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本精善 大字簡體竪排 名傢彩繪綉像 雙色精印綫裝
綉像大字本四大名著之三國演義
宣紙綫裝 2函20冊
齣版:上海古籍齣版社
函冊:2函20冊
裝幀:宣紙綫裝
開本:16開185mm×300mm
齣版時間:2010年12月
版次:一版一次
書號:ISBN 978-7-5325-5735-6/I.2258
定價:4000.00元
● 經典 精選底本,《三國演義》底本為清初大魁堂本
● 學術名傢策劃編輯,古籍校對人員精校。當代工筆重彩大師孟慶江先生彩繪人物綉像,氣韻生動,形神兼備
● 典藏 手工宣紙,雙色精印,傳統工藝綫裝,配以名傢設計的精美函套,古色古香,典雅富麗,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和鑒賞價值
這套綉像大字本“四大名著”(宣紙典藏版)係完全按照現代人閱讀與典藏的特點和需求,善擇底本,特請名傢設計,大字簡體竪排,《三國演義》底本為清初大魁堂本。特邀請古籍編校人員精校而成;當代工筆重彩大師孟慶江先生專為全書繪製的人物綉像也是與讀者見麵,加之雙色精印,宣紙綫裝,配以精美函套,賦予這套名著新的神采,具有極高的鑒賞價值和典藏價值。
說實話,我已經不是第一次讀《三國演義》瞭,但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悟。這本大字本,讓我能更放鬆地沉浸其中,而不是費力地去分辨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它提供瞭一種“慢讀”的可能。以前為瞭趕情節,總是囫圇吞棗,這次我反而開始留意那些細節的描摹。比如,對劉備“仁德”的側寫,或者諸葛亮在齣山前後的心境變化,通過清晰的文字和配閤的綉像,層次感一下子就齣來瞭。我發現,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本身就在引導讀者去欣賞“慢”的美學。內文的留白恰到好處,使得每一頁都顯得舒朗開闊,讀起來心境也跟著平和下來。它不再是一本需要“攻剋”的曆史小說,而更像是一件值得慢慢品味的藝術品。這種閱讀體驗上的提升,是文字本身之外的附加值,讓人覺得物有所值。
评分我有個習慣,每讀完一個重要章節,都會閤上書,閉目思考一會兒。這本《三國演義》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的綉像設計並不是那種單一的、概念化的形象。舉個例子,描繪關羽“大意失荊州”那一幕,綉像裏不僅僅是描繪他被睏的場景,更是捕捉到瞭他那種近乎傲慢與疏忽交織在一起的復雜神態。這種對人物內心世界的視覺化錶達,大大豐富瞭我對人物的理解。我過去總覺得關羽就是“義薄雲天”的符號,但結閤這本的插圖,我看到瞭英雄末路的那一絲落寞與不甘。這套書的繪製者顯然對三國曆史有深入的研究,他們選擇的視角和時間點都非常精妙,不是簡單的情節復述,而是對高光時刻和關鍵轉摺點的精準捕捉。這讓原本就很精彩的故事,又多瞭一層“視覺敘事”的厚度。
评分我這個人看書比較挑剔,尤其是對經典名著的再版,總覺得很多齣版社隻是在做錶麵文章,換個字體、加幾張不甚精美的圖,就拿齣來賣錢瞭。但這次的體驗,讓我對上海古籍齣版社颳目相看。這本書的紙張質感非常棒,摸上去帶著一種沉甸甸的、略微粗糲的古籍味,不是那種一摸就掉渣的廉價紙張。更絕的是,他們對文字的校對和注釋處理得極為細緻。我翻到一些比較晦澀的典故和人名時,旁邊的注釋或腳注提供的信息量非常精準,既不會過多地打斷閱讀的流暢性,又能有效地掃清理解上的障礙。我尤其喜歡看他們對一些關鍵戰役的地理背景的標注,這讓我能更好地在腦海中構建齣地圖,理解“地利”的重要性。對比我年輕時看過的某個盜版版本,簡直是雲泥之彆,那簡直是把文字當成印刷品糊弄事,而這本,明顯是下足瞭功夫,體現瞭對原著的尊重。
评分這本《三國演義》的綉像大字版本,光是捧在手裏,那份厚重感就讓人心頭一震。我特意選瞭他們傢(上海古籍齣版社)的版本,就是衝著他們傢的古籍整理功力去的。拿到手翻開,眼睛立刻被那些精緻的插圖吸引住瞭。我一直覺得,讀古典名著,光看文字是少瞭一層體驗的,尤其是像《三國演義》這樣波瀾壯闊、人物眾多的故事,沒有畫麵輔助,實在難以想象那個硝煙彌漫的沙場和運籌帷幄的軍師形象。這本的綉像,講真,比我以前看過的很多版本都要考究,綫條流暢,人物神態刻畫得入木三分。比如描繪赤壁之戰前的草船藉箭,那曹軍船隻在江麵上密布如林的景象,配上魯肅焦急的神情,一下子就把我拉迴瞭那個緊張的時刻。而且,大字的排版,對於我這種偶爾需要戴老花鏡來閱讀的“中年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閱讀體驗直綫飆升。我花瞭一整個周末,就沉浸在那種金戈鐵馬的氛圍裏,時不時地停下來,仔細端詳那些古樸的插圖,仿佛真的能感受到曆史的厚度。
评分最近傢裏來瞭一些長輩,他們老人傢視力不太好,但又特彆喜歡聽曆史故事。我試著拿這本《綉像大字本三國演義》給他們讀,效果齣奇地好。首先,大字的清晰度毋庸置疑,光綫不好的時候,他們也能看得很輕鬆,完全不需要費力眯眼。其次,那些精美的綉像,即便隻是偶爾瞥一眼,也能大緻明白當前情節的主角和氛圍。他們一邊聽我朗讀,一邊看著那些描繪古戰場和朝堂的圖畫,那種代入感一下子就上來瞭,甚至比他們自己看小字本要更來勁。這讓我意識到,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服務於資深的書迷,它更是一座連接不同年齡層讀者的橋梁,提供瞭一種更具包容性和共享性的閱讀體驗。上海古籍齣版社這次的用心,體現在這種實用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結閤上,著實令人稱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