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大學 中庸 孟子正宗
定價:38.00元
作者:任俊華,趙清文著
齣版社:華夏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50807875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大學》一書乃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中 庸》 一書乃孔門傳授之心法也。《孟子》一書乃述唐虞三 代 之德,序詩書述仲尼意也。
任俊華、趙清文編著的《大學中庸孟子正宗(全 文解讀本)》以曆史上公認的*版本為底本,原文 準確可靠。
《大學中庸孟子正宗(全文解讀本)》的注解兼 綜百傢之長,通俗流暢易懂。憑藉此 書即可品味經典中的微言大義,尋迴中華古典智慧。
常讀傳世經典,能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開啓智 慧, 拓寬視野,健全人格,增廣心量,加深涵養,提升心靈境界。
目錄
作者介紹
趙清文,1973年生,山東省臨沂人,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生導師,2006年獲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哲學和中國古代文化,著有《孫子兵法正宗》、《德化中國——中國古代道德教化思想研究》、《三十六計正宗》等著作(包括閤著)五本,並在《管子學刊》等刊物發錶學術論文數十篇。
任俊華,1966年生,編審,哲學博士,湖南省瑤族韆傢峒人,中央黨校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後、湖南師範大學《倫理學研究》編委,著有《再塑民族之魂》、《韓非子注》、《環境倫理的文化闡釋》、《儒道佛生態倫理思想研究》、《孫子兵法正宗》、《後漢書今注今譯》、《三十六計正宗》等著作(包括閤著)十餘本,並在各類報刊雜誌上發錶論文百餘篇。研究華夏國學能將經學、諸子學和史傢功夫相結閤,緻力於打通儒道佛,是海內外知名的中國古籍版本鑒定專傢、藏書傢和“華夏新國學”的倡導者。
文摘
序言
我是一位長期關注國際關係和地緣政治的學生。起初,我懷疑這種探討個體道德與內在和諧的古代經典,能否對現代全球治理的復雜性提供任何實質性的見解。然而,閱讀深入後,我開始意識到,許多看似與現實脫節的古代倫理教誨,其實是構建任何有效社會秩序的底層代碼。這本書對於“中正”和“適度”的強調,在處理國際衝突和權力製衡時,展現齣驚人的現實意義。它提醒我們,無論技術如何進步,權力結構如何演變,治理的有效性終究取決於決策者能否保持一種不偏不倚、閤乎情理的狀態。書中對“義”的界定,超越瞭單純的法律條文,指嚮瞭一種更高層次的、基於相互尊重的秩序觀。這迫使我重新審視許多國際條約和聯盟的建立基礎,它們是否過度側重於短期的利益交換,而忽視瞭長期穩定的“道”的原則?這本書雖然不直接談論導彈和貿易戰,但它提供瞭一種審視這些外部衝突的、穩定而有力的內在參照係。
评分我最近沉迷於各種現代曆史研究的著作,希望能夠從更宏觀的視角理解我們社會結構的演變。因此,當我翻開這本側重於古代思想體係的典籍時,起初還有些許不適應。這本書的敘事方式,或者說它的論證結構,完全是建立在一係列內斂的、高度凝練的語段之上的,沒有現代學術論文那種清晰的“引言-主體-結論”的綫性展開。它更像是一係列的碎片,需要讀者自己去構建邏輯的骨架。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不得不頻繁地停下來,對照著手頭的參考資料去梳理其中的內在聯係。例如,書中對於“仁”的闡釋,並非一次性講透,而是分散在不同的篇章中,通過不同人物的對話和情境來側麵烘托其核心意涵。這種閱讀體驗對讀者的主動思考能力要求極高,它不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提問的框架,逼迫你深入挖掘文本的深層含義。說實話,這過程頗為艱辛,但一旦理清瞭某一核心概念的脈絡,那種豁然開朗的滿足感,是讀任何通俗讀物都無法比擬的。
评分作為一名業餘的心理學愛好者,我一直試圖在各種哲學流派中尋找關於人類心智運作的係統性解釋。這本書中對於“性”與“情”的探討,對我産生瞭巨大的啓發。它沒有采用現代心理學那樣將心智拆解為各個功能模塊的方法,而是提供瞭一種整體論。特彆是關於如何調適內在的七情——喜、怒、哀、懼等——以達到心神安寜的論述,具有極強的操作指導意義。它強調的不是壓抑情緒,而是要認識到每一種情感發生的“時機”和“分寸”。這與現代認知行為療法中強調的情境分析有著異麯同工之妙,隻是它運用的是一種更具詩意和哲學深度的語言。閱讀這些篇章時,我感覺自己像是在進行一場深刻的自我對話,迫使我審視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不必要的焦慮和情緒波動,究竟源於何處,又該如何用更平和、更具智慧的方式去引導它們。總而言之,它為心靈的自我修持,提供瞭一份跨越韆年的、極其寶貴的行動指南。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采用瞭一種古典的靛藍色調,搭配燙金的字體,散發齣一種沉穩而又高貴的氣息,讓人一看就知道這是一本內容厚重的書籍。拿到手中,紙張的質感也非常好,厚實而細膩,翻頁時有一種沙沙的觸感,非常愉悅。我特彆喜歡它在版式上的用心,正文采用的是宋體,清晰易讀,而對於一些重要的注解和引文,則使用瞭更小的字號和不同的字體進行區分,使得閱讀的層次感非常清晰。書中的一些插圖,雖然不多,但都選取得非常精妙,多是古代書畫或曆史場景的復刻,不僅起到瞭裝飾作用,更能幫助讀者在閱讀抽象的哲學思想時,獲得具象的聯想和感悟。整體而言,從視覺到觸覺,這本書都傳遞齣一種對知識的尊重和對經典的敬畏,讓人在捧讀之前,就已經對即將展開的閱讀旅程充滿瞭期待。尤其是扉頁上那句題詞,簡短卻有力,如同一個引子,瞬間將讀者的心緒帶入瞭那個遙遠的、充滿智慧的年代。
评分從文學角度審視,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展現瞭一種近乎完美的剋製與力量的平衡。它的用詞極其精準,每一個字似乎都經過瞭韆錘百煉,絕無冗餘之感。這種精煉使得文本具有瞭極強的張力和迴味空間。我特彆留意瞭其中的譬喻和排比句式,它們並非為瞭辭藻的華麗,而是為瞭增強論點的氣勢和說服力。譬如,在論述個體修養與治國方略的關係時,作者所構建的那個關於“水流”的比喻,簡潔到令人拍案叫絕,但其所蘊含的哲學深度卻足以支撐起一篇博士論文的探討。而且,這種古典漢語的韻味,在今天的語境下讀來,仿佛能聽到一種古老的、沉穩的語調,它本身就是一種文化上的“聲場”。相比那些追求口語化、力求貼近現代讀者的“白話文”譯注,這本書的原文呈現,更像是一件未經打磨的、帶有原始力量的藝術品,需要我們投入心力去學習和欣賞它的內在美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