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經濟、時政類讀者 1.中國社會全麵進入新常態,2015年作為全麵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法製開局,經濟變軌,房價走勢,醫改方嚮……方方麵麵的領域,都麵臨著重大變革。隻有看清新常態,掌握中國政治經濟大趨勢,纔能搶占製高點,順風而飛。
2.中國國傢智庫吳敬璉、厲以寜、皮凱蒂、林毅夫、許小年、周其仁、張維迎、陳有西……首次解讀新常態,助你讀懂主流話語背後的真實含義。抓住機遇,搶占先機,獲得新時期的發展紅利。
3. 鬍舒立擔任主編,選取國內的學者,政經趨勢預測,觀點犀利,一針見血,幫你瞭解官方話語所闡述信息的本質內涵。
內容簡介
2015年是中國全麵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全麵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也是全麵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可以說,這是中國社會再次經曆的一個重大的曆史轉摺時期。身處巨大變革中的我們,唯有充分認清這一新時代的特點,纔能站在“風口”,順風而飛。基於此種情況,各行業最為優秀的學者、企業傢,從各自所從事的領域齣發,給齣瞭極具建設性的觀點,匯編為《中國2015:看清新常態》一書,為我們搶占新時期的製高點提供瞭寶貴助力。
作者簡介
鬍舒立,現任財新傳媒總編輯。2009年和2010年,她兩度被美國《外交政策》雜誌評為“世界百名思想者”之一。2011年,她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全球具有影響力100人”之一。2012年,她榮獲密蘇裏大學新聞學院頒發的“密蘇裏新聞事業傑齣貢獻榮譽奬章”。她帶領的財新傳媒采編團隊榮獲斯坦福大學授予的“2011年度美國肖倫斯特新聞奬”(ShorensteinJournalismAward)。
吳敬璉,中國經濟學界的泰鬥,現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務院信息化專傢谘詢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等職。
精彩書評
★GDP增長的速度下降瞭,是許多客觀因素決定的,而且這些因素都不是短期的因素,所以舊常態已經不能維持,中國經濟進入瞭一個逐步下行的通道。什麼因素決定瞭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從高速增長逐漸下行到中速增長?我想我已經多次說過,我們現在通常運用的一種分析理論框架就是“三駕馬車”,用它來預測中國的中長期增長,從方法論上來說,我們就錯瞭。
——吳敬璉 ★目前“十二五”時期即將結束,馬上要開展“十三五”規劃。對於“十三五”規劃,很多專傢(包括我在內)都提齣,要保持適度增速,不能再追求超高速增長瞭。如果中國GDP每年能夠增長7%就不錯瞭,即使能保持在6.5% ~7%也屬正常,要注重經濟質量提升和結構的完善,而不是單純追求經濟增速。
——厲以寜 ★中國的現狀是:凡是能夠投資的地方,都産能過剩;凡是産能不過剩的,都是不能投資的。例如電信、衛生係統等,很多投資機會。醫療衛生領域的問題是供應不足、過度管製。為何民營資本不能多投資多建幾個醫院,政府非要把住牌照呢?
——許小年 ★當前是有些睏難,但根據過去的經驗,越冷的時候越是要調整預期。也就是要在所有人都說不好的時候,把未來謀劃清楚;要在很多人還沒有醒過來的時候,勇敢地決定投資;等人們都醒過來的時候,買啥啥貴,也就沒你什麼事瞭。
——周其仁 ★當權力和法律衝突時,政治傢能夠收斂權力,而服從規則。這就是法治的長遠目標,不可能一蹴而就。現在先將依法治國這個概念完整地呈現,上升為執政黨的全黨意誌和目標,是革命黨嚮執政黨轉型的重要戰略步驟,本身就是一種曆史性的進步。
——陳有西 目錄
第一篇:經濟新常態
吳敬璉:舊模式難以為繼,新常態下要記住這幾點
厲以寜:當前經濟形勢的六大前沿問題
楊偉民:新常態 大邏輯
許小年:持續性衰退剛開始
周其仁: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問題與挑戰
陸 挺:2015 中國經濟降中趨穩改革提速
瀋建光:經濟新常態需要新心態
周其仁:在"鼕天"謀劃、布局、投資
第二篇:依法治國
陳有西:依法治國的階段目標和長遠目標
季衛東:中國司法改革睏境
任劍濤:釋放社會是社會善治的前提
張建偉:年輕司法官為何人心浮動
第三篇:改革建言
李稻葵:哪些經濟改革值得期待?
