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隨園食單 傢藏文庫
定價:35.00元
作者:袁枚;李開周,張晨 注
齣版社:中州古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3487362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無
內容提要
《傢藏文庫:隨園食單》是清朝文學傢袁枚在晚年完成的一本美食小冊子。
作為一個學養深厚的文學傢,袁枚布局嚴謹,敘事生動,筆法靈活,個性鮮明,雖然使用文言來錶達,但是用詞淺白,通俗易懂,今天讀來依然親切。作為一個經驗豐富的美食傢,袁枚不僅忠實記錄瞭三百多種飲食的色、香、味之美,還詳細地介紹瞭它們的製作方式及烹飪要點,同時還將他自己的美食體驗和生活理念融入其中。
故此,《傢藏文庫:隨園食單》既有文學價值和史料價值,又可以作為我們現代人的烹飪指南和人生參考。
目錄
無
作者介紹
無
文摘
無
序言
無
讀完這本《隨園食單》真是讓人大開眼界,尤其對於一個像我這樣對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充滿好奇的普通食客來說,簡直就是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袁枚老先生的文筆,那種輕鬆詼諧中帶著幾分犀利和對生活的熱愛,透過這泛黃的書頁仿佛都能撲麵而來。他不僅僅是在記錄菜肴的製作方法,更是在描摹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對精緻與本真的追求。書中對於食材的選擇、烹飪的火候、調味的精妙,都有著獨到的見解,絕非今日許多食譜那種流水賬式的記錄可以比擬。記得有一段寫到“主意”的重要性,強調廚師的心境和對食物的理解遠比死記硬背的步驟更關鍵,這讓我反思瞭自己在生活中對待諸多事情的態度——是否也應該多一份用心和靈性?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教你做齣一道一模一樣的菜,而在於啓發你去思考,去感受食物背後的文化脈絡和匠人精神。那種對“味外之旨”的追求,實在令人迴味無窮,也讓我更加珍視每一次下廚的時光,哪怕隻是做一碗簡單的麵條,也想學著袁枚先生那般,帶著一份虔誠與尊重。
评分我對這本書的整體觀感是:它需要時間去細品,而不是速食式的閱讀。初讀時,或許會被那些繁復的菜名和古老的烹飪術語所睏擾,但隻要耐下性子,跟著袁枚的思路走,你會發現其中蘊含的規律和智慧是極其清晰的。它教導的,是如何調動所有的感官去體驗食物,如何用最少的乾預去凸顯食材的本味。這種對“本真”的堅持,與現代社會過度烹飪、過度調味的趨勢形成瞭鮮明的對比。此外,這本書還提供瞭一個瞭解清代社會風貌的獨特窗口,通過餐桌上的菜品,我們可以側麵窺見當時的物産、風俗乃至階層差異。它是一部食譜,更是一部生動的社會風俗畫捲,其厚重感和文化內涵,遠超齣瞭我們通常對“菜譜”的理解。每次翻開,都能從中汲取新的感悟,著實是一本值得反復把玩、常讀常新的寶典。
评分如果拋開食物本身,單就這本書展現的清代士大夫的生活美學來看,它也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它不僅僅是“吃什麼”,更是“怎麼活”的體現。袁枚對細節的極緻關注,從對火候的控製到對餐具的選擇,無不體現齣一種對“雅”的追求。他所推崇的“清淡而有味”,實則是一種平衡的哲學——在享受物質豐富的同時,不被物欲所纍,保持心性的清明。在今天這個追求快速、高效、工業化的大環境下,重溫這種對慢工細活、對本真滋味的執著,讓人感到一種精神上的休憩。這本書像一麵鏡子,映照齣傳統文人階層對生活品質的苛求,以及他們如何通過日常的飲食起居,來構建自己獨立於世俗之外的精神傢園。這使得它不再局限於烹飪領域,而是延伸到瞭對傳統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的探討。
评分作為一個對中國古典文學有一定涉獵的人,我發現《隨園食單》的語言風格簡直是一絕。它跳脫瞭傳統美食著作的刻闆和說教,充滿瞭鮮活的生命力和個人色彩。袁枚先生的文字是如此的率性,他敢於批評那些在他看來“不閤時宜”的烹飪陋習,同時也極力贊揚那些返璞歸真的美味。這種“真誠”是時至今日很多美食評論中罕見的。我仿佛能想象到他在酒酣耳熱之際,揮毫潑墨,記錄下他對於一席盛宴的精闢點評。他的敘述邏輯不是嚴格的菜譜分類,而是帶著生活化的遊記色彩,讓你在閱讀中仿佛也參與到瞭那場場雅集之中,品嘗著他筆下那些或清淡或濃鬱的滋味。這種敘事上的自由和靈動,讓原本可能枯燥的烹飪指南,變成瞭一部充滿人情味的“美食隨筆集”。這種對個人體驗的尊重和坦率錶達,正是這本書超越時代、至今仍能打動人心的重要原因。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處理得相當考究,看得齣齣版方在“傢藏文庫”這個係列上是下瞭真功夫的。內頁的紙張質感非常舒服,拿在手上有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這對於閱讀古代經典來說至關重要,畢竟,閱讀的儀式感能極大地增強沉浸體驗。我個人尤其欣賞的是注釋和校對部分的用心程度。像袁枚那樣的文言文字,加上時代背景的差異,對於現代讀者來說,沒有詳盡的解讀和注釋,很容易産生望文生義的誤解。這套書的注者們顯然是下瞭苦功的,他們不僅解釋瞭生僻的詞匯,更對許多菜名背後的典故和文化背景做瞭細緻的考證,使得我們這些“門外漢”也能較為順暢地領略到原著的精髓。這種對知識尊重的態度,讓閱讀過程充滿瞭安全感,不必擔心理解上的偏差會誤導自己對古代飲食哲學的認識。能將這樣一部古典佳作以如此高質量的學術標準呈現齣來,實屬不易,也為這部作品在現代的流傳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