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學生實用古漢語常用字詞典-第7版 | 齣版社: 內濛古大學齣版社 | 齣版時間:2018-03-01 |
| 作者:馮蒸 | 譯者: | 開本: 16開 |
| 定價: 39.80 | 頁數: | 印次: 8 |
| ISBN號:9787811154474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 7 |
本字詞典共收古漢語常見單字5000餘個,古漢語詞條約1萬條,是一部介於中型和小型之間的古漢語工具書,適閤廣大中學生和中學語文教師研習古代漢語之用,也適閤一般的古代漢語愛好者使用。本字詞典字目按音序排列,並附有漢語拼音索引和部首檢字錶。本字詞典對每個字目均用現代漢語加以解釋,不隻一個義項的,分彆用①、②……等序號加以區分。為瞭便於理解各義項的準確含義及該字、詞條的用法,各義項均加注瞭詞性,這也是本字詞典的特色之一。為節省篇幅,標注的詞性一律用簡稱,如:名詞一(名),形容詞一(形)等。部分字目和詞條中設有→標誌,對古漢語學習中的重點和難點予以提示。疑難字,詞加注拼音,並予以簡明釋義。
序凡例漢語拼音音節索引部首檢字錶(一)部首目錄(二)檢字錶正文附錄:我國曆代紀元錶
作為一本工具書,查找的便捷性是衡量其優劣的核心標準之一。從檢索效率的角度來看,這本詞典的設計思路是清晰明瞭的,它的部首檢字法和拼音索引做得都很規範,查找過程相對順暢,基本不會齣現找不到條目的窘境。我尤其喜歡它在詞條下方添加的一些簡短的辨析提示,這在區分形近字或者音近義彆的詞語時,顯得尤為貼心。然而,我想指齣的是,在排版細節上,似乎還有提升的空間。尤其是在一些篇幅較長的解釋後麵,字體行距的設置略顯擁擠,長時間閱讀後,眼睛容易産生疲勞感。此外,對於那些在古代常用,但在現代漢語中已基本消失的詞匯,雖然它做瞭收錄,但往往隻提供瞭字麵的解釋,缺少瞭對其在古代社會文化背景下所承載的特定含義的勾勒。例如,一些與古代官製、禮儀相關的詞語,單純的詞義翻譯是遠遠不夠的,讀者需要瞭解其背後的社會功能,纔能真正“用”起來。
评分最近入手瞭一本據說是非常經典的古漢語詞典,名字裏帶著“學生實用”和“常用”,讓人對它的期望值自然會高一些。不過,實際翻閱下來,我發現這本書在某些方麵著實讓人眼前一亮,但在另一些地方卻又讓人感到一絲絲的遺憾。首先,從裝幀和紙質來看,這本詞典的用料還算紮實,拿在手裏有一定的分量,印刷的清晰度也令人滿意,排版布局清晰,即便是初次接觸文言文的學習者,也能快速定位到自己需要的詞條。我特彆欣賞它在常用詞匯解釋上所下的功夫,那些在古代文獻中反復齣現的、卻又常常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字詞,它的解釋往往直擊要害,配例句也多是取自流傳較廣的篇章,這一點對於提高學習效率,無疑是極大的助益。對於一個正在努力啃讀《論語》或《道德經》的讀者來說,這種精準和聚焦,比那種包羅萬象卻又泛泛而談的詞典要實用得多。它似乎深知“實用”二字的分量,沒有把篇幅浪費在那些過於生僻或現代漢語中已徹底被淘汰的死字上,而是把筆墨集中在瞭那些真正能幫助我們理解古代經典的主乾詞匯上。
评分總的來說,這本詞典在市場上眾多古漢語工具書中,無疑占據瞭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它精準地卡在瞭“入門”與“精通”之間的過渡地帶,努力做到平衡而全麵。它教會瞭我如何快速識彆那些構成古代語篇骨架的核心詞匯,為我的古文閱讀打下瞭一個堅實的基礎,這一點我必須給予高度肯定。但如果把目光放得更長遠一些,麵嚮那些希望在學術研究上有所深耕的讀者,這本書可能更像是一個優秀的“導航員”,而非一本詳盡的“百科全書”。它指明瞭方嚮,提供瞭最可靠的導航圖,但深處的風景、隱藏的岔路口以及復雜的地理變遷,需要學習者藉助更專業、更具拓展性的參考資料來進一步探索。它成功地實現瞭“實用”的目的,但如何在保持這份實用的同時,不犧牲學術的深度和廣度,將是未來版本迭代中,最值得思考的關鍵命題。
评分這本書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或者說是我個人認為比較有趣的一點,是它在例句的選擇上,似乎在努力平衡“經典性”與“可讀性”。在很多詞條後麵,跟隨著的例句確實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篇章片段,這無疑降低瞭讀者的理解門檻,讓人在查閱生僻字時,也能順帶鞏固對基礎文本的記憶。但是,這種對“經典”的過度依賴,也帶來瞭一些小小的局限性。有時候,為瞭解釋一個動詞的用法,它引用的句子可能過於古奧,導緻初學者在理解例句本身時,反而需要查閱更多的輔助資料,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瞭其“實用”的初衷。我希望未來的版本能在例句的選擇上更加多元化一些,比如適當引入一些古代的筆記、尺牘或者相對口語化的文獻摘錄,這樣可以讓讀者更全麵地感知到古漢語在不同文體中的實際運用麵貌,而不僅僅局限於那些被奉為圭臬的“正典”之中的錶達方式。
评分坦白說,我購入這本書的初衷,是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夠彌閤現代漢語和文言文之間鴻溝的橋梁,尤其是在理解那些語境特殊、一詞多義的古詞上,我寄予厚望。這本書在對詞義進行多重解釋時,確實體現齣瞭一定的深度和細緻。例如,同一個“之”字,它能分門彆類地梳理齣其作代詞、助詞、動詞時的細微差彆,並輔以不同朝代的例證加以說明,這種層層遞進的講解方式,著實幫助我理清瞭過去一些模糊的概念。然而,在處理那些跨越時間較長、語境變化較大的詞匯時,我發現它的解釋力度略顯保守。它傾嚮於提供一個“最安全”或“最常見”的解釋,卻鮮少深入探討在特定曆史時期,該詞匯可能存在的引申義或地域性差異。對於一個想要深入研究古代文學史的進階學習者而言,這種保守可能就意味著錯失瞭對文本更深層次的把握,期待在後續的修訂中,能看到更多關於詞義演變脈絡的探討,哪怕隻是在附錄中增加相關的篇幅,也會讓這本工具書的價值再上一個颱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