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2009年度好書
展現1930年代大蕭條時期美國的藝術活力
從約翰·斯坦貝剋到理查德·賴特
從紀實攝影、裝飾藝術到搖擺樂
從電颱到百老匯、好萊塢
通俗與高雅共繪艱難歲月的絕望與希望
* * *
【圖書簡介】
本書為美國文學學者、文化史學傢莫裏斯·迪剋斯坦的重要著作,探索瞭1930年代深陷大蕭條的美國的焦慮與希望、絕望與驚人的樂觀,迴顧瞭整整一代錶演者、藝術傢和作傢的故事,展示瞭一個豐富、全景式的文化如何既揭露又有助於緩解國傢創傷。
盡管經濟上貧睏,但這個時代創造瞭一個在生産流行幻想和尖銳社會批評方麵富有活力的文化。這就是大蕭條文化的雙重人格:一方麵,努力應對前所未有的經濟災難,解釋和解讀它;另一方麵,提供逃避之所,創造藝術和娛樂來分散人們的煩惱——這最終是另一種與之和解的方式。正如迪剋斯坦徹底轉變瞭我們對大蕭條文學的理解一樣,他打破瞭1930年代的音樂劇和電影僅僅是逃避現實這一流行誤解,提齣,百老匯和好萊塢的悲喜劇世界保留瞭一種光輝和活力,成為抵禦社會苦難的堡壘。
迪剋斯坦從對大蕭條時期重要文學、電影、戲劇、攝影、音樂、設計作品的分析切入,以詩意的方式展示瞭藝術在彼時美國社會結構中的不可或缺。這部輝煌的著作是對美國最傑齣藝術時期之一的重要研究。
* * *
【媒體及名人推薦】
大蕭條時期的陰霾催生瞭燦爛的文化繁榮,本書作者對大蕭條的全景進行瞭審視,他發現這一場景充滿瞭豐富的矛盾——外嚮的自然主義與內省的現代主義,社會意識與逃避主義,苦悶的個人主義與集體團結的新理念——這些矛盾以某種方式匯聚成一些非凡的探索,讓人們振作起來或清醒過來。本書為我們描繪瞭一個遙遠時代的迷人畫捲,而這個時代與我們息息相關。——《齣版人周刊》
迪剋斯坦通過他對大蕭條時期文化的評述,有力地闡明瞭“文化在國傢危機時期所能發揮的關鍵作用”。——《書簽雜誌》
迪剋斯坦對那個時期的看法完全正確:決定大蕭條時期的情緒的不僅是艱苦的日子和即將到來的世界危機,也包括許多讓人們振作起來的非凡嘗試——這些嘗試是為瞭讓人們清醒地麵對正在發生的事情。——《華盛頓郵報》
这本书的厚度真是进可当拍人的板砖,退可当防弹的护具。开卷后我更是被满页密密麻麻的字实实在在的吓了一跳“这得看到什么时候啊?”实际上这本书意外的很好读。作者从文化与艺术的角度再现了19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的大众艺术,这感觉是很奇妙的。首先,文化是流动的,它即是社会经济的反应,又是社会生活的驱动,并在反应与驱动当中反复刺激生活像活水一般不断向前;其次,符号能够引申的解读都会在符合体系占据一席之地,所以没有过度解读一说,只有主流与非主流的程度差别;再次,昔时美国共产主义的兴盛发展足以让人脑补出一部共产主义版的《高堡奇人》。如果当时美国共产主义能够执掌美国大权,现在的美国以及国际局势会有怎样的变化?我不禁浮想联翩起来。
评分##一本厚厚的文化史,探索了19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的文化与艺术,序言写的尤其好,从经济到文化、从社会到个人都一一例举,后面的章节从文学、电影、戏剧、摄影、音乐、设计作品各方面入手,全面展现了这段时期艺术发展的辉煌。很难想象如此艰难的年代诞生出如此有活力的大众艺术,有力回答了“文学艺术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具体答案,留待读者们自己去书中探索吧。
评分##一本厚厚的文化史,探索了19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的文化与艺术,序言写的尤其好,从经济到文化、从社会到个人都一一例举,后面的章节从文学、电影、戏剧、摄影、音乐、设计作品各方面入手,全面展现了这段时期艺术发展的辉煌。很难想象如此艰难的年代诞生出如此有活力的大众艺术,有力回答了“文学艺术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具体答案,留待读者们自己去书中探索吧。
评分##一本厚厚的文化史,探索了19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的文化与艺术,序言写的尤其好,从经济到文化、从社会到个人都一一例举,后面的章节从文学、电影、戏剧、摄影、音乐、设计作品各方面入手,全面展现了这段时期艺术发展的辉煌。很难想象如此艰难的年代诞生出如此有活力的大众艺术,有力回答了“文学艺术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具体答案,留待读者们自己去书中探索吧。
评分##一本厚厚的文化史,探索了19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的文化与艺术,序言写的尤其好,从经济到文化、从社会到个人都一一例举,后面的章节从文学、电影、戏剧、摄影、音乐、设计作品各方面入手,全面展现了这段时期艺术发展的辉煌。很难想象如此艰难的年代诞生出如此有活力的大众艺术,有力回答了“文学艺术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具体答案,留待读者们自己去书中探索吧。
评分##一本厚厚的文化史,探索了19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的文化与艺术,序言写的尤其好,从经济到文化、从社会到个人都一一例举,后面的章节从文学、电影、戏剧、摄影、音乐、设计作品各方面入手,全面展现了这段时期艺术发展的辉煌。很难想象如此艰难的年代诞生出如此有活力的大众艺术,有力回答了“文学艺术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具体答案,留待读者们自己去书中探索吧。
评分##翻阅,一大块板砖。“《在黑暗中舞蹈》由霍华德·迪茨和阿瑟·施瓦茨创作,是1931年非常流行的民谣,说的是身处茫茫黑夜的两个人,在动荡和未知之间捕获片刻的欢乐,“惊叹于我们为何在这里……又终要离去”。30年代的艺术一方面使人们从困境中暂时解脱出来,另一方面也提供间接体验,呈现一个不同的别人的世界,鼓励人们坚持下去。不论是热门的时事报道,还是看似不问世事的精神寄托,莫不如此。……《在黑暗中舞蹈》是一首诠释动之魔力的曲子,在黑暗年代相伴、活在当下就是奇迹……”
评分##有人说历史的归宿是遗忘,那些悲喜剧在历史的舞台上总是在不停的上映,去铭记1930年的至暗时刻,没有人真正掌握了生活的艺术,每个人都只是在黑暗中踉跄而已。
评分##有人说历史的归宿是遗忘,那些悲喜剧在历史的舞台上总是在不停的上映,去铭记1930年的至暗时刻,没有人真正掌握了生活的艺术,每个人都只是在黑暗中踉跄而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