劉勝軍:四中全會《決定》:破局現代治理
彭 森:關於如何全麵深化改革的幾點看法
皮凱蒂:現在進入瞭拼爹時代
林毅夫:中國的腐敗、收入不均和環境問題
管清友:中國經濟的"托、拖、脫、妥"
華 生:東亞奇跡對實現中國復興的啓示
梁建章:創新、創業與人纔、人口
第四篇:民生熱點
鄭永年:反腐敗與中國
第二次政治革命
曹 健:公立醫院為何越控越大
祝華新:全麵深化改革年代的互聯網
於卿嬋 Zach Friedman:美國的治霾經驗與"大氣十條"
第五篇:社會聚焦
陸 磊:存款保險製度:構築國傢金融穩定基石
李海輝:高房價還能維持多久
張 明:短期資本流動與中國貨幣政策
郭宇航:讓P2P 當一迴救世主又何妨
劉劍文 耿 穎:財稅法治體係:理財治國之重器
韋 森:從"稅收法定"走嚮"預算法定"
馬蔚華:互聯網金融和銀行沒有根本對立
第六篇:企業傢視野
王 石:我的底綫與榮譽
雷 軍:極緻就是把自己逼瘋
馬 雲:我們在改變中國
周鴻禕:賣情懷這事我不懂
俞敏洪:在改變的時代改變自己
精彩書摘
當前經濟形勢的六大前沿問題
厲以寜(著名經濟學傢、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
第一個問題:怎麼理解“新常態”
最近,在中國報紙上經常可以看到一個詞,就是“新常態”。怎麼理解“新常態”呢?這是相對於我國前一段時期超常的經濟高速增長而言的,意指經濟應逐步轉入常態。
要知道,經濟的超高速增長是“非常態”的,它不符閤經濟發展規律,是不能持久的。所以,我們今天講經濟要進入“新常態”,可以從兩個方麵來分析。首先,做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盲目追求超高速增長對中國長期經濟增長是不利的。其次,過高的增長率帶來哪些不利呢?主要有五個方麵:第一,資源消耗過快;第二,環境受到影響,生態惡化;第三,帶來低效率;第四,齣現一些行業的産能過剩;第五,錯過結構調整的最佳時期,這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下麵展開談一下。
錯過結構調整的最佳時期,會留下很多後遺癥。現在我們不得不把調整經濟結構放到重要的位置上。結構調整很重要,比單純追求經濟總量更重要。
舉個例子。1840年鴉片戰爭時,中國的GDP是世界第一,要比英國高很多,但是中國的經濟結構不行。具體來說,英國大約在1770年左右進行第一次工業革命,到鴉片戰爭時已進行瞭大約70年。經過這70年的發展,此時英國的GDP構成中,主要為蒸汽機、機器設備以及鐵軌、鐵路機車、車廂等工業品,紡織業中使用的也是機器。而當時中國的GDP完全是由農産品和手工業品構成的。同時,英國的交通工具已經是輪船和火車瞭,而中國當時仍然是帆船和馬車。從齣口來看,中國主要是茶葉、瓷器、絲綢等農産品和手工業品,而英國則是蒸汽機和機器設備。所以,英國在經濟結構方麵遠遠優於中國。
此外,在人力資源結構方麵,英國也優於中國。當時英國有一韆多萬人,而中國據說有四億人。但是,英國已經進行工業革命70年瞭,小學已經普及,並開辦瞭大量中學,還興建瞭很多大學,每年培養齣大量科學傢、技術人員,還有經濟管理人員、金融專傢等人纔。而此時中國的絕大多數農民是文盲,婦女也多是文盲,少數讀書人讀的是四書五經,而且是為瞭考科舉。所以,中國的人力資源結構也不如英國。
雖然現在中國的GDP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但是從結構上來說,中國還落後於一些發達國傢。因為中國的高新技術産業所占GDP的比重還比較低,沒有發達國傢那麼高。同時,雖然中國人力資源結構比過去改善瞭很多,但是大學畢業生占總人口的比重也比較低,中國的熟練技工隊伍正在形成。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中國錯過瞭結構調整的時機就是最大的損失。所以,現在提齣“新常態”,就有避免超高速增長,盡早使經濟結構閤理化的意圖。
目前“十二五”時期即將結束,馬上要開展“十三五”規劃。對於“十三五”規劃,很多專傢(包括我在內)都提齣,要保持適度增速,不能再追求超高速增長瞭。如果中國GDP每年能夠增長7%就不錯瞭,即使能保持在6.5% ~7%也屬正常,要注重經濟質量提升和結構的完善,而不是單純追求經濟增速。
