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新書--品中國文人2:劉小川新作,讀懂中國曆代大文人,體味中華曆史與文化的脈動! 劉小

正版新書--品中國文人2:劉小川新作,讀懂中國曆代大文人,體味中華曆史與文化的脈動! 劉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小川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文化
  • 曆史
  • 文學
  • 劉小川
  • 文人
  • 傳記
  • 曆史文化
  • 中華文化
  • 國學
  • 新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麦点文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133321
商品编码:29676971510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08-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品中國文人2:劉小川新作,讀懂中國曆代大文人,體味中華曆史與文化的脈動!

定價:35.00元

作者:劉小川

齣版社:上海文藝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5-01

ISBN:978753213332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581kg

編輯推薦


“品中國文人”不自劉小川始,劉的獨創性在於現代性眼光與平民情懷,心理透視與筆墨纔氣之融會。
評論傢 雷達
劉小川的風格兼有餘鞦雨和於丹兩位老師的長處,以娓娓道來的筆觸探究曆史的奧秘,為我們寫下瞭一部中國文人的心靈史。
評論傢、北大中文係教授 張頤武
小川的文字,融詩情、史識、哲思於一爐,錶現齣對古人文化風度的追懷與嚮慕,執著地追問與人格尊嚴密切相關的問題,是近年值得關注的文學收獲。
評論傢、文學博士 李建軍
詩性是一個民族的核心隱秘,它不僅體現瞭人類追求的一種本能,還包含瞭更多的不可思議的能量。
劉小川從古人身上看到的是時間之奧秘,是逼人的生命光輝,是無法言說的天地奇跡。且看作者議論和記敘的竟是這樣一些人物:曠達篤定的嵇康、舉目悠遠的陶淵明、豪氣浪蕩的李白、憂思純美的杜甫、豐贍細膩的白居易、柔腸旖旎的李煜……他們在天幕上永遠閃爍,可是伸手指點這清澈這暉光的,卻要是有心誌有情懷的人。
作傢 張煒

內容提要


中國曆史漫長而豐富。中國很早就有記載自己民族曆史的傳統。
本書嘗試著從中國曆代大文人的角度來勾畫曆史與文化的脈動,以這些與中國曆史和文化相關聯的單個生命的演進,還原曆史與文化發展的真況。所有文章融文史哲於一爐,同時也注入瞭作者作為一個生活在當今時代的文化人的見解和情感。
本書的作者原為小說傢,在對這些文人和曆史的講述中也融入瞭文學的筆法,展現齣作傢雄厚的筆力、豐富的藝術再現力和廣博的人生閱曆。

目錄


蘇東坡(北宋1036-1101)
柳永(北宋987?-1053?)
歐陽修(北宋1007-1072)
五安石(北宋1021-1086)
陸遊(南宋1125-1210)
辛棄疾(南宋1140-1207)
李清照(南宋1084-1151)
曹雪芹(清代1724?-1764)
魯迅(1881-1936)
我為什麼要品中國文人(代後記)
附錄:主要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劉小川,1960年齣生於四川省眉山縣。供職於四川省眉山市三蘇文化研究院。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蘇曼殊》、《漢劉邦》、《暖昧》、《色醉》、《老夫少妻》。主要論著:《蘇軾:敘述一種》、《來到漢語中的德國大師》。

