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獲法國在颱協會《鬍品清齣版補助計畫》支持齣版
Cet ouvrage, publié dans le cadre du Programme d’Aide á la Publication 《Hu Pinching》, bénéficie du soutien de l’Institut Français de Taipei
莒哈絲1914年齣生於法屬印度支那(越南)。這段童年經驗是她生命最底層的記憶,不斷在作品中湧現,成就瞭著名的「印度係列」:《勞兒之劫》(1964)、《副領事》(1965),《愛》(1973)和《恆河女子》(1973)……,《印度之歌》是其中唯一的劇本。
這一係列講的是圍繞在勞兒、麥剋‧理查遜、安娜-瑪麗和副領事之間的愛情故事,但每本的重點放在不同的人物身上。印度之歌的焦點是安娜-瑪麗。她是所有人物(包括敘述的聲音)迷戀的對象。
這個劇本篇幅不長,野心卻極大:她企圖以文字構築一個綿密細緻的多部混聲交響詩。這首樂麯又得充滿氣味(莒哈絲要求氣味必須擴散至觀眾席):鮮花、熏香,混著火光閃爍的焚屍焦味…織就一首頹廢迷人、充滿感官氣息的「印度之歌」。作品中四個不現身的聲音交相敘述……敘述有時殘缺,有時重複;有時如夢囈,有時嘶喊,有時又如吟頌。通過這四個不同聲部,真實在不斷的敘述中重組、過濾、修正……
《勞兒之劫》之中的勞兒(此劇中稱「沙塔拉的少女」)眼睜睜看著她的未婚夫麥剋‧理查遜在舞會上被一名黑衣女子攝去瞭魂魄。他拋下一切,再不迴頭。這位神秘女子就是安娜-瑪麗,法國駐印度大使夫人。麥剋在般加拉開瞭一傢海事保險公司,為瞭留在印度,為瞭留在她身邊。
而在《印度之歌》中,這一段轟轟烈烈已化為背景,麥剋隻是隨在安身側的影子。最鮮明的人物卻是著墨不多、甚至不知其名的的法國駐拉閤爾副領事。他在拉閤爾對著痲瘋病患開槍,被認為是瘋子,人人避之唯恐不及。他絕望地愛著安娜-瑪麗,卻隻能以一陣陣撕裂肺腑的喊叫,吼齣他一生的愛與痛。掩捲之餘,仍能聽到他淒厲的嘶吼,劃破暗夜的長空。驚心動魄。
法國女作傢瑪格麗特‧莒哈絲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最富魅力與個性的女作傢之一,其作品享譽國際且廣受歡迎。
瑪格麗特‧莒哈絲(1914-1996),無疑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最具個性、最富魅力的一位女作傢。她在中國,在全世界都擁有廣泛的讀者。1914年4月4日齣生在越南嘉定,父母都是小學教師。她四歲喪父,童年的苦難和母親的悲慘命運影響瞭她的一生。她的作品包攬小說、劇本和電影三種敘事方式,雅俗共賞,在法國乃至全世界都擁有廣泛的讀者。
《印度之歌》
1972年改編為電影伽利瑪*《印度之歌》;
1975年,在坎城影展期間獲法國藝術片影院及實驗電影院協會獎。
劇本的氛圍好難進入
评分劇本的氛圍好難進入
评分劇本的氛圍好難進入
评分劇本的氛圍好難進入
评分劇本的氛圍好難進入
评分劇本的氛圍好難進入
评分劇本的氛圍好難進入
评分劇本的氛圍好難進入
评分劇本的氛圍好難進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