裏山生活基本術/晨星/繁體中文

裏山生活基本術/晨星/繁體中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裏山生活
  • 自然生活
  • 田園生活
  • 慢生活
  • 自給自足
  • 鄉村生活
  • 生態生活
  • 生存技能
  • 戶外生活
  • 生活藝術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翩若惊鸿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晨星
ISBN:9789861779843
商品编码:28772889667
开本:19 x 26 cm开
出版时间:0178-11-06
页数:152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一本兼具實用性與知識性的工具書。

迴歸原始的自然生活概念,找迴初生活的美好。


生活在都市當中,習慣瞭便利的水電瓦斯等設施,漸漸地我們失去對自然環境的洞察能力及應對自然的生存技能。而海洋、河川、土地不斷地被開發,也讓自然資源漸趨枯竭並遭受到破壞。透過裏山生活的實踐,重新牽起我們與土地間的連結。


基礎的裏山生活技術:除草、生火、砌牆

簡單的裏山生活智慧:築水路、大自然廁所

這是讓你學會所有裏山生活基本術的入門書!


本書內容與一般戶外生活用書不同,其包含瞭

●山林的採伐方式(不光是砍伐,而是使山林環境迴復豐饒)

●如何不使用動力來製材(劈、鑿等技法)

●石牆的堆砌方法

●水的使用方法(不光是水源,還包括排水、汙水處理等,以及自然淨化的結構)

●建造小屋的技術(使用土與石)

●地爐的復活、再生


引導您如何把裏山和生活聯結在一起,與都市生活相互對照,學習在自然中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

目錄


【推薦序】

【前言】


序章 何謂山居的技術?

開始居住在山中∕在都市裡動不瞭的腦袋總動員∕跟前輩居民學習∕不用動力就能建築的先人技術∕研磨後能長久使用的鍛冶工具∕基本上使用手工具∕選擇能夠燃燒重返土地的素材∕火、地爐這項絕佳工具∕不要小看疏伐材/就算不用種,隔段時間也能萌發新芽∕打造光線空間,動物與昆蟲也開心∕裏山生活也需要技術∕重要的是對大自然的禮節

●展開裏山生活,房屋、土地的注意要點

我們居住的地方


第1章 伐木、除草……尋迴光與風的初工作

1伐木、除草的工具

2刀刃的研磨與保養方法

3安裝手工道具的握把

4鏈鋸機的構造

5鏈鋸機的修整與保養

●如果搞混燃料儲槽與潤滑油儲槽該怎麼辦呢?

6除草與樹木採伐的時期

7除草的實際情況

8採伐的實際情況

9特殊樹木(枯木、斷木、彎木)、傾斜樹木的採伐

10被壓木的處理

11修枝與修剪

12伐倒木的處理(劈除枝葉、圓鋸)

13修剪高處的樹枝

14人工搬運樹幹

15把樹幹製成木材

16柴薪製造與枝葉的利用

●因除草而重新萌芽的植物們


第2章 砌石與打造基地……重建石牆的方法與實際情況

1石牆的種類與功能

2構造與擋土原理

3必要的工具與服裝

4再生石牆的作業順序

5用分水來拉齣直線

6石塊的選擇與堆砌方法

7填裡石、飼石的注意要點

●堆砌石塊的禁忌

8修整既存石牆與修補石牆連接處

9堆砌高石牆時

10轉角、頂端的處理與完工

11石牆的維護

●石牆是動植物的小宇宙


第3章 水源與水路…控製水源

1確認水的流嚮

2水源與取水方式

3設置引水管線

4瞭解中繼儲水槽

5防止凍結與維護方法

6水管破損時的修補方式

7將排水路視為動植物棲息地

8打造排水路

9水路的維護

10充實水路中的生物

●在城市裡更應該使用水井

11廁所的廢棄物處理

●「裏山生活」中所見的供水道與汙水道


第4章 建造小屋……從建造過程瞭解木材

1瞭解小屋構造

2各部位素材與加工

3防雨方式與建地選擇

4材料長度、數量計算----畫齣簡單圖麵

5木材的加工

6建造的方法與順序

7用番線固定棰

8釘上野地闆(橫棧)

9鋪上屋頂

10加上牆壁

●製作實例/製作石窯與草屋

●讓建築物持久維持的智慧-斜撐與根繼


第5章 火的使用……以燃燒來終結循環

1火的效用

2用石塊堆造簡單的野外爐

●把金屬鑄造的爐竈當成火爐使用

3地爐的功能與便利性

4地爐的構造與再生

●為什麼地爐逐漸消失?

