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聚焦山西,探討華北社會在13世紀初經曆濛古徵服的大變局後,長達400年的社會變遷與文化重構,特彆關注宗教組織和信仰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作者在傳統史料之外,大量運用田野調查中獲得的民間文獻,尤其是碑刻資料,使得數個細緻的個案研究成為可能。在討論宗教勢力在社會變遷過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的基礎上,本書提齣瞭宋明之間社會轉型的“北方路徑”。與眾所周知的江南模式(即圍繞科舉考試和儒傢知識精英所形成的社會結構)不同,在濛古統治下參與和推動北方社會秩序重構的,是包括全真教和佛教在內的宗教組織。僧道組織在政治、社會、經濟、文化資源各方麵都有重要優勢:濛元政權、濛古王侯的強力支持,遍布城鄉的寺觀網絡及其控製的大量土地和其他資産,在官府和儒傢思想之外建立的意識形態和獲得的製度性力量。這一迥然有彆的社會景觀直到明代科舉係統重振以後纔逐漸式微。而它在明代山西地區長期、麯摺的消亡過程,則摺射齣濛古徵服華北的長期影響。
本書視野宏大,行文曉暢,敘述清晰,觀點明朗而發人深思。
##摧毁了原有的儒家伦理,佛道自然趁虚而入。
评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评分##感谢学姐赠书,很喜欢作者对碑刻的细腻分析,但也总是在想个案在多大程度上能构筑整体趋向(或者说,在掌握多少材料之后才能有足够信心勾勒出更大的趋向?)
评分##国家主义与地方主义永恒的博弈。
评分 评分 评分##山西能代表华北北方吗?既缺乏地方史的精微,又没有区域史的纵横,宗教团体在元明时社会的历史又是新元史的老生常谈
评分##讲山西地方社会秩序的变迁,值得一读。谓在蒙古征服之初,组织性的全真教与佛教,依托其寺观网络,在重构社会秩序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相当多的层面承担了地方政府的职能,为宋以后所仅见。入明之后,则渐渐为士绅与「社」所取代。
评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