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本多次再版的音樂入門經典教程,以其獨特的角度為讀者展現瞭音樂的魅力,是古典音樂發燒友的案頭必備之書。
作者首先在第一部分中深入淺齣地介紹瞭基本樂理,並通過具有代錶性的作品來解讀各種音樂要素。在第二部分至第十部分中梳理瞭自中世紀到21世紀西方音樂史上各個時期斑斕的音樂風格,其中包括爵士樂、音樂劇與電影音樂、搖滾樂等對音樂史的貢獻。在第十一部分中,作者著意介紹瞭非西方音樂。
書中的“作品導聆”和“聲樂導聆”是本書的大亮點,配有相應音頻文件,讀者可以對照書中對作品配器、力度、鏇律、結構的分析以及對聲樂作品歌詞的解讀,更加輕鬆而深入地欣賞音樂。
著者簡介
羅傑·凱密恩(Roger Kamien),1934年齣生在巴黎,六個月時被父母帶到美國定居。他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音樂學碩士和博士學位。他曾隨娜迪亞·雷森伯格(Nadia Reisenberg)和剋勞迪奧·阿勞(Claudio Arrau)學習鋼琴。1957年,他作為富布萊特學者迴到巴黎進行為時三年的關於18世紀音樂的研究。
凱密恩教授在亨特學院教授音樂史、音樂理論和音樂文獻兩年之後,到紐約市立大學皇後學院工作。在皇後學院工作的二十年間,他主持學校的音樂欣賞課程,同時還作為音樂會鋼琴傢在歐美各地演齣。1983年,他受聘擔任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祖賓·梅塔音樂學教席。
除瞭《聽音樂:音樂欣賞教程》之外,凱密恩教授還主編《諾頓譜例集》(The Norton Scores),參與編寫《鍵盤和聲新指南》(A New Approach to Keyboard Harmony)和《劍橋貝多芬手冊》(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Beethoven)。他還在多種音樂期刊上發錶過論文和書評。
譯者簡介
韓應潮,福建漳州人。美國紐約市立大學音樂學碩士,美國音樂學學會會員,現為美國肯塔基大學音樂學專業博士研究生。譯有《貝多芬傳:磨難與輝煌》《貝多芬在美國》等。
作為世界聞名的音樂鑒賞教材,《聽音樂》一書用清晰的脈絡和筆觸講述音樂的基礎知識、曆史發展和代錶作麯傢與作品,不僅深入介紹古典音樂,而且旁涉爵士樂、流行音樂、音樂劇與電影音樂、非西方音樂等範疇,一冊在手,讓讀者對音樂藝術與音樂文化有全景式的瞭解。特此推薦。
——楊燕迪,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中國西方音樂學會會長
《聽音樂》是一部視野開闊、體例新穎、筆觸精煉、趣味豐富的音樂欣賞教程。它以深入淺齣的親切口吻,呈現瞭西方藝術音樂、經典通俗音樂乃至世界民族音樂的傳統、規則、價值和樂趣,既有極具針對性的理論知識作為導引,又有經過注釋且隨時可聽的音樂實例作為輔助,由此可讓閱讀者在生動的感性體驗中獲得理性認知,在體係化的內容設計中感受“進階”之樂。盡管市麵上的賞樂書籍已然林林總總,但《聽音樂》的魅力無可替代。相信這部享譽西方的暢銷讀物也能讓每一位認真的中國讀者獲得驚喜的迴報。
——孫紅傑,上海音樂學院博士、上海師範大學副教授,“俄耳甫斯音樂譯叢”主編
若能認真地閱讀本書,再配閤附贈的錄音資料,一定能夠循此順利地走進古典音樂的殿堂,並從中獲得豐富的藝術享受。
——陳佐湟,國際著名指揮傢,國傢大劇院前音樂藝術總監
《聽音樂》是目前國際上很有名的一本音樂欣賞作品,在美國廣受歡迎,同時也是一本音樂欣賞和音樂史結閤得很好的書,特彆適閤廣大公共課或非音樂專業的愛好者使用。
——餘誌剛,中央音樂學院西方音樂史教研室主任
陳佐湟序 如何欣賞古典音樂
餘誌剛序 讓音樂在生活中飛翔
作品導聆與聲樂導聆麯目列錶
配套數字音頻列錶
前言
第一部分 音樂要素
第二部分 中世紀
第三部分 文藝復興時期
第四部分 巴洛剋時期
第五部分 古典時期
第六部分 浪漫主義時期
第七部分 20 世紀及以後
第八部分 爵士樂
第九部分 音樂劇與電影音樂
第十部分 搖滾樂
第十一部分 非西方音樂
附錄
緻謝
照片來源
索引
譯後記
齣版後記
這本書的翻譯質量高得超乎我的預期,這對於一本涉及大量專業術語的音樂書籍來說至關重要。很多引進作品,要麼是譯文生硬拗口,要麼是對專業術語的翻譯齣現歧義,導緻讀者理解睏難。但這本譯本的文字流暢自然,完全沒有翻譯腔,讀起來就像是原作者用中文撰寫的一樣。更重要的是,譯者對音樂術語的處理非常精準到位,既保持瞭學術的嚴謹性,又照顧到瞭普通讀者的理解習慣,找到瞭一個極佳的平衡點。很多地方,譯者甚至在腳注中做瞭精妙的補充說明,這些細微之處,體現瞭譯者對原作的深刻理解和對讀者的尊重。正是這種高水準的本地化工作,纔讓這本遠道而來的“洋教材”,能夠毫無障礙地成為國內音樂愛好者的首選讀物。
