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總理的女兒,韓國一媽媽,三個中國繼子的媽媽,培養齣瞭畢業於哈佛、耶魯大學的兒女。
當我們的媽媽們仍在斤斤計較著孩子一兩分的成績,為沒有獲得一名而責備孩子時,韓國“一媽媽”張炳惠博士卻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成績或名次並不代錶一切。
張炳慧博士說,能夠帶領孩子邁嚮成功彼岸的,是九種從日常生活中培養的基本能力。一旦擁有幸福力,領導力、失敗力、自製力等九大基本力,孩子的學業成績沒問題,人際關係沒問題,情緒管理沒問題,自我管理沒問題……在十年二十年之後,到瞭社會上,更能成為孩子邁嚮成功的很好武器。
“韓國一媽媽”將三個華裔繼子送進哈佛、耶魯的親身體驗。在美國和日本有著四十多年教授生涯的張炳惠博士教育子女的成功秘訣。
《好孩子的成長99%靠媽媽》的姊妹篇,“韓國一媽媽”張炳惠博士又一力作一上市即穩居韓國暢銷書排行榜冠軍。
如何說我取得瞭成功,那是因為我有一位天使般的母親。——美國第16任總統 亞伯拉罕·林肯
內容簡介
《難産理論與實踐》分兩部分,共22章,40多萬字,插圖百餘幅。一部分為難産總論,含難産發病因素、分娩監護、母兒搶救等8章;第二部分為難産各論,含頭位難産總論、各論,臀位、橫位、復閤先露等其他胎位異常及胎兒性難産等14章。全書集中反映瞭作者近50年來有關難産的臨床經驗和研究成果,並吸納瞭國內外新資料,整閤齣一套完整的難産理論體係及實踐經驗。《難産理論與實踐》是産科工作者一部重要的參考書籍。《難産理論與實踐》以中英文對照的方式齣版,有利於讀者提高專業外語水平。
作者簡介
張炳惠博士齣生於1932年,是已故韓國李承晚政府前總理張澤相的第三個女兒。
高中時,因為英文優秀受到肯定,19歲時,便前往美國留學。她身為名門之後,卻拒絕接受傢裏的支持。留學期間,她在餐廳洗碗,在工廠當作業員,或做做傢庭手工等,靠自己解決生活費,而她的學費則全部來自於刻苦學習所獲得的奬學金。
1958年,張炳惠獲得匹茲堡大學曆史學碩士學位。1964年,獲得喬治敦大學曆史學博士學位。此後的一段時間內,她則在夏威夷大學教授曆史。1986年至1993年期間,她在日本開辦瞭吸收美式授課方法的日本國際教育開發協會。她長期以來一直關注韓國移民在美國的狀況,並且以青少年移民為對象,創建瞭雙語教育係統。
張炳惠博士在亞洲雙語課程發展中心以英語和韓語編纂完成瞭一套教學用書。現在,美國數萬個小學、初高中學校裏的韓國移民子女都在使用這套教材。
目錄
前言 為孩子奠定人生的基礎
第一章 讓孩子茁壯成長的力量
一、具備基本能力的孩子會成功
二、你是什麼樣的父母
三、給高分至上的媽媽們
四、二十一世紀的孩子所需要具備的能力——韓國式的傢族主義會培育齣領導人
五、父親應先具備的基本能力
第二章 影響孩子一生的九種基本能力
一、接受失敗的能力
——走嚮成功的橋梁
二、哲學式的思考能力
——培養一個會思考的孩子的第一步
三、感知幸福的能力
——追求幸福的人纔會幸福
四、領導能力
——成為領導的首要條件是有一顆為他人著想的心
五、閱讀能力
——培養可以洞察世界的眼光
六、交流能力
——總體基本能力的搖籃
七、英語語言能力
——地球村時代,生存的基本條件
八、經濟能力
——開啓美好未來的鑰匙
九、自製力
——一種自我控製的強大力量
第三章 給思考孩子未來的父母們七種智慧
第四章 張炳惠博士的SOS教育處方——媽媽們最疑慮的三十個問題排行榜
後記 教育子女永遠不可能“為時已晚”
精彩書摘
第6節:有夢想的孩子會幸福(1)
此外,心中有夢想之時,就算麵臨障礙,也不會有挫摺感,而且會有剋服的勇氣,夢想並不隻停止於幸福而已,同時也可以嘗到戰勝睏境後的成就感。
夢想期間所感受到的那小小的幸福,唯有能感受到的人,纔能獲得開啓更大幸福的鑰匙。
孩子還小的時候,我經常跟他們講有關夢想的事情,不見得一定要講未來很瞭不起的事,可以講即將來臨的放假日想要做的事、旅遊計劃、周末旅遊行程、就學問題等,可以常常問孩子有關不久的將來的事,並與孩子們一起展開幸福的夢想翅膀。
夢想愈是接近、愈具體,孩子們感到幸福的程度愈大。有夢想的期間孩子們會感到幸福,而那樣的幸福感會帶給日常生活一股活力,並成為剋服障礙的力量。
夢想著周末傢族外齣或放假期間的旅遊,孩子們會忍受疲纍的學校生活。此外,對於自己未來的發展,有瞭具體的夢想之後,再也不會認為現在的努力是一種痛苦,而認為是為瞭更大的幸福所需要的一點辛苦而已。
老麼南希把比她先進入大學法律係就讀的姊姊為榜樣,具體的規畫自己也要成為辯護律師,並在十六歲高中畢業之後,以最幼小的年齡進入耶魯大學的那番實力,主要就是來自於腦海裏有著具體的夢想。
在告訴孩子"你一定要這樣做"、"為瞭未來你現在要忍耐"等話之前,首先可以先問孩子:"你想做什麼?那樣做之後,你覺得你會怎麼樣?"
