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中國森林供給問題研究
:108.00元
售價:73.4元,便宜34.6元,摺扣67
作者:陳幸良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030400031
字數:340000
頁碼:27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我國是世界上人均森林資源*少的國傢之一,森林生態係統既要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木材和林産品的持續供給,又要維護國土生態安全,提高生態承載力,保障可持續發展,同時,生態係統自身也要達到健康穩定,這就對森林生態係統的功能服務、産品供給、消費和價值實現等提齣瞭諸多理論問題和方案選擇。在《中國森林供給問題研究》中,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陳幸良等研究人員,從森林的多種功能入手,係統地對中國森林供給問題進行瞭分析研究,在理論和實踐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陳幸良等研究人員編著的這本《中國森林供給問題研究》從森林的功能和作用入手,引入森林供給的概念,係統地對中國森林供給問題進行分析研究。主要內容包括森林供給的理論、全球化背景下的森林供給、中國森林現狀分析、森林供給的政策環境、森林生態服務供給、森林實物産品供給、森林文化服務供給等。本書應用新公布的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數據,研究瞭綠色增長和可持續發展背景下與森林相關的重點問題,分析瞭森林生態産品、物質産品和文化産品的供給趨勢,提齣瞭政策建議。
本書可供林業、生態、環保、農業、國土等相關部門人員閱讀,可作為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師生、企業經營人員的研究參考書目,也可供管理和決策參考。
陳幸良,男,1964年12月生,研究員,博士,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林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兼任中國農業經濟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生態文化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林學會森林工程分會理事長、中國林業科技期刊分會副會長、北京林學會副理事長。多年從事林業經濟與政策、森林資源與環境管理、重大生態工程管理、生態文化與鄉村發展等方麵研究。在生態工程、林下經濟、森林生態與資源環境、山區發展、森林可持續經營等領域,特彆是林業政策、集體林權製度、現代林業與區域發展等方麵取得研究成果。參編代錶著作有《中國森林資源與可持續發展》《新中國生態演變六十年》《世界重點生態工程政策研究》等,發錶論文數十篇。
乍眼一看《中國森林供給問題研究》這個書名,我的第一反應是,這會不會是一本非常枯燥、充滿學術術語的書籍?我承認,我不是那種會主動去鑽研學術專著的讀者,我的閱讀興趣更偏嚮於通俗易懂、能夠啓發思考的內容。然而,仔細品味這個書名,加上後麵的9787030400031,又讓我覺得它背後可能隱藏著一些不為人知的、關於我們國傢土地的故事。我對“供給”這個詞特彆敏感,它意味著一種需求的滿足,而“森林供給”則暗示著這種需求的背後,是人類活動對自然資源的索取。我猜想,這本書也許會從曆史的角度齣發,梳理中國森林資源的變化軌跡,讓我們看到一個更廣闊的背景。它可能不僅僅是分析當下的問題,還會追溯這些問題的根源,探討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人們是如何對待森林的,又因為哪些原因導緻瞭今天所麵臨的“供給問題”。我希望作者能夠用一種更生動、更具故事性的方式來講述這些內容,即使是數據和分析,也能通過恰當的比喻和清晰的邏輯呈現齣來,讓我這個門外漢也能讀懂其中的奧妙。也許書中會穿插一些林區人民的生活片段,或是講述一些具有代錶性的生態修復工程,這樣會讓整個研究變得更加立體和鮮活。
评分拿到《中國森林供給問題研究》這本書,我立馬聯想到的是新聞中偶爾會看到的關於森林火災、非法砍伐的報道,以及國傢大力推行的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政策。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學術探討,更可能是一份對於國傢戰略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度剖析。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森林供給”的,是單純指木材的供應量,還是包含瞭更多的生態服務功能?比如,森林在涵養水源、淨化空氣、固碳減排、維持生物多樣性等方麵所扮演的角色,是否也會被納入研究的範疇?從“問題研究”這個詞來看,這本書很可能不會迴避現實的睏難和挑戰,而是直麵那些棘手的問題。我猜測,它可能會詳細地分析導緻森林供給不足的各種因素,例如人口增長帶來的壓力、經濟發展對土地的占用、林業産業結構的單一性、以及一些管理上的漏洞等等。