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音訓練手冊:音頻製品與聽評》是音頻技術與錄音藝術譯叢之一。
作者:(美國)科裏(Jason Corey) 譯者:硃偉
 
 作者賈森·科裏(Jason Corey)是密歇根大學音樂、戲劇和舞蹈學院的副教授,錶演藝術與技術係的係主任。他在學院擔任錄音和製作,以及技術耳朵訓練課程的教學工作,同時也是位錄音工程師,具有錄製各種音樂類型和風格作品的經驗。他在國內外的學術會議上發錶瞭多篇關於多聲道聲頻,技術耳朵訓練,以及聲頻教育方麵的論文。作為AES(Audio Engineering Society,聲頻工程師協會(美)的積極成員,他服務於協會的教育委員會(Education Committee),並且是密歇根大學AES學生分部的指導教師。
 硃偉,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錄音係教授。1981年就讀於北京廣播學院無綫電工程係電視發送專業,1985年在北京廣播學院廣播技術研究所攻讀通信與信息係統專業廣播聲學與電聲學方嚮碩士研究生,1988年留校任教,其間先後在北京廣播學院廣播技術研究所電聲教研室、北京廣播學院信息工程學院電視工程係多媒體教研室和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錄音係任教。此間承擔瞭“錄音技術”、“數字聲頻原理”、“聲頻測量”和“擴聲技術”等課程的教學任務:主持完成瞭十餘項部級和學院科研項目;主持編寫瞭“錄音技術與藝術叢”,另外還齣版《音頻測量技術》、《數字聲頻測量技術》、《擴聲技術》和《錄音技術》等多部專著;翻譯齣版瞭《音響係統設計與優化》等專著。
 目前於錄音係主要從事錄音藝術專業本科生的教學和通信與信息係統專業音頻技術方嚮碩士研究生的指導工作,主要開展多聲道環繞立體聲和數字聲頻技術等方麵的理論研究工作。
第1章 聽力
1.1 技術耳朵訓練的內容
1.1.1 同構映射
1.1.2 提高領悟力
1.1.3 提高感知的速度
1.3 聲音的重放係統配置
1.3.1 單耳:單聲道聲音重放
1.3.2 立體聲:雙聲道聲音重放
1.3.3 耳機
1.3.4 對耳機使用者的建議
1.3.5 環繞聲:多聲道聲音重放
總結
第2章 頻譜的平衡與均衡
2.1 頻譜平衡的整形
2.1.1 均衡
2.1.2 傳聲器的選擇與擺放
2.1.3 影響頻譜平衡的其他非直接因素
2.2 濾波器和均衡器的類型
2.2.1 濾波器:低通和高通
2.2.2 圖示均衡器
2.2.3 參量均衡器
2.2.4 擱架式均衡器
2.3 開始聽音訓I練實踐
2.3.1 實踐的類型
2.3.2 頻率分辨力
2.3.3 頻段數量
2.3.4 頻率範圍
2.3.5 增益疊加
2.3.6 Q值
2.3.7 聲源
2.3.8 均衡器選擇
2.3.9 聲音文件控製
2.3.10 時間限製
2.3.11 鍵盤快捷鍵
2.4 采用EQ實踐模塊進行訓練元音聲
2.5 推薦用於實踐的錄音資料
總結
第3章 空間屬性與混響
3.1 所接收感知到的空間屬性分析
3.1.1 聲源
3.1.2 聲學空間和聲音舞颱
3.1.3 立體聲聲像的總體特性
3.2 建立數字混響的基本框圖
3.2.2 混響
3.2.3 數字混響預置
3.3 多聲道聲頻的混響
3.4 軟件訓練模塊
3.5 軟件訓練模塊的介紹
3.5.1 聲源
3.5.2 用戶界麵
3.6 開始聽音訓練實踐
……
第4章 動態範圍控製
第5章 失真與噪聲
第6章 聲頻片段編輯點
第7章 聲音的分析
本書緻力於開發聽音人的審聽能力,使其具有與專業工程師一樣的聽音能力。交互式的聽音訓練軟件練習模塊可以讓聽音人自己去體驗各種類型的信號處理和控製,比如EQ、動態、混響、失真和延時。本書清晰而詳細的說明將有助於聽音人的耳朵聽音能力的訓練,並對自己的錄音作品進行真正的“聽評”。
在作齣何時和如何使用聲音處理效果、錄音技術的決定時可能會暫時中斷一下歌麯的縮混。所作齣的決定終歸結於自己的聽音能力、所聽到的聲音,以及對聲音的感知情況。正確認識聲音屬性,判斷齣問題根源所在並作齣相應解決的能力(尤其是需要迅速作齣決定的場閤)是決定終聲軌成功與否的關鍵點。
本書內容包括:
* 使用交互式軟件模塊進行常用聲頻處理器效果的識彆實踐練習。
* 掌握如何快速識彆聲頻問題並明確解決方案的方法。
* 開發針對常見聲頻信號處理聽評能力。
作者賈森·科裏(JasonCorey)是密歇根大學音樂、戲劇和舞蹈學院的副教授,錶演藝術與技術係的係主任。他在學院擔任錄音和製作,以及技術耳朵訓練課程的教學工作,同時也是位錄音工程師,具有錄製各種音樂類型和風格作品的經驗。他在國內外的學術會議上發錶瞭多篇關於多聲道聲頻,技術耳朵訓練,以及聲頻教育方麵的論文。作為AES[AudioEngineering Society,聲頻工程師D會(美)]的積極成員,他服務於D會的教育委員會(EducationCommittee),並且是密歇根大學AES學生分部的指導教師。
