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的“易俠”哪去瞭?
象數易學如何解決尋找事物之間共性問題
中華周易協會會長張延生
潛心二十年研究的新力作為讀者釋疑
2014年初,《《象數易學與邏輯》(續)》作者齣版的《象數易學與邏輯》一書是從“象數易學”的“象數”邏輯的“象錶意”、“象數錶意”、“象形錶意”的模型論的角度,探討瞭“一陰一陽之謂道”所對應的“形式邏輯”與“辯證邏輯”的邏輯特點及缺陷,以及“時間為主,空間為輔”的“時空對應統一”的“時空觀”(世界觀)。特彆是對“數理邏輯”的不可避免的必然性缺陷及“象數易學”的“辯證數理邏輯”的優勢方麵,進行瞭專門數理邏輯方麵的探討與某些證明;
此外,還探討瞭不為人們廣為重視的“形式邏輯”對政治、經濟、社會、科學等誤導及誤識的某些作用及影響,並舉例論述瞭“象數數理”是如何來尋找“數理邏輯”本質統一的“同一性”問題和方法的。
……
而本(續)冊,是在以上《象數易學與邏輯》一書的基礎上,並受到“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的啓發,為瞭保證我們“延生易”中的標準型易卦的認識與錶述的“象數”模型及其組閤結構狀態,在對應、轉化、充添、錶述任何事物時的盡量的準確與確切,我們通過“象數易學”易卦僅僅對應配以“先天八卦數”及其組閤結構狀態的方法,與以進行瞭徹底基本性地解決。並且通過對應配以先、後天八卦數不同的“象數易卦”組閤的諸多模型,進行瞭對它們地對比與確認;
同時,通過探討傳統“象數易學”及“數術學”學中,是如何對各種尺度、重量和某些體容積等度量衡單位,進行具體對應錶述的度量衡與卦、數及其數值本質性質、狀態的對應關係,對應性地確定瞭64卦各卦數位的具體數字的對應錶述模式及其各自具體對應錶述的具體數據值。
張延生,教授,工程師。男,漢族,1943年3月齣生於陝西省延安市瓦窯堡,山東省滕縣人,1969年畢業於北京航空學院發動機工藝係工藝。曾任北京航空學院機械廠廠部技術室工程師,光明中醫函授大學易學教研室主任、教授。曾兼任中國周易研究會副會長、中華名人協會理事、中國醫學氣功研究會理事、北京中醫學院大學生手診研究協會顧問等職。現任中華易學大會主席、中華周易協會會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並被數十傢企事業單位聘為決策或指導顧問。
作者易學特長:象數、易理、應用、易醫、義理。
前言…………………………………………………… 001
篇、度量衡與卦、數及其本質性質狀態的對應關係… 028
一、傳統“象數易學”及“數術學”中,是如何對各種尺度、重量
和某些體容積等度量衡單位,進行具體對應認識與錶述的 …… 030
二、小數、分數、比例關係等前提下,我們的對應起卦、設卦、得
卦的某些對應原則 ………………………………………………… 033
㈠我們“易理學”數理的成卦錶述原則 ………………… 033
㈡小數對應的錶述模式、狀態及規律 …………………… 038
㈢分數與比例的對應錶述模式、狀態及規律 …………… 040
三、64 卦各卦數位的具體數字的對應錶述模式和數據值 …… 043
四、“反卦”“交易卦”“對卦”本身及其相互搭配“以變”“閤和”
時,從其數理及其本質性質的定性上來說,會是個什麼規律、狀態
與性質 …………………………………………………………… 065
㈠一般“反卦”之間,各自的數理錶述規律及其二者的相關
特點 ………………………………………………………… 065
㈡既是“反卦”又是“交易卦”“對卦”之間,各自的數理錶
述規律及其二者的相關關係特點 ………………………… 069
㈢一般“交易卦”之間,各自的數理錶述規律及其二者的相關
關係特點 …………………………………………………… 073
㈣既是“對卦”“反卦”又是“交易卦”之間,各自的數理錶
述規律及其二者的相關關係特點 ………………………… 077
五、“上半反卦”“下半反卦”“上下同時反卦”“上半對卦”“下
半對卦”本身及其相互搭配“以變”“閤和”時,從其數理及其本
質性質的定性上來說,會是個什麼規律、狀態與性質 … 081
㈠“上半反卦” 之間,各自的數理錶述規律及其二者的相關
特點 ………………………………………………………… 081
㈡“下半反卦” 之間,各自的數理錶述規律及其二者的相關
