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浙東傳統音樂欣賞教程
定價:35.00元
作者:張蕾
齣版社:蘇州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67222762
字數:
頁碼:18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浙東傳統音樂欣賞校本教程》是奉化溪口中學張蕾老師將傳統音樂文化引入學校音樂教育的實踐展現和實施中華傳統音樂文化教育的理性錶達;是一本著眼於通過浙東區域中小學教育來普及本土音樂知識,弘揚本土音樂文化精神的通俗讀物。奉化溪口中學是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良好辦學聲譽的百年老校,一直以來該校音樂教育緊跟時代步伐,努力探索可持續、特色化發展之路。這條特色化發展之路催生瞭《浙東傳統音樂欣賞校本教程》,也激發瞭奉化溪口中學百年育人的無限活力。
《浙東傳統音樂欣賞校本教程》以各級和教育部門的文件精神為指導,結閤學校傳統音樂文化教育實際,圍繞浙東區域民歌、歌舞、戲麯、麯藝和民間器樂展開瞭全麵調查研究,從學生能力和需求齣發,兼顧知識性、普適性、開放性和實踐性的特點,選擇浙東區域具有代錶性的傳統音樂文化品種,運用淺顯易懂的文字、拓展知識的鏈接、深厚的曆史典故、典型的作品鑒賞和音響聆聽,彰顯齣浙東傳統音樂文化的總體風貌。這本教程教學目標明確、教學內容豐富,循序漸進、由淺人深,既能讓學生感知浙東傳統音樂的魅力,又能讓學生達到提高素質、陶冶性情的目的。同時也展露齣撰著者的科研實力和文化自覺。擁有這樣的教程,無異於給浙東區域學生插上瞭本土音樂文化的翅膀,讓他們在知識的海洋中找到瞭歸宿感和自豪感。
目錄
緒論
單元 浙東傳統民歌
節 舟山民歌
第二節 仙居山歌
第三節 寜波馬燈調
第四節 紹興童謠
第二單元 浙東傳統歌舞
節 舟山跳蚤會
第二節 溫嶺大奏鼓
第三節 奉化布龍
第四節 新前采茶舞
第五節 坎門花龍
第三單元 浙東傳統戲麯
節 越劇
第二節 颱州亂彈
第三節 甬 劇
第四節 新昌調腔
第五節 姚劇
第四單元 浙東傳統麯藝
節 四明南詞
第二節 寜波走書
第三節 臨海詞調
第四節 黃岩道情
第五節 紹興蓮花落
第五單元 浙東傳統器樂
節 舟山鑼鼓
第二節 奉化吹打
第三節 江南絲竹
第四節 紹興派古琴
第五節 嵊州吹打
後記
作者介紹
張蕾,男,1978年7月齣生,江西省新餘市人。現任教於浙江省寜波市奉化區溪口中學,高級教師。浙江省名師網絡工作室學科帶頭人。
一直以來,秉承“理念先行”的教育教學觀,並努力探究和學習。《由中學音樂課堂教學有效性引起的問題意識》《“通感審美效應”在音樂欣賞中的現象》《任務型學習在音樂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等論文先後發錶在《大眾文藝》以及北大核心期刊《大舞颱》等刊物上。課題《中澳中學音樂教科書對比及啓示》於2015年6月通過省教研室立項。《如歌的行闆》《歌劇藝術欣賞》《第九(自新大陸)交響麯》《G大調弦樂小夜麯》《春江花月夜》等課堂教學在各級各類活動中參與展示,取得瞭較好的教學效果,個人教學風格日漸形成並趨於成熟。
近年來,相繼獲得瞭浙江省“領雁工程”班乾部、寜波市音樂學科骨乾、寜波市教師、寜波市藝術教育成果一等奬、奉化區班主任、奉化區名師、奉化區藝術教育“晨風奬”等榮譽稱號。
文摘
序言
緒論
單元 浙東傳統民歌
節 舟山民歌
第二節 仙居山歌
第三節 寜波馬燈調
第四節 紹興童謠
第二單元 浙東傳統歌舞
節 舟山跳蚤會
第二節 溫嶺大奏鼓
第三節 奉化布龍
第四節 新前采茶舞
第五節 坎門花龍
第三單元 浙東傳統戲麯
節 越劇
第二節 颱州亂彈
第三節 甬 劇
第四節 新昌調腔
第五節 姚劇
第四單元 浙東傳統麯藝
節 四明南詞
第二節 寜波走書
第三節 臨海詞調
第四節 黃岩道情
第五節 紹興蓮花落
第五單元 浙東傳統器樂
節 舟山鑼鼓
第二節 奉化吹打
第三節 江南絲竹
第四節 紹興派古琴
第五節 嵊州吹打
後記
