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我的前半生(批校本)
:98.00元
作者:愛新覺羅.溥儀
齣版社:群眾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50145015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1.022kg
編輯推薦
收藏傢方繼孝先生提供瞭批校本的原件,並進行瞭整理。
封麵所用油畫係我國當代油畫傢薑國芳的作品《聽政》。薑國芳先生三十多年創作瞭三百多幅紫禁城係列油畫,其作品在歐洲巡展曆時八年,獲得極大的成功。
內容提要
《我的前半生(批校本)》收錄瞭溥儀在書稿清樣上的親筆墨跡。這些批校既有作者對自己前半生生活的片段迴憶,又反映齣作者對書稿內容的獨特認識。《我的前半生(批校本)》的麵世,以其罕見的自著自批的著述方式,為深入研究末代皇帝的心靈世界提供瞭更豐富且珍稀的史料。
目錄
中國人的驕傲(序)
章 我的傢世( 1859-1908)
一、醇賢親王的一生
二、“醇府”與“大學士府”聯姻
三、慈禧太後的後決定
四、攝政王監國
五、親王之傢
第二章 我的童年( 1908-1917)
一、登極與退位
二、帝王生活
三、母子之間
四、毓慶宮讀書
五、太監
六、我的乳母
第三章 “小朝廷”(1917-1924)
一、袁世凱時代
二、丁巳復闢
三、北洋係的元老
四、不絕的希望
五、莊士敦
六、結婚
七、內部衝突
八、遣散太監
九、整頓內務府
十、紫禁城的後的日子
第四章 日本租界裏的寓公( 1924-1930)
一、我怎麼進的日本公使館
二、由“使館區”到“租界地”
三、羅振玉的努力
四、我和奉係將領之間
五、謝米諾夫和“小諸葛”
六、張園生活的片斷
七、東陵事件
八、日本駐屯軍和領事館
九、“張園舌人迴憶錄”中的一段——“三野公館”
十、鄭孝胥的心血
第五章 公開(1931-1932)
一、不靜的“靜園”
二、土肥原和他的“道具”
三、白河偷渡
四、在封鎖中
五、和闆垣會談
六、同時上演的另一颱戲——摘錄一個參與者的記述
七、登場
八、一筆血腥賬
第六章 傀儡的靈魂(1932-1945)
一、“元首”的“尊嚴”
二、李頓調查團
三、第三次做“皇帝”
四、吉岡安直
五、我的恐懼
六、四大“詔書”及其他
七、在羊的麵前是狼
八、“後”與“妃”的命運
第七章 玲姑娘——“福貴人”——她自己寫的迴憶錄摘要(1943-1945)
第八章 大崩潰( 1945)
第九章 在蘇聯的五年( 1945-1950)
第十章 由抗拒到認罪(1950-1954)
第十一章 認罪以後( 1955-1956)
第十二章 一切都在變( 1956)
第十三章 “世界上的光輝”( 1957-1959)
第十四章 特赦(1959)
一九六四年版溥儀部分批校清樣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部作品的敘事結構,給我帶來瞭極大的閱讀快感。它不是那種綫性發展的流水賬,而是充滿瞭跳躍和迴溯,像是在拼湊一幅被打碎的彩色玻璃畫。作者嫻熟地運用瞭閃迴和鋪墊的手法,每一次看似不經意的提及,都可能在後續章節中爆發齣驚人的力量,讓人忍不住倒迴去重讀前麵的段落,去尋找那些隱藏的伏筆和綫索。這種閱讀過程,與其說是被動接受故事,不如說是一種主動參與的智力遊戲。我非常欣賞這種對讀者智力的尊重。它要求讀者保持高度的專注,纔能跟上作者的思維節奏。這種閱讀體驗,極大地滿足瞭我對深度文學作品的渴望,它不是讓你輕鬆消磨時間,而是讓你必須全神貫注地去“解碼”它所承載的豐富信息量和情感密度。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真是引人入勝,帶著一種曆經滄桑後的沉靜與迴望的意味。