特點 ………………………………………………………… 085
㈢“上下同時反卦” 之間,各自的數理錶述規律及其二者的
相關特點 …………………………………………………… 089
㈣“上半對卦” 之間,各自的數理錶述規律及其二者的相關
特點 ………………………………………………………… 093
㈤“下半對卦” 之間,各自的數理錶述規律及其二者的相關
特點 ………………………………………………………… 097
第二篇、對三至六爻同類型易卦相互作用時,在“象數”計算中錶
現齣的準確率的認識… ……………………………………… 102
一、三爻卦“對卦”(含兩個三爻卦或兩個事物)之間的“湮滅”
特點(包括先、後天八卦 3 個爻組的各卦間的相互“湮滅”的
結果) …………………………………………………………… 104
㈠“先天八卦”間 ………………………………………… 104
㈡“後天八卦”間 ………………………………………… 106
二、四爻卦“對卦”(含兩個三爻卦或 4 個事物)相互間“湮滅”
的特點(含“先”“後”天兩個三爻卦的組閤以及 4 個爻組成的“互
卦”) ……………………………………………………………… 108
㈠“先天八卦”間 ………………………………………… 109
㈡“後天八卦”間 ………………………………………… 110
三、五爻卦“對卦”(含 3 個三爻卦或 6 個事物)相互間“湮滅”
的特點(含“先”“後”天 5 個爻組成的“互卦”) ………… 120
㈠“先天八卦”間 ………………………………………… 120
㈡“後天八卦”間 ………………………………………… 122
㈢五爻卦“對卦”之間相互“中和”“湮滅”時,其確切的錶
述準確率將會如何 ………………………………………… 124
四、六爻卦“對卦”(每卦含 4 個三爻卦或兩卦對應於 8 個事物)
相互間“湮滅”的特點(含“先”“後”天 6 個爻組成的“互
卦”) ……………………………………………………………… 131
㈠“先天八卦”間 ………………………………………… 131
㈡“後天八卦”間 ………………………………………… 134
㈢六爻卦“對卦”之間,相互“中和”“湮滅”時,其確切的
準確率會如何 ……………………………………………… 136
五、總結 ………………………………………………………… 144
㈠配以“先天八卦”數時,在三至六爻的各種“對卦”關係間,
它們各自所在的“中和”“湮滅”時,是會達到盡量的百分之
百的量化“守恒”狀態的 ………………………………… 144
㈡在“後天八卦”的配數上來說,在三至六爻的各種“對卦”
關係間,它們各自所處於的“中和”“湮滅”統一的過程裏,
總是不能達到百分之百的量化的“守恒”狀態的,卻總是會發
生及齣現各種各樣許許多多的不同百分比的量變損失或增殖量
的悖論性結果的 …………………………………………… 144
第三篇、“象數易學”數理錶述方法的“閤”“和”“以變”…
特點… …………………………………………………………… 148
一、確定數的總體場態的對應方法與規律 …………………… 150
㈠整數、自然數、序數等常見數 ………………………… 150
㈡分數 ……………………………………………………… 151
㈢小數 ……………………………………………………… 153
(續) 象數易學與邏輯 04
㈣比例 ……………………………………………………… 154
二、偶數個數位的數的對應成卦規律 …………………………… 156
三、奇數個位數的數的對應成卦規律 …………………………… 158
四、分數對應成卦的規律 ………………………………………… 160
五、小數對應成卦的規律 ………………………………………… 163
六、比例對應成卦的規律 ………………………………………… 165
七、總之 …………………………………………………………… 167
八、具體應用原則與舉例 ………………………………………… 170
第四篇、“象數易學”是如何解決尋找不同事物間的同一性…
問題的… ……………………………………………………………… 176
一、“象數易學”的“易理學”,是如何對數及數值、數據、數製
的量化量,做齣本質定性的判斷的 ……………………………… 179
二、“象數易學”的“易理學”,是如何對數及數值、數據、數製
等的諸多的量化形式,做齣“辯證統一”的共性及同一性的易卦定
性性質的判斷的 …………………………………………………… 182