5地爐中用得到的工具

6地爐爐火的燃燒、熄滅方式

7熾炭的保存與利用方法

●利用熾炭在生活中使用火缽

8灰的利用方法

9地爐房的使用方法

●移動式爐竈與浴室用火爐


結語

附錄

作者: 大內正伸

譯者:陳盈燕

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5/11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1779843

規格:平裝 / 152頁 / 19 x 2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裏山生活基本術》:一窺山林間自給自足的智慧與實踐 在現代文明的喧囂與快速變遷中,許多人心中萌生瞭對田園牧歌的嚮往,對迴歸自然、簡樸生活的渴望。然而,對於這份嚮往,我們往往停留在模糊的想像,缺乏具體的指引與實踐方法。《裏山生活基本術》這本書,便是一本引導讀者深入探索並實踐裏山生活的權威指南。它不僅是一本關於種植、狩獵、採集、建築等技能的百科全書,更是一部蘊含深厚哲學思考的生活美學著作。 裏山,不隻是風景,更是一種生活態度 「裏山」(Satoyama)這個概念,源自日本,意指人類居住地周邊,與森林、農田、溪流、濕地等自然環境緊密共存的區域。它強調的是一種平衡、永續的生態係統,以及在此係統中,人們如何順應自然、利用自然,同時又滋養、保護自然的智慧。書中深刻闡釋瞭裏山生活的核心精神:尊重土地、理解萬物、以及與環境和諧共處。這並非是一種極端的避世,而是一種有意識的選擇,一種在現代社會中,重新找迴與大自然連結的方式。 《裏山生活基本術》的作者,透過細膩的觀察與豐富的實踐經驗,將抽象的裏山精神具體化,呈現齣一個立體、可操作的生活藍圖。書中並非僅僅羅列齣一堆單純的技能,而是將這些技能編織進一個完整的生活脈絡中,讓讀者理解為何需要這些技能,以及如何將它們融入日常。 全麵而深入的實踐指南 這本書的架構清晰,內容包羅萬象,幾乎涵蓋瞭裏山生活中所需的所有基本麵嚮。 土地的耕耘與滋養: 關於土壤,本書提供瞭詳盡的知識,從土壤的種類、肥力判斷,到如何進行有機耕作、堆肥製作,以及如何利用輪耕、覆蓋作物等方式來維持土壤的健康。對於不同季節適閤種植的蔬果,書中都有詳細的介紹,包括種植方法、病蟲害防治,以及收穫後的保存與處理。讀者將學到如何從零開始,建立起一個屬於自己的有機菜園,體驗從播種到收穫的喜悅。 森林的饋贈與智慧: 裏山生活離不開對森林資源的理解與利用。本書深入探討瞭如何辨識可食用的野生植物、藥用植物,以及如何安全且永續地進行採集。對於森林中的動物,書中也提供瞭基礎的知識,包括牠們的生活習性、如何設置陷阱(並強調閤法與倫理的規範),以及如何進行狩獵的技巧與注意事項。這部分內容,展現瞭祖先們與自然搏鬥,卻又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智慧,以及對動物生命的尊重。 循環與再生的生活哲學: 在裏山生活中,每一個廢棄物都是潛在的資源。本書強調瞭「零廢棄」的生活理念,介紹瞭如何利用廚餘、落葉等製作堆肥,如何將廢棄物轉化為有用的材料。例如,如何利用廢棄木材搭建簡易的棚屋,如何利用竹子製作生活用品,以及如何進行傳統的醃漬、乾燥等食物保存方法,以減少對現代加工食品的依賴。 居所的搭建與守護: 簡樸而實用的居所是裏山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介紹瞭使用天然材料,如泥土、石頭、木材、茅草等,來建造房屋或棚屋的方法。從地基的選擇、牆體的砌築,到屋頂的搭建,都提供瞭具體的步驟與技巧。這不僅僅是關於建築,更是關於如何利用周邊的資源,創造一個舒適、節能、與環境融為一體的居住空間。 火的運用與知識: 火是人類文明的基石,在裏山生活中,它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從取暖、烹飪、照明,到進行某些農事活動,都需要對火有深入的瞭解。本書教授瞭如何生火、如何安全地使用火源,以及如何利用火來進行食物的烹調與保存,例如燒烤、煙燻等。 水源的尋找與淨化: 水是生命之源,在裏山環境中,瞭解如何尋找乾淨的水源,以及如何對水源進行淨化,是保障生存的關鍵。書中可能介紹瞭尋找泉水、溪流的方法,以及利用濾石、炭等傳統方法來淨化水源的技巧。 超越技能的哲學深度 《裏山生活基本術》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不僅在於其詳實的技能介紹,更在於它所蘊含的深刻哲學意涵。 時間的再認識: 在現代社會,時間往往被量化、被壓縮。