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榮格(C.G.Jung,1875-1961),為瑞士精神病學傢。1907年結識弗洛伊德,並成為其主要的閤作者,後來因質疑及批評弗氏的理論和分析方法,導緻兩人關係破裂。榮格反對弗氏以性欲來解釋一切人類行為的做法,而發展齣他自己的“分析心理學”,研究心靈的結構與動力,其中包括對心理類型(內傾與外傾)的描述、對人類“集體潛意識”的探索,以及研究人有目的的心理發展來結閤“個體化”過程的概念等等。榮格將“分析心理學”視為釋放創造力和促進個人心理發展的治療方法,藝術、曆史、神話、哲學等皆是其中的重要元素,它已超過一般心理學的局限,而強調人類的宗教性本質,並指引齣一條如何開展神性的道路。本書是他83歲高齡時寫的自傳。
內容簡介
我的一生是一個潛意識自我充分發揮的故事。潛意識裏的一切竭力做齣種種的外在性錶現,而人格也強烈要求逐漸從其潛意識狀態中成長起來並作為一個整體來體驗自身。我無法用科學的語言來追溯我自己的這一成長過程,因為我無法把自己作為一個科學問題來加以體驗。
對於我們內在的想象力,我們是怎麼個樣子,人從永恒方麵看來又是怎麼的一個樣子,那可隻能通過神話的方式來加以錶達。神話是富於個人性的並可比科學還要精確地錶現生活。科學以平均性的概念來進行工作,這樣的概念太過於普通化,因而無法給個人生活上主觀的五花八門性作齣公正的決斷。
這樣,在我八十三歲高齡之時,我便承擔起瞭講述我那個人神話的責任瞭。我隻能作些直接的錶述,隻能“講講故事”。這些故事是“真的”還是假的並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惟一的問題是我所講的是否是我的寓言,我的神話。
作者簡介
榮格,是著名心理學傢,分析心理學的創始人。1909年,弗洛伊德把他定為精神分析運動的法定繼承人,稱他為“王儲”。1911年,在弗洛伊德的舉薦下,榮格擔任國際精神分析學地第一任主席。榮格大師一生緻力於心理學研究,以意識與無意識、自我與自己為軸心,將不同時間、空間、文化、人性等結閤成一個整體,構成他特有的巨大思想結構。他的分析心理學理論自成一傢,成為舉世公認的權威。榮格在性格哲學方麵的研究,可以說填補瞭一大空白,從此,“性格決定命運”有瞭科學的哲學依據。
內頁插圖
目錄
譯序
緒論
序言
一 童年
二 中學時代
三 大學時代
四 精神病治療活動
五 西格濛德·弗洛伊德
六 正視潛意識
七 著述
八 塔樓
九 旅行
十 幻象
十一 論死後的生活
十二 後期思想
迴顧
附錄Ⅰ 通信
附錄Ⅱ 術語詮釋
附錄Ⅲ C.G.榮格著作目錄
精彩書摘
一 童年
在我六個月的時候,我的父母從康斯坦茨湖邊的凱斯威爾移居到萊茵瀑布邊上的洛封城堡,住進一所牧師宅邸。那是1875年。
我開始記事大概是在兩三歲。我還依稀記得那住宅、花園、洗衣房、教堂、城堡、瀑布,那個叫做沃思的小城堡和教堂司事的農場。這些記憶仿佛是一片模糊的大海中漂浮的小島,一個個孤立地浮動著,互相連不起來。
有一個情景浮現齣來,那也許是我生活中最早的記憶,不過它隻是一個非常迷離的印象。我躺在樹陰下的一輛兒童車裏,那是一個明亮溫暖的夏日,天空藍藍的,金色的陽光穿過綠色的樹葉,兒童車的車罩打開瞭,我剛剛睡醒,發現瞭這光輝燦爛的美景,有一種無法形容的舒適感覺。我看見太陽在樹葉和花叢中閃爍。一切都是那樣的神奇、多彩、美好。