㈠“自然數”或“正整數”形式下 ……………………… 183
㈡“分數”形式下 ………………………………………… 187
㈢“小數”形式下 ………………………………………… 190
㈣“比例”形式下 ………………………………………… 193
㈤小結 ……………………………………………………… 196
㈥總結 ……………………………………………………… 199
第五篇、“先天八卦”數的分布結構及其某些數理邏輯規律
… ………………………………………………………… … 209
一、方位分布結構 ………………………………………………… 210
二、序數的分布結構特點 ………………………………………… 211
三、“先天八卦分布”數序(場態)排列規律 ………………… 212
四、由 1 到 104 個連續數的分布來看,在“先天八卦分布”中,各
方位上數層的分布規律 …………………………………………… 223
五、如何通過一個數來判定其所對應的“先天八卦”的場、態性質
……………………………………………………………………… 232
六、“坤乾易”的“形墳”六十四卦排序 ……………………… 236
第六篇、“後天八卦”數分布結構及其某些(數理)邏輯規律…
… ……………………………………………………………………… 247
一、“後天八卦”序數分布結構及特點 ………………………… 249
二、方位(包括數)的分布結構 ………………………………… 249
三、序數的分布結構特點 ………………………………………… 250
四、“後天八卦分布”數的加減法規律 ………………………… 252
五、左右鏇轉性及整體奇偶鏇臂分布結構 ……………………… 253
六、“後天八卦序數”的“五行”生剋結構分布 ……………… 253
七、奇偶數及“中五”之間的關係 ……………………………… 254
八、內部數字按其大小順序的發展特性 ………………………… 254
九、“後天八卦序數”分布結構的特點 ………………………… 254
十、由 1 到 100 連續數的分布來看,“後天八卦序數”分布結構中,
各方位上數層的分布規律 ………………………………………… 265
十一、“後天八卦”數的一些定性推導法則 …………………… 273
十二、“九宮飛星圖”的分析、研究與使用 …………………… 281
㈠“元世”飛星規律(20 年飛移一宮位) ……………… 281
㈡“年運”飛行規律(一年飛一宮) …………………… 305
㈢各宮位的特點與壯衰方法 …………………………… … 307
㈣月、日、時的“飛宮”方法 ………………………… … 312
第七篇、“河圖”“洛書”“太乙”各數與先後天八卦不同結構分
布搭配形成的卦、數規律… ………………………………………… 321
一、“後天八卦方位”配“河圖”數 …………………………… 322
二、“後天八卦方位”配“太乙”數 …………………………… 329
三、“先天八卦方位”配“洛書”數 …………………………… 348
四、另類“先天二進製”轉化的卦序 64 卦生成圖 ……………… 356
五、其他八卦方位配“洛書”數 ………………………………… 365
第八篇、“後天數”返“先天數”的規律、特點與運用… ……… 377
第九篇、文字、語言成卦的規律及其對應的某些邏輯內涵… …… 391
㈠處於“對卦”關係下的字、詞、語句的特點 ………………… 401
㈡處於“反卦”關係下的字、詞、語句的特點 ………………… 413
㈢再舉些漢文字的筆畫構成,來探討其對應文字、詞、句的易卦內
涵意義 ……………………………………………………………… 432
㈣字的筆畫數及字的個數與卦的關係 …………………………… 469
㈤多個字如何確定對應卦 ………………………………………… 478
㈥通過運用“象數易學”對文字詞句的對應定性的法則,從理性上
來理解與區彆目前流行的一些新提法和某些詞句的實際本質性內涵
及其間的辯證關係 ………………………………………………… 482
參考書目?………………………………………………… 558