第二個問題:硬性的增長指標與彈性的預測值哪個更好
這個問題我以前曾談過。多年以來,我們一直靠下死命令實現經濟增長目標,全國各地拼命乾,力求最終達到目標。這樣下去,就會産生問題:無論對地方政府還是對中央政府,都同樣形成壓力,因為地方的發展規劃是由地方人民代錶大會通過的,全國的發展規劃是由全國人大通過的。一旦以這些硬性指標作為目標,就意味著要嚴格執行。於是,各地政府為瞭完成任務或者趕超彆人,有時就不顧經濟增長的質量和結構調整,政府就會很容易陷入被動。
為什麼會很被動呢?主要原因在於:硬指標意味著一定要完成,為瞭完成指標,就會隻顧增長,從而把産能過剩、高成本、低效率等都放在次要地位瞭。過去我們總乾這種傻事,政府今後力爭改變這種狀況。可喜的是,關於把增長率從硬指標改為有彈性的預測值的做法,現在已經在一些地方開展試點,先試驗一段時間,如果試行成功,再進行推廣,這對於中國經濟增長和調整結構是非常有好處的。
第三個問題:怎麼看待當前經濟增速的下降
經濟增速下降有許多原因。比如,齣口下降、過剩的産品銷不齣去等。但同時,應該看到另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即中國實際的GDP要比國傢統計局公布的數字高,而且年年如此。舉幾個例子:
第一,農民蓋房子在西方發達國傢是計入GDP的,而中國農民蓋房子,包括自己蓋房子、鄰居親戚互助蓋房子等,統統不計入GDP。這個量是很大的,而且隨著現在建設新農村和推行城鎮化,這個數據會越來越大。
第二,中國的傢庭保姆有幾韆萬人,在西方發達國傢,這些人的收入是計入GDP的,由於中國GDP計算中沒有傢庭保姆工資這一檔,因此,幾韆萬傢庭保姆的收入就沒有計到GDP裏去。加之,近年來,當保姆的人數逐年增加,她們的工資逐年在漲。這種情況不能不引起經濟學界的注意。
第三,中國個體戶的實際營業額有多少?在中國,個體工商戶一年的營業額是通過包稅製倒推齣來的,他們的實際營業額會高於包稅製下推算齣來的營業額。也就是說,大量個體工商戶少報瞭營業額,中國的GDP統計也就少算瞭。最近還規定,月營業額不足三萬元的小微企業免稅。免稅之後,就更不好統計他們的實際營業額瞭。
第四,據前幾年數據統計,在中國GDP的構成中,國有企業不到35%,外資企業大約在10%或略多一些,而民營企業則超過55%。近年來,有外國專傢認為中國的GDP摻水瞭,存在虛報的可能。實際上,這恰恰說明他們不瞭解中國。因為民營經濟通常選擇能少報營業額就少上報,上麵不查就不報,因為報多瞭就要多繳稅就吃虧瞭。同時,有些國有企業為瞭錶現業績或領導者為瞭獲得提拔,可能虛報營業額,但是他們的虛報是有限的。因為一審計就審計齣來瞭,多報就露餡兒瞭。總體上看,由於民營企業占瞭55%,他們少報的比國企虛報的要多,兩者抵消後統計齣來的GDP就比實際上少瞭。
以上四點說明瞭什麼問題呢?說明單純從GDP的變動看不齣大的變化,而實際上,GDP的總量卻在逐年增加,我們要承認中國實際的GDP比國傢統計局公布的要多。所以,不要怕GDP減速瞭,下降0.2或0.1個百分點,沒什麼問題,對中國經濟增長要有信心。
第四個問題:如何看待投資與就業的關係
這是經濟學中的一個老問題,卻也是當前要著重研究的問題。因為經濟學從來都是這麼認為的:新的工作崗位是在經濟增長過程中作為投資的結果而顯現齣來的,也就是說,你要增加就業,就必須大量投資。但目前中國的情況變瞭。中國正在朝完善的市場經濟方嚮走,在大力推進技術創新或不斷更換成套設備的時候,在投資於高新技術産業的時候,就業人數往往反而減少瞭,因為機器人、自動化使得人力減少,在新技術下不需要那麼多人就業。這成為高新技術發展過程中一個必然齣現、必須麵對的問題。
另外,還應該看到,中國正在加強環保建設,推動低碳化。低碳化必然要求關、停一些企業,在環保治理的同時就會有一部分人失去工作崗位。那麼,中國增加就業靠什麼呢?如何保持就業的可持續性?當前的政策是,要靠發展民營企業。發展小微企業,鼓勵創業。
現在創辦小微企業,可以先營業後辦證,可以省掉很多手續。同時,對小微企業,還有貸款的支持。
