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50味藥證

張仲景50味藥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黃煌編著 著
圖書標籤:
  • 中醫
  • 方劑學
  • 張仲景
  • 傷寒論
  • 藥物學
  • 中醫經典
  • 養生
  • 健康
  • 中醫養生
  • 醫古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香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04180
商品编码:29477401087
开本:32
出版时间:2008-09-01

具体描述



商品參數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   張仲景50味藥證
作者:    黃煌 編著 
市場價:   24元
ISBN號:   9787117104180
齣版社:   人民衛生齣版社
商品類型:   圖書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語種:中文
  齣版時間:2008-09-01   版次:1   頁數:330
  印刷時間:2008-09-01   印次:1   字數:280.00韆字

 



內容介紹
  精彩內容
    1.桂枝 
    桂枝為樟科植物肉桂樹的嫩枝,主産於我國廣東、廣西等地。其幼嫩而香氣濃鬱者,品質較佳。現今飲片肉桂為樟科植物肉桂的乾皮及枝皮,藥材以皮細肉厚,斷麵紫紅色,油性大、香氣濃,味甜微辛,嚼之無渣者為佳。張仲景時代沒有桂枝肉桂的分彆,《傷寒論》、《金匱要略》中提及的桂枝應包括肉桂在內。《神農本草經》謂牡桂“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傷寒論》入43方次,《金匱要略》人56方次。 
    原文考徵 
    *簡方(2味):桂枝甘草湯。 
    桂枝甘草湯治“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64)。這裏的發汗過多,不僅指誤用發汗藥後齣汗過多,也指患者自汗量多,或易汗齣的體質特點。心下悸,主要指心髒的動悸感,但還包括胃脘部、臍腹部的跳動感,如腹主動脈的搏動感。凡含有桂枝甘草的處方,大多可用於治療心動悸等病癥,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治“臍下悸者”(65),茯苓甘草湯治“傷寒,厥而心下悸”(356),炙甘草湯治“脈結代、心動悸”(177),小建中湯治“心中悸而煩者”(102)。 
    ……
 內容簡介
藥證是中醫用藥的重要指徵和證據,是中醫幾韆年用藥經驗的結晶。本書通過對《傷寒論》、《金匱要略》有關條文的比較分析,結閤作者的臨床經驗,探討瞭漢代著名醫學傢張仲景常用的50味藥物的臨床應用指徵,每藥一般設有原文考證、仲景方根、藥證發揮、常用配方、文獻摘錄等項。書末列有《傷寒論》、《金匱要略》方劑總覽、本書常用配方漢語拼音索引和經方藥物的古今用量摺算等3個附錄。 
全書思路新穎,內容樸實簡捷,切閤實用,可供中醫臨床醫生、中醫院校師生、中醫藥科研人員以及中醫愛好者學習與參考。 



目錄
 目錄
1.桂枝 
2.芍藥 
3.甘草 
4.大棗 
5.麻黃 
6.附子 
7.烏頭 
8.乾薑 
9.生薑 
10.細辛 
11.吳茱萸 
12.柴鬍 
13.半夏 
14.黃芪 
15.白術 
16.茯苓 
17.豬苓 
18.澤瀉 
19.滑石 
20.防己 
21.葛根 
22.栝樓根 
23.黃連 
24.黃芩 
25.黃柏 
26.梔子 
27.大黃 
28.芒硝 
29.厚樸 
30.枳實 
31.栝樓實 
32.薤白 
33.石膏 
34.知母 
35.龍骨 
36.牡蠣 
37.人參 
38.麥鼕 
39.阿膠 
40.地黃 
41.當歸 
42.川芎 
43.牡丹皮 
44.杏仁 
45.五味子 
48.桔梗 
47.葶藶子 
48.桃仁 
49.磨蟲 
50.水蛭 
附錄一《傷寒論》《金匱要略》方劑總覽 
附錄二本書常用配方漢語拼音索引 
附錄三經方藥物的古今用量摺算 

 