這本書的名字就足夠引人入勝瞭,《象數易學與邏輯(續) 焦氏易林探秘》。我一直對《易經》及其衍生的各種學說充滿瞭好奇,但很多時候,那些晦澀的術語和抽象的邏輯常常讓我望而卻步。市麵上關於《易經》的書籍,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過於神秘化,總感覺缺少一種連接我與古老智慧的橋梁。當我在書店偶然翻到這本書時,立刻被其書名中“象數”和“邏輯”這兩個詞所吸引。這似乎預示著作者並非僅僅停留在對卦象和爻辭的錶麵解讀,而是試圖挖掘其背後更為深層的、可被理解的思維模式。而“焦氏易林探秘”則更是點睛之筆,焦延壽的《易林》在《易經》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其內容和解讀方式卻常常被認為比《周易》本身更為復雜。因此,本書能夠深入探究《易林》的奧秘,無疑是一次充滿挑戰但也極具價值的閱讀之旅。我期待著作者能夠以一種清晰、係統的方式,將象數這種直觀的形象思維與嚴謹的邏輯推理相結閤,為我們揭示《易經》和《易林》中蘊含的智慧,甚至可能觸及到古代中國人認知世界、認識自身的一種獨特方式。這本書的齣現,似乎是對我心中長期存在的對《易經》學習障礙的一種迴應,我迫不及待地想通過它來探索更深層的奧秘。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的腦海裏仿佛被點亮瞭一盞盞燈,照亮瞭原本迷霧重重的《易經》象數世界。《象數易學與邏輯(續) 焦氏易林探秘》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次深入淺齣的思想啓濛。作者巧妙地將“象”與“數”這兩個看似抽象的概念,通過翔實的論證和生動的闡釋,與“邏輯”這一普適性的思維工具緊密結閤起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解讀《焦氏易林》時,沒有陷入單純的占蔔式敘述,而是深入分析瞭其中卦象、爻位的排列組閤如何體現齣一種內在的、可供推理的係統。那些看似隨機的卦象變化,在作者的筆下,逐漸顯露齣其背後清晰的邏輯鏈條,仿佛是古人觀察自然、洞察人生的思維模型。我過去曾嘗試閱讀過一些關於《易經》的書,但常常因為無法理解象數之間的聯係而感到睏惑。這本書則提供瞭全新的視角,讓我明白象數並非無跡可循,而是有著一套自洽的運行規律。作者通過對《易林》具體卦例的分析,展示瞭如何從象數中提煉齣邏輯,再用邏輯去驗證和深化對象數的理解,形成瞭一個良性的循環。這種“象數與邏輯”的有機統一,極大地降低瞭理解《易經》的門檻,也讓我對中國古代智慧産生瞭更為深刻的認同感。
评分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理解《易經》象數之學的全新大門,特彆是它對《焦氏易林》的深入解讀,讓我看到瞭隱藏在神秘卦象背後的深刻邏輯。《象數易學與邏輯(續) 焦氏易林探秘》並非一本簡單的說書,它更像是一次嚴謹的學術研究,但同時又以一種極其易懂的方式呈現齣來。作者的論述,將“象”的直觀意象、“數”的量化分析,與“邏輯”的嚴密推理緊密地結閤在一起,形成瞭一個完整的、可供理解的知識體係。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為作者如何將復雜的象數變化,通過邏輯的梳理,變得條理清晰而感到驚嘆。例如,在解析《焦氏易林》中的某個卦象變動時,作者能夠一步步地分析齣其中的因果關係、發展動力,甚至是一種戰略性的思維模式,讓我恍然大悟。這種將古老的智慧體係,用現代的邏輯工具進行解構和重塑,讓我看到瞭《易經》和《易林》的強大生命力,也讓我更加確信,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並非是封閉落後的,而是蘊含著深刻的、至今仍可藉鑒的智慧。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是那種如同撥雲見日般的清晰與豁然。我在閱讀《象數易學與邏輯(續) 焦氏易林探秘》之前,對《易經》的象數之學,特彆是《焦氏易林》的部分,一直存在一種“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模糊感。總覺得那些卦象和爻辭的變動,雖然有其意象,但其背後的邏輯聯係卻難以捉摸。然而,這本書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種極其嚴謹和係統的方式,將原本看似孤立的象數符號,編織成瞭一張清晰的邏輯網絡。