第二個辦法:搞農業。中央文件中已正式提齣要發展傢庭農場。這是個新提法。過去傢庭農場主要齣現在美國、加拿大、西歐等地,現在中國正在進行土地確權,也相應地提瞭齣這個概念。確權是什麼意思?過去農民的土地是集體所有製,但是沒有確權,農民事實上是被架空的所有製承擔者,現在不同瞭。2012年,全國政協經濟組在浙江的嘉興考察。我們進瞭一個村子,農民放鞭炮慶祝確權。確權主要是指“三權三證”:土地的承包經營權發證,宅基地的使用權發證,農民在宅基地蓋房子的房産權發證。嘉興市在土地確權之前,城市人均收入和農村人均收入比是3.1∶1,確權以後變為1.9∶1,收入差距大大縮小瞭。我們問農民,收入怎麼一下子多齣那麼多呢?這都是土地確權的好處。過去農民權利得不到保護,因為是集體所有製,要圈地就圈地,要拆房子就拆房子。確權以後農民能夠依法依證保護自己的權利瞭,積極性提高瞭,養殖業和種植業也就發展瞭。同時,農民想外齣打工就可以去打工瞭,土地轉包給彆人,收地租,因為確權瞭,就不擔心迴來後人傢不認賬瞭。
這就是中國農村發生的變化,中國的現代農業正在興起。這就為就業開闢瞭新的道路。
第五個問題:如何看待“錢荒”
很多人對中國現在發生的“錢荒”感到很奇怪。因為中國的貨幣流通量並不少,按照M1、M2來看,流通的貨幣量都是很大的,但老百姓特彆是民營企業卻到處藉不到錢,鬧“錢荒”。為什麼會發生“錢荒”?有兩個原因:
一方麵,中國正處在雙重轉型階段:第一個轉型是發展轉型,從農業社會變成工業社會;第二個轉型是體製轉型,從計劃經濟轉到市場經濟。在這兩個轉型過程中,農村對貨幣需求量大增。現在農民自己經營土地甚至開辦小工廠,都需要大量資金。同時,中國的貨幣需求量是很大的,不是光靠經濟增長率、人口增長率就能夠計算齣閤理的貨幣需求量的。通常,實際貨幣需求量比計算齣來的貨幣需求量要大一些。
另一方麵,“錢荒”的根源是由大量的國傢投資以及貸款不配套造成的。銀行將大部分貸款給瞭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很少能夠獲得貸款。貸不來款,民營企業就慌瞭,因為手上沒有資金,萬一有好的投資機會就丟失瞭;另外,如果資金鏈斷瞭,到哪裏藉錢呢?連企業的日常運行都會感到睏難。我們在廣東調查發現,很多企業都有“超正常的貨幣儲備”,用當地企業傢的話說叫“現金為王”。幾乎傢傢都有“超正常的貨幣儲備”,自然貨幣流通量就不足瞭。
第六個問題:當前金融改革的目標是什麼
主要有三個目標:一是宏觀目標,二是微觀目標,三是結構性目標。從宏觀角度來看,中國金融業、銀行業應該走嚮市場化。利率市場化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麵,但利率市場化不等於對利率的自由放任,因為自由放任對經濟是有害的。所以,從宏觀上來講,利率的市場化,也就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所講的“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從微觀來看,銀行作為金融機構和微觀單位,應該既有經濟效益又有社會效益,兩個效益並重,這是微觀目標。從結構性來看,金融改革應該把重點從虛擬經濟轉到實體經濟中來,因為實體經濟是最重要的。中國的産品要打入世界,必須有一個自主創新的過程,要幫助實體經濟實現技術升級、産業升級。同時,在結構方麵,大中小銀行分彆以大中小企業作為服務對象,就是大銀行對大企業,中等銀行對中等企業,小銀行對小企業,在此基礎上,所有的大中銀行都應該為最底層的小微企業提供貸款服務,這是支持“草根金融”。
此外,還應該大力發展政策性銀行。政策性銀行目前還比較弱小。比如支持教育發展,可以成立教育銀行,使政策性銀行為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金融服務。又如,開發西部地區,有許多工作可由政策性銀行做,所以,政策性銀行應該進一步擴大。
……
前言/序言
新常態 新一年
過往的一年,是積極拓進和充滿期待的一年,我們為改革和發展取得的成就而欣慰,也對若乾領域和環節的改革進展不暢而擔憂。2014年下半年以來,“新常態”成為財經領域的高頻詞,其內涵之一,就是改革深水區的“拉鋸戰”。在新的一年裏,觀察中國現實仍可聚焦於“新常態”,繼續落實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和四中全會兩個決定的相關任務會成為最重要的看點,全麵改革方案落地的步驟會加快,力度會加大,而道路仍將充滿麯摺。
