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
?
?溫端政,語言學專傢,主要研究領域為漢語方言和語匯。曾任山西省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漢語方言學會理事、中國辭書學會理事、山西省語言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山西省語言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語言學會理事。主編瞭《中國俗語大辭典》、《古今俗語集成》、《漢語常用語詞典》、《諺海》(聯閤主編)、《中國歇後語大詞典》等較大型的工具書和一些中小型的工具書。
目錄
?
?前言
凡例
語目首字音序錶
正文
語目筆畫索引
在綫試讀部分章節
?
?
【阿鬥有權,諸葛有能】阿鬥:三國蜀漢後主劉禪的小名,多比喻懦弱無能的人。指無能的人有權,而能乾的人卻沒權。也作“阿鬥有權,諸葛亮有能”。
【阿哥喚,犁耙上岸;阿哥呼,犁耙齣土】阿哥:方言,布榖鳥。指布榖鳥鳴叫,春耕就要開始瞭。
【阿母愛郎,脫褲換糖】阿母:母。郎:兒郎,昵稱兒子。指母疼愛兒子,不惜犧牲一切。
【阿娘做人,褲腳縛繩】阿娘:母。褲腳縛繩:褲腳用繩子綁著。指母在生活上對自己很苛苦,苦到極點也無所畏懼。
【阿婆不嫁女,哪得孫兒抱】阿婆:方言,稱呼上瞭年紀的婦女。不把閨女嫁齣去,哪能抱外孫。舊時的催嫁語。
【阿爺值鈿大孫子,阿爹值鈿小兒子】值鈿(tian):方言,疼愛。阿爺:爺爺。阿爹:父。指爺爺喜歡疼愛大孫子,父喜歡疼愛小兒子。
【哀兵必勝,驕兵必敗】哀兵:指處於悲憤狀態的軍隊。驕兵:指處於驕傲狀態的軍隊。指受壓抑而奮起反抗的軍隊,必然能打勝仗;目空一切的軍隊必然會遭受失敗。
【哀不嚎哭,樂不輕佻】輕佻:言談舉止不莊重、不嚴肅。悲傷的時候不大聲嚎叫哭泣,高興的時候不放縱輕佻。指人悲傷、高興時要適宜有度。
【哀樂失時,殃咎必至】失時:不閤時宜。殃:災殃。咎(jiu):禍害。指人不閤時宜的悲傷或高興,會給自己招來禍端。
【哀中樂,殯葬之傢動鼓樂;樂中哀,嫁女之傢哭哀哀】殯葬:齣殯和安葬。辦喪葬人傢本該悲哀,卻動用鼓樂;嫁女人傢本應喜慶,卻哭得淒涼悲哀。指人世往往是哀中有樂,樂中有哀。
【挨好鄰,齣好鄰,挨著王八齣樂人】挨(āi):挨近,靠近。樂(yue)人:舊時對民間從事說唱藝人的衊稱。指接近什麼人就會受什麼人的影響。
【挨金似金,挨玉似玉】靠近金像金,靠近玉像玉。比喻接近或先進人物,就會受到好的影響。
【挨上染坊盡點子,挨上鐵匠盡眼子】比喻跟上什麼樣的人就會深受什麼樣的影響。指環境對人的影響很大。
【挨著鐵匠會打鐵,挨著木匠會拉鋸】比喻跟著什麼樣的人就會學得什麼樣的本事。
……
這部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厚重而又不失典雅的氣質,單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編者們的匠心獨運。封麵采用的材質,觸感溫潤,即便是放在書架上,也透著一股沉穩的書捲氣。尤其是字體選擇和版麵布局,看得齣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內頁紙張的選用也十分考究,墨色印得清晰有力,即便是長時間翻閱,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這對於一本工具書來說,是極其重要的用戶體驗。我尤其欣賞它在細節上的處理,比如書脊的加固技術,保證瞭如此大部頭的書籍在反復翻檢時依然能夠保持完好。整體來看,這本工具書在視覺和觸覺上都達到瞭極高的水準,完全配得上其內容的廣博與深度,讓人在開始使用之前,就已經對即將展開的知識探索充滿瞭期待。它不隻是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案頭雅物。
评分我是一個對語言的結構和邏輯非常著迷的人,所以當我開始研究這本書的條目編排方式時,深感其科學性和嚴謹性。不同於一些簡單的索引式工具書,這裏的組織結構顯然考慮到瞭讀者的實際需求和學習習慣。查找的路徑設計得非常流暢自然,無論你是想按主題歸類,還是想追溯某個詞語的源頭,都能迅速找到切入點。而且,在每條諺語的釋義和例證部分,都能看齣編纂者付齣的巨大努力——注釋精準到位,不含任何模棱兩可的解釋。這種清晰明瞭的呈現方式,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使得即便是對外語或古漢語不甚精通的讀者,也能迅速把握其核心內涵。這種對知識傳遞效率的極緻追求,實在令人贊嘆。
评分初次接觸這本大部頭,最令我震撼的便是其收錄的廣度與深度,那種撲麵而來的文化氣息,仿佛置身於一個由無數先賢智慧構建的時空隧道。翻開任意一頁,都能感受到那份曆史的厚重感。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格言警句,更像是對中華民族集體潛意識的一次係統梳理和精妙呈現。我試著查找瞭一些自己耳熟能詳的,又順藤摸瓜地發現瞭許多新穎的、帶有濃厚地方色彩的錶達,它們如同散落在民間的珍珠,被精心串聯起來,閃耀齣不一樣的光芒。這種編纂的用心,使得工具書不再是冷冰冰的資料堆砌,而是一部活潑的、充滿生命力的文化史詩。對於研究民間智慧和語言演變的人士而言,這無疑是一座亟待挖掘的寶藏,每條諺語背後似乎都藏著一個時代的故事。
评分作為一名文學愛好者,我常常感到,那些看似樸素的民間諺語,其實蘊含著最深刻的哲學思辨和最精妙的修辭技巧。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平颱,讓我得以將這些碎片化的智慧碎片整閤起來,形成一個宏大的認知框架。我特彆留意瞭不同地域、不同曆史時期的諺語之間的微妙差異,那種因地製宜、隨時代變遷而産生的語義微調,簡直就是一堂生動的文化人類學課程。通過對比閱讀,我能更深切地體會到中華文化是如何在廣闊的疆域內保持統一性的同時,又展現齣驚人的多樣性和適應性。它提供的不僅僅是詞匯,更是理解中國人心靈世界的鑰匙,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産生“原來如此”的頓悟感。
评分使用這本工具書的體驗,絕非僅僅是“查閱資料”那麼簡單,它更像是一場與古代智者的精神對話。我常常在查閱完一個條目後,會放下書本,沉思良久,試圖去體會被凝練在短短一句話中的生活經驗和道德準則。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極大地豐富瞭我的個人思考維度。它不教你如何直接去做某件事,而是通過無數先人的經驗總結,潛移默化地塑造你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對於那些尋求內在力量和處世之道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價值遠超其作為參考資料的功能,它更像是一部關於人生哲學的百科全書,值得反復咀嚼,細細品味。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汲取新的力量和視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