我記得的另一個情景是:我坐在餐廳裏,餐廳在這幢房子的西頭,我蹲在一把高高的椅子上,用小匙舀熱牛奶喝,牛奶裏泡著碎麵包塊,味道好極瞭,氣味也很特彆。那是我第一次聞著牛奶的味,可以說,我在那個時候有瞭嗅覺的意識。這一記憶同樣是非常遙遠的。
我還記得:一個美好的夏天傍晚,姨媽對我說,“我讓你看一樣東西。”說著就領我從傢裏齣來,走到去達申的大路上。遠處天邊阿爾卑斯山脈沐浴在夕陽的紅色閃光中。那天傍晚,阿爾卑斯山看得格外清楚。“看那兒,”我聽見她用瑞士方言對我說,“山全紅瞭。”那是第一次,我明白我看見瞭阿爾卑斯山。隨後我聽說,第二天,村裏上學的孩子要去郊遊,爬蘇黎世附近的乾特裏峰,我也急著想要去。可是他們說,像我那樣小的孩子不能去,一點辦法也沒有,我傷心透瞭。從那時候起,在白雪覆蓋下閃光的大山旁邊的乾特裏峰和蘇黎世就成瞭我夢幻中不可企及的一塊土地。
後來過瞭一些時候,我記得母親帶我去圖爾高看一些朋友,他們在康斯坦茨湖邊有一座城堡。我立即被水迷住瞭,渡船激起的浪一直衝到岸邊,陽光在水上閃爍,水下的沙子被浪花衝成一道道小埂。湖嚮無垠的遠方伸展開去,那廣闊的水麵在我看來簡直是說不清的喜悅,不可比擬的瑰麗。就在那時,一個想法在我腦子裏生瞭根:我一定要一輩子生活在湖邊。我覺得,沒有水,人生活不下去。
我又想起瞭另一件事:有許多陌生人,亂哄哄的,顯得特彆激動。女僕飛快地跑過來,嚷著:“漁民們發現瞭一個死人——從瀑布上衝下來的——他們要把他抬進洗衣房裏去。”我父親說:“好吧,好吧。”我當時就要去看那死瞭的孩子。母親把我拉瞭迴來,嚴厲地禁止我到花園裏去。等所有的人都走瞭以後,我立即悄悄地溜進瞭花園,來到洗衣房,可是門鎖著。我繞著洗衣房轉瞭一圈,發現房後有一個排水槽,一直通到斜坡下麵,槽裏流著細細的血和水。我覺得這事特彆有意思,那時我還不到四歲。
我還記得:我哭鬧著,發著燒,沒法睡覺。父親把我抱在懷裏,在屋裏踱來踱去,唱著他學生時代的那些老歌。我特彆記得我最喜歡的一首,總是這首歌使我安靜下來。它是這樣開始的:“四處靜悄悄,人人都睡覺……”直到今天,我還記得父親的聲音,在靜靜的夜晚,嚮我唱著。
母親後來告訴我,我那時得瞭濕疹。當時,我的心頭有種朦朧的暗示,父母在婚姻問題上是不順遂的。1878年我那場病一定與父母的短暫分離有關係。母親在巴塞爾的醫院裏呆瞭幾個月,她的病大概起因於婚姻上的麻煩。她走後由一個姨媽照料我。這位姨媽是位老處女,比母親大差不多二十歲。母親的離去使我深深地感到痛苦。從那時起,有人一講“愛”這個字,我就有一種不信任感。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裏,“女人”在我心中引起的是一種固有的不可靠的感覺。而“父親”卻意味著可靠和——沒有權力。我就是帶著這樣的精神創傷開始人生之行的。後來,這些早期的印象有所改變:我信任男人,但他們卻讓我失望;我懷疑女人,可她們並沒有讓我失望。
母親離開後,女僕也來照料我。我現在依然記得她把我抱起來,把我的頭靠在她的肩上的情景。她有一頭黑發和一副橄欖色的麵孔,和母親完全不一樣。就是現在,我還仿佛看得見她的發型輪廓、她的喉,那深深的膚色和耳朵。她的_切在我看來都那樣奇特,但也格外熟悉。好像她不屬於我們傢,而是隻屬於我一個人。好像她是和一些我還不能理解的神秘事物聯係在一起似的。這一類姑娘後來成瞭我潛意識中異性人格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她所傳達的那種既生疏又始終為人所認識的感覺,是後來在我心中象徵女性本質的那個形象的一種特徵。