同時,我也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解決思路,或許會從技術、政策、市場機製等多個層麵提齣建議,甚至可能會有一些成功的案例研究,來印證作者的觀點。總之,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不僅關乎自然科學,也與社會科學、經濟學、甚至政治學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是一個非常宏大的議題。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中國森林供給問題研究》,再加上這串神秘的數字9787030400031,瞬間勾起瞭我的好奇心。雖然我不是這方麵的專業人士,但我一直對中國的生態環境,特彆是森林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抱有濃厚的興趣。從書名來看,它似乎觸及瞭一個非常重要且復雜的問題:如何在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同時,確保森林資源的供給不被過度消耗,甚至能夠持續增長。這不僅僅是一個關於樹木、木材的問題,更關乎著中國的生態安全、氣候變化應對、生物多樣性保護,乃至我們子孫後代的生存環境。我猜測書中可能會深入探討當前中國森林供給麵臨的挑戰,比如森林采伐的限製、非法采伐的治理、林業經濟的發展模式、以及如何平衡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之間的關係。讀到這樣的書名,我腦海中浮現的畫麵是:研究人員們在深山老林中進行實地考察,收集數據,又迴到辦公室裏,用復雜的模型和圖錶來分析問題。他們可能會研究不同地區、不同林種的供給能力,評估當前政策的有效性,並提齣新的、更具創新性的解決方案。這讓我對書中可能齣現的案例分析、政策建議以及理論探討充滿瞭期待,希望能從中獲得一些深刻的見解,瞭解中國在應對這一全球性挑戰方麵所做的努力和遇到的睏境。
评分《中國森林供給問題研究》這個書名,在我看來,就像是一把鑰匙,試圖打開理解中國土地利用和資源管理復雜性的門。我一直認為,森林不僅僅是簡單的植物集閤,它們是生態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關係到人類福祉的寶貴財富。這本書的齣現,讓我感覺自己有機會更深入地去瞭解,我們國傢在保護和利用這些寶貴資源方麵,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又麵臨著哪些內在的張力和矛盾。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定義“供給”這個概念的,是僅僅從經濟角度齣發,還是包含更廣泛的生態服務價值?比如,一個健康的森林,它能提供乾淨的水源、調節氣候、防止水土流失,這些“非經濟”的供給,在書中是否會得到充分的體現?我猜測,書中可能會深入探討目前中國森林供給體係中存在的一些“失衡”現象,例如,在某些地區,過度開發導緻森林資源枯竭,而在另一些地區,又可能存在森林資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的情況。我期待作者能夠用一種不迴避問題的態度,去剖析這些“失衡”現象的根源,並嘗試提齣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解決方案,或許會涉及林業政策的調整、市場機製的創新,甚至是林農的利益分配等更微觀的層麵。
评分當我看到《中國森林供給問題研究》這本書的標題,以及那個9787030400031的編號時,我的腦海裏立刻浮現齣一種嚴謹、深入的學術探究。雖然我本身並非林業或生態學領域的專傢,但我對中國廣袤的土地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有著濃厚的興趣,也一直關注著國傢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麵所付齣的努力。這本書的書名讓我覺得,它可能不僅僅是停留在描述現象,而是會深入分析“供給”這個核心問題背後所隱藏的復雜性。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供給”的,是狹義的木材供應,還是包含瞭更廣泛的生態服務功能?例如,森林在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碳匯固碳等方麵的作用,是否也會被納入研究的考量範疇?從“問題研究”這個詞組來看,這本書很可能不會迴避中國森林供給領域存在的現實挑戰和潛在風險,比如,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森林保護之間的關係,如何在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的同時,確保森林資源的永續利用。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中國森林供給現狀的詳實數據,並運用科學的方法對其進行深入分析,從而提齣一些切實可行、具有戰略意義的解決方案,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應對中國森林資源所麵臨的未來挑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