裏山生活則讓人們重新感受時間的流動,順應自然的週期,體會春耕、夏耘、鞦收、鼕藏的韻律。這是一種對生活節奏的調整,一種對生命本質的重新理解。 對「擁有」的轉變: 裏山生活不是追求物質的豐富,而是強調對資源的「利用」與「分享」。當一個人能夠從自然中獲取所需,並且與他人分享時,他所獲得的滿足感,遠遠超越瞭單純的物質佔有。 感恩與謙卑: 順應自然,需要對自然保持謙卑的態度。當我們從土地、從森林、從動物身上獲取資源時,我們學會瞭感恩,學會瞭對生命的敬畏。這種感恩之心,能夠滋養一個人的靈魂,使其更加豐盈。 自給自足的自由: 真正的自由,往往來自於內心的獨立與能力的自主。裏山生活所追求的自給自足,並非是與世隔絕,而是在具備基本生存技能的基礎上,減少對外部體係的依賴,從而獲得更為堅實的自主性。 適閤所有嚮往真實生活的人 《裏山生活基本術》的讀者群體,可能涵蓋瞭多個麵嚮: 熱愛自然與戶外活動者: 對於熱愛登山、露營、健行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更深入的瞭解自然、與自然更緊密互動的途徑。 對有機生活與食安議題關心者: 希望瞭解食物來源,追求健康飲食的人,可以從書中學習到如何親手種植、製作食物。 尋求生活轉型與靈感者: 對於對現有生活模式感到疲憊,渴望尋求改變,卻又不知道從何開始的人,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實際可行且充滿啟發性的方嚮。 對傳統文化與智慧感興趣者: 那些對祖先留下的智慧與技藝感到好奇,並希望將其傳承下去的人,能在書中找到共鳴。 對永續發展與環境保護有認知者: 裏山生活本身就是一種最直接的永續實踐。理解裏山精神,有助於更深刻地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結語 《裏山生活基本術》不僅僅是一本技能書,它更是一本引領讀者重塑生活觀念,找迴與自然連結,體驗真實、豐盛人生的「修行」之書。它告訴我們,即使在現代社會,我們依然可以透過學習與實踐,成為一個更獨立、更感恩、更與萬物和諧共處的人。這本書,為所有嚮往這種生活方式的讀者,打開瞭一扇通往美好、踏實生活的大門。它鼓勵我們,從最基礎的實踐開始,一步一步,構築屬於自己的裏山理想。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還沒有深入閱讀,但單憑書名《裏山生活基本術》以及繁體中文的呈現方式,就讓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親切感和探索欲。這種感覺,有點像是翻開一本塵封已久的老相冊,裏麵承載著的是一種樸素而堅韌的生活哲學。它不是那種炫耀性、功利性的“生活指南”,而是更像是一位長者,循循善誘地教你如何去感受生活,如何去與環境和諧相處。我想,這本書的核心,應該在於“基本”。什麼是生活最基本的需求?什麼又是最基本的生活能力?作者可能會引導我們去思考,在現代社會,我們是否已經遺忘瞭太多原初的智慧。那些關於順應自然、就地取材、自給自足的知識,在裏山的生活場景中,想必會被描繪得生動而充滿智慧。我期待著書中能有關於季節變化的觀察,關於農耕的樸實智慧,關於人與人之間淳樸的交流方式。它或許會喚醒我們內心深處對簡單、純粹生活的嚮往,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並從中找到一種更安寜、更有意義的齣口。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以及“裏山生活基本術”這個名字,在我心中勾勒齣瞭一幅寜靜而充滿生機的畫麵。它不像那些光鮮亮麗的時尚雜誌,也不是那種教你如何快速緻富的實用手冊,而更像是一次深度的靈魂對話,一次關於生命本質的溫柔叩問。我預感這本書會以一種非常細膩、感性的筆觸,去描繪一種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生活狀態。裏山,這個詞本身就充滿瞭詩意,它代錶著一種不被現代文明過度侵蝕,卻又保留瞭必要生活便利的理想之地。我好奇作者會如何解讀“基本術”這三個字,它或許包含著關於辨認植物、獲取水源、製作庇護所的生存技巧,但更深層次的,我認為它更是一種關於心靈安頓的“基本術”。如何在這紛繁的世界裏,保持一顆平靜的心?如何在這快節奏的生活中,找迴屬於自己的節奏?我期待著書中能夠傳遞齣一種順應自然、尊重生命、與萬物和諧共處的智慧,讓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也能感受到那份來自大地的寜靜與力量。

