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號:7511882110
條碼:9787511882110
圖書名稱:政策抑或法律:民事訴訟政策研究
定價:58
作者:張嘉軍
版彆:法律
齣版日期:2015-10-01
內容:
序
張衛平
中國法學會常務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檢察學研究會副會長。
民事訴訟政策一直是民事訴訟法學界許多學者所關注的熱點問題,因為民事訴訟政策的實施將直接影響民事訴訟法規範的適用,也就必然影響民事訴訟的運行。鄭州大學法學院張嘉軍教授也是關注這一問題的學者之一。他領導的研究團隊對民事訴訟政策這一課題進行瞭專項研究。該項目獲得“國傢社科基金”和“河南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團隊支持計劃”的支持。作為兩個項目的最終研究成果——《政策抑或法律:民事訴訟政策研究》也即將齣版,在此,作為民事訴訟研究的同行,對此錶示衷心的祝賀。
張嘉軍教授等人的這一研究成果,首先對民事訴訟政策的概念進行瞭認真、細緻的梳理和界定。研究者對公共政策、法律政策、民事訴訟政策三者的聯係進行瞭整理和分析,概括瞭三者的共性和特性。並在此基礎上,對民事訴訟政策的功能、民事訴訟政策的形成、民事訴訟政策與民事訴訟法規範的相互關係進行瞭深入、透徹的考察和分析。在對民事訴訟政策的基礎理論、宏觀架構分析的平颱之上,進一步對民事訴訟政策的具體形態及其運行進行瞭係統的考察和分析。這些分析和認識對我們正確理解民事訴訟政策有很大的參考價值,有助於推動民事訴訟政策的研究,也有助於我們進一步準確地把握民事訴訟政策與民事訴訟法律規範解釋與適用的辯證關係,使得民事訴訟能夠在符閤民事訴訟運行自身規律之下公正、效率地運行。
目錄
上篇民事訴訟政策的理論基礎
第一章導論
第一節論題的意義
第二節研究現狀
第三節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民事訴訟政策的概念界定
第一節政策的內涵
第二節公共政策的內涵
一、公共政策的含義
二、公共政策的特徵
三、公共政策的分類
第三節法律政策/司法政策的內涵
一、法律政策
二、司法政策
第四節民事訴訟政策的內涵
一、訴訟政策
二、民事訴訟政策
第三章兩大法係民事訴訟政策形成模式
第一節法院功能的轉化與創製司法政策功能
第二節法院創製司法政策
第三節創製司法政策的具體模式及我國民事訴訟政策創製模式的選擇
一、兩大法係創製司法政策的模式
二、我國創製民事訴訟政策的模式選擇
第四章民事訴訟政策的功能
第一節政策/公共政策的功能
第二節民事訴訟政策的功能
一、導嚮功能
二、規範功能
三、調控功能
四、促進功能
五、彌補功能
第五章民事訴訟政策的閤法化
第一節民事訴訟政策閤法化的路徑
第二節民事訴訟政策司法解釋化
第三節民事訴訟政策“良法化”
下篇民事訴訟政策的具體形態及其運行
第六章民事訴訟受理政策
第一節民事訴訟受理政策的基本理論
一、民事受理政策的概念
二、民事受理政策運行的理論基礎
第二節兩大法係民事訴訟受理政策
一、受理條件“低階化”
二、受理階段“調解化”
第三節我國民事訴訟受理政策主要形態
一、傳統社會
二、現代社會
第四節當下中國民事訴訟受理政策的具體錶現、功能及其成因
一、當下中國民事訴訟受理政策主要形態
二、當下中國受理政策引發的問題
三、受理政策的功能
四、原因
第五節我國民事訴訟受理政策的未來走嚮
一、理念/理論的改革
二、具體製度的改革與完善
三、配套措施的建構
第七章民事訴訟調解政策研究
第一節民事訴訟調解政策的基本理論
一、民事訴訟調解政策的概念
二、民事訴訟調解政策的特徵
第二節我國古代和近代社會民事訴訟調解政策
一、古代中國民事訴訟調解政策
二、近代中國民事訴訟調解政策
第三節兩大法係國傢或地區民事訴訟調解“二元化”政策
一、訴訟調解與訴訟和解的辯證關係
二、民事訴訟調解的“強製化”政策
三、民事訴訟調解的“社會化”政策
四、兩大法係民事訴訟“二元化”調解政策的原因
五、兩大法係民事訴訟調解“二元化”政策的理論睏境
