有空間的觀念。時間與空間閤而為一。你也許會說:“我今天下午有事情要做。”但實際上並沒有“今天下午”、“一點鍾”或“兩點鍾”這種東西的存在。你在一點鍾會吃午餐,吃午餐本身就是一點鍾。到時候,你會身處某個地方,但那個地方跟一點鍾是分不開的。對於一個對人生能真正存有感激之心的人來說,這些都是一樣的。
但是,當你厭倦瞭人生,或許就會說:“我不應該來這地方,到彆的地方吃午餐大概要好得多瞭,這地方的午餐不太好。”這時候,你是在腦子裏創造瞭一個跟實際時間分離開來的空間觀念。

無時空分離,無善惡對立

也或者你會說:“這件事不對,我不應該做這件事情。”事實上,當你說“我不應該做這件事情”時,你已經做瞭某件事情,所以你彆無選擇。當你把時間與空間的觀念分離開來,你會以為你可以有所選擇,但事實上,你是非做某件事情不可的。“不做”的本身就是一種“做”。
善與惡隻是存在於你心裏的東西,所以我們不應該說“這是對的”、“這是錯的”之類的話。與其說“這是錯的”,你應該說的是:“彆去做!”當你有“這是錯的”的想法時,就會給自己製造齣睏惑。所以在清淨宗教的領域中,是沒有時間與空間或是對與錯這樣的睏惑。
我們應該做的事情就是,什麼事情來到,就做什麼事情,好好做它!我們應該活在當下。所以坐禪時,應該專注於呼吸,讓自己成為兩片活動門。做我們當下應該做的事,做我們*須做的事,這就是禪修。在這種修行中,是沒有睏惑存在的,如果你能確立這樣的生活,就不會有任何的睏惑可言。

你我正如青山與白雲

*的洞山良價禪師(洞山良價禪師(807~869年):曹洞宗建立者之一,在徹悟自性(佛性)之後,感到六祖慧能倡導之“頓悟”法門並非凡人所能達到。他便揭示“五位”的方便法門,廣接上、中、下不同根器的學人,後得大弟子曹山本寂大力支持與弘揚,發展為萬古流芳的曹洞宗。)說過:“青山白雲父,白雲青山兒,白雲終日倚,青山總不知。”這是對生命一個透徹的說明。很多事物的關係都是跟青山白雲的關係相似,像是男與女、師父與徒弟,彼此都互相依賴。但白雲不應被青山打擾,青山也不應被白雲打擾,兩者都是相當獨立,但又互相依賴。這是我們應有的生活和修行的方式。
當我們變得真正地忠於自己,我們就會變成兩片活動門,在*獨立的同時又與萬物相互依賴。沒有空氣,我們就無法呼吸。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世界的萬韆事物之中,但一刹那接著一刹那,我們又都是身處於這個世界的中心。所以,我們是*獨立而又*依賴的。
如果你有這樣的體悟,有這樣的存在,你就會擁有*的獨立性,不被任何事所打擾。所以坐禪時,心念應該集中在呼吸上頭。這種活動是眾生的基本活動。沒有這種體悟,沒有這種修行,人們就不可能達到*的自由。

基本信息 悅悅圖書 ● yueyuebook |悅淘好書·讀樂眾樂
商品名稱: 禪者的初心2
作 者: 鈴木俊隆禪師著
定 價: 32.00
重 量: 360剋
ISBN   號: 9787544362245
齣  版  社: 海南齣版社
開 本: 16
頁 數: 219
字 數: 115000
裝 幀: 平裝
齣版時間/版次: 2015-12-1
印刷時間/印次: 2015-12-1
編輯* 悅悅圖書 ● yueyuebook |悅淘好書·讀樂眾樂

   鈴木俊隆禪師的第一本演講輯錄《禪者的初心》,使禪師的語匯“初心”一辭變得通俗普及。三十年後,禪師的弟子及*書作者愛德華·艾思比·布朗從他的演講中編輯瞭更多的篇章,將禪師簡單卻深奧的教示,再次分享給全世界。

內容介紹 悅悅圖書 ● yueyuebook |悅淘好書·讀樂眾樂

《禪者的初心2》由禪師在世*三年間的35篇開示講稿編輯而成。鈴木俊隆禪師以尋常生活的語調、幽默感和一顆慈悲心,教導我們如何打開本性,找到原初的自我,迴歸廣大的心胸,超越得失榮辱,享受真實的生命。

作者介紹 悅悅圖書 ● yueyuebook |悅淘好書·讀樂眾樂
 鈴木俊隆19041971日本曹洞宗法脈傳人,父親也是一位禪師。1959年,鈴木俊隆禪師抵達美國。他在舊金山建立瞭禪中心,並在卡梅爾榖地成立瞭西方第一所禪修院。此舉帶動美國本土開始廣設禪修中心,並影響日本禪宗在美國的傳播,進而大放異彩。他的代錶作《禪者的初心》至今已*西方世界四十餘年,成為西方佛子人手一冊的禪宗*讀書。
目錄 悅悅圖書 ● yueyuebook |悅淘好書·讀樂眾樂

譯者序1

前言7

第一部部隻管打坐:靜心體悟佛性之美17

“當我們不期待任何事,我們便可以成為自己。這就是我

們坐禪之道——去完*全地活在每一當刻之中。”


讓你心進入全然*的寜靜狀態/19

惟有去做,纔能充分地錶達自己/23

擁有自一切事物中解脫的自在/28

不再執著於一個陳舊的自我/34

改變我們的業力/41

享受你的生命/46

像一頭大象般行走/52


第二部 平常心,佛之心/57

“對實相的所有描述,都是對‘空’之世界的有限錶達。

然而我們執著於這些敘述而認它們為實相;那是一個謬

誤。”


從“空”捎來的一封信/59

在咀嚼中纔能發現糙米的美味/66

如廁的禪道:清除我們的執著/69

如同土壤,空性是一切之母/76

每天的生活就像一場電影/78

迴歸廣大的心胸/83

平常心,佛之心/89


第三部 敞開自己,放下一切/95

“研習真正的禪,並不是口頭文章。隻要敞開自己,放下

一切。不論發生什麼事,密切地研究它,看你能發現什

麼。這是基本的態度。”

來自內在的支持/97

打開本性,傾聽你的直覺/103

尋找自己,找齣答案/106

以親切慈悲的呼吸關照你的修行/113

尊敬萬物,讓妄念之心停頓下來/118

不為持戒而持戒/123

純淨之絲,銳利之鐵/129


第四部 不論我到何處,皆與自己相見/135

“這就是佛所教示的秘密。也許是如此,但不總是如此。

不被文字或規則所拘束纏縛,也沒有許多預設的成見,我

們真實地做一些事情;而且經由實際從事某些事,應用瞭

我們的法教。”

嚴格執著於某事是一種懶惰/137

修行,即以佛教徒的方式闡說生命之道/143

專注:成就心的平靜和清明之道/149

不論我到何處,皆與自己相見/155

修一顆大心,涵容一切/160

真摯的修行/165

不管你在哪裏,與萬物為一/171


第五部 不論你在何方,開悟即在當下/177

“即使在我們不*的修行中,開悟就在那裏。我們隻是

不知道罷瞭。所以,重點是,在證得開悟之前,發現修行

的真正意義。不論你在何方,開悟即在當下。如果你在所

在之處,當下站立起來,那便是覺悟。”

隨處即開悟/179

不執著於開悟/184

專屬於你的教法/188

站在大地上/194

足夠的問題/200

日麵佛,月麵佛/204

如蛙之禪坐/210

編後記215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