文摘






序言



追溯韆年文脈,品味精神傢國——《中國曆代文人風骨》 在這浩渺的曆史長河中,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薪火相傳,光耀四海,離不開一代代文人墨客的智慧與擔當。他們以筆為刀,以文為劍,在各自的時代背景下,書寫著時代的精神,傳承著民族的文化,更以其獨特的風骨,照亮瞭後人前行的道路。《中國曆代文人風骨》這部鴻篇巨製,正是這樣一部試圖勾勒齣中華文人精神圖譜的力作,它不拘泥於簡單的生平事跡羅列,而是深入挖掘每一位文人靈魂深處的光芒,展現他們如何在曆史的風雨中砥礪前行,如何用文字構建精神的傢園,又如何用生命踐行著文人的道義與擔當。 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走進那些塑造瞭中國曆史與文化走嚮的傑齣文人。我們不僅僅是閱讀他們的作品,更是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理解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感受他們思想的激蕩與情感的起伏。從諸子百傢百傢爭鳴的春鞦戰國,到詩歌輝煌的唐朝;從宋代詞人的婉約豪放,到明清文人的理性思辨,本書將以宏大的視野,精微的筆觸,呈現中華文人精神的流變與升華。 穿越韆年,尋覓精神的燈塔 翻開本書,你將與屈原一同“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感受他為國獻身、憂民憂國的赤子之心,體味那份“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堅定信念。他的愛國情懷,不僅是個人情操的體現,更是中華民族精神中不可磨滅的烙印。 你將隨司馬遷一同,“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傢之言”。在遭受宮刑的巨大屈辱下,他以驚人的毅力,完成瞭《史記》這部不朽的史學巨著。他的文筆,不僅僅是曆史的記錄,更是對生命意義的拷問,對正義與良知的呼喚。他的《報任安書》,字字泣血,句句驚心,展現瞭一個文人如何在絕境中保持人格的尊嚴與思想的自由。 你將品讀李白的“飛流直下三韆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浪漫與狂放,感受他“仰天大笑齣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豪邁氣概。他是盛唐氣象的最好注腳,他的詩歌,是自由奔放、纔情橫溢的化身,寄托瞭無數人在動蕩時代中對理想與自由的嚮往。 你將沉醉於杜甫“硃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現實關懷,體會他“安得廣廈韆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的悲憫情懷。他被稱為“詩聖”,不僅在於其詩歌藝術的爐 অপূর্ব,更在於其深厚的傢國情懷和對底層人民的深切同情。他的詩,是那個時代的百科全書,是社會現實的真實寫照。 你將漫步於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韆古風流人物”的豪情壯誌,感受他“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曠達灑脫。他的人生,跌宕起伏,屢遭貶謫,卻始終保持著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他的詞,兼具豪放與婉約,他的文章,汪洋恣肆,見解深刻,充分展現瞭文人的智慧與韌性。 你還將遇見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閃耀的璀璨星辰:孔子的仁愛與智慧,老子的道法自然,莊子的逍遙遊,屈原的忠貞,曹操的雄纔大略,陶淵明的田園牧歌,王維的山水禪意,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煜的亡國之痛,辛棄疾的壯誌未酬,陸遊的愛國熱情,等等。本書將從不同的維度,深入剖析這些文人的思想精髓、藝術成就及其對後世的影響,力求展現一個立體、鮮活的文人畫捲。 不僅僅是文學,更是精神的傳承 《中國曆代文人風骨》不僅僅是一部文學作品的賞析,更是一次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深度探尋。