附件的光盤內容,坦白說,是這本書的靈魂所在,它彌補瞭任何印刷品在傳達聽覺信息時的先天不足。我試聽瞭其中幾段對比文件,效果立竿見影。那種將同一個片段在不同處理方式下的差異赤裸裸地呈現齣來的做法,極大地強化瞭書本上的文字描述。例如,書中提到削減某個頻率會帶來空間感的提升,隻有通過光盤裏的“A/B對比”文件,你纔能真正“感受”到空間感是如何被塑造和破壞的。這不再是抽象的閱讀,而是實打實的聽覺實驗。這種多媒體結閤的學習方式,極大地提高瞭學習的沉浸感和記憶的持久性。我發現自己不再隻是被動地聽,而是開始主動地去預測接下來的聲音走嚮,並立刻去驗證我的預測是否準確。這本書的整體設計,從內容深度到配套資源,都體現齣對讀者負責任的態度,絕對是音頻愛好者工具箱中不可或缺的一件利器。
评分拿到書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內容的充實和詳盡,簡直就是一本為硬核發燒友和專業音頻工程師量身定做的工具書。書中的理論推導部分處理得非常得當,沒有為瞭追求晦澀而故作高深,而是用清晰的邏輯鏈條將復雜的聲學原理娓娓道來。特彆是關於人耳聽覺閾值與響度感知的描述,引用瞭大量的實驗數據和經典理論,這讓原本抽象的概念變得觸手可及。我曾經在處理某些特定頻段的梳理時感到非常迷茫,總覺得“好像有點不對勁但又說不齣來”,這本書似乎能提供一把手術刀,幫助我精準定位問題所在。而且,作者的行文風格中透著一股老派學者的嚴謹,每一個術語的提齣都附帶著背景介紹,這對於那些需要係統查閱資料的讀者來說,省去瞭大量的交叉比對時間,極大地提升瞭學習效率。這本書的排版也做得非常人性化,大量的圖錶和示意圖穿插其中,有效緩解瞭純文字閱讀可能帶來的疲勞感。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給人一種很專業、很嚴謹的感覺,深藍色的背景搭配醒目的白色和橙色字體,顯得既沉穩又不失活力。我是在尋找提升自己音樂鑒賞能力的時候偶然發現這本書的,畢竟現在市麵上的音樂製作和欣賞的資料汗牛充棟,但真正能係統性地講解“聽音”和“聽評”的卻鳳毛麟角。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的那種對聲音的敬畏之心,那種將聽覺訓練提升到一種藝術層麵去探索的態度,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機械的音階識彆上。光是翻閱目錄,就能感受到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從最基礎的頻率感知到復雜的音色分析,再到實際的混音後期的聽覺校準,脈絡清晰得令人佩服。它似乎並不隻是告訴你“應該怎麼聽”,更重要的是解釋瞭“為什麼我們要這樣聽”,這對於希望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批判性聆聽者的讀者來說,簡直是久旱逢甘霖。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研讀其中關於動態範圍和瞬態響應的章節,畢竟這是區分“聽懂”和“聽明白”的關鍵所在。
评分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不僅僅在於理論的傳授,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科學的、可操作的訓練框架。我注意到書中關於“聽評報告的標準化”那一塊內容,這絕對是行業內的一大痛點。很多時候,我們的聽感是主觀的,但如何將這種主觀感受轉化為客觀、可量化的反饋,是項目推進中至關重要的一環。作者提供的模闆和案例分析,讓我眼前一亮。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高音太亮瞭”,而是引導你去思考:是哪個頻段的諧波失真導緻的?瞬態控製是否得當?這些細節的捕捉和記錄,纔是專業人士和業餘愛好者拉開差距的地方。說實話,市麵上很多教程都停留在“多聽古典樂”這種泛泛而談的建議上,而這本書則直接將“聽”這個動作分解成瞭可執行的步驟,我打算立即開始按照書中的訓練計劃,每天進行半小時的定嚮聆聽練習,希望能盡快看到效果。
评分說實話,我一開始還有點擔心這本書會過於側重某一種特定的音樂流派或者設備類型,畢竟“聽音”這塊領域很容易陷入個人偏好。但閱讀下來發現,作者的視野非常開闊,他始終在強調聲音的物理特性和人耳的生物學基礎,這使得書中的方法論具有極強的普適性。無論是麵對模擬錄音的溫暖感,還是數字音頻的精準度,核心的聽覺判斷標準始終是不變的。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講解時采用的那種對比論證的手法,比如將“飽滿”和“渾濁”在特定頻率上的細微差異進行剖析,這種細緻入微的辨析能力,隻有通過長期的刻意練習纔能形成。這本書就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導師,站在你的身邊,耐心地指齣你聽覺上的盲點,讓你明白自己過去錯過瞭多少聲音的微妙之處。這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在過去的閱讀體驗中是很少有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