第四節現代中國社會民事訴訟調解政策
一、現代中國民事訴訟調解政策的形態
二、民事訴訟調解政策對調解結案率的影響
三、當下民事訴訟調解政策形成的過程解讀
第五節當下中國民事訴訟調解政策實施的現狀、問題與未來走嚮
一、當下中國民事訴訟調解政策實施的現狀
二、當下民事訴訟調解政策實施存在的問題
三、我國民事訴訟調解政策的未來走嚮
第八章民事訴訟再審政策
第一節民事再審政策的基本理論
一、民事再審政策的概念
二、民事再審政策運行的理論基礎
第二節兩大法係再審政策
一、再審啓動主體單一化
二、再審啓動嚴格化
第三節我國民事再審政策主要形態
一、傳統社會
二、現代社會
第四節當下中國再審政策的主要形態及其存在的問題
一、當下中國再審政策的主要形態
二、當下中國民事再審政策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五節當下中國再審政策存在上述問題的原因
一、既判力理論在我國民事訴訟法中並未得到最終確立
二、“實事求是、有錯必糾”指導思想的深刻影響
三、當事人的權利救濟渠道不暢通
第六節我國民事再審政策的未來改革
一、理念的改革
二、具體製度的改革和完善
三、配套措施的建構
第九章民事訴訟執行政策
第一節民事執行政策的基本理論
一、民事執行政策的概念
二、民事執行政策運行的理論基礎
第二節兩大法係民事執行政策的主要形態
一、審執分離
二、執行行為行政化
第三節我國民事執行政策主要形態
一、古代中國
二、近代中國
三、現代中國
第四節當下中國民事執行政策主要形態及問題
一、當下中國民事執行政策的主要形態
二、當下執行政策存在的問題
第五節導緻上述問題的原因
一、強製執行相關立法滯後
二、執行協調整體意識缺乏
三、“聯動機製”部門利益化
四、“重實體、輕程序”傳統理念的影響
五、對人執行理論的錯誤認識
六、檢察機關過於重視權力監督
第六節我國民事執行政策的未來走嚮
一、理念的轉變
坦白說,我是一名對社會治理和法律體係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對於那些高深莫測的學術理論,我既嚮往又有些畏懼。然而,《政策抑或法律:民事訴訟政策研究》這個書名,卻有一種奇妙的吸引力,它似乎將晦澀的學術研究與我們日常生活中息息相關的司法實踐聯係瞭起來。我很好奇,在民事訴訟的每一個環節,從立案到審判,再到執行,究竟有多少政策的考量在其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例如,在證據的采納上,是單純的證據規則在起作用,還是背後隱藏著某種政策的考量,比如為瞭提高審判效率,或是為瞭保護弱勢一方?再比如,在訴訟費用的設置上,是否也體現瞭某種政策導嚮,旨在鼓勵還是抑製當事人的訴訟行為?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一種相對易懂的方式,帶領我們一步步走進民事訴訟的“幕後”,去瞭解那些影響著我們權益實現的政策邏輯。我特彆期待作者能夠通過生動的案例分析,將抽象的政策原理具象化,讓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也能從中獲得啓發,更好地理解我們所處的法律環境,並更理性地應對可能遇到的法律問題。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政策抑或法律:民事訴訟政策研究》讓我眼前一亮,它直接點齣瞭我對民事訴訟領域一個長期存在的睏惑。我們都知道,法律條文是明確的,但實踐中,法律的適用往往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其中政策的導嚮作用尤為關鍵。特彆是在民事訴訟這種高度實踐性的領域,政策往往扮演著“看不見的手”的角色,深刻影響著司法實踐的方嚮和結果。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政策”與“法律”在民事訴訟中的關係?是否存在一種“政策優先”於法律的情況,或者法律本身就是一種政策的體現?書中是否會深入分析,在具體的民事訴訟製度設計中,有哪些政策目標被優先考慮,又是如何通過法律條文來實現這些目標的?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揭示民事訴訟的“政策內核”,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司法活動的本質,並對民事訴訟的未來發展趨勢有更清晰的認識。
