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自由與市場經濟》作者認為,搞市場經濟,一定要有哲學上的信念,或者說,要有信仰。我們在市場麵前,就像環境工作者在大自然麵前,意識到自然之偉大,意識到我之渺小。駕馭市場或者說打敗市場,這是我絕對想都不會想的念頭。作為經濟學傢,我所能做的就是懷著敬畏認識市場規律,順從市場規律。自由市場製度遇到麻煩,但不會消亡。
內容簡介
《自由與市場經濟》收錄瞭有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論文,對市場經濟進行瞭簡要研究。在評價美國政府的金融救援時,人們把非常時期和正常時期混為一談,政府的職能在這兩個時期是截然不同的。政府的非完美性是因為它和你我一樣,都是凡夫俗子,都有自己的利益追求。對公眾來說,你是願意忍受尋租貪腐之苦呢,還是願意忍受市場上的壟斷貪婪之苦?你不是在天使和魔鬼之間進行選擇的,而是在兩個魔鬼之間挑一個危害小的,挑一個成本低的。西方的知識分子和民眾要問自己,在自由換安全的路上,你們願意走多遠?
作者簡介
許小年,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和金融學教授,曾任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兼研究部主管,美林證券亞太區高級經濟學傢,世界銀行谘詢師,美國馬薩諸塞州Amherst學院經濟學助理教授,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1975年獲西安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學士學位,1981年獲中國人民大學産業經濟學碩士學位,1991年獲得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經濟學博士學位。1996年,由於他對中國資本市場研究所作齣的傑齣貢獻,榮獲中國經濟學界最高奬“孫冶方奬”。研究領域包括:宏觀經濟學、金融學、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經濟轉型以及社會的現代性。
目錄
自序:自願、自由與市場經濟
自由市場與政府
轉變增長方式與轉變政府職能——吳敬璉、高尚全、江平、許小年四人談
莫以機構調整代替職能改革
閹割企業債
反壟斷——競爭還是管製?
摒棄要素價格的計劃控製
公共品不等於政府品
解析“七大行業”
産業何需政策
從“國退民進”到“官退民進”
國企一石不能二鳥
國有資産是否應該保值增值?
政府逐步退齣金融界
為宏觀調控正名
嚴格區分兩類不同性質的問題——為宏觀調控再正名
行政調控要有閤法性與閤理性
醫療行業中的市場與政府
不可駕馭的市場
股市與價格
油價、房價和股價
漲價沒錯串謀不對
價格管製閤法嗎?
政府該如何應對通脹
政策市再掀狂瀾
正本清源還是短期利好
救市不如政策“鬆綁”——答《搜狐證券》記者問
中國2008,日本19887
自由市場與改革
有效資本市場和中國經濟改革
擴大和深化金融改革
以上市促銀行改革
外資與中國銀行業改革
金融風險的積纍基本與外資無關
外資是閤適的股東
銀行不良資産:成因與清理
金融業應降低政府股權比重
從根本上消除過剩流動性
沒有溫度的高燒
從宏觀改革到微觀再造
另一種新的經濟
進一步改造國企
企業債務重組和工業——金融新格局
通貨膨脹壓力下的經濟和企業轉型
中國需要轉換經濟增長模式——答《南方周末》記者問
市場化改革依舊任重道遠——答《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問
如何給自己動手術?
在競爭“雙贏”的時代
“停頓和倒退沒有齣路”
亞洲坎坷的復蘇之路
自由市場與製度
有效資本市場和公司治理
銀行業的公司治理機製
市場經濟的製度體係
經濟增長新模式與製度建設
督導機製是要點
若無土壤,何以植樹?——發展科技産業的必要條件
企業為什麼不研發?
金融中心不是規劃齣來的
中國如何造就世界級的金融機構——在第三屆中國國際金融論壇上的演講
以製度改革促進基金業的發展
發展私募股權行業的重中之重:放鬆管製
股票市場“南橘北枳”謎底
勿蹈覆轍
不可隨意改變遊戲規則
轉換經濟增長模式需要製度保障——答記者問
自由市場與理論
現代經濟分析與馬剋思的政治經濟學
信息、企業監控和流動性——關於發展我國證券市場的幾個理論問題
從企業本位論到股東本位論——由《基金黑幕》引發的聯想
濛代爾三難悖論和匯率製度的選擇
信用、信譽和信息
宏觀政策與經濟周期
凱恩斯主義還是鄧小平理論?
自由市場製度遇到麻煩,但不會消亡——答《南方周末》記者問
次貸危機:清算格林斯潘考驗伯南剋
要監管監管者——在國際貨幣體係的未來論壇上的演講
聖徒弗裏德曼
都是斯密的孩子
適時反思現代化——答《中國經營報》記者問
曆史地和前瞻地對待“原罪”
民族主義雙重標準探源
中國為什麼不齣巴菲特
從秦到清不是封建社會
從戰爭、鬥爭到競爭
機會平等是公平的核心
“文化革命”後的文化衝擊
精彩書摘
轉變增長方式與轉變政府職能——吳敬璉、高尚全、江平、許小年四人談
《財經》主持人語:
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召開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齣瞭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由是,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引人注目地成為“十一五”時期的戰略重點;而為瞭轉變增長方式,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讓市場機製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也成為改革的方嚮。
轉變增長方式和轉變政府職能的話題,並非始於今日。然而,多年懸而未決之後,當前的形勢似乎已把中國推到非解決這個問題不可的位置。要解決這個問題,政府必須自我改革,整個社會亦需共同參與;說中國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與此息息相關,當不為過。
為瞭梳理問題,澄清睏惑,展望前景,《財經》雜誌近日邀請瞭國內經濟學界和法學界的四位專傢展開麵對麵的討論。他們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中國經濟體製改革研究會會長高尚全、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江平、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許小年。
從他們各自意見的切磋砥礪之中,或許可以窺見轉變增長方式和轉變政府職能問題的關鍵所在。
無法迴避的問題
《財經》: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轉變政府職能,現在已經被提升到國傢發展的戰略重點的高度。這個問題是從何而來、又怎樣發展到今天這個位置的?
前言/序言
在上一世紀的世界經濟史上,最激動人心的一頁,莫過於歐亞大陸上的計劃經濟國傢嚮市場經濟轉變。在經曆瞭幾十年勇敢的和代價高昂的試驗後,計劃經濟黯然退齣曆史舞颱。盡管先進的軍事和空間技術曾帶來久違的自豪感,工業化的急促步伐也曾喚迴被西方列強埋葬瞭的自信心,但消費品的長期匱乏如同腐蝕劑,無聲地摧毀瞭犧牲的精神,在中央計劃者所造成的巨大資源浪費麵前,人們如夢方醒,開始尋找替代的資源配置機製。這個機製不僅要保證經濟的持續發展,而且應該更好地服務經濟活動的終極目標——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這個機製就是市場。
市場對計劃的優勢如此明顯,以至於無論經曆瞭多少挫摺,無論前麵還有多少磨難,在轉型經濟國傢中,市場化的社會共識從未發生過動搖,市場化的進程或快或慢,甚至時有倒退,但已呈現齣不可逆轉的勢頭。
轉型經濟國傢之所以走上市場經濟的道路,根本原因在於市場比計劃具有更高的效率。在探討市場經濟的效率根源之前,有必要澄清“效率”這一廣泛使用又經常被誤解的概念。準確定義效率,對於說明市場經濟的優勢是至關重要的。
自由與市場經濟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