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一維碳納米材料及其復閤結構 |
| 作者 | 王治宇 |
| 定價 | 45.00元 |
| 齣版社 | 大連理工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568502177 |
| 齣版日期 | 2016-03-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王治宇編寫的《一維碳納米材料及其復閤結構》以廉價碳源——煤炭為原料,采用等離子電弧放電法較係統地開展瞭煤基納米炭素材料的製備研究,成功製備得到瞭富勒烯和多種結構形態的碳納米管;研究瞭煤基納米炭材料的微觀形貌及其生長機理,同時探討瞭在催化劑和等離子體電弧輔助條件下熱解烴類氣體,以煤基炭棒為基體製備微米炭材料的技術途徑。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1 碳納米管 1.1 碳納米管的發現 1.2 碳納米管的結構和分類 1.3 碳納米管的製備方法 1.3.1 電弧放電法 1.3.2 激光蒸發法 1.3.3 化學氣相沉積法 1.4 煤基碳納米管 1.4.1 煤基碳納米管的製備 1.4.2 煤基多壁碳納米管 1.4.3 煤基分枝碳納米管 1.4.4 煤基雙壁碳納米管 2 一維納米電纜復閤結構 2.1 碳納米管的填充 2.1.1 碳納米管的毛細管作用填充 2.1.2 碳納米管的原位填充 2.1.3 其他填充方法 2.1.4 碳納米管填充技術應用 2.2 基於碳納米管的一維納米電纜復閤結構 2.2.1 銅/碳納米管納米電纜 2.2.2 稀土氟化物/碳納米管納米電纜 2.2.3 過渡金屬/碳納米管納米電纜 3 納米電纜結構的低溫閤成 參考文獻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發現這本書的敘述風格帶著一種老派學者的嚴謹與細緻,仿佛每一句話都經過瞭深思熟慮的斟酌。它沒有那種試圖用花哨的比喻來掩蓋內容空洞的做法,而是直接、有力地闡述科學事實和實驗數據。在處理高分子材料與無機納米顆粒的復閤體係時,作者對分散體係穩定性的論述極為透徹,涉及到錶麵能、電勢理論以及高分子鏈段的纏繞效應等多個維度。這對於那些從事塗層、增強復閤材料或生物醫用植入物研究的工程師來說,無疑是一部極具參考價值的案頭工具書。書中對力學性能的分析部分尤其齣色,它不僅僅停留在宏觀的拉伸強度報告上,而是深入到縴維與基體之間的界麵剪切強度計算,並結閤斷裂韌性的提升機製進行瞭詳盡的建模演示。雖然部分數學推導略顯繁復,但對於想要深入理解其內在機理的讀者來說,絕對是寶貴的財富。
评分說實話,我最初翻開這本書是抱著略微懷疑的態度,畢竟市麵上涉及新材料的書籍太多,真正能帶來啓發的不多。然而,這本書在處理“多尺度模擬”這一主題時,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作者嫻熟地整閤瞭從第一性原理計算到有限元分析(FEA)的多種計算工具,清晰地展示瞭如何通過計算模擬來預測和優化材料在極端條件下的行為。書中對密度泛函理論(DFT)在計算材料電子結構時的應用案例選取得十分精妙,既展示瞭其準確性,也坦誠地指齣瞭其計算成本和局限性。這種坦誠的學術態度非常難得。對於渴望瞭解如何將前沿計算技術應用於材料設計中的年輕研究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實用且具有前瞻性的框架。閱讀過程中,我幾次停下來,查閱瞭書中引用的幾篇經典論文,進一步印證瞭作者觀點的可靠性。
评分這是一本非常“硬核”的參考書,它對材料的物理化學基礎要求較高,內容密度極大,閱讀起來需要極高的專注力。書中對界麵熱學行為的分析尤其引人注目,它沒有迴避熱導率在納米尺度下與晶界散射、電子-聲子耦閤的復雜關係,並詳細梳理瞭如何利用晶格振動模式的改變來實現熱阻的調控。作者在討論薄膜沉積技術時,對原子層沉積(ALD)的自限製生長機製和化學計量控製的嚴苛程度描繪得淋灕盡緻,讓人深切體會到精密製造的藝術性。對於那些將精力集中在能源轉換器件(如熱電器件或儲能設備)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大量可直接應用於改進電荷傳輸和能量耗散機製的理論依據。總體而言,它是一部麵嚮專業人士的深度工具書,其知識的深度和廣度都遠超一般的入門教材。
评分這本關於材料科學的書籍,著實讓我領略到瞭納米尺度下物質世界的奇妙與復雜。作者對材料的微觀結構和宏觀性能之間的關聯進行瞭深入淺齣的探討,特彆是那些涉及界麵效應和尺寸依賴性的部分,讀起來非常引人入勝。書中對不同閤成方法的詳細描述,不僅僅是操作流程的羅列,更像是對化學反應機理的層層剖析,讓我理解瞭為什麼不同的工藝路綫會導緻材料性能的巨大差異。我特彆欣賞作者在理論深度與實際應用之間的平衡把握,既有紮實的物理化學基礎作為支撐,又不乏對前沿器件製備過程的細緻描摹。整本書的邏輯編排非常清晰,從基礎的晶體學知識過渡到復雜的性能測試與錶徵技術,循序漸進,非常適閤希望全麵瞭解該領域的高年級本科生或初級研究生。那些關於缺陷工程的章節,更是為後續的研究指明瞭優化材料性能的關鍵方嚮。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本“如何做研究”的指南,而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它在介紹特定的結構形貌或功能化策略時,總會穿插進去對“為什麼選擇這條路”的哲學思考。例如,在討論如何通過調控材料的孔隙結構來提高催化活性時,作者不僅展示瞭不同孔徑分布帶來的錶麵積差異,還探討瞭質量遷移速率對反應效率的控製作用,這觸及到瞭更深層次的反應動力學問題。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結構-性能-製備”三元關係的討論,它強調瞭工藝控製的精密度是決定最終産品質量的生命綫。書中的配圖質量極高,那些通過高分辨率透射電鏡(HRTEM)獲得的圖像,細節清晰到令人震撼,直觀地印證瞭文字描述的每一個微小結構特徵。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教會你如何像一個經驗豐富的材料科學傢那樣去思考問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