它試圖迴答一個重要的問題:在曆史的長河中,究竟是什麼樣的精神特質,讓這些文人能夠超越時代的局限,成為後人心中的楷模和榜樣? 本書強調的“風骨”,並非是僵化的教條,而是文人在麵對逆境時的堅韌不拔,在麵對誘惑時的清正廉潔,在麵對權勢時的獨立不屈,在麵對苦難時的樂觀豁達。它是文人的人格力量,是其思想深度和道德情操的集中體現。 我們將看到,文人的風骨,體現在他們對真理的執著追求。他們不畏權勢,敢於直言,哪怕是冒著生命危險,也要說齣自己的良知與判斷。他們的文字,常常成為一麵鏡子,照齣時代的弊病,也成為一種激勵,喚醒人們心中的正義感。 文人的風骨,也體現在他們對社會責任的擔當。許多文人,將個人命運與國傢興衰緊密相連,將百姓疾苦放在心上。他們的詩文,常常充滿對民生的關懷,對不公的批判,以及對國傢富強的期盼。這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是中華民族精神中寶貴的一部分。 此外,文人的風骨還體現在他們對藝術境界的不斷追求。他們用文字和思想,為我們構建瞭一個又一個精神傢園。他們的作品,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更承載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文化智慧。通過閱讀和理解他們的作品,我們能夠獲得心靈的啓迪,提升人生的境界。 一部喚醒內在力量的旅程 《中國曆代文人風骨》將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生動的敘事方式和深刻的文化洞察,引領讀者踏上一段彆開生麵的精神之旅。本書並非枯燥的學術研究,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和情感溫度。作者力圖用現代人的視角,去解讀古人的智慧,去理解他們的苦樂,去感受他們精神的力量。 書中,你將有機會重新認識那些耳熟能詳的名字,發現他們身上鮮為人知的故事。你將瞭解到,他們不僅僅是高高在上的聖人,他們也有著普通人的喜怒哀樂,有著內心的掙紮與彷徨。正是這些真實的情感,使得他們的形象更加豐滿,他們的精神也更具感染力。 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知識的獲取,更在於精神的洗禮。在當今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重溫這些文人的風骨,能夠幫助我們找迴內心的定力,堅定人生前進的方嚮。他們的精神,如同燈塔,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引領我們思考生命的意義,探尋人生的價值。 閱讀《中國曆代文人風骨》,就是與中華民族最優秀的精神血脈進行一次深刻的對話。它將喚醒你內心深處對真善美的追求,激發你對故土傢園的熱愛,讓你在品味中華曆史與文化的脈動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從容與力量。這是一場跨越時空的盛宴,一次滌蕩心靈的洗禮,一部值得你細細品讀、反復迴味的不朽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實在是太吸引人瞭,我幾乎一眼就被它抓住瞭。 “正版新書--品中國文人2:劉小川新作”這幾個字就告訴我,這不僅是一本新書,而且是“品中國文人”係列的第二部,這讓我對前作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同時也期待著劉小川先生在新書裏能給我們帶來怎樣的驚喜。 “讀懂中國曆代大文人”這句話更是直擊我心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嚮往,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中國,就必須深入瞭解那些塑造瞭我們思想和藝術的偉大靈魂。從詩經的樸素到唐詩的輝煌,從宋詞的婉約到明清小說的繁盛,曆代文人就像一條條璀璨的星河,指引著中華文明前進的方嚮。我渴望能夠通過這本書,撥開曆史的迷霧,近距離地感受這些偉大的靈魂,聽他們訴說那個時代的悲歡離閤,感悟他們對人生、對社會、對藝術的獨特見解。而“體味中華曆史與文化的脈動”則將這種期待推嚮瞭極緻,我希望通過閱讀這些文人的故事,不僅僅是瞭解他們的生平,更能觸摸到中華民族那奔騰不息的文化血脈,感受它在曆史長河中激蕩起伏的壯麗景象。這本書的名字,仿佛就是一把鑰匙,預示著它將帶領我開啓一段深刻的文化探索之旅,讓我得以從更宏觀的角度去審視和理解這片土地上源遠流長的文明。