前言/序言
為孩子奠定人生的基礎
幾個月前的一場演講會上,我遇到瞭一位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而非常憂心的媽媽。
這位為瞭孩子甚至不惜拋棄工作的母親問我:“請問現在我應該要怎麼做,纔真正是為孩子好呢?”
這位為瞭孩子可以犧牲一切的媽媽,非常熱衷於參加各種教育講座,或通過網絡及書籍等搜集各種育兒信息,不僅如此,自孩子三歲起,就開始正式關心孩子的教育問題瞭。
因為她認為,若不能趕上學齡前教育的步伐,孩子進入學校後,根本無法跟上進度,因此現在就應該開始讓孩子接受韓文和英語等基本教育。
她甚至想,為瞭讓孩子具有多種纔藝,如果時間允許,計劃讓孩子接受多種的藝能教育。
當我問她,這樣做孩子會不會感到辛苦時,那位母親嘆一口氣後迴答說:“老師,其實我的要求不高,當今社會,其他媽媽為瞭孩子的將來,在入學之前,都已經把孩子送到國外接受早期留學教育。而我認為,至少應該讓孩子長大後具備相當的技能,除非二十年之後我想聽孩子的埋怨!”
我反問那位母親:“可是這位太太,如果孩子如您所說,二十年後缺少生存技能,日子過得艱難,難道真是因為孩子當初沒有接受韓文或英文教育引起的嗎?那您認為對於二十年後的孩子,或者說是對這孩子的一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呢?”
因為時間來不及,我沒能和這位媽媽深談,現在我想通過這本書請教各位母親同樣的問題——
父母為孩子所做齣的努力,主要是為孩子未來著想,既然如此,請問,要為孩子奠定人生的基礎,我們應該從哪裏做起呢?
不要認為學校教育能帶來終生受益的能力
不僅是這位母親,其實大部分的媽媽們,在孩子開始會走路、會講話之後,就開始對要學習什麼費盡心思,而且有著一種“隻要學得早,從小多學點,將來孩子自然就會找到自己的齣路”這種想法。
因此,其他都不重要,隻強調學習成績的這種強製觀念,也是由這種原因所造成的。並且為孩子們所作的一切都是為瞭這一目的。
不過,父母們所信賴的學業能力,難道真的可以保障孩子們的未來嗎?
最近我見過一位中小企業的CEO,聊天的過程中,我們談到瞭近年來日益嚴重的青年失業的問題,他的理解是——
“所有人都認為人力資源過剩,但像我們這種企業,卻因為人纔不足而感到無奈,我很疑惑這些年輕人在踏入社會之前,經過瞭至少十年的學習後,為什麼連基本的能力都不具備?”
雖然很遺憾,但我隻能認同這句話。
因為孩子們按照媽媽的要求,每天隻顧讀書,想方設法提高成績,對於這樣的孩子,我們又能期待什麼呢?
就算孩子有想要做的事,父母親總是以責備的口吻說:“那種東西長大後自然都有機會做,現在你隻要努力讀書就好瞭。”
總之,凡是妨礙到讀書的事,都由父母去處理,使得孩子成為溫室裏的花朵,導緻孩子大學畢業後,難以被社會所接受。而媒體將這種現狀,歸咎於是經濟惡化所造成的結果。
不過,我個人認為,我們要先瞭解教育這些青年失業者的父母們的基本的想法與觀念。
問題是,目前的現狀是,養育孩子的父母們的想法和觀念,依然沒有改變。
韓國父母們依然認為單純的學校教育能帶來終生受益的能力,並繼續帶領著學齡前的孩子們進行學院巡禮(上各種興趣班、補習班)。
人們說,這個世界變化太快,我們無法預測十年後會怎樣,那麼當現在的小孩成長為大人的二十年後,甚至三十年以後,這個社會又會變成什麼樣子?抑或會麵臨著什麼樣的危機?那更是個未知數。那麼,單純的學校教育決不可能給孩子帶來終生受益的能力!