從編排的邏輯來看,這本書的進階設計非常平穩且富有層次感。它從宏觀的曆史背景和地域風貌入手,逐步過渡到具體的音樂元素分析,再到具體的麯目賞析,最後似乎還留有餘味,引導讀者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探索。我注意到,每章末尾都設計瞭“思考與拓展”的小欄目,這些問題並非簡單的知識點迴顧,而是引導性的、開放性的探討,鼓勵讀者將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聲音進行關聯。這種學習方法的導嚮,體現瞭一種“用中學、以學促思”的教育理念。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傳遞工具,更像是一把開啓我們對身邊音樂世界好奇心的鑰匙,讓我開始用一種全新的、充滿敬畏的眼光去聆聽我們所處的這片土地上的聲音。
评分這本書的理論深度和廣度,遠超我預期的“教程”範疇。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和介紹麯目,而是深入到瞭浙東音樂産生的社會背景、曆史變遷乃至哲學思想層麵。我驚喜地發現,作者並未止步於音樂本體的分析,還巧妙地融入瞭地域文化人類學和民俗學的視角。比如,在講解某種特定樂器的演奏技法時,作者會追溯到過去民間儀式的場景,將音樂置於其真實的生活語境中進行考察,這使得學習過程不再是枯燥的技巧訓練,而是一次對地方文化基因的溯源。書中引用的文獻資料非常紮實,注釋詳盡,可見作者在前期研究上的投入之巨大。這種多學科交叉的敘事方式,極大地豐富瞭對音樂的理解層次,讓讀者能從更宏觀的角度去把握這一音樂體係的復雜性和生命力。
评分作為一名非科班齣身的愛好者,我最擔心的是專業術語過多,閱讀起來晦澀難懂。然而,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極其齣色。作者顯然深諳如何與初學者溝通的藝術。在介紹復雜的音樂結構或調式概念時,總能找到非常形象的比喻,或者設計齣易於理解的圖示來輔助說明。例如,解釋某個地方小調的轉調技巧時,它沒有直接拋齣復雜的樂理公式,而是描述成“如同山澗溪流遇到礁石,自然地改變方嚮,卻依然保持著流淌的韻律感”。這種生動化的錶達,極大地降低瞭入門的門檻,讓復雜的問題變得觸手可及。它不是高高在上的學術權威,而是一位耐心且充滿熱情的導師,總是在恰當的地方為你點亮一盞燈。
评分我特彆欣賞本書在案例分析部分所展現的詳盡程度。書中精選的麯目,都不是那些廣為人知的大路貨,而是真正具有地域代錶性和藝術價值的“活化石”。對於每一個案例,作者不僅提供瞭詳盡的樂譜(或記錄下來的鏇律走嚮),更重要的是,配上瞭極為細緻的背景故事和演奏者的口述記錄。這些第一手資料的引入,讓音樂“活”瞭起來。我能想象齣當年藝人在特定場景下演奏的情景,甚至能感受到他們指尖流淌齣的情感張力。這種對細節的執著,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代入感,仿佛我正坐在一個老茶館裏,親耳聆聽那些失傳已久的聲響,這對於珍視“原生態”的聽眾來說,是無價的財富。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非常有古典韻味,那種深沉的墨綠色搭配燙金的字體,一下子就把人帶入瞭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之中。我拿到書的時候,首先被它的裝幀吸引瞭,感覺這不是一本普通的教材,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內頁的紙張質地也很考究,閱讀起來非常舒適,長時間翻看也不會覺得眼睛疲勞。整體排版布局清晰明瞭,章節劃分閤理,即使是初次接觸這個領域的人,也能很快找到閱讀的切入點。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引言部分所下的功夫,寥寥數語,卻精準地勾勒齣瞭浙東地區音樂文化的獨特魅力與價值,讓人對後續的學習內容充滿瞭期待。這本書的字體選擇也很到位,既保證瞭傳統韻味,又不失現代閱讀的易讀性,這種平衡把握得恰到好處,體現瞭編者對細節的極緻追求。它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個非常用心、非常專業、非常值得信賴的引路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