评分

拿到這本書,還沒來得及翻開細讀,光是封麵設計就讓我眼前一亮。那是一種沉靜而富有質感的風格,既有古典的韻味,又不失現代的簡約。我猜想,作者劉小川先生在選擇封麵設計上,也一定花瞭不少心思,力求與書中所要傳達的文化氣息相契閤。我特彆欣賞那種能夠將內容與形式完美結閤的齣版物,它本身就如同第一件藝術品,足以勾起讀者的閱讀欲望。我一直在尋找能夠真正觸及靈魂的讀物,那些能夠讓我暫時忘卻塵世的喧囂,沉浸在曆史的洪流中,與古人的智慧進行對話的書。這本書的名字,特彆是“品中國文人”這個詞,讓我覺得它並非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一種充滿個人情感和審美體驗的解讀,就像是品一杯陳年的好茶,需要細細品味,纔能咂摸齣其中豐富的層次和韻味。我期待作者能以一種獨特而富有洞察力的視角,為我們呈現中國文人的群像,不隻是他們的文學成就,更重要的是他們的生活態度、精神追求,以及他們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留下瞭屬於自己的印記。這種期待,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好奇和嚮往,仿佛已經聞到瞭字裏行間散發齣的墨香和智慧的氣息。

评分

我個人一直對中國古代的文人生活頗感興趣,總覺得他們身上有一種獨特的風骨和氣質,是現代社會所難以尋覓的。無論是風流倜儻的李白,還是憂國憂民的杜甫,亦或是隱居山林的陶淵明,他們身上都承載著那個時代獨特的精神烙印。我常常在想,是什麼樣的環境,什麼樣的經曆,纔能塑造齣如此鮮活而又深刻的靈魂?而這本書的名字,恰恰點齣瞭我心底的這份好奇。“讀懂中國曆代大文人”這句話,讓我覺得作者並非僅僅停留在錶麵的介紹,而是試圖深入到文人的內心世界,去探究他們的思想脈絡,理解他們的價值取嚮,甚至是他們的矛盾與掙紮。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跳齣教科書式的刻闆印象,看到一個更加立體、更加鮮活的文人群體。更讓我驚喜的是“體味中華曆史與文化的脈動”這個副標題,它暗示瞭這本書的視野將更加開闊,不僅僅局限於個體的人物故事,更能將這些文人的命運與整個中華民族的曆史發展、文化變遷聯係起來。我期待著,能夠通過閱讀這本書,獲得一種對中華文明的整體認知,感受到它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以及其中蘊含的智慧和魅力。

评分

關於這本書的介紹,最讓我心動的是“劉小川新作”這幾個字。我雖然還沒有機會閱讀過劉小川先生的其他作品,但“新作”這個詞本身就代錶著一種新生的力量和新的思考。我喜歡閱讀那些有獨立見解、能夠帶來啓發性思考的作者的作品,尤其是在文化領域,我更看重作者能否在傳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能夠用當代的視角去解讀經典的過去。而“品中國文人”這個方嚮,也正是我一直以來都非常感興趣的領域。我總覺得,每個時代的大文人,都是那個時代最敏銳的觀察者和最深刻的記錄者。他們的文字,不僅是文學作品,更是曆史的見證,是思想的火花,是情感的流露。能夠“讀懂”他們,意味著能夠穿越時空的阻隔,與他們進行靈魂的交流,理解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他們內心深處的波瀾。而“體味中華曆史與文化的脈動”,更是將這種閱讀的意義提升到瞭一個更高的層麵,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次文學之旅,更是一次對中華文明深邃肌理的探索。我期待著,劉小川先生能夠憑藉他的學識和纔情,為我們打開一扇通往中國文人世界的窗戶,讓我們得以窺見那份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精神光輝。

评分

“正版新書--品中國文人2:劉小川新作”這個書名,光是讀起來就有一種儀式感,仿佛預示著即將開啓一段嚴肅而又充滿魅力的閱讀體驗。我一直認為,中國文人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他們的思想、他們的藝術、他們的人生,都蘊含著無盡的智慧和啓迪。從屈原的愛國情懷,到蘇軾的曠達人生,再到曹雪芹的悲憫情懷,每一個文人都如同一個獨特的符號,承載著時代的精神,也摺射齣人性的光輝。我渴望能夠通過閱讀,更深入地理解這些偉大的靈魂,不僅僅是記住他們的名字和作品,更能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領悟他們的哲學思考。而“讀懂中國曆代大文人”這句話,讓我覺得作者劉小川先生定然具備深厚的學養和敏銳的洞察力,能夠帶領我們撥開曆史的重重迷霧,看到文人真實的一麵。更吸引我的是“體味中華曆史與文化的脈動”這個副標題,它意味著這本書的格局是宏大的,不僅僅是人物的傳記,更能將文人的個體命運與中華民族的整體發展緊密相連,讓我們從更廣闊的視野去理解中國的過去和現在。這種深度和廣度的結閤,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相信它定能帶給我一次深刻而難忘的文化洗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