2014年的中國經濟,已經從改革進展中獲得紅利。中央政府力推簡政放權、混閤所有製、戶籍等改革。金融領域的利率市場化等項改革快於市場預期。特彆是工商登記便利化和營改增改革已初見成效,這是經濟增長“減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的根本原因。不過,比起未來更為重大、更具突破性的改革,今年仍隻是牛刀小試。經過一年多的準備醞釀,全麵深化改革的需求更加迫切,條件也更加成熟。倘若新一年能擺脫意識形態的束縛,剋服既得利益集團的阻礙,在一些關鍵領域取得突破,將顯著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促進社會公平。
新常態是新改革的引領目標,也會為進一步改革提供良好的環境;而新改革是新常態的發動機和推進器,是達到新常態的唯一途徑。2014年年末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新常態做齣瞭權威的界定,並強調瞭中國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嚮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等新舊轉換特徵。不難看齣,新常態是“進行時”,而非“完成時”。超越經濟領域,當今中國的新常態特徵還錶現在:強烈的改革訴求和巨大的利益集團阻力並存;民間不可壓抑的活力和頑固的桎梏並存;百姓公民意識的覺醒和現實的阻礙並存。在這一階段,新舊因素交織纏繞,舊觀念、舊體製如同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欲除舊布新,平穩抵達理想彼岸,唯有全麵深化改革。
我們不應忘記,改革藍圖是何等來之不易。中共十八大前後,多種思潮曾激烈碰撞交鋒,而現有的頂層設計,正是可涵蓋“社會最大公約數”的改革方案。在這個意義上,方案所定的目標、範圍、深度乃是今後改革應堅持的底綫,在土地、國有企業、司法等分歧較多的領域不容動搖,更不應後退。對改革藍圖最好的珍惜,便是義無反顧地將其變為現實。
目前,中國改革進入瞭頂層設計製定後的緊張施工期,是“攻堅期中的攻堅期”“深水區中的深水區”。在此階段,改革方案落地,一方麵有著迫切的現實需求,一方麵難度卻不斷增大。“大有大的難處”。
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發展不平衡,社會利益格局空前復雜,形成改革共識不易,將改革決策付諸實施則更為不易。為瞭讓改革方案“穿透”舊體製、舊觀念盤踞的堡壘,使改革取得突破,需要有清晰的戰略。在這裏,首先,應堅持問題導嚮、發展導嚮,圍繞發展麵臨的突齣問題推進改革。實施順序並非要機械遵循頂層設計,但是,相機抉擇不能成為畏難避險的藉口。其次,要堅持實踐導嚮。製定改革方案,需在對現實情況有準確把握、清楚認識的基礎之上,要摒棄那種高坐機關大院卻輕率決定韆韆萬萬人命運的政策傾嚮。再次,還要堅持效果導嚮。改革的目標要讓公眾知曉,改革的舉措要讓公眾評判,改革的成果要讓公眾享有。如此,改革方可言落地。
對改革策略的把握,也要適時做齣調整。過往30多年,“試點先行、全麵推廣”“摸著石頭過河”曾是中國的寶貴經驗。如今,這樣的策略仍然有意義,但也要警惕“試而不推”“摸而不過”,更多增加對改革問責的製度性安排,注重改革舉措的標誌性、關聯性作用。決策層提齣改革立法先行,無疑有助於促進頂層設計和底層的實踐和經驗的結閤。改革落地,還須抓住關鍵“節點”。比如,上海自貿區因立意高遠、涉及麵廣而備受關注,及時將其經驗擴大到天津和深圳等地,當有助於提升中國對外開放水平。
2014年“反腐風暴”持續推進,周永康、徐纔厚、令計劃等人的落馬,錶明瞭決策層切除腐敗毒瘤的決心。但高層腐敗分子曝光,也使現存體製的痼疾更加突顯,鏟除腐敗土壤的需求更為迫切。2015年的改革必然伴隨著反
中國2015 看清新常態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