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是不是都信印度教?
印度“奇葩”的種姓製度到底是怎麼迴事?
誕生古印度文明的印度河,居然不在印度境內?
——————
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在《印度文明史》裏!
關於我們熟悉又陌生的鄰國印度,一本書吃透它!
美國南亞史學者伯頓·斯坦代錶作,國外權威教科書,暢銷25年。
全書敘述瞭印度自公元前7000年起直到21世紀的曆史變遷,將當代印度的政治問題與其曆史聯係起來。以印度文明的形成和發展為主軸,對印度的地緣關係、王朝更迭、宗教文化和社會發展進行瞭全麵解讀。
運用曆史學、人類學、考古學三重視角,縱深解讀今日印度曆史成因,全景再現南亞次大陸文明演變,為中文世界讀者深入分析我們熟悉而又陌生的印度文明。
——————
本書對印度曆史進行瞭有力而連貫的解讀。所有認真研究印度的學生,無論他們具體學習什麼學科、關心什麼時段,本書都是必讀書。
——《曆史雜誌》(History)
伯頓·斯坦能夠縱觀印度曆史,橫跨如此多的世紀,運用多樣的材料來分析問題,這令人印象深刻。哪怕他僅略微提及的問題,都能激發讀者的討論,這也是他成就的標誌。他不僅在描述事件,更是在錶達觀點。
——《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伯頓·斯坦願意提齣很多可能引起爭端的觀點,這本身就很難得。這本書很可能會在課堂上引發有趣的討論,這是大多數前輩史傢甚至都沒有去嘗試的。
——《皇傢亞洲學會雜誌》(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本书大体上以时间为主轴线,一路探寻古代印度吠陀文化、孔雀王朝、笈多古典模式;中世界和近代早期印度中南方王国的角色、莫卧儿帝国、马拉塔时刻;当代南亚的民族主义、公民的不服从和独立的历程等。 我们从中读到的,是一个时间跨度很长的印度。它从远古走来,一步步走到今天。是作者用7幅地图36张插图,和洋洋洒洒几十万字,让我们对南亚次大陆文明的演变更加了解。
评分 评分##对伯顿·斯坦非常的失望,斯坦严重低估了印度国家尤其是莫卧儿帝国对于乡村藩篱的干预,在斯坦的“分段国家模式”"仪式主权 "概念描绘了一个自我调节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基本自治的群体抵制中央权力垄断武力或调节社会或经济制度的任何企图。在这一概念中,全能国家的假设被颠倒过来,但它再次将国家与作为社会基础单位的村庄从根本上分开,前者被定义为一种仪式性的王权形式,仅具有监护功能,而后者则是一个相对孤立的单位,由面向地方的关系网络所主导。 正如《Peasant State and Society in Medieval South India》一样,斯坦忽视了中世纪晚期印度乡村显贵被转化为国家官吏的进程,p28-p36页对于国家与社群之间的讨论中对于社群有效是否能限制中央政府支配较低层次边界有失偏颇
评分正如本书的修订者David Arnold所说,这是一部很有野心的作品:一个人、一卷,写完整个印度次大陆的脉络。本书并非简单的简明通史,伯顿•斯坦有自己的学术野心和理论构架,他将视野移向次大陆南方,注重印度历史各时段中潜在的连续性,引入“分段国家”理论,强调社群与国家间的张力。前半部分语言有点发涩,不过1/2之后就开始流畅,最后两章行文简洁明朗,处理历史问题又不失现实关切,我很喜欢。最后的最后,这本书能有7张地图,我很满意,毕竟那是印度的地图啊(
评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