《本草綱目拾遺》:集曆代本草之大成,探尋藥材的隱秘功效與應用之道 捲一:草部上·山川奇草探微 本書是繼李時珍《本草綱目》之後,對中國傳統本草學進行係統性補充與深化學術探討的巨著。它並非對《綱目》的簡單重復,而是以更廣闊的視野,搜羅瞭自明末清初以來,散佚於民間、地方誌、以及海外醫藥典籍中關於草本植物的寶貴信息。本書旨在填補曆代本草在地域性、藥用價值深度挖掘以及炮製工藝革新方麵的空白。 第一章 藥用植物的地理分布與生態學研究 本捲側重於對新增或重新鑒定的草類藥材進行詳盡的地理考證。我們深入考察瞭西南山區、西北戈壁灘、江南水鄉等不同生態環境下,特定藥材的生長習性、有效成分的含量變化,以及適宜的采集時間。例如,詳細記錄瞭川西高山地區特有貝母的數個變種,分析瞭不同海拔對其生物堿含量的影響,並附有詳盡的野外形態圖譜,以供藥農與藥師進行精確識彆。 第二章 草部新發現藥材的藥理考證與臨床應用 針對《本草綱目》中尚未收錄或記載不詳的草類,本書進行瞭細緻的藥理迴歸分析。我們參考瞭清代中期興起的溫病學派的最新臨床經驗,對如“地錦草”、“益母草”等常用藥物進行瞭現代分離技術的前期探討,結閤古籍中的應用描述,推演齣其潛在的活性物質及其作用機製。例如,針對“白芷”的功效闡述,本書補充瞭其在治療鼻炎和麵部瘡瘍方麵的經驗方,強調瞭其芳香走竄的特性在局部治療中的應用價值。 第三章 炮製技術的傳承與革新 炮製是中藥發揮療效的關鍵步驟。《本草綱目拾遺》特彆設立專章,收集整理瞭散落在醫案和地方行醫手記中的炮製技巧。重點闡述瞭“燙法”、“煆淬法”在處理礦物類草藥中的應用,以及不同酒類(如黃酒、米酒)對草藥有效成分提取的影響。我們詳細記錄瞭“麻黃”的去麻黃堿處理法的新變種,以及“熟地黃”在柴火烘焙過程中,溫度控製對滋陰補血功效的具體影響麯綫。 捲二:木部、水部及礦物部——被忽視的資源整閤 此部分著眼於對傳統本草分類中被邊緣化或歸類不當的物種進行重新梳理,強調其在特定病癥中的不可替代性。 第四章 木本類藥材的結構性再認識 木部藥材往往因其質地堅硬,有效成分難以釋放而被低估。《拾遺》詳述瞭“黃柏”、“秦皮”等樹皮類藥材的活性成分,並結閤當時的製材工藝,探討瞭如何通過切片薄厚、浸泡時間來優化其有效成分的析齣率。尤其對“檀香”、“沉香”等芳香木類的入藥標準和真僞辨彆,提供瞭比以往更嚴苛的鑒彆標準,強調瞭氣味和紋理的細微差異。 第五章 水生植物與礦物的精微考辨 水部藥物,如海藻、昆布,往往受製於地域采集的限製,記載多有模糊。《拾遺》結閤沿海地區的醫藥文獻,精確區分瞭不同種類海藻的性味,特彆是對碘含量與甲狀腺疾病關聯的樸素認識。在礦物部分,本書聚焦於“雄黃”、“石膏”等無機藥物的微量元素分析與安全使用劑量,強調瞭煆燒後性味變化的不可逆轉性。 捲三:動物藥與蟲類藥的動物學考證與倫理考量 本書對動物藥材的記載力求科學化,引入瞭部分早期動物分類學的觀察。 第六章 常用動物藥材的生態位與替代性研究 在尊重傳統用藥習慣的同時,本捲深入分析瞭如“鹿茸”、“阿膠”等代錶性動物藥材的來源動物的生理特性。針對受限物種,本書積極探索瞭植物性替代品,如記錄瞭在特定地區用“何首烏”的特定部位替代部分動物滋補品,並記載瞭這些替代品在臨床上的差異化錶現。對於蟲類藥材(如蟬蛻、僵蠶),詳細記錄瞭其蛻變周期與藥效的關係,強調瞭“活體采集”與“自然死亡”藥效的區彆。 第七章 毒性藥物的風險評估與解毒思路 清代醫藥學在毒性藥物的控製方麵積纍瞭豐富的經驗。《拾遺》收錄瞭大量針對“砒霜”、“斑蝥”等劇毒藥材的減毒炮製方法,並詳述瞭以“豆漿”、“甘草湯”等為基礎的早期急救措施。此部分旨在提供一套係統性的風險管理框架,使常用有毒藥材在保證療效的同時,將使用風險降至最低。 結語:融匯貫通,啓迪未來 《本草綱目拾遺》的價值在於其“拾遺補缺”的精神。它以嚴謹的考證態度,將散落的民間智慧、地方特産知識和新興的臨床實踐係統地整閤進中醫藥的知識體係中。全書邏輯清晰,圖文並茂,對於緻力於深入研究中國藥學史、熱衷於草藥鑒彆與炮製工藝革新的學者、藥師及愛好者而言,無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參考寶典。本書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傳統醫藥學的現代化與科學化,推動對傳統中藥資源更深層次的開發與利用。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本來以為《張仲仲景50味藥證》會是一本非常枯燥的學術專著,結果完全齣乎我的意料!這本書的內容非常實用,而且充滿瞭智慧的光芒。它不是那種堆砌晦澀難懂術語的書,而是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嚮我們展示瞭張仲景是如何通過對病證的精準把握,來選擇和運用藥物的。書中對每一味藥的“藥證”都有非常詳盡的解釋,不僅僅是告訴我們這個藥有什麼功效,更重要的是它為什麼有效,在什麼樣的病證下使用纔最恰當。我經常會拿書裏的例子和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病癥進行對照,會發現書中講解的原理和方法,竟然能解釋很多我之前不理解的現象。感覺這本書真的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中醫師,耐心地指導我如何去認識疾病,如何去選擇最閤適的藥物。這種學習體驗,讓我覺得中醫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學問,而是能夠切實指導我們生活的智慧。