從父母分居的時候起,我的記憶中還有另一個形象:一個年輕美麗的、非常漂亮的、迷人的姑娘,她有藍色的眼睛,美麗的頭發。是她引著我在藍色的鞦天,在瀑布下麵沃思城堡附近,沿著萊茵河,徜徉在金色的楓樹和栗樹下。陽光穿過婆娑的樹枝,黃色的葉子飄落在地上。這個姑娘後來成瞭我的繼母。她崇拜我的父親。後來直到我二十一歲時纔再次見到瞭她。
上麵說的都是一些明顯的記憶。下麵我要說的是另一些力量更大、影響更深的印象,其中一部分我隻是朦朧地記得。例如,有一次我摔下瞭樓梯,還有一次摔倒在火爐腿的一個角上,我記得那疼痛、流血和一位醫生給我縫頭部傷口的情形——直到上大學預科最後一年時,頭上那塊疤痕還清晰可見。母親還告訴我,有一次在去諾伊豪森過萊茵瀑布橋時我差點兒掉下去,幸虧女僕及時抓住瞭我——我的一條腿已經滑齣瞭欄杆。這些事指明瞭潛意識中自殺的衝動,或者說,對生在這個世界上的一種極力的反抗。
那段時間,每到夜晚我總有一種莫名的恐懼,常常聽到有什麼東西在屋裏走動。聽到萊茵瀑布沉悶的咆哮聲,我便覺得四周到處都是危險地帶。總有人淹死,屍體從岩石上衝下來。在附近的墓地裏,教堂司事總是挖坑,挖齣一堆堆棕色的土,黑黑的、嚴肅的男人們穿著長長的禮服,戴著特彆高的帽子,穿著閃閃發光的黑色靴子,他們總是抬齣一個黑色的木盒子。這時,父親總是穿著牧師的長袍,聲音洪亮地講話。女人們都在哭泣。聽人說,有人正被埋進地上的這個坑裏。有些人先前在這裏,現在都突然不在瞭,然後便聽說他們被埋掉瞭,上帝把他們召到他那裏去瞭。
母親教我做祈禱,每天晚上都要做。我很樂意祈禱,因為它使我在深沉不安的暗夜麵前有一種舒服的感覺:
展開您的雙翼,慈祥的耶穌,
把您的小雞,您的孩子咽下。
“如果魔鬼要吞食他,
那隻會是白搭。”
請讓天使就這樣唱吧!
耶穌能給人安慰,他是個善良仁慈的先生,像城堡裏的維根斯坦先生似的,富有、威嚴、莊重,對夜裏的小孩子特彆關心。至於他為什麼會像鳥那樣長著翅膀,卻是一個謎,不過我並沒有過多地去考究這個。我覺得更有意思、更為耐人尋味的是,小孩被比作小雞,耶穌顯然很不情願地、像吃苦藥一樣地“吃瞭”他們。這不大容易理解,後來聽說,魔鬼也喜歡小雞,為瞭免得小雞被魔鬼吃掉耶穌纔這樣,我纔恍然大悟。雖然耶穌並不喜歡那味道,可他還是把孩子們吃瞭,這樣,魔鬼就抓不著他們瞭。這麼一想,心裏就覺得很安寜。可是現在我又聽說耶穌還要“吃”彆的人,況且,這“吃”同樣是把他們埋在地上的坑裏。
這種不吉利的類比産生瞭不幸的後果,我開始對上帝産生瞭懷疑。他失去瞭那令人安適的、慈祥的、大鳥的特徵,卻和那些身穿禮服、頭戴高帽、腳穿閃光的黑靴、抬著黑盒子埋葬死人的陰鬱的黑衣人們聯係瞭起來。
這些思索造成瞭我精神上的第一次創傷。一個炎熱的夏天,我像平常一樣,坐在屋前的大路上玩沙子。大路從屋旁穿過,通嚮山岡,消失在山坡上的一片樹林裏。所以,從房子旁可以看到伸展齣去的、相當長的一段路。當我抬起頭來時,看到身穿黑色長袍,頭戴一頂特彆寬大的帽子的人從樹林裏走來,好像是個穿著女人服裝的男人。那人慢慢地走近瞭,我清楚地看齣,這是一個穿著拖到腳的黑色長袍的男人。這種景象使我害怕起來,一種無法剋服的恐懼迅速傳遍全身,腦子裏閃現著一個可怕的念頭:“這是一個耶穌會會士。”前不久,我偷偷地聽到父親和一個來訪的同事聊天,談到瞭耶穌會會士們陰險的活動。從父親半是惱恨、半是恐懼的語調,我猜想,那些“耶穌會會士”特彆危險,甚至對父親也造成瞭威脅。事實上,我並不明白,耶穌會會士究竟是什麼樣的,但我對祈禱詞中的那個詞“耶穌”是熟悉的。
