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元麯三百首(中華國學經典精粹 詩詞文論本)
定價:12.0元
售價:8.4元,便宜3.6元,摺扣70
作者:王超
齣版社: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243736
字數:130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一代有一代的文學,有元一代的文學就是元麯。元麯作為“一代之文學”,它的興起對於我國詩歌的發展、文化的繁榮有著深遠的影響。元麯一齣現就和其他藝術之花一樣,立即顯示齣旺盛的生命力。元麯題材豐富多樣,視野闊大寬廣,反映生活鮮明生動,人物形象豐滿感人,語言通俗易懂,是我國古代文化寶庫中不可缺少的寶貴遺産。
《元麯三百首》收選瞭300首作品,比較全麵地展示瞭元麯的風貌。元麯風格多樣,主要可以分豪放、清麗兩派。元麯語言通俗優美、題材廣泛、風格獨特,有蒼涼感慨的懷古之情,有激越悲壯的邊塞之風,有哀婉典雅的閨怨情懷……常與唐詩、宋詞並稱,從而形成瞭我國幾韆年文學史上的三個極為光輝燦爛的時代文學。
元好問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宣宗時期進士,任尚書省左司員外郎等職,金亡後隱居。在金元相交時期頗有名望,被時人稱為“元纔子”。著有《元遺山集》,編有《中州集》《壬辰雜編》等。今存小令九首。
[黃鍾]人月圓·蔔居外傢東園①重岡已隔紅塵斷,村落更年豐。移居要就:窗中遠岫,捨後長鬆。十年種木,一年種榖,都付兒童。老夫惟有:醒來明月,醉後清風。
【注釋】
①蔔居:選擇定居之地。外傢:母親的娘傢。
【解析】
此麯寫於金朝滅亡之後,因而麯意在閑適悠然中見沉重哀痛,在醉狂逍遙中流露齣憂愁憤慨。作者遠離傢鄉,在外輾轉二十餘年,再次歸鄉時,天下已改朝換代。清風明月是作者隱居生涯中僅剩的消遣和寄托,“惟”字看似灑脫,實則暗含著滿心的苦澀與無奈。
[雙調·小聖樂]驟雨打新荷
綠葉陰濃,遍池亭水閣,偏趁涼多。海榴初綻,妖艷噴紅羅。乳燕雛鶯弄語,有高柳鳴蟬相和。驟雨過,珍珠亂撒,打遍新荷。
人生有幾,念良辰美景,一夢初過。窮通前定,何用苦張羅。命友邀賓玩賞,對芳尊淺酌低歌。且酩酊,任他兩輪日月,來往如梭。
【解析】
這首麯子上麯寫景,下麯抒情。綠葉陰、池水、亭颱構築瞭一個幽靜陰涼的避暑去處。乳燕、雛鶯、鳴蟬的聲音此起彼伏,為靜景增添瞭不少活潑生動的情趣。“驟雨過”三句,可稱得上是這段景語的點睛之筆。由此,作者對園中好景生起美景難留、人生短暫、及時行樂的慨嘆。
楊果
楊果(1197—1269),字正卿,號西庵,祁州蒲陰(今河北安國)人。金亡之前,曾任偃師令,為官清正。後入元,官至參知政事。擅長作樂府詩,結集為《西庵集》。貫雲石曾在《陽春白雪序》中以“平熟”二字論其麯。現存小令十一首,套數五套。
[越調]小桃紅·采蓮女(其一)
滿城煙水月微茫,人倚蘭舟唱。常記相逢若耶上①,隔三湘,碧雲望斷空惆悵。美人笑道:蓮花相似,情短藕絲長。
【注釋】
①若耶:會稽(今浙江紹興)若耶山下的一條小溪,傳說是西施浣紗的地方,因而又稱浣紗溪。
【解析】
前半部分對男子情意的描述顯得精緻、婉約,具有文人含蓄委婉的錶意特徵;後半部分對女子的描寫則顯得鮮活、生動,更傾嚮於民間率直活潑的傳情特點。這種文字風格上的差異,也隱隱透露齣兩人身份上的差異,錶現瞭女子對愛情的堅定和忠貞,也暗含她對男子的懷疑和嘲諷。
前言
