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學人,跨越北京、牛津、溫州、杭州、上海五地,曆時三年完成瞭這場談話。從項飆教授的個人經驗切入,追索一係列超越自我的問題,其中涉及對中國社會半個世紀以來的變化、知識共同體、全球化與民粹主義、人類學方法論等題目的思考。這本書提供瞭一份對話實錄,也給齣瞭一種審視問題、 思維操練的方法——在自我泛濫的潮流中,如何給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創造性地建設身邊的小世界,在思想受睏的社會,如何迴答宏大的命題。
##这书看得我对项飙好失望。十分不喜欢他透露的浓烈的折衷主义,甚至民粹和反精英观点。吴琦的确提了很多很好且是当下值得关切的问题,但项飙却一直在消解他的问题,也几乎一直在避免做任何判断,对什么都持一种只讲实然不讲应然的态度。另外是,项飙一直强调他想做出点什么,在做东北研究的时候「觉得自己调查不够、思想也不够」,他给我的感觉是想要做成「一件事」而不是想要做成「这件事」。我认为他本人是缺乏重要性感受的——做「浙江村」研究之时我相信他是有重要性感受的,那是真的跟他生活很近的他关切的课题,但后来那种passion显然就没办法再复制了,项飙的归因是怀疑自己理论能力和学术基本功欠缺,但最后温州部分对谈让我确信他的学术能力不会有大问题。这书让我觉得项飙更多只是一个学术圈的普通研究者而不是有深切关怀的人类学家。
评分##看许知远对谈时以为项飚的温吞平和是治学需要养成的旁观者视角,看了这本发现他是真的缺乏社会良心和洞察力
评分##2021-8-10打卡纪念。
评分##项飙老师是一位很理想的对话者。对我来说,这本书解答了一些问题,遗留了一些问题,并制造了更多问题;我成为了一个问题的问题,需要从自己的问题去解决更大的问题。因为这些年编辑了非常非常多对话稿,对这种呈现方式感到亲切,也会在阅读时考虑如果是我来操作会如何提问或编排。答者和问者的坦诚对于一次对话来讲非常重要,前者是针对自己的欠缺不足,后者是针对当下的迷茫无力,这些部分或许也可以投射到读者身上,激发出更多“有机”的想象与对话。
评分##阅读的过程是非常愉快的,思想上很有共振,且不断被"刺激"到,既开拓了我的视野,也提供了不少我从未深思过的思路。他乡绅式的"实证主义",我非常认同,且很有亲切感。结尾的一句:"距离感产生了精确性"。很能概括项飙的学术思路,也是给了我一个明确的指向:根植于现实,明确好关系,既要看全局,也要想透自身的定位,这种既要距离感,又要适当参与的位置,能让人比较明白地体察到事情的复杂性。
评分##诚恳,坦然,务实,关怀。项飙对于附近世界的关照和叙述,不仅是对学术大而化之的语言的抵抗,也是对于淹没个体的政治话语和政治权力的突围。这种叙述渴望抵达的,是普通人的故事,牵涉的是具体的事件、具体的社会关系、灵动的生活图景。我们太需要读到这样质朴真诚的话语,太希望那些对于社会有观察的学者说人话。最难能可贵的是,项飙认为“学术是一种干预”,社会科学能为人提供思考的工具,他说:“我是一个活人,我对这个活的世界要发出自己的想法。”如此恳切,让人感动。
评分##看许知远对谈时以为项飚的温吞平和是治学需要养成的旁观者视角,看了这本发现他是真的缺乏社会良心和洞察力
评分##一本预想可以是五星的书,读完难免失望。第一点失望是刚开始看的时候,才了解到这本书是访谈,或者说采访,而不是谈话、对话,而且是为了出书而做的访谈。因此整本书给人的感觉都是精心雕琢出的无趣。第二点失望是项飙在其中呈现的逻辑混乱,比如一方面要跟“知识分子”做切割,说自己不懂且不喜欢用概念,但一方面又不假思索地(特别是在提及历史、全球、政治话题时)使用定性的名词而非描述式的语言。而更多情况下,我看不懂他表达的内在逻辑是什么,一直摇摆不定。最后的一个小失望,是没有想到他居然喜欢使用上世纪的话语
评分##项飙老师是一位很理想的对话者。对我来说,这本书解答了一些问题,遗留了一些问题,并制造了更多问题;我成为了一个问题的问题,需要从自己的问题去解决更大的问题。因为这些年编辑了非常非常多对话稿,对这种呈现方式感到亲切,也会在阅读时考虑如果是我来操作会如何提问或编排。答者和问者的坦诚对于一次对话来讲非常重要,前者是针对自己的欠缺不足,后者是针对当下的迷茫无力,这些部分或许也可以投射到读者身上,激发出更多“有机”的想象与对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