二、三十年以後,人類的平均壽命可能會延長至一百歲,現在如果真的想為孩子的未來著想,那麼就著手為孩子的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吧。
百年基礎——基本能力
由於未來是無法預測的,而我們的孩子在未來迫切需要的那種力量是什麼呢?筆者定義為——“基本能力”。
基本能力,就像深深紮根於土壤,能夠攝取到養分並傳達生命的樹根一樣。可以活三韆年的杏樹與硃木,曆經無數災難,依然屹立不倒,就是深藏在地裏那堅固紮實的根的力量。隻要根基的存在,任何生命的奇跡都會齣現。
我們是要把孩子培養成為隻在乎眼前成果的小草,還是要培養成為茁壯的大樹,選擇與判斷完全掌控在父母親的手中!
讀者們肯定會問,什麼是讓孩子成長為大樹的力量?——基本能力。
我所說的基本能力,不是什麼瞭不起的理論,作為父母多少都有一定的感悟。
幾年前,針對日本在短期內成長為經濟強國,而做的一項有關其成功要素的分析研究中顯示齣,相當數量的日本人占據瞭世界著名大企業的中高層的原因——注重儒教價值觀的傢庭教育。
用儒教價值觀進行教育,並確實地落實於實踐當中,他們的這種做法,使之成為亞洲強國,進而齣現瞭大批有領導能力的精英。
所謂的儒教價值觀,並不是什麼全新的理念,我們比日本人更瞭解、更熟悉。
但我們接受瞭西方文明之後,就逐漸忽視瞭我們既有的傳統。在我們看來沒有必要實行的儒教價值觀,在西方國傢確成為爭相推崇的理念。並以日本為榜樣,積極進行基準評價(Benchmarking)。
父母要具備基本能力,孩子纔能掌握基本能力
《好孩子的成長99%靠媽媽》(張炳惠的前一本書)一書中提及,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羅盤,以自己的人生閱曆,指引著孩子們前進的方嚮。
換言之,一個身為父母的人,都未能具備基本能力時,孩子們理所當然學習不到基本能力。試想看不到羅盤正確的方嚮,又怎能朝著正確的目標邁進呢?
我要強調的是,在擔憂如何纔能把孩子養好之前,應該先檢視自身的基本能力。
自身生活的否坦然,可以讓孩子學會坦然地麵對人生,坦然的經曆人生。
同時還要檢視自己,在麵對孩子時,是否沉醉在補償心理或替代滿足的心理之中,否則為孩子所做的一切,絕對不可能帶來理想的結果。
為瞭培養孩子的基本力,一定要對所製定的原則抱持信心,若本身都無法信任製定的原則,孩子將如何信任你、跟隨你?
父母的權威和力量不是憑空産生的,而是以信任為基礎,慢慢積纍而成的。
此外,在錶現自己的權威之前,應該先考慮孩子的權益,也就是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來對待。
若把孩子看做自己的附屬品時,就無法期待孩子會有更齣色的錶現。
本書的內容主要是以我過去五十多年來的經驗為基礎,和讀者們一起探討什麼是人生的基本能力、它會帶給孩子什麼樣的影響、父母又該如何去培養基本能力等。
在我親眼目睹的眾多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隻要是一個具有基本能力的孩子,他的發展將會是無限的。
相反的,因為父母的失誤或隻貪圖眼前的利益,而失去培養基本能力的時機,是極度讓人痛心的。
對於孩子而言,即便具備瞭基本能力,也不會在短期內見到效果。如果父母帶著急迫的心情希望看到孩子即刻産生變化,將會影響孩子學習基本能力的過程。
不要焦急,更不要忘記孩子正式的人生,至少是從現在開始二十年之後纔會展開的事實。
如果父母能夠以放眼未來的眼光看待孩子,在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基本能力的種子一定會逐漸萌發,為孩子們開啓光明的未來。
培養孩子們人生的基本能力,是一種不需要花錢,更不需要什麼長篇大論的育兒理論。
期盼這本書可以為天下的媽媽們消除教育孩子所帶來的睏惑和煩惱。
我愛著的孩子們愛麗斯、彼得以及南希,帶給你們小小的安慰和方嚮。
張炳惠
二00五年等待鞦天來臨之際
好孩子的成功來自媽媽1%的改變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