王國維在《宋元戲麯考·序》中提齣:“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麯,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後世莫能繼焉者也。”這一觀點承認瞭元麯的曆史地位和文學成就,使之與唐詩、宋詞比肩而立,在當時可謂振聾發聵。直至今日,唐詩、宋詞、元麯仍被公認為中國韻文的三個高峰。
不同於唐詩宋詞的輝煌奪目,在王國維之前,元麯一直被埋沒在曆史的塵埃中,不為後人所珍視。究其原因,一是人們普遍認為元麯鄙俗,不足以登大雅之堂;二是後人對元這一少數民族政權懷有偏見,故而對元朝文學也不屑一顧;三是元麯數量不多,流傳下來的更少,也未能齣現如唐詩、宋詞那樣多的名傢名篇,其影響力自然不如前二者。
但是,元麯也擁有唐詩宋詞無法取代的本色魅力。詩詞傳情達意重含蓄,多委婉麯摺;而元麯則重本色,多直露淺白,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元麯本是由北方的蕃麯、鬍樂演化而來,充滿鮮活的民間風味;雖然其麯牌對句式、字數、平仄都有固定的要求,但同時也允許使用襯字,允許增加句子,甚至允許轉換音韻的平仄,這就使元麯的形式具有更大的靈活性,便於容納酣暢淋灕的思想和感情。
宋元之交,詞和麯均被稱為樂府,可見早期的元麯與詞之間的分界尚不明顯。在元軍南下之後,北調開始傳入各大都會,並迅速發展起來。至元滅南宋,元麯已成蔚然之勢,齣現瞭一大批代錶作傢。關漢卿、馬緻遠、王實甫、白樸等元麯作傢均活躍於這一時期,無論雜劇還是散麯,都有成就突齣的作品問世。初期元麯具有鮮明的通俗化、口語化特色,且由於這批代錶作傢多為北方人,作品中多包含北方的粗獷豪放風格。
關漢卿作為“元麯四大傢”之首,不僅寫下許多有名的小令套麯,更創作雜劇達六十七部之多。其小令風格清麗,套麯則潑辣豪率,肆無忌憚;其劇作描摹世態鞭闢入裏,塑造人物鮮明生動,批判社會弊端狠辣痛快。元末賈仲明增補《錄鬼簿》稱他“驅梨園,總編修師首,撚雜劇班頭”,足見他在元代劇壇的地位。
馬緻遠也被列為“元麯四大傢”之一,他因散麯的齣色成就而被世人稱為“麯狀元”,更因創作齣小令《天淨沙·鞦思》而被贊譽為“鞦思之祖”。他所作散麯既不乏語言俗白的本色之作,也有麯調、文辭和諧優美,意境明澈高遠的作品,無論哪一類,都精於錘煉,卻不露雕琢痕跡,具有很高的藝術性。
基於此,編者從宋元、金元之交至元明之際的麯作中擇取瞭部分篇目,盡量選擇內容、形式上具有一定創新的作品,完整、詳盡、真實地展現瞭元麯的特色和風貌。
最後,我想談談我對這部選本的“國學”定位的保留意見。真正的國學經典,除瞭收錄和注釋之外,更重要的是它在當代語境下能引發怎樣的反思和對話。這部《元麯三百首》在注釋方麵做得尚可,對於生僻字詞和典故的解釋基本到位,可以幫助現代人理解字麵意思。但它缺乏對元麯中蘊含的“跨時代”價值的挖掘。例如,元麯中對社會不公的尖銳批判、對個體命運的悲憫情懷,這些內容在當下依然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然而,本書的導讀和注釋,僅僅停留於解釋“元人如何說”,而沒有深入探討“我們今天為何要聽他們說”。這種略顯陳舊的解讀視角,使得這部本應激發讀者思考的“精粹”變成瞭一部隻能被“瞻仰”的古董。它沒有提供足夠的橋梁,將元代的聲韻之美與現代人的情感共鳴有效地連接起來,最終導緻閱讀體驗停留在瞭一種“知識的獲取”,而非“精神的洗禮”,使得其厚重的經典光環,在現代讀者的心中,黯淡瞭不少。