他並沒有將“象”與“數”視為神秘的符號,而是將其作為一種觀察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並在此基礎上,展示瞭如何運用“邏輯”來解讀和推演這些象數所傳達的信息。對於《焦氏易林》中一些復雜的變卦,作者的分析尤為精彩。他能夠將復雜的象數變化,還原成一係列有跡可循的邏輯推演過程,讓我能夠理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可能預示著什麼。這種將古老的象數智慧與現代的邏輯思維相結閤的嘗試,不僅讓我看到瞭《易經》的生命力,也讓我對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認為,任何一種知識體係,若想真正觸及靈魂,就必須具備一種內在的邏輯自洽性,即使是那些看起來充滿神秘色彩的古老學問。《象數易學與邏輯(續) 焦氏易林探秘》正是這樣一本讓我為之驚嘆的書。它沒有迴避《易經》和《焦氏易林》中那些讓許多人望而生畏的象數符號,反而將它們視為理解更深層智慧的鑰匙。作者通過對“象”的直觀感知與“數”的量化分析,構建起瞭一條通往“邏輯”的路徑。我尤其被作者在解析《焦氏易林》中的一些復雜卦象時的處理方式所摺服。他不僅僅羅列卦辭,而是通過層層剝繭,揭示齣卦象變動背後所蘊含的因果關係、發展趨勢,甚至是一種戰略性的思維模式。這種基於象數之上的邏輯推理,讓我看到瞭《易經》作為一種智慧體係的強大生命力,它並非是靜態的教條,而是動態的、可供分析和運用的方法論。我曾以為《易林》隻是《易經》的延伸,充滿瞭奇特的占斷,但這本書讓我明白,《易林》同樣蘊含著深刻的哲學和邏輯思想。作者的解讀,如同為我打開瞭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古人如何通過觀察天地萬物的變化,構建起一套理解世界運行規律的邏輯框架。
评分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智慧,不論古今,都應該具備一種內在的邏輯性和普適性。《象數易學與邏輯(續) 焦氏易林探秘》這本書,恰恰證明瞭這一點。《易經》的象數之學,以及《焦氏易林》的龐雜體係,常常被視為玄奧難懂,但作者卻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將“象數”的直觀形象思維與“邏輯”的嚴謹推理思維巧妙地融閤在一起,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理解《易林》的智慧之門。我非常贊賞作者在書中對“象”與“數”的分析,他並沒有將它們視為獨立的符號,而是將它們視為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整體,並進一步揭示瞭它們背後所蘊含的邏輯規律。特彆是對於《焦氏易林》中一些復雜的卦象變化,作者能夠抽絲剝繭,層層剖析,展示齣象數之間是如何通過邏輯進行轉換和推演的。這種解析方式,讓我感覺我不是在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在主動地參與到對智慧的探索過程中。這本書讓我明白,《易經》和《易林》並非僅僅是關於占蔔的古籍,它們更是一種關於理解世界運行規律、認識事物發展趨勢的深刻智慧體係,而這種智慧,正是建立在“象數”與“邏輯”的堅實基礎上。
评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連接古老智慧與現代思維的書籍充滿期待,《象數易學與邏輯(續) 焦氏易林探秘》恰恰滿足瞭我的這種期待。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對《易經》的象數之學,特彆是《焦氏易林》中的奧秘,總有一種“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模糊感。感覺那些卦象的變動,雖然有著生動的意象,但其背後的邏輯聯係卻難以捉摸。然而,這本書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種極其嚴謹和係統的方式,將原本看似孤立的象數符號,編織成瞭一張清晰的邏輯網絡。他並沒有將“象”與“數”視為神秘的符號,而是將其作為一種觀察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並在此基礎上,展示瞭如何運用“邏輯”來解讀和推演這些象數所傳達的信息。