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敖德薩,黑海最偉大的港口,一個世界自由的夢想激勵著天纔和創新者,從作傢亞曆山大?普希金和艾薩剋?巴伯爾到猶太主義激進分子弗拉基米爾?賈博廷斯基和免疫學者伊利亞?梅奇尼科夫。然而,這裏的死亡人數也驚人,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羅馬尼亞占領者在這裏屠殺瞭大量的猶太人。敖德薩是充滿活力的、多元文化圖景的挽歌,繁榮的猶太人口構成瞭這幅圖景的重要部分,同時也是對敖德薩的夢想得以在布萊頓海灘(指紐約)幸存下來的慶祝。
##二战中唯一被德国以外轴心国占领的苏联大城市,穿插建城故事、城市名人和文化胜景的纪实文学。
评分##文笔不错。翻译尚可。有些狭隘和肤浅,干脆叫犹太人血泪史得了。
评分##喜欢上半部俄罗斯帝国时期那种蓬勃发展包容并蓄的感觉,很有西部拓荒的味道,二战占领一段是难得的历史记忆再现,缺点是过于着重于屠犹,对二战后城市面貌和气质疏于梳理展现,有欠全面完整。
评分不是很有兴趣。
评分##认识真实的波将金号
评分##本书后面的大事记,始于公元前5世纪希罗多德关于黑海沿岸居民的记述,终于1991年乌克兰独立。如果从1794年卡吉贝伊村更名敖德萨算起,“梦想之城”也不过228年,却有四次反犹大屠杀,特别是1942年罗马尼亚军队的“清场行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个城市里走出极端右翼犹太复国主义者弗拉基米尔·亚博廷斯基,他提出“铁墙”概念,以军事对抗阿拉伯世界。经过历史动荡,敖德萨犹太人占比从1926年的36%降至1989年的4%,乌克兰人占比51%,俄罗斯人占比36%,但是俄语被保留为城市通用语言。作者写出了历史的复杂性,更写出了各民族建构历史记忆的复杂性。对于热爱文艺的读者,本书给巴别尔、爱森斯坦留下不少篇幅,也以生花妙笔复活了它的味道与颜色。
评分##原著很好,犹太人的悲歌,所有20世纪的卑劣和暴虐,都能在这里找到存留的影像和伤痛。之前读巴别尔的小说,就对敖德萨印象深刻,读了这部历史书,才对敖德萨有了可称作切肤的认识。翻译也很好,看完才发现,译者是李雪顺,《江城》和《寻路中国》都很喜欢,难怪读得很舒服。
评分##认识真实的波将金号
评分##一座城市就是一部俄国乌克兰奥斯曼罗马尼亚的恩怨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