我想,從山上下來的那個人一定是化瞭裝,要不他為什麼要穿女人的衣服呢?也許,他懷著不可告人的目的。我害怕極瞭,慌慌張張地跑進瞭屋子,衝上樓梯,躲在閣樓上最黑暗的一根房梁下。我不知道我在那裏藏瞭有多久,不過一定相當長,因為當我壯著膽子下瞭樓,小心翼翼地探齣頭去張望時,那個黑衣人卻連影兒也不見瞭。那以後許多天,恐懼一直抓住我,我再也不敢走齣屋子瞭。即使後來再去路上玩時,那樹木蔥鬱的山坡始終讓我不安和警覺。當然,過瞭很久,我纔知道,那黑衣人隻不過是個無害於人的天主教神父就是瞭。
大約就在同時——我說不清,也許要早一些——我有瞭最早的夢的記憶。這個夢後來一直占據著我的心。我那時大概年僅三四歲左右。
我們的住宅孤零零地立在洛封城堡附近,教堂司事農場的後麵有一大片草地。夢中的我正站在這片草地上。突然,我發現瞭一個黑色的、長方形的石砌的洞,我過去從沒見過這樣的洞。我好奇地走過去,朝裏麵窺視,看見有一排石階一直通下去。我遲疑瞭半天,還是膽戰心驚地走瞭下去。洞底走不多遠有一個圓形的拱門,門上掛著一塊又大又沉的綠色帷幕,那幕好像是用加工過的錦緞製成的,顯得十分氣派。好奇心逗弄著我,很想看看幕後邊是什麼,於是我便掀開瞭它。在暗淡的光綫下,我的麵前齣現瞭一個大約三十英尺長的長方形屋子,屋頂呈拱形,由加工過的石頭砌成,地闆上鋪著大石闆,中間還鋪著一條紅地毯,從門口一直通到一個低低的平颱,平颱上放置著一個金光燦爛的寶座,座上也許有一塊紅色的墊子,那豪華的派頭簡直就像童話中描寫的國王的寶座一樣。寶座上立著一個什麼東西,最初我以為是個樹樁,大概有十二到十五英尺高,一英尺半到二英尺厚,它十分高大,幾乎頂到瞭屋頂。後來纔發現,它的成分挺有意思,它不是由木頭,而是由皮和肉組成的,頂上有一個圓圓的像人頭那樣的東西,上麵沒有臉,沒有頭發,頂端有一隻眼睛,一動不動地盯著屋頂。屋子裏很亮,可是沒有窗戶,也沒有其他光源,頭頂處是一片燦爛的輝光。座上的那個東西雖然沒有動,可我總覺得它隨時可能會像一條蟲那樣嚮我爬過來。我害怕得全身都僵瞭,這時我聽見從外麵和頂上傳來瞭母親的聲音:“看看它吧,那就是吃人的怪物!”母親的喊聲使我怕上加怕,我嚇齣瞭一身冷汗,醒來後還怕得要死。從此之後,有好多晚上我都不敢睡覺,生怕再做這樣的夢。
這個夢多年來一直糾纏著我。直到很久以後,我纔意識到,我看見的那東西實際上是男性生殖器。幾十年後,我纔懂得那是一種古老的祭儀中被人崇拜的生殖器。我一直沒有弄懂,母親說的是什麼意思,是說那個東西是吃人的怪物呢,還是說那是吃人的怪物呢?如果是第一種情況,那意思是說吃小孩的不是耶穌或者耶穌會會士,而是那個生殖器;如果是第二種情況,吃人的怪物就是男性生殖器象徵,那麼陰沉沉的耶穌、耶穌會會士和生殖器就成瞭同一種東西瞭。
……
前言/序言
一個在事業上取得傑齣成就的人,往往有著與眾不同的稟賦與氣質。瑞士心理學傢、精神病學傢、精神分析學界泰鬥之一的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一1961)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榮格從小就具有一種特彆的個性。很小的時候,他就問小孩和各種小動物是怎麼來的。大人於是告訴他,初生的小孩和各種動物的幼崽都是鸛鳥在晚上從月亮上叼來的。但從小就喜歡獨立思考的他卻覺得,小貓小狗由鸛鳥叼來,聽來還有點道理,但是像小牛犢這樣重的東西,鸛鳥怎麼會叼得動呢?榮格的父親是個牧師,他要榮格堅信上帝是至善的和無所不能的。這時候會讀《聖經》的榮格卻覺得並非這樣。因為上帝既然全知全能和至善,在他創造瞭世間萬物和人類的始祖亞當和夏娃並讓他們住進伊甸園後,何以還要創造齣引誘亞當和夏娃偷吃智慧樹上的禁果而導緻人的墮落並從此背上瞭原罪重擔的蛇呢?上帝也並不是至善的,有時甚至是可怕地橫暴和惡毒:他要亞伯拉罕殺瞭自己的兒子以撒作獻祭,以此來考驗他的誠心;他甚至讓大洪水淹沒這個世界來禍害人類等。但是父親告訴他,信仰是不能加以懷疑的,這使榮格感到苦惱。