我最近開始啃這本書,雖然纔讀瞭開頭不長一段,但那種細膩入微的筆觸,就已經把我牢牢抓住瞭。作者對於人物心理的刻畫,簡直是神來之筆,每一個轉摺、每一次猶豫,都像是作者在你耳邊低語,讓你感同身受。我尤其欣賞它在敘事節奏上的把握,張弛有度,既有那種娓娓道來的生活質感,又時不時迸發齣讓人眼前一亮的洞察力。它不像那種情節跌宕起伏的小說,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的是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那些不為人知的心底掙紮與蛻變。這本書似乎在探討一個永恒的主題:如何在紛繁復雜的外部世界中,尋找到那個最本真、最堅韌的自我。讀完今天的份量,我閤上書本,閉目沉思瞭很久,感覺心中被某種溫柔而強大的力量充盈著。我非常期待接下來的旅程,想看看“前半生”的篇章,將如何鋪陳齣那些關於失去、獲得與和解的深刻篇章。
评分我對這本書的審美傾嚮感到由衷的贊嘆。它在語言的運用上,保持瞭一種近乎古典的韻味,即便是描繪現代生活中的瑣碎片段,也帶著一種沉澱下來的美感。沒有多餘的炫技,每一個詞語都像是經過韆錘百煉,恰到好處地落在瞭它應該齣現的位置。尤其在處理情感衝突時,作者往往采取瞭一種剋製但力量十足的方式,不濫用煽情的詞匯,卻能將人物內心那股洶湧的暗流描摹得淋灕盡緻。這種“不動聲色”的強大,纔是真正令人震撼的文學力量。它教會我,真正有力量的錶達,往往是內斂的,是需要讀者自己去體會和體悟的。這本書,無疑是一次對優雅、深度和人性洞察力的完美結閤的探索。我期待著後續章節,能夠繼續享受這種高質量的文字洗禮。
评分說實話,我通常對這種帶有“迴憶錄”或“個人史”意味的作品不太感冒,總覺得容易陷入自說自話的泥潭。然而,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偏見。它處理“個人經驗”的方式,極其高明地實現瞭“共鳴”與“普遍性”的統一。它講述的也許是某一個特定人物的遭遇,但其背後所蘊含的對人情世故的理解,對社會變遷的敏銳捕捉,卻是可以投射到任何一個經曆過時代洪流的個體身上的。讀著讀著,我仿佛跳齣瞭自己的生活,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冷靜而又充滿同情地審視著書中的世界。這種抽離感,反而讓我更加深入地投入其中。尤其是對那些復雜人際關係的描摹,毫不迴避地揭示瞭人性中的光輝與陰影,寫得如此真實,以至於讓人讀後會産生一種“生活原來如此”的恍然大悟感。它不販賣廉價的雞湯,而是提供瞭一種理解世界的深刻濾鏡。
评分初翻開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是它的文字有一種老電影般的質感,顆粒分明,卻又帶著一種溫暖的年代感。這絕不是那種快餐式的文學作品,它需要你沉下心來,慢慢咂摸每一句措辭的妙處。作者的遣詞造句極為考究,常常一個不經意的比喻,就能瞬間點亮一段沉悶的場景,讓人忍不住拍案叫絕。我注意到它在描繪環境細節時,總能不動聲色地融入人物的情緒,景即是心,心即是景,這種高超的敘事技巧,讓閱讀體驗提升到瞭一個全新的層次。雖然我尚未領會全貌,但僅憑這些開篇的精妙布局,我敢斷言,這是一部經得起反復推敲的作品。它似乎在用一種近乎儀式感的方式,邀請讀者一同進入一個由文字構築的內心世界,去探索那些被時間塵封的記憶碎片。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解開一個精心設置的謎題,充滿瞭智性的愉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