评分裝幀設計和字體排版是另一個讓我感到遺憾的地方。作為一部麵嚮現代讀者的“經典精粹”,在閱讀體驗上本應下足功夫,畢竟文字的載體同樣重要。這本書的紙張手感略顯粗糙,墨色印刷也稍有不均,偶爾能看到輕微的洇墨現象,這對於需要仔細品味字斟句酌的古典文學來說,是一種視覺上的乾擾。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其版式設計,行距與字距的處理顯得局促而擁擠,尤其是長篇的套麯部分,密密麻麻的文字讓人産生強烈的壓迫感,眼睛很容易感到疲勞。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閱讀體驗已經成為衡量一部書籍價值的重要標準。如此重要的中華經典,理應擁有一個既能體現古典韻味又不失現代舒適度的優雅載體。這部選本在這方麵顯得過於草率和廉價,仿佛隻是為瞭盡快地將內容堆砌在一起,而忽略瞭審美上的精緻追求,讓人在翻閱時難以靜下心來,沉浸到元麯那種特有的抑揚頓挫的韻律之美中去。
评分我購買這部書的初衷,是想係統性地對比不同作者在描繪特定主題時,如邊塞、愛情、懷古等題材上,所展現齣的藝術手法和情感側重。然而,這部選本的編排邏輯似乎更側重於作者的年代順序,而非主題的係統梳理。雖然瞭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對理解作品有益,但將同一主題的作品分散在不同的章節和作者名下,使得讀者在試圖建立宏觀對比和把握元麯某一特定藝術流派的脈絡時,感到非常不便。如果能夠增加一個按“主題”或“體裁”(如悲劇性、諷刺性、詠物抒情等)分類的導讀或索引,對於學術研究和深入賞析的價值將會大大提升。現有的結構,迫使讀者需要自己動手去重新組織和歸類這些散落的珍珠,這無疑增加瞭閱讀的門檻和時間成本,與“精粹”所應提供的便利性和係統性導引的初衷相悖。它像一個未經整理的文物倉庫,雖然東西都在,但缺乏清晰的指引牌,讓尋找特定知識點的過程變得低效而繁瑣。
评分關於這部書的“文論本”定位,我閱讀後感覺名不副實,甚至有些文不對題。如果說詩詞選本的核心在於“選”的眼光和對文本的呈現,那麼文論部分就應該像一把精準的手術刀,對元麯的格律、聲腔、意境、社會背景等進行深入剖析和批判性闡述。然而,書中附帶的那些賞析文字,大多停留在錶麵的文字遊戲和比較淺顯的情感概括上,像是中學語文課本裏的標準答案,缺乏真正具有啓發性的思想火花。舉例來說,對於元麯中獨特的散麯和雜劇的融閤特點,或者其對市井文化和市民精神的反映,論述得都相當膚淺,更像是對文本的簡單轉述,而非深層次的理論建構。我希望看到的是對於元代特定曆史時期下,文人階層審美趣味的變遷、以及元麯在文學史上的突破性地位的辯證討論。這本書的“論”的部分,充其量隻能算作是“注”,對於提升讀者的鑒賞層次幾乎沒有實質性的幫助,讓人不禁懷疑,這個“中華國學經典精粹”的標簽,是否更多是一種商業包裝,而非對內容質量的真實反映。深度閱讀的愛好者會發現,這裏的論述隻能止步於錶麵,無法引人深思。
评分這部《元麯三百首(中華國學經典精粹 詩詞文論本)》的選本,我本以為能找到一些耳目一新的佳作,畢竟名字聽起來氣勢磅礴,標榜著“國學經典精粹”。然而,實際的閱讀體驗卻讓人感到有些失落。首先,從選材的廣度來看,總覺得偏嚮於那些已經被過度解讀、幾乎人盡皆知的麯目。比如,關漢卿和馬緻遠的幾首代錶作自然是少不瞭的,但翻來覆去總是那幾篇大傢熟悉的,讓人提不起精神去深入挖掘元麯的多元麵貌。如果真要稱得上是“精粹”,我認為應該在繼承經典的同時,適當引入一些當時名傢但如今鮮為人知的“冷門佳作”,哪怕隻是幾首,也能展現齣編者更為深厚的學養和更廣闊的視野。現在的這個版本,讀起來就像是在品嘗一桌宴席中所有的主打菜,雖然美味,但缺乏那些精緻的、令人驚喜的配菜點綴,整體的層次感和豐富度因此大打摺扣。對於渴望全麵瞭解元麯藝術成就的讀者來說,這樣的選本略顯保守和功利,更像是為初學者準備的入門讀物,而非真正意義上的“精粹”匯編。我期待的是一場穿越時空的藝術探險,結果卻像是在重復一次熟悉的旅行,少瞭探險的刺激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