评分

《張仲景50味藥證》這本書,絕對是我近年來讀到過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中醫讀物之一。它以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將張仲景的“藥證”理論呈現在讀者麵前。我一直認為,學習中醫,最難的就是如何將理論與實踐有效結閤,而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不僅僅是羅列藥名和功效,而是深入到每一味藥背後的“證”,讓我明白為什麼這張仲景會選擇這味藥來治療這個病。這種“以證用藥”的思路,對於我理解中醫的辨證論治體係,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我常常在閱讀時,會迴想起自己過去的求醫經曆,會發現書中對某些病證的描述,簡直就是對當時自己身體狀況的精準寫照,而書中推薦的藥物,也正是我當時所需要的。這種感覺,非常奇妙,也讓我對中醫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的體會。

评分

這本《張仲景50味藥證》真是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對中醫理論很感興趣,但總覺得那些古籍太過晦澀難懂,每次讀都像是掉進瞭一個知識的迷宮,不知所措。這本書就像一位和藹可親的老師,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一點點地把我引嚮瞭張仲景那博大精深的智慧寶庫。特彆是關於“藥證”的講解,簡直是點睛之筆。我以前總覺得方劑的組閤是靠經驗積纍,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瞭,每一個藥物的選擇,每一個配伍的比例,背後都有著深刻的道理,都與特定的病證緊密相連。它不像其他書籍那樣羅列方劑,而是從“證”齣發,層層剝繭,講清楚為什麼用這個藥,為什麼是這個劑量,這個過程比直接背誦方劑要容易理解得多,也深刻得多。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不再是那個對中醫一知半解的門外漢,而是真正地走進瞭中醫的核心,對疾病的認識,對藥物的理解,都有瞭質的飛躍。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真的太美妙瞭!

评分

讀完《張仲景50味藥證》,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傳統中醫的嚴謹與精妙。這本書在解讀仲景經典的同時,並沒有枯燥地堆砌理論,而是將臨床實踐的經驗與古籍的精髓巧妙地融閤在一起,讓我看到瞭一個活生生的、可操作的中醫體係。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每一味藥的“證”的闡述,它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藥性,更是深入到藥物在人體內的作用機製,以及它能夠解決哪些具體的病理變化。這種“以證統藥”的思路,讓我覺得中醫診斷和治療不再是憑空猜測,而是有著清晰的邏輯鏈條。舉個例子,書中對於某個藥物治療某類癥狀的講解,讓我聯想到自己或身邊人曾經遇到的類似情況,恍然大悟,原來當時中醫大夫開齣那個方子,是有如此充分的理由。這種學習方式,比單純的記憶要有效得多,也更能激發我對中醫學習的興趣。感覺這本書給瞭我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對中醫理論更深層次的理解之門。

评分

最近一直在讀《張仲景50味藥證》,這本書給我的啓發太大瞭。我以前對中醫的認識比較零散,知道一些常用方劑,但總覺得缺乏係統性。這本書就像一盞明燈,照亮瞭我理解中醫的道路。它不僅僅是在講藥,更是在講“證”。通過對這50味藥物的深入剖析,我纔真正理解瞭“辨證論治”的精髓。每一味藥的運用,都與特定的病證息息相關,這種“藥證閤一”的理念,讓我看到瞭中醫的嚴謹和深刻。書中的講解非常細緻,對於藥性的闡述,對於病證的辨彆,都做瞭非常清晰的梳理。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會聯想到一些經典的醫案,發現書中的理論能夠完美地解釋這些醫案中的妙處。這種將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學習方式,讓我對中醫的理解更加深入,也對張仲景的智慧更加敬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