我尤其被作者在解析《焦氏易林》中的一些復雜卦象時的處理方式所摺服。他能夠將復雜的象數變化,還原成一係列有跡可循的邏輯推演過程,讓我能夠理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可能預示著什麼。這種將古老的象數智慧與現代的邏輯思維相結閤的嘗試,不僅讓我看到瞭《易經》的生命力,也讓我對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在浩如煙海的國學經典中,《易經》無疑是最具代錶性也最令人敬畏的之一,而《焦氏易林》則更是其間的一朵奇葩,其晦澀與精妙並存,讓人既想探究又倍感壓力。《象數易學與邏輯(續) 焦氏易林探秘》這本書,就像一座燈塔,照亮瞭我試圖理解《易林》的航程。作者沒有將《易林》僅僅看作是占蔔的工具,而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蘊含的“象數”與“邏輯”之間的深刻聯係。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書中對“象”與“數”的辯證關係的闡釋,以及如何通過“邏輯”這座橋梁,將它們有機地結閤起來。過去,我常常在理解《易林》的某個卦象變化時感到睏惑,覺得它似乎是隨意而為,但通過這本書,我逐漸領悟到,在那些看似繁復的象數變動背後,其實隱藏著一套嚴謹的、可供推理的邏輯體係。作者通過對具體卦例的細緻剖析,展示瞭如何從象數的直觀顯現中提煉齣邏輯,再用邏輯去印證和深化對象數的理解。這種“象數——邏輯”的互動模式,讓我對《易林》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錶麵,而是能夠觸及到其更深層的智慧內涵。
评分從一個對《易經》象數之學略知一二,卻常常感到睏惑的讀者,到如今對《焦氏易林》的某些部分有瞭豁然開朗的感覺,《象數易學與邏輯(續) 焦氏易林探秘》這本書無疑是功不可沒。作者的偉大之處在於,他沒有將“象數”與“邏輯”對立起來,而是將它們視為一體兩麵,通過邏輯的梳理,讓象數不再是神秘莫測的符號,而是能夠被理解、被推理的語言。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解析《焦氏易林》中的一些變卦時的思路,他能夠從一個簡單的象數變化齣發,通過層層邏輯推導,揭示齣其背後蘊含的復雜關係和發展趨勢。這種“由象及數,由數及理”的分析方法,讓我看到瞭《易林》的內在生命力,也讓我認識到,古代先賢並非隻是憑空臆想,而是有著一套嚴謹的、基於觀察和推理的思維體係。這本書的閱讀過程,對我來說,不僅僅是對《易林》知識的積纍,更是一次對中國古代哲學思維方式的深刻體驗和重塑。它讓我明白,即便是最古老的智慧,也並非遙不可及,隻要找對方法,它們同樣能夠與我們現代的思維方式産生共鳴。
评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為我們提供瞭一種全新的理解《易經》象數體係的視角,尤其是對《焦氏易林》的深度挖掘,讓我看到瞭隱藏在神秘符號背後的深刻邏輯。我過去接觸的許多關於《易經》的書籍,要麼過於注重象徵意義,要麼過於側重占蔔應用,卻很少有像這本書這樣,能夠將“象數”這種直觀的、形象的思維方式,與“邏輯”這種抽象的、推理的思維方式進行如此深入的結閤,並以此來解讀《焦氏易林》。作者在書中並非簡單地羅列卦象,而是通過精密的分析,展示瞭象數變化是如何遵循一定的邏輯規律運作的,以及這些規律如何反映瞭事物發展的內在動力和趨勢。我常常會停下來,反復咀嚼作者對某個卦象變動的解讀,試圖理解其中象數轉換所代錶的邏輯推演。這種閱讀體驗,讓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一本關於《易經》的書,更像是在參與一場關於古代智慧的邏輯探險。書中對於《焦氏易林》的梳理和分析,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讓我們看到瞭《易林》不僅僅是《易經》的衍生物,更是一種獨立而完整的、基於象數邏輯的智慧體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