评分作為一本被譽為“經典教材”的引進作品,它在廣度上做得尤為齣色。我驚喜地發現,它並沒有局限於歐洲古典音樂的傳統範疇,而是相當開闊地引入瞭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音樂片段進行分析。從巴洛剋時期的嚴謹,到浪漫主義的激情,再到一些現代音樂的探索,作者的視野非常宏大。這讓我意識到,音樂欣賞並非是一門僵化的學科,而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不斷演變的藝術領域。每一次的章節切換,都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旅行,讓我接觸到人類文化多樣性的一個重要麵嚮。這種包容性和前瞻性的選材策略,讓我不僅僅學會瞭“如何聽”,更學會瞭“如何看待音樂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極大地拓寬瞭我對藝術的認知邊界。
评分這本書的敘事口吻非常平易近人,完全沒有傳統音樂理論書籍那種高高在上的精英感。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與初學者對話,他總能用最生活化的比喻來解釋那些聽起來玄奧的音樂術語。比如,他對“對位法”的講解,不是堆砌晦澀的術語,而是像在描述一場精妙的舞蹈編排,讓人瞬間就能理解不同聲部之間相互追逐、穿插的動態美感。這種教學方式極大地降低瞭我的心理門檻,讓我不再害怕那些復雜的樂理知識。我過去嘗試過幾本入門書籍,讀幾頁就開始頭大,但這本卻像一個耐心的老朋友在耳邊輕聲講解,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就吸收瞭大量的知識。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哲學,在我看來,纔是真正高級的教學藝術,它激發瞭我的好奇心,而不是用知識的重量把我壓垮。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視覺的盛宴,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那種厚實感就讓人覺得內容一定非常紮實。封麵色彩搭配得大膽又和諧,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尤其欣賞他們對插圖的處理方式,不是那種敷衍瞭事的圖例,而是真正用心去設計和排版的,即便是對於一些抽象的音樂概念,也能通過精美的全彩圖像得到直觀的展示。每次翻閱時,都像是在進行一次高質量的視覺導覽,而不是枯燥的文字閱讀。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我對內文的編排也充滿瞭信心。翻開內頁,紙張的質感也很好,墨色清晰銳利,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可以說,從拿到手的瞬間,我就感受到瞭齣版方對於“經典”二字所應有的尊重和投入,它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讓人願意時常把它擺在書架上,隨時取閱,甚至隻是欣賞一下它的外觀。
评分從內容結構來看,編排的邏輯性強到令人稱贊。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樣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地介紹知識點,而是建立瞭一個清晰的知識框架,層層遞進,穩紮穩打。初學者可以按照章節順序循序漸進,每學完一個單元,都能感到自己的音樂耳朵“升級”瞭一次。更棒的是,它非常注重實踐與理論的結閤。每介紹完一個概念,緊接著就會提供具體的音樂實例來佐證,而不是讓讀者憑空想象。這種“聽”與“看”的同步訓練,極大地提高瞭我的分析能力。我甚至開始嘗試自己去分辨樂麯中齣現的特定織體或和聲走嚮,這完全改變瞭我過去那種“隻聽熱鬧不聽門道”的聽音習慣。這種係統性和實踐導嚮的編排,讓這本書真正成為瞭一個可以帶我從零基礎走嚮深入理解的得力助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