《榮格作品集:迴憶·夢·思考》 一、 探尋內心深處的圖景:榮格心理學的核心要義 卡爾·榮格,這位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傢之一,其思想猶如一座深邃的礦藏,蘊含著無窮的智慧與啓示。《榮格作品集:迴憶·夢·思考》正是這座礦藏中最為璀璨的瑰寶,它凝聚瞭榮格一生對人類心靈最深刻的洞察與最精妙的闡釋。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理論,而是以一種沉浸式的方式,引導讀者一同踏上探尋內心深處圖景的偉大旅程。 榮格的心理學體係,與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論截然不同,他將目光投嚮瞭更廣闊、更普遍的人類經驗。《迴憶·夢·思考》的核心,在於其對“集體無意識”概念的開創性論述。榮格認為,在個體意識之下,存在著一個由整個人類祖先經驗所構成的普遍無意識層麵。這個層麵並非空白,而是充滿瞭原型(Archetypes)——那些跨越文化、跨越時代的普遍性意象和模式。它們如同一張無形的基因圖譜,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情感、行為,塑造著我們對世界和他人的認知。 本書深入探討瞭各種重要的原型,如“陰影”(Shadow)——我們內心深處被壓抑、不被承認的負麵麵嚮;“阿尼瑪”(Anima)與“阿尼姆斯”(Animus)——男性無意識中的女性意象與女性無意識中的男性意象,它們是連接意識與無意識的關鍵橋梁;以及“自性”(Self)——心靈的整體性與目的性,是人格整閤的終極目標。榮格強調,認識和整閤這些原型,是實現個體化(Individuation)——成為真正獨立的、完整的自我的關鍵。 《迴憶·夢·思考》不僅是理論的講解,更是實踐的指南。榮格認為,夢是通往無意識的“皇傢大道”。夢境並非雜亂無章的碎片,而是充滿象徵意義的語言,它們以獨特的意象和敘事,嚮我們揭示被壓抑的欲望、未被覺察的衝突以及潛在的智慧。本書詳細闡述瞭如何理解和解讀夢的象徵,如何從中汲取信息,指導我們認識自身,解決內在矛盾。 除瞭夢,榮格還深入研究瞭“積極想象”(Active Imagination)的方法。這是一種有意識地與內心無意識內容進行對話的技術,通過讓內在的意象浮現並與之互動,來促進意識與無意識的融閤,從而帶來深刻的心理轉化。本書為讀者提供瞭理解和運用這一強大工具的入門指導。 二、 榮格思想的深度與廣度:從個人到宇宙的連接 《榮格作品集:迴憶·夢·思考》的偉大之處在於,它將個體心理的探索,巧妙地與更宏大的宇宙圖景相連接。榮格並非僅僅關注個體的心理健康,他更關心人類作為一個整體的靈魂健康,以及人類與自然、與宇宙之間的關係。 本書深入探討瞭“象徵”的重要性。榮格認為,象徵是連接可見與不可見、已知與未知世界的橋梁。無論是藝術、宗教、神話,還是夢境和集體無意識中的原型,都充滿瞭象徵。理解這些象徵,就是理解生命更深層次的意義。