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商品名稱: | 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 |
| 作者: |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
| 定價: | 119.9 |
| 齣版社: | 商務印書館 |
| 齣版日期: | 2014-03-01 |
| ISBN: | 9787100099806 |
| 印次: | |
| 版次: | 2 |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大32開 |
| 內容簡介 | |
| 《古代漢語詞典》自1998年齣版以來,深受讀者歡迎。至今已經過去瞭15年,有要進行一次係統的修訂,把質量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此次修訂,在釋義和書證以及書寫體例等方麵做瞭大量查漏補缺的工作,從實際需要為齣發點,收集瞭古代正統書麵語寫作中的大量單字與詞匯。 第2版收錄單字約14200個(包括和異體字),復音詞約28000條。第1版收單字10000個,復音詞24000條。 |
| 目錄 | |
| 凡例 漢語拼音音節索引 部檢字錶 (一)部目錄 (二)檢字錶 詞典正文 |
| 編輯 | |
釋疑解惑 融通古今 北京大學張雙棣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殷國光教授主持修訂 語文教師、中學生、文字工作者案頭 品牌辭書,讀者認同。榮獲第三屆國傢辭書奬二等奬。 其主要修訂工作: 1. 釋義和書證是本次修訂的,釋義不妥或有硬傷的改正之,書證有誤或年代較晚的更換之。更換書證,其時代按以下分期:先秦、漢代、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及以下。 2. 增加瞭一些有文獻用例的單字,相應刪去一些僅見於字書而沒有書證的生僻字。復音詞也做瞭某些調整,有所增刪。 3. 通假音讀本字的讀音,不單立音項;凡通假字與本字讀音不同者,在通某之後,用括號標齣所讀本字的讀音,如锡,通“賜”(cì)。 4. 異體字從嚴掌握,凡音義有彆者,不做異體處理,如“修”“脩”,“雕”“琱”“彫”“鵰”等皆單立字頭。 5. 引書體例略作修改,如《楚辭離騷》改為屈原《離騷》,不齣《楚辭》;《文選東京賦》改為張衡《東京賦》,不齣《文選》。 6. 根據《漢字部錶》和《GB13000.1字符集漢字部歸部規範》,重新編製瞭《部檢字錶》。基本采納《通用規範漢字錶》,錶外字不做類推簡化。 |
從裝幀和排版的角度來看,這部詞典簡直像是一個上個世紀的遺物。紙張的質量摸上去略顯粗糙,長時間翻閱後邊緣已經開始捲麯,尤其是在濕氣稍大的環境下,書頁會微微起皺,讓人擔心它的壽命。更讓人詬病的是字體和行距的設置。古代漢語的文字信息密度本來就高,如果排版再不精良,閱讀體驗就會直綫下降。這裏的字體選擇偏細,而且行距擠壓得非常緊湊,導緻在閱讀長長的解釋段落時,眼睛非常容易疲勞。我有時需要藉助放大鏡纔能更清晰地分辨齣一些筆畫相近的字。一部旨在傳承經典的工具書,在現代印刷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卻在最基本的“易讀性”上失瞭分,實在令人費解。這不僅僅是成本控製的問題,更是一種對讀者體驗的不尊重,讓人提不起興緻去深入研讀。
评分這部詞典的編纂水平,說實話,有些地方讓人捏瞭一把汗。就拿那些常用語的釋義來說,感覺有些過於拘謹瞭,像是生怕說錯話的老學究,把很多鮮活的語言現象給框死瞭。舉個例子,某個描述情感的詞匯,原意分明是帶著一絲微妙的諷刺,可是在這裏,卻被硬生生地解釋成瞭一種直白的贊美。這對於初學者來說,無疑是巨大的誤導,他們接觸到的“古代漢語”被過濾得太乾淨,失去瞭曆史的煙火氣和復雜的語境。我翻閱瞭其中關於一些特定曆史時期口語的收錄,發現非常薄弱,更像是對主流書麵語的整理,而非真正意義上的“詞典”。如果一個學者想要深入研究某個朝代的社會風貌,單憑這本書的這些解釋,恐怕難以窺其堂奧。它更像是一份閤格的“中學生參考用書”,而非能撐起研究門檻的工具書。那種對語感和時代精神的把握,在這本厚厚的書裏,顯得有些失焦和刻闆。
评分坦白講,這版詞典在某些冷門、偏僻字詞的收錄上,錶現得倒是可圈可點,這是我必須承認的優點。比如一些在魏晉南北朝詩歌中偶爾一見的生僻動詞,它竟然能夠提供較為詳盡的考證和多個義項的區分,這在很多同類工具書中是難以見到的。這讓我覺得編纂者確實下瞭不少功夫去挖掘那些被主流語言學忽視的角落。但是,這種優點似乎被另一個問題給抵消瞭:對於那些高頻次、核心概念的解釋,卻顯得草率和保守。就好比一個廚師,能把幾百年前的宮廷禦膳細節研究得清清楚楚,卻在如何把傢常豆腐做得美味上犯瞭難。這種“撿瞭芝麻丟瞭西瓜”的編纂思路,讓我在使用中體驗到瞭一種割裂感——在偏門的知識上感到驚喜,在基礎的知識上感到失望。如果不能把根基打牢,那麼再多的旁枝末節也難以支撐起這部詞典的宏偉藍圖。
评分我對這部詞典的整體感受是,它更像是不同時代、不同水平的學者們共同努力的“集大成者”,而非一個統一、流暢的知識體係。你會發現,不同章節的語言風格、釋義的詳略程度、乃至引文的注釋習慣都存在明顯的差異。有些部分如同手術刀般精準,論證嚴密,引經據典無可指摘;而另一些部分則顯得含糊其辭,常常以“古籍中或作……”這樣模棱兩可的說法帶過,讓人感覺編纂者在遇到爭議點時選擇瞭逃避,而不是迎難而上給齣自己的權威判斷。這種不一緻性,對於需要依賴它作為唯一參考標準的讀者來說,是非常危險的。它提醒你,你手中拿著的不是一個定海神針,而是一座由無數小石子堆砌起來的沙堡,在風浪來臨時,其結構穩定性實在令人擔憂。購買前,我曾期待一部百科全書式的權威巨著,結果得到的卻是一本優缺點都同樣突齣的“過程記錄”。
评分我個人對工具書的期待是,它應該具備極強的可操作性和檢索的便捷性。然而,在這本《古代漢語詞典》中,我卻屢屢碰壁。它的部首劃分邏輯有時顯得有些混亂,有些字明明按理說應該歸入某個偏旁部首下,卻被安置在瞭另一個完全不相乾的位置,這極大地拖慢瞭查找效率。更彆提它的例句選取瞭,很多時候,為瞭湊數或者展示某個義項,選取的句子生僻晦澀,不僅沒有起到解釋作用,反而需要我再去查閱更多的輔助材料來理解這個例句本身,這無疑增加瞭閱讀的負擔。我希望一部權威的詞典,能用最精煉、最恰當的古代語料來佐證義項,而不是用一些佶屈聱牙的“冷僻”文本來炫耀收錄範圍。這種體驗,就好比你手裏拿著一把設計精良的鑰匙,卻發現它怎麼也插不進鎖孔裏一樣令人沮喪。對於需要快速定位信息的專業人士來說,這樣的設計簡直是一種摺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