评分

我尚未翻閱這本書,但光是“裏山生活基本術”這個書名,就足以激發我無限的聯想。它不像一本教你如何快速成功的書,更像是一次關於“慢下來”的邀請,邀請我去探索一種更貼近土地、更貼近本真的生活方式。裏山,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溫暖的意象,它不是遠離人煙的荒野,而是人與自然巧妙融閤的社區,充滿瞭生活的氣息和鄰裏間的溫情。我猜想,這本書不會隻是枯燥的理論,而是會通過生動的敘述,展現齣一種充滿智慧的生活哲學。它或許會講述如何在四季更迭中,感受自然的韻律;如何在日常的點滴中,運用最簡單的工具,完成最實用的事情;如何在與他人的交往中,保持一份淳樸和真誠。這些“基本術”,我想並不僅僅是技巧,更是一種心態,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它鼓勵我們去發現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去擁抱那些簡單而真實的快樂,從而在喧囂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屬於自己的寜靜之地。

评分

這本書在書架上安靜地躺著,封麵設計簡約卻充滿生活氣息,勾勒齣一種遠離塵囂、迴歸自然的嚮往。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細品讀,但從封麵的意象和書名傳遞齣的信息,我已能感受到它所蘊含的哲學。我想,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生活”的書,更像是一次心靈的導引,引領讀者去探索一種更深沉、更本真的生存方式。裏山,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溫潤的意境,仿佛能聞到泥土的芬芳,聽到蟲鳴鳥叫,看到陽光透過樹葉灑下的斑駁光影。它不像城市那樣喧囂,也不像完全的野外那樣粗獷,而是介於兩者之間,充滿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我期待著這本書能教會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點滴地找迴那種寜靜與自足,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尋覓一處屬於自己的精神棲息地。它或許會講述一些關於種植、關於手作、關於與鄰裏交流的故事,但更重要的,我想它會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迪,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與周遭的關係,學會以更慢、更細緻的步伐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去發現那些被我們忽略的日常中的詩意。

评分

這本《裏山生活基本術》帶給我的第一印象,是一種對“基本”的重新定義。在這個信息爆炸、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我們往往追求著更新、更快的、更高級的事物,而忽略瞭那些最根本、最簡單,卻又最能滋養心靈的東西。我猜測這本書會深入探討如何迴歸生活的本質,去學習那些看似樸實無華,卻蘊含著智慧的技能。或許是關於如何種植一小片屬於自己的蔬果,如何用雙手去製作簡單的器物,又或者是如何與自然萬物建立起更深的連接。這些“基本術”,聽起來像是祖輩們傳承下來的智慧,在現代社會卻變得彌足珍貴。我好奇作者會如何將這些看似古老的生活方式,融入到現代人的日常中,讓我們在鋼筋水泥的叢林裏,也能找到一絲泥土的溫潤和自然的脈動。它應該是一種關於“減法”的生活美學,減少不必要的物質追求,減少不必要的精神內耗,從而放大那些真正重要的、能帶來幸福感的東西。我期待著它能成為我生活中的一本實踐指南,引導我去探索屬於自己的“裏山”生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