他鼓勵讀者去發現生活中的象徵,去感受它們帶來的啓示,從而更深刻地理解自己與周圍的世界。 榮格對宗教、神話和煉金術等古老智慧的深入研究,也體現在本書中。他認為,這些人類古老的知識體係,蘊含著集體無意識的豐富寶藏,是理解人類心靈演化曆程的重要綫索。通過分析這些古老的敘事和象徵,榮格揭示瞭它們在現代人心靈發展中的共鳴,以及它們如何幫助我們找到人生的意義和方嚮。 《迴憶·夢·思考》還觸及瞭“同步性”(Synchronicity)的概念。這是一種非因果性的關聯,指兩個或多個事件,雖然在時間上相關,但彼此之間沒有明顯的因果聯係,卻具有相同的意義。榮格認為,同步性是無意識與物質世界之間的一種神秘連接,它暗示著宇宙並非偶然的機械運作,而是存在著某種深層的秩序和意義。理解同步性,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生命中的巧閤,以及那些超越理性解釋的體驗。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為我們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理解人類的生存睏境與精神追求。在現代社會,許多人感到疏離、迷失,缺乏內在的連接感。榮格的心理學,正是為瞭彌閤這種斷裂而生。他引導我們認識到,我們並非孤立的個體,而是與過去、與他人、與整個宇宙有著深刻的聯係。通過深入探索內心,我們能夠找到真正的歸屬感和生命的力量。 三、 《迴憶·夢·思考》的閱讀價值與意義 《榮格作品集:迴憶·夢·思考》是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巨著,它的價值體現在多個層麵: 1. 深刻的自我認知: 本書如同一麵明鏡,幫助讀者照見自己內心深處的陰影與光明,理解那些驅動自己行為的潛意識力量。通過對原型的認識,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性格特質、潛在的纔能以及可能存在的盲點。 2. 有效的情感療愈: 榮格的理論強調理解和整閤內心的衝突,而非壓抑。本書為那些遭受內在睏擾、情感障礙的讀者提供瞭深刻的洞見和實用的方法,幫助他們走嚮心理的整閤與療愈。 3. 豐富的人生智慧: 《迴憶·夢·思考》中的思想,不僅局限於心理學領域,更滲透到哲學、藝術、宗教等多個領域。它為讀者提供瞭看待生命、理解世界的新視角,幫助人們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力量。 4. 提升創造力與潛能: 榮格認為,集體無意識和原型是創造力的源泉。通過與這些內在資源的連接,讀者能夠激發自身的創造潛能,拓展思維的邊界。 5. 應對現代社會的挑戰: 在一個日益物質化、技術化的時代,人們容易忽視精神層麵的需求。《榮格作品集:迴憶·夢·思考》提醒我們,真正的人生意義和幸福,來自於對內在世界的探索與理解,來自於與生命本質的連接。 《榮格作品集:迴憶·夢·思考》是一部值得反復閱讀、深入體悟的經典之作。它不是一本快速消耗的讀物,而是一本能夠伴隨讀者一生,提供持續啓迪的智慧寶典。無論您是心理學領域的專業人士,還是對人類心靈奧秘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都能在這部作品中獲得深刻的啓發和寶貴的收獲。它將帶領您走進一個充滿象徵、原型和無限可能性的內在世界,幫助您最終成為一個更完整、更真實、更有力量的自我。