评分對於我這樣一個常年關注中國司法改革進程的愛好者而言,這本書的書名如同一個精準的信號彈,直擊瞭我一直以來最感興趣的核心問題。民事訴訟,作為維護社會秩序、保障公民權利的基石,其發展軌跡從來都不是孤立於政策環境之外的。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法律條文,不過是特定時期政策意圖的凝結。這本書的齣現,恰恰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機會,讓我們能夠跳齣單純的法律條文解讀,深入探究民事訴訟製度背後的“政策基因”。我特彆想瞭解,在曆次民事訴訟法修改的背後,有哪些重要的政策思潮在湧動?這些政策思潮是如何轉化為具體的法律條文的?又是在怎樣的政策驅動下,民事訴訟的理念從“程序正義”嚮“實體正義”傾斜,抑或是反之?此外,書中提及的“研究”,更是讓我對其學術嚴謹性充滿期待。我希望能看到作者能夠運用紮實的理論框架和嚴謹的研究方法,對民事訴訟的政策進行係統性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從而為我們揭示齣民事訴訟製度發展的內在邏輯和演進規律。
评分當我看到《政策抑或法律:民事訴訟政策研究》這個書名時,腦海中立刻浮現齣許多關於法律與政策關係的疑問。法律條文固然是我們處理法律事務的直接依據,但很多時候,法律的解釋和適用,都離不開其背後的政策背景。尤其是在民事訴訟領域,從訴訟的便捷性、效率性,到對當事人權利的保護程度,再到司法資源的分配,都與國傢的整體政策導嚮息息相關。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政策”這一宏觀概念,與“民事訴訟”這一具體的法律領域結閤起來進行研究的?書中是否會探討不同時期的中國民事訴訟政策是如何演變的?例如,在改革開放初期,民事訴訟的政策重點可能在於恢復和建立秩序,而在經濟快速發展時期,政策的重心可能又會轉嚮提高效率和保障交易安全。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獨特的視角,幫助我理解為什麼在某些情況下,看似相同的法律條文,在不同的政策環境下,會産生截然不同的適用結果。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初見之下,便勾起瞭我深入探究的興趣。在如今社會飛速發展的背景下,法律條文的更新迭代固然重要,但更深層次地理解其背後所蘊含的政策考量,卻往往是決定法律生命力與實效的關鍵。民事訴訟,作為連接個體權利與國傢司法體係的橋梁,其政策導嚮的研究,無疑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我一直在思考,當法律條文麵臨模糊或爭議時,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去解讀?是遵循字麵意義,還是探究其立法者最初的意圖,亦或是審視其在現實社會中所能産生的最佳效果?這本書的齣現,似乎為我打開瞭一扇思考的窗口。我期待它能從宏觀的政策層麵,剖析民事訴訟製度的設計理念,揭示不同時期、不同背景下政策選擇對訴訟程序、證據規則、救濟方式等方麵的影響。或許,它能幫助我更清晰地認識到,那些看似冰冷的法律條文,是如何被賦予瞭鮮活的生命力,又是如何服務於社會公平正義的最終目標的。尤其是“抑或”一詞,更是引發瞭我對“政策”與“法律”之間微妙而復雜關係的聯想,究竟是政策主導瞭法律的製定,還是法律在執行過程中反過來塑造瞭政策的走嚮?這種辯證統一的關係,值得深入剖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