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物聯網的觸點—RFID技術及的案例應用
定價:40.00元
作者:汪浩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12-01
ISBN:978703029533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0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物聯網技術是通過射頻識彆(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係統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協議,將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彆、定位、追蹤、監控和管理。RFID技術是物聯網重要的感知觸點之一,本書重點圍繞作者多個RFID相關,嚮讀者詳細展示物聯網RFID技術在智能交通、物流、零售、服裝、圖書等多個領域的應用實例。
本書適閤物聯網技術相關研究人員、物流供應鏈管理人員、高校物流專業及信息技術專業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選讀。
目錄
作者介紹
汪浩,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清華大學碩士、大連理工大學學士。寜波市政協特邀委員,浙江大學碩士生導師、浙江大學寜波理工學院管理學院副院長。曾曆任日本福岡MAEDA株式會社工程師(研修)、新加坡國立大學科研工程師、新加坡IDSC谘詢公司高級谘詢顧問兼大中國區首席代錶、TOPASIA谘詢公司總經理。在日本、新加坡、中國的智能交通和工程物流領域有多年的工作經驗,還活躍於外供應鏈管理的教學與培訓領域,是聯閤國國際貿易中心(ITC)推齣的IPSCM認證及國際的高級培訓師。
2005年迴國後,獲得國傢授權30餘項,主持中國社科院重點課題1項、浙江省社科規劃重點項目2項、浙江省社科規劃一般課題1項、寜波市社科規劃課題2項、寜波市軟科學項目1項,發錶學術論文SCI收錄3篇,EI收錄9篇。2007年,主持完成的雅戈爾物流配送中心自動化物流係統項目,是我國自行研究開發的座服飾成品倉儲智能化物流係統。該項目在吸收國際*物流理念和物流裝備技術的基礎上,研究並應用瞭多項智能化倉儲及配送新技術,代錶瞭我國當前服飾成品物流倉儲領域的*技術水平,並獲得2009年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奬二等奬。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有力,黑底白字的設計透著一股科技感,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深邃的技術內涵。我尤其欣賞封麵上那枚微小的芯片圖案,它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信息時代的脈搏和無處不在的連接。拿到書的瞬間,我被它紮實的裝幀和略帶啞光的紙張質感所吸引,這讓我相信作者在內容上也一定下瞭不少功夫。我期待著翻開扉頁,踏入一個由無綫射頻識彆技術構建的奇妙世界。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像是一把鑰匙,為我們打開瞭理解現代物流、庫存管理乃至智能城市運行邏輯的大門。它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專業、嚴謹,並且充滿瞭對未來應用場景的無限想象,這種氣質是很多同類書籍所不具備的。
评分初讀目錄,我立刻被其中章節標題的編排順序所摺服,它以一種近乎教科書般的邏輯清晰度,將復雜的RFID技術體係層層剝開。從基礎的電磁波原理到芯片封裝的細微差彆,再到不同頻段的特性對比,作者沒有絲毫含糊。這對我這種希望係統性學習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以往讀到的相關資料往往是碎片化的,或者側重於某一個應用,而這本書的結構顯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旨在建立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構建這個知識體係時所付齣的巨大努力,這種結構上的精妙安排,使得原本枯燥的技術細節也變得易於消化和吸收。這套梳理脈絡的能力,體現瞭作者深厚的行業積纍和卓越的錶達技巧。
评分通讀下來,我感受到作者的文字風格是那種內斂而充滿熱情的混閤體。他用精準的術語描繪技術藍圖,但其字裏行間又透露齣對這項技術能夠重塑世界的堅定信念。整體閱讀下來,我的腦海中不再是零散的技術碎片,而是一個關於如何利用電磁波驅動萬物互聯的完整圖景。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傳授瞭RFID的知識,更在於它培養瞭讀者一種從係統層麵思考信息流動的能力。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理解現代自動化和物聯網基石的專業人士或愛好者而言,這無疑是一本值得反復研讀的典藏之作,其帶來的啓發遠超其紙麵價值。
评分翻閱中間篇章時,我留意到作者在描述技術原理時所采用的圖示和模型構建得極為精妙。那些復雜的信號耦閤過程、數據讀取流程,通過簡潔的示意圖得到瞭形象化的詮釋,避免瞭純文本帶來的晦澀感。而且,作者似乎非常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閤,在每一個關鍵技術點講解完畢後,都會緊接著引齣相關的工程實現考量,比如天綫的設計公差、標簽的成本控製等實際問題。這種“知其所以然”的講解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讓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學習知識,更像是在一位經驗豐富的工程師的指導下進行實戰前的理論預演。對於那些希望將技術真正落地的人來說,這種細節的關注是至關重要的。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其對行業應用的廣度與深度的把控。它似乎沒有局限於常見的零售業庫存管理,而是將視野拓展到瞭諸如資産追蹤、人員安全監控、乃至智能製造的流程優化等更具前沿性的領域。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案例分析部分所展現齣的批判性思維,他不僅僅羅列瞭成功的案例,似乎還隱晦地指齣瞭現有技術在特定場景下的局限性和未來改進的方嚮。這種不偏不倚、客觀評價的態度,使得整本書的論述更具說服力,它提供給讀者的不僅僅是“如何做”,更是“為什麼這麼做”背後的深層思考。這超越瞭一般的應用指南的範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